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燕二·秦召燕王

秦召燕王原文

  秦召燕王,燕王欲往。苏代约燕王曰:“楚得枳而国亡,齐得宋而国亡,齐、楚不得以有枳、宋事秦者,何也?是则有功者,秦之深雠也。秦取天下,非行义也,暴也。

  “秦之行暴于天下,正告楚曰:‘蜀地之甲,轻舟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汉中之甲,乘舟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寡人积甲宛,东下随,知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寡人如射隼矣。王乃待天下之攻函谷,不亦远乎?’楚王为是之故,十七年事秦。

  “秦正告韩曰:‘我起乎少曲,一日而断太行。我起乎宜阳而触平阳,二日而莫不尽繇。我离两周而触郑,五日而国举。’韩氏以为然,故事秦。

  “秦正告魏曰:“我举安邑,塞女戟,韩氏、太原卷。我下枳,道南阳、封、冀,包两周,乘夏水,浮轻舟,强弩在前,銛戈在后。决荣口,魏无大梁;决白马之口,魏无济阳;决宿胥之口,魏无虚、顿丘。陆攻则击河内,水攻则灭大梁。’魏氏以为然,故事秦。

  “秦欲攻安邑,恐齐救之,则以宋委于齐,曰:‘宋王无道,为木人以写寡人,射其面。寡人地绝兵远,不能攻也。王苟能破宋有之,寡人如自得之。’已得安邑,塞女戟,因以破宋为齐罪。

  “秦欲攻齐,恐天下救之,则以齐委于天下曰:‘齐王四与寡人约,四欺寡人,必率天下以攻寡人者三。有齐无秦,无齐有秦,必伐之,必亡之!’已得宜阳、少曲,致蔺、石,因以破齐为天下罪。

  “秦欲攻魏,重楚,则以南阳委于楚曰:‘寡人固与韩且绝矣!残均陵,塞鄳隘,苟利于楚,寡人如自有之。’魏弃与国而合于秦,因以塞鄳隘为楚罪。

  “兵困于林中,重燕、赵,以胶东委于燕,以济西委于赵。赵得讲于魏,至公子延,因犀首属行而攻赵。兵伤于离石,遇败于马陵,而重魏,则以叶、蔡委于魏。已得讲于赵,则劫魏,魏不为割。困则使太后、穰侯为和,赢则兼欺舅与母。适燕者曰:‘以胶东。’适赵者曰:‘以济西。’适魏者曰:‘以叶、蔡。’适楚者曰:‘以塞鄳隘。’适齐者曰:‘以宋。’此必令其言如循环,用兵如刺蜚绣,母不能制,舅不能约。龙贾之战,岸门之战,封陆之战,高商之战,赵庄之战,秦之所杀三晋之民数百万。今其生者,皆死秦之孤也。西河之外、上雒之地、三川,晋国之祸,三晋之半。秦祸如此其大,而燕、赵之秦者,皆以争事秦说其主,此臣之所大患。”

  燕昭王不行,苏代复重于燕。燕反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

秦召燕王譯文

  秦國召見燕昭王,燕王想去。蘇代阻止燕王說:“楚國雖得枳地卻使國土淪喪,齊國雖得宋地也使國土淪喪,齊、楚兩國都不是因為有了枳地、宋地就去侍奉秦國,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取得戰功的國家,都是秦國最仇視的。秦國奪取天下,不是推行仁義,而是實施強暴。秦國在天下實施強暴,曾直言不諱地告訴楚國說:‘蜀地的軍隊,駕快船沿水而行,憑藉夏天盛漲的江水進入長江,五天就可到達郢都。駐紮在漢中的軍隊,乘船從大巴山出發,依靠夏天盛漲的江水進入搜水,四天就能到達五涪。寡人在宛地集結軍隊,向東進睪隨地,聰明的人來不及謀劃,勇敢的人來不及發怒,寡人這樣做就像射小鷹一樣容易。楚王卻要等待天下諸侯攻打函谷,這和實際情況不是相差得太遠了嗎?’楚王因為這個緣故,十七年來一直侍奉秦國。秦王也曾直言不諱地告訴韓國說:‘我從少曲起兵,一天之內就可以阻斷太行要道。我從宜陽起兵直達平陽,二天之內,六國沒有不感到動搖的。我離開兩週直逼鄭地,五天時間就可以攻佔整個韓國。’韓國認為是這樣,因此就開始侍奉泰國。

