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吳書·程黃韓蔣周陳董甘淩徐潘丁傳

程黃韓蔣周陳董甘淩徐潘丁傳原文

  程普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人也。初为州郡吏,有容貌计略,善于应对。从孙坚征伐,讨黄巾于宛、邓,破董卓于阳人,攻城野战,身被创夷。坚薨,复随孙策在淮南,从攻庐江,拔之,还俱东渡。策到横江、当利,破张英、于麋等。转下秣陵、湖孰、句容、曲阿,普皆有功,增兵二千,骑五十匹。进破乌程、石木、波门、陵传、余杭,普功为多。策入会稽,以普为吴郡都尉,治钱唐。后徙丹扬都尉,居石城。复讨宣城、泾、安吴、陵阳、春谷诸贼,皆破之。策尝攻祖郎,大为所围,普与一骑共蔽扦策,驱马疾呼,以矛突贼,贼披,策因随出。后拜荡寇中郎将,领零陵太守,从讨刘勋于寻阳,进攻黄祖于沙羡,还镇石城。

  策薨,与张昭等共辅孙权,遂周旋三郡,平讨不服。又从征江夏,还过豫章,别讨乐安。乐安平定,代太史慈备海昬,与周瑜为左右督,破曹公于乌林,又进攻南郡,走曹仁。拜裨将军,领江夏太守,治沙羡,食四县。先出诸将,普最年长,时人皆呼程公。

  性好施与,喜士大夫。周瑜卒,代领南郡太守。权分荆州与刘备,普复还领江夏,迁荡寇将军,卒。权称尊号,追论普功,封子咨为亭候。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也。初为郡吏,察孝廉,辟公府。孙坚举义兵,盖从之。

  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拜盖别部司马,坚薨,盖随策及权,擐甲周旋,蹈刃屠城。诸山越不宾,有寇难之县,辄用盖为守长。石城县吏,特难检御,盖乃署两掾,分主诸曹。

  教曰:“令长不德,徒以武功为官,不以文吏为称。今贼寇未平,有军旅之务,一以文书委付两掾,当检摄诸曹,纠擿谬误。两掾所署,事入诺出,若有奸欺,终不加以鞭杖,宜各尽心,无为众先。”初皆怖威,夙夜恭职。久之,吏以盖不视文书,渐容人事。盖亦嫌外懈怠,时有所省,各得两掾不奉法数事。乃悉请诸掾吏,赐酒食,因出事诘问。

  两掾辞屈,皆叩头谢罪。盖曰:“前已相敕,终不以鞭杖相加,非相欺也。”遂杀之。

  县中震栗。后转春谷长,寻阳令。凡守九县,所在平定。迁丹杨都尉,抑强扶弱,山越怀附。

  盖姿貌严毅,善于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语在瑜传。拜武锋中郎将。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

  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自春讫夏,寇乱尽平,诸幽邃巴、醴、由、诞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后长沙益阳县为山贼所攻,盖又平讨。加偏将军,病卒于官。

  盖当官决断,事无留滞,国人思之。及权践阼,追论其功,赐子柄爵关内侯。韩当字义公,辽西令支人也。以便弓马有膂力,幸于孙坚,从征伐同旋,数犯危难。陷敌擒虏,为别部司马。及孙策东渡,从讨三郡,迁先登校尉,授兵二千,骑五十匹。从征刘勋,破黄祖,还讨鄱阳,领乐安长,山越畏服。后以中郎将与周瑜等拒破曹公,又与吕蒙袭取南郡,迁偏将军,领永昌太守。宜都之役,与陆逊、朱然等共攻蜀军于涿乡,大破之,徙威烈将军,封都亭侯。曹真攻南郡,当保东南。在外为帅,厉将士同心固守,又敬望督司,奉遵法令,权善之。黄武二年,封石城侯,迁昭武将军,领冠军太守,后又加都督之号。将敢死及解烦兵万人,讨丹杨贼,破之。会病卒,子综袭侯领兵。

  其年,权征石阳,以综有忧,使守武昌,而综淫乱不轨。权虽以父故不问,综内怀惧,载父丧,将母家属部曲男女数千人奔魏。魏以为将军,封广阳侯。数犯边境,杀害人民,权常切齿。东兴之役。综为前锋,军败身死,诸葛恪斩送其首,以白权庙。

  蒋钦字公奕,九江寿春人也。孙策之袭袁术,钦随从给事。及策东渡,拜别部司马,授兵。与策同旋,平定三郡,又从定豫章。调授葛阳尉,历三县长,讨平盗贼,迁西部都尉。会稽冶贼吕合、秦狼等为乱,钦将兵讨击,遂禽台、狼,五县平定,徙讨越中郎将,以经拘、昭阳为奉邑。贺齐讨黟贼,钦督万兵,与齐并力,黟贼平定。从征合肥,魏将张辽袭权于津北,钦力战有功,迁汤寇将军,领濡须督。后召还都,拜津右护军,典领辞讼。权尝入其堂内,母疏帐缥被,妻妾布裙。权叹其在贵守约,即敕御府为母作锦被,改易帷帐,妻妾衣服悉皆锦绣。

  初,钦屯宣城,尝讨豫章贼。芜湖令徐盛收钦屯吏,表斩之,权以钦在远不许,盛由是自嫌于钦。曹公出濡须,钦与吕蒙持诸军节度。盛常畏钦因事害己,而钦每称其善。

  盛既服德,论者美焉。

  权讨关羽,钦督水军入沔。还,道病卒。权素服举哀,以芜湖民二百户、田二百顷,给钦妻子。子壹封宣城候,领兵拒刘备有功,还赴南郡,与魏交战,临陈卒。壹无子,弟休领兵,后有罪失业。

  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人也。与蒋钦随孙策为左右,服事恭敬,数战有功。策入会稽,署别部司马,授兵。权爱其为人,请以自给。策讨六县山贼,权住宣城,使士自卫,不能千人,意尚忽略,不治围落,而山贼数千人卒至。权始得上马,而贼锋刃已交于左右,或斫中马鞍,众莫能自定。惟泰奋激,投身卫权,胆气倍人,左右由泰并能就战。

