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xiān rén | 注音 | ㄒㄧㄢ ㄖㄣˊ |
首字母 | xr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神仙、 仙女、 仙子、 仙客、 仙姑、 仙師、 仙人掌 | ||
反義詞 | 凡人、 塵世間的人 | ||
基本解釋 | 1.亦作"僲人"。 2.神話傳說中長生不老﹑有種種神通的人。 3.唐人用以稱女道士。 4.古代雜戲的一種。 5.南北朝時高麗官職名。 6.書法名稱的一種。 |
《家語》曰:“不食者,不死而神。”《說文解字》:“仙:長生仙去。從人從山。”《釋名》“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
在春秋戰國時期產生了仙人信仰,到了秦漢時期更上一層。西漢漢宣帝時期史學家劉向著有《列仙傳》記載了上古時期到西漢初年的眾多仙人。司馬遷在寫《史記》也多次提到仙人。
從”葛洪著有《抱朴子》一書,認為山林是道者避隱合藥之處,強調說:“山林之中非有道也,而為道者必入山林,誠欲遠彼腥羶,而即此清淨也。”(《抱朴子內篇·卷十,明本》)又說:“是以古之道士,合作神藥,必入名山,不止凡山之中,正為此也。”(《抱朴子內篇·卷四·金丹》)他認為歸隱山林是一件很莊重,很神秘的事情,“名山為合藥之所”,是他選擇煉丹地的主要外部條件。他認為宗教是神聖的作業,還“宜入名山”,遠離俗人。為道之士“莫不飄渺絕跡幽隱山林。”比喻能預料或看透事情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人;又比喻逍遙自在、無牽無掛的人。仙人概念在中國原始社會就已存在,甚至更久遠。
仙人信仰在中國早在道教產生之前就有了,在戰國時期特別流行,到了秦漢時期又上升了一個臺階。後來被道教繼承,又被人以五仙論劃分出了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這幾個等級。除此之外,還有其他道教中人以別的方式對仙人加以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