拼音 | shí tōng | 注音 | ㄕˊ ㄊㄨㄥ |
首字母 | st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通達、通行、通暢、通順、通順、通順、通順、通順、通順、通順 | ||
反義詞 | 堵塞、阻塞、阻斷、隔絕、封閉 | ||
基本解釋 | 1.《通典》等十部書的總稱。其中《通典》﹑《通志》﹑《文獻通考》稱"三通";清乾隆時加入官修的《續通典》﹑《清通典》﹑《續通志》﹑《清通志》﹑《續文獻通考》﹑《清文獻通考》六部書,合稱"九通";1935年,商務印書館再加入劉錦藻《清續文獻通考》,總稱"十通"。 |
十通,是《通典》、《通志》、《文獻通考》、《續通典》、《續通志》、《續文獻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獻通考》、《清續文獻通考》這十部政書的總稱。
唐代杜佑撰《通典》一書,專就歷代典章制度,分門別類地,系統、全面而又概括地編撰成我國最早的一部專史鉅著,開創了史書的新體例。出版之後,一直為歷代學者視為不朽的名著。此後宋鄭樵撰為《通志》,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連同《通典》合稱“三通”。清乾隆時加入官修的《續通典》、《續通志》、《續文獻通考》以及《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獻通考》合稱“九通”。1935年再加上《清續文獻通考》,總稱為“十通”。其中以馬端臨的文獻通考最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