  贼既解散,身被十二创,良久乃苏。是日无泰,权几危殆,策深德之,补春谷长。后从攻皖,及讨江夏,还过豫章,复补宜春长,所在皆食其征赋。

  从讨黄祖有功。后与周瑜、程普拒曹公于赤壁,攻曹仁于南郡。荆州平定,将兵屯岑。曹公出濡须,泰复赴击,曹公退。留督濡须,拜平虏将军。时朱然、徐盛等皆在所部,并不伏也。权特为案行至濡须坞,因会诸将,大为酣乐。权自行酒到泰前,命泰解衣,权手自指其创痕,问以所起。泰辄记昔战斗处以对,毕,使复服,欢宴极夜。其明日,遣使者授以御盖。于是盛等乃伏。后权破关羽,欲进图蜀,拜泰汉中太守、奋威将军,封陵阳侯。黄武中卒。子邵以骑都尉领兵。曹仁出濡须,战有功,又从攻破曹休,进位裨将军,黄龙二年卒。弟承领兵袭侯。

  陈武字子烈,庐江松滋人。孙策在寿春,武往修谒,时年十八,长七尺七寸,因从渡江征讨,有功,拜别部司马。策破刘勋,多得庐江人,料其精锐,乃以武为督,所向无前。及权统事,转督五校。仁厚好施,乡里远方客多依托之。尤为权所亲爱,数至其家。累有功劳,进位偏将军。建安二十年,从击合肥,奋命战死。权哀之,自临其葬。

  子修有武风,年十九,权召见奖厉,拜别部司马,授兵五百人。时诸新兵多有逃叛,而修抚循得意,不失一人。权奇之,拜为校尉。建安末,追录功臣后,封修都亭候,为解烦督。黄龙元年卒。

  弟表,字文奥,武庶子也。少知名,与诸葛恪、顾谭、张休等并侍东宫,皆共亲友。

  尚书暨艳亦与表善,后艳遇罪,时人咸自营护,信厚言薄,表独不然,士以此重之。徙太子中庶子,拜冀正都尉。兄修亡后,表母不肯事修母,表谓其母曰:“兄不幸早亡,表统家事,当奉嫡母。母若能为表屈情承顺嫡母者,是至愿也;若母不能,直当出别居耳。”表于大义公正如此。由是二母感寤雍穆。表以父死敌场,求用为将,领兵五百人。

  表欲得战士之力,倾意接待,士皆爱附,乐为用命。时有盗官物者,疑无难士施明。明素壮悍,收考极毒,惟死无辞,廷尉以闻。权以表能得健儿之心,诏以明付表,使自以意求其情实。表便破械沐浴,易其衣服,厚设酒食,欢以诱之。明乃首服,具列支党。

  表以状闻。权奇之,欲全其名,特为赦明,诛戮其党。迁表为无难右部督,封都亭侯,以继旧爵。表皆陈让,乞以传修子延,权不许。嘉禾三年,诸葛恪领丹杨太守,讨平山越,以表领新安都尉,与恪参势。初,表所受赐复人得二百家,在会稽新安县。表简视其人,皆堪好兵,乃上疏陈让,乞以还官,充足精锐。诏曰:“先将军有功于国,国家以此报之,卿何得辞焉?”表乃称曰:“今除国贼,报父之仇,以人为本。空枉此劲锐以为僮仆,非表志也。”皆辄料取以充部伍。所在以闻,权甚嘉之。下郡县,料正户羸民以补其处。表在官三年,广开降纳,得兵万余人。事捷当出,会鄱阳民吴遽等为乱,攻没城郭,属县摇动,表便越界赴讨,遽以破败,遂降。陆逊拜表偏将军,进封都乡侯,北屯章阬.年三十四卒。家财尽于养士,死之日,妻子露立,太子登为起屋宅。子敖年十七,拜别部司马,授兵四百人。敖卒,修子延复为司马代敖。延弟永,将军,封侯。

  始施明感表,自变行为善,遂成健将,致位将军。

  董袭字元代,会稽余姚人,长八尺,武力过人。孙策入郡,袭迎于高迁亭,策见而伟之,到署门下贼曹。时山阴宿贼黄龙罗、周勃聚党数千人,策自出讨,袭身斩罗、勃首,还拜别部司马,授兵数千,迁扬武都尉。从策攻皖,又讨刘勋于寻阳,伐黄祖于江夏。策薨,权年少,初统事,太妃忧之,引见张昭及袭等,问江东可保安否,袭对曰:“江东地势,有山川之固,而讨逆明府,恩德在民。讨虏承基,大小用命,张昭秉众事,袭等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时也,万无所忧。”众皆壮其言。鄱阳贼彭虎等众数万人,袭与淩统、步骘、蒋钦各别分讨。袭所向辄破,虎等望见族旗,便散走,旬日尽平,拜威越校尉,迁偏将军。

  建安十三年,权讨黄祖。祖横两蒙冲挟守沔口,以栟闾大绁系石为矴,上有千人,以弩交射,飞矢雨下,军不得前。袭与淩统俱为前部,各将敢死百人,人被两铠,乘大舸船,突入蒙冲里。袭身以刀断两绁,蒙冲乃横流,大兵遂进。祖便开门走,兵追斩之。

  明日大会,权举觞属袭曰:“今日之会,断绁之功也。”

  曹公出濡须,袭从权赴之,使袭督五楼船住濡须口。夜卒暴风,五搂船倾覆,左右散走舸,乞使袭出。袭怒曰:“受将军任,在此备贼,何等委去也,敢复言此者斩!”

