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qī shí èr hòu | 注音 | ㄑㄧ ㄕˊ ㄦˋ ㄏㄡˋ |
首字母 | qseh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 | ||
反義詞 | - | ||
基本解釋 | 一年的總候數。氣象上規定五天為一候。一年365天,理應分為七十三候,但為了與月、旬配套方便起見,將每月的26日至月底(無論大月、小月)算為一候,故一年為七十二候。 |
中國最早的結合天文、氣象、物候知識指導農事活動的歷法。源於黃河流域 ,完整記載見於公元前2 世紀的《逸周書·時訓解》。以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一年二十四節氣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個物候現象相應,稱候應。其中植物候應有植物的幼芽萌動、開花、結實等;動物候應有動物的始振、始鳴、交配、遷徙等;非生物候應有始凍、解凍、雷始發聲等。七十二候候應的依次變化,反映了一年中氣候變化的一般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