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燕二·蘇代為奉陽君說燕於趙以伐齊

蘇代為奉陽君說燕於趙以伐齊原文

  苏代为奉阳君说燕于赵以伐齐,奉阳君不听。乃入齐恶赵,令齐绝于赵。齐已绝于赵,因之燕,谓昭王曰:“韩为谓臣曰:‘人告奉阳曰:使齐不信赵者,苏子也;今齐王召蜀子使不伐宋,苏子也;与齐王谋道取秦以谋赵者,苏子也;令齐宋赵之质子以甲者,又苏子也。请告子以请齐,果以守赵之质子以甲,吾必守子以甲。’其言恶矣。虽然,王勿患也。臣故知入齐之有赵累也。出为之以成所欲,臣死而齐大恶于赵,臣犹生也。令齐、赵绝,可大纷已。持臣非张孟谈也,使臣也如张孟谈也,齐、赵必有为智伯者矣。

  “奉阳君告朱讙与赵足曰:‘齐王使公王曰命说曰,必不反韩珉,今召之矣。必不任苏子以事,今封而相之。令不合燕,今以燕为上交。吾所恃者顺也,今其言变有甚于其父,顺始与苏子为仇。见之知无厉,今贤之两之,已矣,吾无齐矣!’

  “奉阳君之怒甚矣。如齐王王之不信赵,而小人奉阳君也,因是而倍之。不以今时大纷之,解而复合,则后不可奈何也。故齐、赵之合苟可循也,死不足以为臣患;逃不足以为臣耻;为诸侯,不足以臣荣;被发自漆为厉,不足以为臣辱。然而臣有患也。臣死而齐、赵不循,恶交分于臣也,而后相效,是臣之患也。若臣死而必相攻也,臣必勉之而求死焉。尧、舜之贤而死,禹、汤之知而死,孟贲之勇而死,乌获之力而死,生之物固有不死者乎?在必然之物以成所欲,王何疑焉?

  “臣以为不若逃而去之。臣以韩、魏循自齐,而为之取秦。深结赵以劲之。如是则近于相攻。臣虽为之累燕,奉阳君告朱讙曰:‘苏子怒于燕王之不以吾故,弗予相,又不予卿也,殆无燕矣。’其疑至于此,故臣虽为之不累燕,又不欲王。伊尹再逃汤而之桀,再逃桀而之汤,果与鸣条之战,而以汤为天子,伍子胥逃楚而之吴,果与伯举之战,而报其父之雠。今臣逃而纷齐、赵,始可著于春秋。且举大事者,孰不逃?桓公之难,管仲逃于鲁;阳虎之难,孔子逃于卫;张仪逃于楚;白珪逃于秦;望诸相中山也使赵,赵劫之求地,望诸攻关而出逃;外孙之难,薛公释戴逃出于关,三晋称以为士。故举大事,逃不足以为辱矣。”

  卒绝齐于赵,赵合于燕以攻齐,败之。

蘇代為奉陽君說燕於趙以伐齊譯文

  蘇秦遊說奉陽君聯合燕國、趙國進攻齊國,奉陽君沒有聽從。蘇秦就進入齊國中傷趙國,讓齊國周趙國絕交。齊國同趙國絕交後,蘇秦就派人到燕國,對燕昭王說:“韓為對臣下說:‘有人告訴奉陽君說:讓齊國不相信趙國的,是蘇秦;讓齊王召蜀子,使蜀子沒有攻打宋國的,是蘇秦;同齊王謀劃,推行聯合秦國共謀趙國策略的,是蘇秦;讓齊國吊士兵看守趙國做人質的公子的,又是蘇秦。請讓我忠告您,請齊國不要這樣做,如果真的讓士兵看守趙國做人質的公子,我一定要讓士兵看守您。’他的話惡毒極了。儘管如此,大王也不要擔憂。臣下本來就知道進入齊國要受趙國的禍害,臣下出使促成此事就是為了實現您的願望。臣下死去,齊國就會萬分憎恨趙國,臣下雖死猶生。讓齊、趙兩國絕交,就可以使天下大亂。只是臣下不是張孟談,如果讓臣下像張孟談一樣行事,齊、趙兩國一定有做智伯的。

  “奉陽君告訴朱譴和趙足說:‘齊王讓公玉丹傳命說,堅決不準韓珉來齊國,如今卻召他來。堅決不委派給蘇秦政事,如今卻封賞他,任命他為相國。堅決不同燕國聯合,如今卻把同燕國的邦交當成最緊密的邦交。我所依靠的人是順子,現在他的話比他父親的變化還大,順子開始的時候同蘇秦為仇。見到蘇秦後知道蘇秦對他沒有什麼損害,觀在竟認為蘇秦賢能,與蘇秦和平共處,完了,我失去齊國的支援了!’奉陽君非常惱怒。如果齊王不信任趙國,奉陽君這個小人,就會因此而背叛齊國。不趁觀在大亂的時機離散齊、趙兩國,它們的矛盾解開後重新聯合起來,那麼以後對它們就無可奈何了。所以齊、趙兩國的聯合假如能夠改善,死不足以作為對臣下的懲罰,逃亡隱居不足以雪臣下的羞恥,做諸侯也不能使臣下引以為榮,披散頭髮漆黑臉面滿身長癩也不足以除去臣下的恥辱。然而臣下仍有擔心的事,臣下死去,齊、趙兩國不和,它們邦交的惡化以臣下作為分界,臣下死後,它們又互相效力,這是臣下憂慮的。如果臣下死去它們互相攻伐,臣下一定勉力自己去捨生求死。堯舜那樣賢能都死去了,禹、湯那樣智慧都死去了,孟賁那樣勇猛都死去了,烏獲那樣有力也死去了,活著的萬物難道有不死約嗎?順應必然的事理,完成您的願望,大王還有什麼疑慮的嗎?

  “臣下認為不如逃離這裡。臣下假道韓國、魏國來到齊國,為齊國聯合秦國:又努力結交趙國來加強它的勢力,如砘齊、趙兩國互相進攻的形勢就接近形成了,臣下雖然這樣傲,仍怕連累燕國。奉陽君告訴朱灌說:‘蘇秦惱恨燕王因為我的緣故沒有任命他為相國,又沒給他卿士的地位,大概不會同燕國有什麼聯絡了。’他懷疑到這種程度,所以臣下這樣做,也不會連累燕國,又不用大王出兵。伊尹兩次從商湯那裡逃到夏桀處,又兩次從夏桀那裡逃到商湯處,最後果然參與鳴條之戰,擁戴商湯做了天子。伍子胥逃離楚國到了吳國,果然透過柏舉之戰,報了自己父親被殺的深仇。如今臣下的逃亡造成齊、趙兩國之間的大亂,也將可以載入史冊。再說那些幹大事的人,哪個沒有逃亡的經歷呢?齊桓公遭難時,管仲逃到魯國;陽虎之亂時,孔子逃到衛國;張儀逃到楚國;白矽逃到秦國,望諸做中山國的相國,到趙國出使,趙國挾持他索取土地,望諸打下關隘逃出趙國;外孫之難時,田文捨棄車輛逃出關隘,三晉稱他為義士。所以幹大事,逃跑也不能算做恥辱。”蘇秦終於分裂了齊國、趙國,趙國聯合燕國攻打齊國,打敗了齊國。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