  于是莫敢干。其夜船败,袭死。权改服临殡,供给甚厚。

  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人也。少有气力,好游侠,招合轻薄少年,为之渠帅;群聚相随,挟持弓驽,负毦带铃,民闻铃声,即知是宁。人与相逢,及属城长吏,接待隆厚者乃与交欢;不尔,即放所将夺其资货,于长吏界中有所贼害,作其发负。至二十余年。

  止不攻劫,颇读诸子。乃往依刘表,因居南阳,不见进用,后转托黄祖,祖又以凡人畜之。

  于是归吴。周瑜、吕蒙皆共荐达,孙权加异,同于旧臣。宁陈计曰:“今汉祚日微,曹操弥憍,终为篡盗。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

  舟船战具,顿废不修,怠于耕农,军无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权深纳之。张昭时在坐,难曰:”吴下业业,若军果行,恐必致乱。“宁谓昭曰:”国家以萧何之任付君,君居守而忧乱,奚以希慕古人乎?“权举酒属宁曰:”兴霸,今年行讨,如此酒矣,决以付卿。卿但当勉建方略,令必克祖,则卿之功,何嫌张长史之言乎。“权遂西,果禽祖,尽获其士众。

  遂授宁兵,屯当口。

  后随周瑜拒破曹公于乌林。攻曹仁于南郡,未拔。宁建计先径进取夷陵,往即得其城,因入守之。时手下有数百兵,并所新得,仅满千人。曹仁乃令五六千人围宁。宁受攻累日,敌设高楼,雨射城中,士众皆惧,惟宁谈笑自若。遣使报瑜,瑜用吕蒙计,帅诸将解围。后随鲁肃镇益阳,拒关羽。羽号有三万人,自择选锐士五千人,投县上流十余里浅濑,云欲夜涉渡。肃与诸将议。宁时有三百兵,乃曰:“可复以五百人益吾,吾往对之,保羽闻吾欬唾,不敢涉水,涉水即是吾禽。”肃便选千兵益宁,宁乃夜往。羽闻之,住不渡,而结柴营,今遂名此处为关羽濑。权嘉宁功,拜西陵太守,领阳新、下雉两县。后从攻皖,为升城督。宁手持练,身缘城,为吏士先,卒破获朱光。计功,吕蒙为最,宁次之,拜折冲将军。

  后曹公出濡须,宁为前部督,受敕出斫敌前营。权特赐米酒众殽,宁乃料赐手下百余人食。食毕,宁先以银碗酌酒,自饮两碗,乃酌与其都督。都督伏,不肯时持。宁引白削置膝上,呵谓之曰:“卿见知于至尊,孰与甘宁?甘宁尚不惜死,卿何以独惜死乎?”

  都督见宁色厉,即起拜持酒,通酌兵各一银碗。至二更时,衔枚出斫敌。敌惊动,遂退。

  宁益贵重,增兵二千人。

  宁虽粗猛好杀,然开爽有计略,轻财敬士,能厚养健儿,健儿亦乐为用命。建安二十年,从攻合肥,会疫疾,军旅皆已引出,唯车下虎士千余人。并吕蒙、蒋钦、淩统及宁,从权逍遥津北。张辽觇望知之,即将步骑奄至。宁引弓射敌,与统等死战。宁厉声问鼓吹何以不作,壮气毅然,权尤嘉之。宁厨下儿曾有过,走投吕蒙。蒙恐宁杀之,故不即还,后宁赍礼礼蒙母,临当与升堂,乃出厨下儿还宁。宁许蒙不杀。斯须还船,缚置桑树,自挽弓射杀之。毕,敕船人更增舸缆,解衣卧船中。蒙大怒,击鼓会兵,欲就船玫宁。宁闻之,故卧不起。蒙母徒跣出谏蒙曰:“至尊待汝如骨肉,属汝以大事,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杀甘宁?宁死之日,纵至尊不问,汝是为臣下非法。”蒙素至孝,闻母言,即豁然意释,自至宁船,笑呼之曰:“兴霸,老母待卿食,急上!”宁涕泣歔欷曰:“负卿。”与蒙俱还见母,欢宴竟日。

  宁卒,权痛惜之。子瑰,以罪徙会稽,无几死。淩统字公绩,吴郡余杭人也。父操,轻侠有胆气。孙策初兴,每从征伐,常冠军履锋。守永平长,平治山越,奸猾敛手,迁破贼校尉。及权统军,从讨江夏,入夏口,先登,破其前锋,轻舟独近,中流矢死。

  统年十五,左右多称述者,权亦以操死国事,拜统别部司马。行破贼都尉,使摄父兵。后从击山贼,权破保屯先还,余麻屯万人。统与督张异等留攻围之,克日当攻。先期,统与督陈勤会饮酒,勤刚勇任气,因督祭酒,陵轹一坐,举罚不以其道。统疾其侮慢,面折不为用。勤怒詈统,及其父操,统流涕不答,众因罢出。勤乘酒凶悖,又于道路辱统。统不忍,引刀斫勤,数日乃死。及当攻屯,统曰:“非死无以谢罪。”乃率厉士卒,身当矢石,所攻一面,应时披坏,诸将乘胜,遂大破之。还,自拘于军正。权壮其果毅,使得以功赎罪。

  后权复征江夏,统为前锋,与所厚健儿数十人共乘一船,常去大兵数十里。行入右江,斩黄祖将张硕,尽获船人。还以白权,引军兼道,水陆并集。时吕蒙败其水军,而统先搏其城,于是大获。权以统为承烈都尉,与周瑜等拒破曹公于乌林,遂攻曹仁,迁为校尉。虽在军旅,亲贤接士,轻财重义,有国士之风。又从破皖,拜汤寇中郎将,领沛相。与吕蒙等西取三郡,反自益阳,从往合肥,为右部督。时权彻军,前部已发,魏将张辽等奄至津北。权使追还前兵,兵去已远,势不相及,统率亲近三百人陷围,扶扦权出。敌已毁桥,桥之属者两版,权策马驱驰,统复还战,左右尽死,身亦被创,所杀数十人,度权已免,乃还。桥败路绝,统被甲潜行。权既御船,见之惊喜。统痛亲近无反者,悲不自胜。权引袂拭之。谓曰:“公绩,亡者己矣,苟使卿在,何患无人?”拜偏将军,倍给本兵。时有荐同郡盛暹于权者,以为梗概大节有过于统,权曰:“且令如统足矣。”后召暹夜至。时统已卧,闻之,摄衣出门,执其手以入。其爱善不害如此。