  “秦王又直言不諱地告訴魏國說:‘我攻下安邑,阻塞女戟要道,再斷韓國、太行的交通。我從枳地進發,取道南陽、封地、冀地,包圍兩週,趁著夏天盛漲的大水,乘著快船,強勁的弓弩在前面開道,鋒利的長戈在後面隨行,掘開滎澤河口,魏國就將失去太梁;掘開自馬河口,魏國就沒有了濟陽;掘開宿胥河口,魏國就會喪失虛地、頓丘。在陸地上進攻,可以攻破河內,在水路進攻,就可以滅掉大梁。’魏國認為是這樣,因此就去侍奉秦國。秦國想攻打安邑,又擔心齊國來救援,就把宋國拋給了齊國,秦王說:‘宋王不行君道,製做一個木頭人,畫上寡人的模樣,射木人的臉。寡人的國土與宋國隔絕,軍隊遠離,不能進攻宋國。大王如果能攻破宋國並佔有它,寡人就如同自己得到了宋國一樣。’秦國佔領安邑後,堵塞女戟要道,於是又把攻破宋國算做齊國的罪過。

  “秦王要攻打韓國,又擔心天下諸侯援救韓國,就把齊國丟給天下諸侯說:‘齊王四次與寡人訂約,四次欺騙了寡人,堅持率領六國攻打寡人就有三次。因此有棄國就沒有秦國,沒有齊國才能有泰國,一定要進攻它,一定要滅掉它,在得到宜陽、少曲,奪取藺、石兩地之後,於是又把攻破齊國說成是天下諸侯的罪過。秦王想攻打魏國,又擔心楚國救援,就把南陽拋給楚國說:‘寡人本來要同韓國絕交!所以攻下了均陵,封鎖黽塞,假如能對楚國有利,就如同寡人自己得到好處一樣。’魏國拋棄盟國與秦國聯合,於是泰國又把封鎖黽塞定為楚國的罪過。

  “秦國軍隊在林中被圍困,秦壬才想到尊重燕、趙兩國,把膠東交給燕國,把濟西交給趙國。同魏國講和後,秦國把公子延送去做人質,隨魏將公孫衍連續不斷地發兵攻趙。軍隊在離石受挫,在馬陵遭到失敗,就更加尊重魏國,把葉、蔡兩地交給魏國。同趙國講和後,便開始威迫魏國,魏國沒有給它割讓土地,可見秦王在秦國陷入困境時就詿太后、穰侯去講和,在秦國打勝時就欺騙舅父和母親。用佔領膠東的事譴責燕國,用佔領濟西的事譴責趙國,用佔領葉、蔡兩地的事譴責魏國,用阻斷黽塞的事譴責楚國,用佔領宋地的事譴責齊國,這樣一定會使秦王的話像反覆迴圈一樣,無休無止。發動戰爭就像繡花一樣輕鬆,母親管不住他,舅父約束不了他。龍賈之戰,岸門之戰,封陵之戰,高商之戰,趙莊之戰,秦國所殺的三晉百姓有數百萬,觀在活著的,都是死在秦王手裡的三晉百姓的遺孤。西河以外、上雒之地、三川等地的爭奪,晉地所受的兵禍,三晉的百姓就死了一半。泰國的禍患如此之犬,而燕、趙兩國親近秦國的人,都爭著侍奉秦國來取悅自己的君王,這是臣下最憂患的事。”

  於是燕昭王沒有到秦國去。蘇代在燕國重新受到尊重。燕國就約定諸侯合縱,像蘇秦在的時候一樣,有的同意合縱,有的不同意,但是天下諸侯卻從此推崇蘇家的合縱之約。蘇代、蘇厲都享盡天年而終,他們在諸侯中名聲顯赫。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