  统以山中人尚多壮悍,可以威恩诱也。权令东占且讨之,命敕属城,凡统所求,皆先给后闻。统素爱士,士亦慕焉。得精兵万余人,过本县,步入寺门,见长吏怀三版,恭敬尽礼,亲旧故人,恩意益隆,事毕当出,会病卒,时年四十九。权闻之,拊床起坐,哀不能自止,数日减膳,言及流涕,使张承为作铭诔。二子烈、封,年各数岁,权内养于宫,爱待与诸子同,宾客进见,呼示之曰:“此吾虎子也。”及八九岁,令葛光教之读书,十日一令乘马,追录统功,封烈亭侯,还其故兵,后烈有罪免,封复袭爵领兵。

  徐盛字文响,琅邪莒人也。遭乱,客居吴,以勇气闻。孙权统事,以为别部司马,授兵五百人,守柴桑长,拒黄祖。祖子射,尝率数千人下攻盛。盛时吏士不满二百,与相拒击,伤射吏士千余人。已乃开门出战,大破之。射遂绝迹不复为寇。权以为校尉、芜湖令。复讨临城南阿山贼有功,徙中郎将,督校兵。

  曹公出濡须,从权御之。魏尝大出横江,盛与诸将俱赴讨。时乘蒙冲,遇迅风,船落敌岸下。诸将恐惧,未有出者。盛独将兵,上突斫敌,敌披退走,有所伤杀。风止便还,权大壮之。及权为魏称藩,魏使邢贞拜权为吴王。权出都亭候贞,贞有骄色,张昭既怒,而盛忿愤。顾谓同列曰:“盛等不能奋身出命,为国家并许、洛,吞巴、蜀,而令吾君与贞盟,不亦辱乎!”因涕泣横流。贞闻之,谓其旅曰:“江东将相如此,非久下人者也。”

  后迁建武将军,封都亭候,领庐江太守,赐临成县为奉邑。刘备次西陵,盛攻取诸屯,所向有功。曹休出洞口,盛与吕范、全琮渡江拒守。遭大风,船人多丧,盛收余兵,与休夹江。休使兵将就船攻盛,盛以少御多,敌不能克,各引军退。迁安东将军,封芜湖侯。后魏文帝大出,有渡江之志,盛建计从建业筑围。作薄落,围上设假楼,江中浮船。诸将以为无益,盛不听,固立之。文帝到广陵,望围愕然,弥漫数百里,而江水盛长,便引军退。诸将乃伏。

  黄武中卒。子楷,袭爵领兵。潘璋字文珪,东郡发干人也。孙权为阳羡长,始往随权。性博荡嗜酒,居贫,好赊酤,债家至门,辄言后豪富相还。权奇爱之,因使召募,得百余人,遂以为将。讨山贼有功,署别部司马。后为吴大市刺奸,盗贼断绝,由是知名,迁豫章西安长。刘表在荆州,民数被寇,自璋在事,寇不入境。比县建昌起为贼乱,转领建昌,加武猛校尉,讨治恶民,旬月尽平,召合遗散,得八百人,将还建业。合肥之役,张辽奄至,诸将不备,陈武斗死,宋谦、徐盛皆披走。璋身次在后,便驰进,横马斩谦、盛兵走者二人,兵皆还战。权甚壮之,拜偏将军,遂领百校,屯半州。

  权征关羽,璋与朱然断羽走道,到临沮,住夹石。璋部下司马马忠禽羽,并羽子平、都督赵累等。权即分宜都(至)、秭归二县为固陵郡,拜璋为太守、振威将军,封溧阳侯。甘宁卒,又并其军。刘备出夷陵,璋与陆逊并力拒之,璋部下斩备护军冯习等,所杀伤甚众,拜平北将军、襄阳太守。

  魏将夏侯尚等围南郡。分前部三万人作浮桥,渡百里洲上。诸葛瑾、杨粲并会兵赴救,未知所出,而魏兵日渡不绝。璋曰:“魏势始盛,江水又浅,未可与战。”便将所领,到魏上流五十里,伐苇数百万束,缚作大筏,欲顺流放火,烧败浮桥。作筏适毕,伺水长当下,尚便引退。璋下备陆口。权称尊号。拜右将军璋为人粗猛,禁令肃然,好立功业,所领兵马不过数千,而其所在常如万人。征伐止顿,便立军市,他军所无,皆仰取足。然性奢泰,末年弥甚,服物僭拟。吏兵富者,或杀取其财物,数不奉法,监司举奏,权惜其功而辄原不问。嘉禾三年卒。子平,以无行徙会稽。璋妻居建业,赐田宅,复客五十家。

  丁奉字承渊,庐江安丰人也。少以骁勇为小将,属甘宁、陆逊、潘璋等。数随征伐,战斗常冠军。每斩将搴旗,身被创夷。稍迁偏将军。孙亮即位,为冠军将军,封都亭侯。

  魏遣诸葛诞、胡遵等攻东兴,诸葛恪率军拒之。诸将皆曰:“敌闻太傅自来,上岸必遁走。”奉独曰:“不然。彼动其境内,悉许、洛兵大举而来,必有成规,岂虚还哉?

  无恃敌之不至,恃吾有以胜之。“及恪上岸,奉与将军唐咨、吕据、留赞等,俱从山西上。奉曰:”今诸军行迟,若敌据便地,则难与争锋矣。“乃辟诸军使下道,帅麾下三千人径进。时北风,奉举帆二日至,遂据徐塘。天寒雪,敌诸将置酒高会,奉见其前部兵少,相谓曰:”取封侯爵赏,正在今日!“乃使兵解铠着胄,持短兵。敌人从而笑焉,不为设备。奉纵兵斫之,大破敌前屯。会据等至,魏军遂溃。迁灭寇将军,进封都亭侯。

  魏将文钦来降,以奉为虎威将军,从孙峻至寿春迎之,与敌追军战于高亭。奉跨马持矛,突入其陈中,斩首数百,获其军器。进封安丰侯。

  太平二年,魏大将军诸葛诞据寿春来降,魏人围之。遣朱异、唐咨等往救,复使奉与黎斐解围。奉为先登,屯于黎浆,力战有功,拜左将军。孙休即位,与张布谋,欲诛孙綝,布曰:“丁奉虽不能吏书,而计略过人,能断大事。”休召奉告曰:“綝秉国威,将行不轨,欲与将军诛之。”奉曰:“丞相兄弟友党甚盛,恐人心不同,不可卒制,可因腊会,有陛下兵以诛之也。”休纳其计,因会请綝,奉与张布目左右斩之。迁大将军,加左右都护。永安三年,假节领徐州牧。六年,魏伐蜀,奉率诸军向寿春,为救蜀之势。

  蜀亡,军还。

  休薨,奉与丞相濮阳兴等从万彧之言,共迎立孙皓,迁右大司马、左军师。宝鼎三年,皓命奉与诸葛靓攻合肥。奉与晋大将石苞书,构而间之,苞以征还。建衡元年,奉复帅众治徐塘,因攻晋榖阳。榖阳民知之,引去,奉无所获。皓怒,斩奉导军。三年,卒。奉贵而有功,渐以骄矜。或有毁之者,皓追以前出军事,徙奉家于临川。奉弟封,官至后将军,先奉死。

  评曰:“凡此诸将,皆江表之虎臣,孙氏之所厚待也。以潘璋之不修,权能忘过记功,其保据东南,宜哉!陈表将家支庶,而与胄子名人比翼齐衡,拔萃出类,不亦美乎!”

程黃韓蔣周陳董甘淩徐潘丁傳譯文

  (程普傳、黃蓋傳、韓當傳、蔣欽傳、周泰傳、陳武傳、董襲傳、甘寧傳、淩統傳、徐盛傳、潘璋傳、丁奉傳)

  程普傳,程普,字德謀,右北平郡土垠人。他起初做過州郡小官,頗有容貌風姿、計謀策略,善於應答論對。跟隨孫堅轉戰征討,在宛縣、鄧縣進擊黃巾軍,在陽人打敗董卓,攻城野戰,身上多次受傷。

  孫堅去世,程普又在淮南跟隨孫策,跟著他攻打廬江,破城後,回師一起東渡長江。孫策率軍前至橫江、當利,擊敗張英、於麋等,轉而進攻秣陵、湖孰、句容、曲阿,程普都立下戰功,孫策給他新增兵員二千、戰馬五十匹。又進而攻破烏程、石木、波門、陵傳、餘杭,程普立的戰功最多。孫策進入會稽,任命程普為吳郡都尉,治所設在錢塘。後又轉任丹楊都尉,據守石城,又進討宣城、涇縣、安吳、陵陽、春谷等處賊寇,將他們全都打敗。孫策曾攻打祖郎,被敵人團團圍住,程普同一名騎兵一起保護著孫策,驅馬疾呼猛突,用長矛刺敵,敵人往兩邊分開,孫策由是得以隨程普衝出重圍。後來程普被任命為蕩寇中郎將,兼任零陵太守,隨孫策前往尋陽討伐劉勳,在沙羨進擊黃祖,回師後仍鎮守石城。孫策去世後,程普與張昭等共同輔佐孫權,於是轉戰三郡之地,平定討伐各種不歸服的勢力。又隨孫權出征江夏,回師路過豫章,單獨領軍討伐樂安。平定樂安後,程普代替太史慈駐防海民曰,與周瑜分任左右督,在烏林戰敗曹操,又進攻南郡,打跑曹仁。程普被任命為裨將軍,兼任江夏太守,治所設在沙羨,封邑四縣。吳國早期的將領,以程普年齡最大,當時人們稱呼他“程公”。程普天性樂於施予,喜愛結交士大夫。周瑜去世後,他接替周瑜兼任南郡太守。孫權將荊州分讓劉備,程普又回到江夏兼任江夏太守,升為蕩寇將軍,不久去世。孫權稱帝號後,追論程普平生戰功,封他的兒子程諮為亭侯。

  黃蓋傳,黃蓋,字公覆,零陵郡泉陵人。他起始當過郡裡的小官,被察舉為孝廉,徵召進公府。孫堅舉義兵,黃蓋跟隨了他。孫堅南向擊敗山中草寇,北往打跑董卓,於是任命黃蓋為別部司馬。孫堅去世,黃蓋先後追隨孫策、孫權,披甲轉戰南北,冒死攻城略地。山越諸部族不願歸服孫吳,或者有賊寇作亂的縣份,總是用黃蓋為那裡的地方行政長官。石城縣的官吏,特別難以約束管理,黃蓋便任命兩個掾史,分別主管各部門。他教導這兩個人說:“我這位縣令無什麼才能,只是憑武功得官,不是做文官而出名。如今賊寇未被平定,我常有軍旅任務,把一應公文處理事務全託付你們兩位,你們應當監督檢查各個部門,糾正揭發他們的錯誤。你們在本職範圍內,辦理或應承事情,若有矇騙奸欺行為,我不管怎樣也不加以鞭抽杖擊的處罰,你們只是各自盡力盡心,不要給他們帶壞了頭。”開始兩個掾史畏懼黃蓋威嚴,日日盡恭職守,久而久之,這些吏員以為黃蓋不看文書,漸漸荒疏了公務。黃蓋也不滿他們的鬆懈懶散,不時有所省察,掌握到他們各有不守法的幾個事例,於是把縣內所有官吏請來,設宴酒肉招待,拿出違法亂紀的事例責問。兩名掾史無話可說,都叩頭請罪。黃蓋說:“以前已告誡過你們,最終不會以鞭、杖來懲罰你們,絕不是騙你們的。”於是殺死這兩個人。全縣官吏震驚恐忄慄。後來他轉任春谷縣縣長、尋陽縣縣令。他前後任職過的九個縣,全都平安穩定。又升任丹楊都尉,抑豪強濟貧弱,使山越誠心歸附。黃蓋外表形象嚴肅剛毅,善於照顧下屬,每次出兵作戰,士卒都奮勇爭先。建安時期,黃蓋隨周瑜在赤壁抗擊曹操,獻出火攻計策,其策載於《周瑜傳》中。

  黃蓋被任命為武鋒中郎將。武陵少數民族部落造**,攻守城邑,孫權於是任命黃蓋兼任武陵太守。當時武陵郡的兵員僅五百人,考慮到自己手頭兵力難抵擋住敵人的進攻。於是大開城門,讓叛軍人馬進入一半後,才突然襲擊他們,斬殺敵人數百人,其餘全都逃走,回到各自的村落。黃蓋誅殺了這些反叛者的首領,將所有附從的人都赦免不問。從春到夏,叛亂全都平定,各僻遠的地方巴、醴、由、誕的邑侯君長,都改變節操變易品行,捧著禮物求見,武陵郡境內由是太平。後來長沙郡益陽縣遭到山寇攻打,黃蓋又去討伐平定。孫權加授他偏將軍,不久病死在職任上。黃蓋處理事情果斷,從不拖延,吳國人都懷念他。及至孫權登上帝位,追論他平生功績,賜予他的兒子黃柄爵位為關內侯。

  韓當傳,韓當,字義公,遼西郡令支人。因他熟諳弓馬,膂力超人,為孫堅所喜愛,跟隨孫堅轉戰征伐,屢遭厄難,陷陣擒敵,被任為別部司馬。及至孫策東渡長江,韓當跟隨他征討三郡,升為先登校尉,被授予兵員二千,戰馬五十匹。又隨孫策征討劉勳,擊敗黃祖,還軍討伐鄱陽,兼職樂安縣縣長,山越人畏懼歸服。後來以中郎將身份與周瑜等一起抗拒擊敗曹操,又與呂蒙一道襲擊奪取南郡,被升任為偏將軍,兼任永昌太守。宜都戰役中,他與陸遜、朱然等在涿鄉共同攻打蜀軍,將蜀軍打得大敗,升為威烈將軍,封爵都亭侯。曹真進攻南郡,韓當負責守衛南郡東南。他在外為將,激勵將士同心固守,又敬重督司,奉法遵令,孫權很為賞識。

  黃武二年(223),韓當被封為石城侯,升為昭武將軍,兼職冠軍太守,後又被加授都督之號。他率領“敢死”與“解煩”兵一萬人,征討丹楊賊寇,將他們打敗。不久生病去世,他的兒子韓綜襲爵位,統領他的軍隊。當年,孫權征伐石陽,考慮到韓綜遭父憂,令他防守武昌,而韓綜為非作歹不守法度。孫權雖說因為他父親韓當的緣故而未加問罪,但韓綜內心恐懼,用車載著父親的棺木,帶著母親、家眷及親兵男女數千人逃奔到魏國。魏國任命他為將軍,封爵廣陽侯。他數犯東吳邊境,殺害東吳百姓,孫權對他切齒痛恨。東興戰役,韓綜為魏軍前鋒,軍隊戰敗他亦陣亡,諸葛恪砍下他的頭送回吳國的太廟,以祭慰孫權之靈。

  蔣欽傳,蔣欽,字公奕,九江郡壽春人。孫策襲擊袁術,蔣欽隨從任職。及至孫策東渡長江,蔣欽為別部司馬,並帶兵,與孫策轉戰征伐,平定三郡,又隨從孫策平定豫章。被調任葛陽縣縣尉,歷任三個縣的縣長,討伐平定盜寇,被升為西部都尉。會稽郡冶地的賊寇呂合、秦狼等作亂,蔣欽領兵討擊,於是生擒呂合、秦狼,五縣被平定,轉任為討越中郎將,以經拘、昭陽兩縣作為封地。賀齊討伐黟縣賊寇時,蔣欽督率萬兵,與賀齊合力進擊,黟縣賊寇被平定。蔣欽隨從孫權征討合肥,魏國將領張遼在逍遙津北面襲擊孫權,蔣欽拼死力戰有功,被升為蕩寇將軍,兼濡須督。後被召還京都,任為右護軍,掌管訴訟事宜。孫權曾進入蔣欽家的後堂,見蔣母使用的是粗布帷帳和素色被子,蔣家妻妾穿著一般布裙。孫權讚歎蔣欽能做到富貴時卻堅守約儉,當即命令御府為蔣母製作錦被、改換帷帳,蔣氏妻妾衣服全都用上錦繡綢緞。起初,蔣欽駐守宣城,曾討擊豫章賊寇。蕪湖縣縣令徐盛收捕到蔣欽手下一名屯守官,上表請求將他處死,孫權考慮到蔣欽在遠地領兵而未應允,徐盛由此自認為與蔣欽有了怨恨。曹操出兵濡須,蔣欽與呂蒙統領節制各軍。徐盛常擔心蔣欽藉故陷害自己,而蔣欽常常稱讚徐盛的優點。徐盛敬服蔣欽的品德,議論者也頗加讚美。孫權討伐關羽,蔣欽督領水軍入沔水,班師返程時,病逝於途中。孫權穿著喪服哀悼,將蕪湖地區百姓二百戶、田二百頃賜給蔣欽的妻子兒女。蔣欽的兒子蔣壹被封為宣城侯,帶兵抗擊劉備有功,還軍奔赴南郡,與魏軍交戰,戰死陣前。蔣壹無子,他的弟弟蔣休受領軍隊,後來犯罪失去了領兵的職任。

  周泰傳,周泰,字幼平,九江郡下蔡縣人。他與蔣欽跟隨孫策成為左右得力部將,辦事恭敬認真,多次立下戰功。孫策進兵會稽,周泰代行別部司馬,並帶兵。孫權喜歡周泰的為人,請求孫策將周泰調歸自己。孫策討伐六縣山賊,孫權駐守宣城,命令士卒實行自衛,兵員不及一千,他心中尚輕忽大意,不修整防禦工事,而山越賊寇數千人突然殺來。孫權剛跨上馬背,而賊兵鋒銳的刀槍已從左右交叉殺到,有的還砍中了馬鞍,眾兵卒都自己還未定過神來,惟有周泰奮勇激昂,用身體拼死護衛著孫權,膽量勇氣超人,旁邊的兵士由於周泰的影響也一齊與敵交戰。賊兵被打退散走後,周泰因身上受了十二處槍傷,半晌才甦醒過來。這天如果沒有周泰,孫權幾乎就沒有命。孫策深深感謝周泰,補任他為春谷縣縣長。後來他又隨孫策進攻皖縣,等到討伐江夏,回師經過豫章時,又被補任為宜春縣縣長,所任職的縣份裡的賦稅全歸他自己所得。周泰跟隨孫權討伐黃祖立有戰功。後與周瑜、程普一道抗擊曹操於赤壁,攻打曹仁於南郡。荊州平定後,領兵駐守岑縣。曹操出兵濡須,周泰再次趕赴迎擊,曹操退兵後,周泰留督濡須塢,被升為平虜將軍。當時朱然、徐盛等都在周泰的部隊中,他們都不信服周泰,孫權為此特地到濡須塢巡視,藉故宴請各位將領,大家極為歡樂,開懷痛飲,孫權親自斟酒到周泰面前,叫周泰解開衣服,孫權手指著他身上的累累傷痕,問起各處創傷的原因。周泰便回憶起以前戰鬥的各種情形來回答問話,說完後,孫權讓他穿好衣服,歡飲通宵。第二天,孫權派人將自己的御用青絲頭巾授予周泰。於是徐盛等人才完全信服周泰。後來孫權打敗關羽,企圖進一步謀取西蜀,任命周泰為漢中太守、奮威將軍,封爵陵陽侯。

  黃武年間,周泰去世。周泰兒子周邵以騎都尉身份帶兵。曹仁出兵濡須,周邵作戰有功,又隨孫權擊敗曹休,升任裨將軍。黃龍二年(230),周邵去世。他的弟弟周承統領軍隊,繼承爵位。

  陳武傳,(附陳脩、陳表傳)陳武,字子烈,廬江郡松滋縣人。孫策在壽春時,陳武前往遞帖求見,當時十八歲,身長七尺七寸,於是跟隨孫策東渡長江,征戰有功,被任為別部司馬。孫策擊敗劉勳,俘獲很多廬江人,選擇其中精銳,便用陳武來督率,這支隊伍所向無敵。及至孫權掌管國事,陳武轉任督領五校。他仁慈寬厚樂於施捨,他的同鄉和遠方客來者很多人都依附他。他特別得到孫權的厚待,孫權幾次前往他家。因他累建功勞,被升任為偏將軍。紅潮網

  建安二十年(215),他跟隨孫權進擊合肥,拼命戰死陣前。孫權哀痛他的去世,親自參加他的葬禮。陳武的兒子陳..,頗有其父風範,十九歲時受到孫權的召見獎勵,被任命為別部司馬,授予兵員五百。當時的新兵中不少人叛逃,而陳..因對手下安撫得當,故此他的部隊無一人開小差。孫權頗為奇異,任命他為校尉。建安末年(220),孫權追錄功臣後代,封陳..為都亭侯,任“解煩兵”都督。

  黃龍元年(229),陳脩去世。陳脩的弟弟陳表,字文奧,陳武的妾所生的兒子,他年少時便有聲名,與諸葛恪、顧譚、張休等人一同侍奉東宮,相互間友好和睦。尚書暨豔也與陳表友愛,後來暨豔犯罪,當時人人都設法保護自己,許諾相幫者甚多而真正出頭者則少,而惟獨陳表不這樣,故此士子們都因此敬重他。他從太子中庶子,被授為翼正都尉。他哥哥陳脩死後,陳表母親不肯侍奉陳..的母親,陳表對自己的母親說:“哥哥不幸早逝,我總管家中事務,理當奉養嫡母。母親如能為我受屈一時之情,承順嫡母的話,則是我的最大願望,如果母親不能做到,就只好出去另外居住了。”陳表對於道義的公正之心即為這樣。由此兩位母親深受感悟相處和睦。陳表以父親戰死沙場為由,請求被用為將,領兵五百人。陳表想得到兵士們的效力,便傾心善待他們,兵士們都很愛戴和依附服從,樂於為他效命。當時有偷盜公家東西的人,上方懷疑是“無難軍”的兵士施明。施明一向強壯剽悍,拘捕後受到極為慘毒的拷打,但他寧死不說一句話,廷尉將這件事向上彙報。孫權考慮到陳表能得軍中勇士們的信任,詔令將施明交給陳表處理,讓陳表隨自己的方便去獲取真情。陳表便開啟施明的枷鎖並讓他洗澡,換上他的衣服,厚辦酒席,在酒席間勸誘施明。施明於是自首服罪,將同黨一一交代出來。陳表上表彙報。孫權認為陳表非同常人,為了保全他的名聲,特地赦免了施明,而將施明的同黨全部斬首。升陳表為無難軍右部督,封爵都亭侯,以繼承他父親生前的爵位。陳表上書全部辭讓,請求將這些封賜轉給陳脩的兒子陳延,孫權不允許。

  嘉禾三年(234),諸葛恪兼任丹楊太守,討伐平定山越,以陳表兼任新安都尉,與諸葛恪互相協助治理其地。起初,陳表曾受賜被免除賦稅的人家二百戶,這些人在會稽新安縣。陳表調察這批人,都能用來作很好的兵士,於是上表辭讓,請求將他們歸還國家,以充實精銳兵力。朝廷詔書說:“您的先人陳武將軍有功於國,國家將這批人作為賞賜來報答,您怎麼能推辭呢?”陳表於是解釋說:“如今殲滅國家的仇敵,為我父親報仇,應以人為根本。徒使這些精銳的兵力作為我的家僕,並非我的心願。”於是他將這些人選取以充實自己的部隊。當地官員將這一情況上報朝廷,孫權甚為讚賞,下令郡縣挑選安排官府服役的人家與貧民來充實陳表所受賞賜的戶數。陳表在官任上三年,廣開門徑招納兵力,得一萬多人。情況緊急便率領他們出戰。正值鄱陽的百姓吳遽等作亂,攻佔城池,所屬各縣動盪不寧。陳表便越過郡界奔赴征討,吳遽被打敗,於是投降。陸遜任命陳表為偏將軍,晉封為都鄉侯,北往駐守章阝亢。陳表三十四歲時即去世。他的家財全用來供養士人,去世那天,妻子兒女都露天站立,太子孫登為他們建起了屋宅。他的兒子陳敖十七歲,被任命為別部司馬,領兵四百人。陳敖死後,陳..的兒子陳延復為別部司馬以接替陳敖。陳延的弟弟陳永,官為將軍,被封侯。當初施明感激陳表,自己轉變為良好品行,終於成為軍中健將,官至將軍。

  董襲傳,董襲,字元代,會稽郡餘姚縣人,身長八尺,武力過人。孫策進入會稽,董襲在高遷亭迎接他,孫策一見他便認為他很壯偉,就讓他在自己屬下管理賊盜的部門做事。當時山陰慣盜黃龍羅、周勃糾集黨眾幾千人,孫策親自出兵征討,董襲親手砍下黃龍羅、周勃的腦袋,返回後被任為別部司馬,帶兵數千人,升任揚武都尉。他跟隨孫策進擊皖縣,又征討劉勳於尋陽,討伐黃祖於江夏。孫策去世後,孫權年少,剛開始統領國事,吳太妃為此很擔憂。便接見張昭及董襲等人,詢間江東能否保得住,董襲回答說:“江東地理形勢,有山川險阻可以憑固,而討逆將軍為賢明的州牧,對百姓有過恩德。討虜將軍承襲基業,上下齊心聽令效力,張昭秉政掌管大事,我董襲等人做為爪牙,這正是據有地利、人和的時候,絕無什麼可憂慮的!”大家都認為他的話語氣勢雄壯。鄱陽郡賊寇彭虎等有幾萬人,董襲與淩統、步陟馬、蔣欽分兵討伐。董襲所到之處賊兵皆敗,彭虎等一望見他的旌旗,便四散逃走,十天之內全部平定。董襲被任為威越校尉,升任偏將軍。

  建安十三年(208),孫權征討黃祖。黃祖用兩條蒙衝鉅艦橫截河面扼守沔口,用棕櫚大纜拴住大石墩來固定戰艦,艦上放置千名兵士,用弓弩交錯射擊,飛箭如雨,東吳軍隊不得前進。董襲與淩統都是前鋒,他們各率敢死士一百名,每人身披兩層鎧甲,乘坐大船,突進黃祖的蒙衝鉅艦之。

  董襲親手用刀砍斷兩根大纜,黃祖的鉅艦於是隨流橫移開去,孫權大軍才得以繼續挺進。黃祖只得開啟城門逃走,吳兵追上並殺死他。次日大開慶功宴會,孫權舉杯對董襲說:“今日宴會,歸於你斷纜之功!”曹操出兵濡須,董襲跟隨孫權趕赴其地,孫權讓董襲督率五樓船駐守濡須口。夜裡突然颳起狂風,五樓船全被吹翻,手下人四散逃到小船上,請求董襲出來。董襲惱火地說:“我受將軍重任,在此防備敵賊,為什麼要丟棄戰船離去呢?敢再勸我走者,斬!”於是無人敢再幹涉。當夜船沉,董襲淹死。孫權換上喪服參加葬禮,對他的家屬供應十分豐厚。

  甘寧傳,甘寧,字興霸,巴郡臨江人。他年輕時很有氣力,愛好交遊行俠仗義,招集一批輕薄少年,成為他們的頭領。他們結夥成群形成一大陣,持弓弩帶箭羽,騎著繫有鈴鐺的馬,百姓一聽到馬鈴聲,就知道是甘寧來了。大家與他相交結,以至於他所在的城中官吏,隆重接待他的人,他才與之結交歡娛,否則,他就放任所帶的輕薄哥兒們強奪其人財產。這樣在官吏階層中他作了一些害人的事,等他猛然覺悟,已二十餘年了。於是中止過去那種攻打、搶劫的行為,攻讀不少的諸子書籍,由是前往依附劉表,就此住在南陽。不受劉表重用,他後來又轉往黃祖那裡尋求依託,黃祖也一樣將他作平常人養著。這樣,甘寧就歸附了東吳。周瑜、呂蒙都共同推薦他顯達於朝,孫權加倍看重他,視同舊臣一樣。甘寧獻計說:“如今漢家運數日益衰微,曹操更為驕橫專斷,最終要成為篡漢的國賊。南荊地區,山勢屏障利便,江河流暢通行,確是我國西邊的有利地勢。我早已看出劉表考慮問題無遠見,兒子們又差劣,不是能繼傳他基業的料子。主上應當儘早設謀進取,不可落在曹操之後。圖謀劉表的計劃,第一步先從黃祖下手。黃祖如今年老,昏聵無能,軍資糧食都很缺乏,身邊的人在愚弄欺瞞他,而他一味地貪圖錢財,在下屬官吏兵士們頭上剋扣索取。這些人都心懷怨恨,而戰船及各種作戰器具,破損而不加修整,荒誤農耕,軍隊缺乏訓練有素的隊伍。主上現在前往進取,必定將他打敗。一旦擊敗黃祖的隊伍,即可擊鼓西進,前據楚關,軍勢即增大擴廣,這樣可逐漸謀取巴蜀之地了。”孫權對他的建議十分贊同。當時張昭在坐,他詰難甘寧說:“吳國自身危急,如果軍隊真的西征,恐怕必然導致國內大亂。”甘寧回答張昭:“國家將蕭何那樣的重任交給閣下,而您卻留守擔心出亂子,用什麼來追慕古人呢?”孫權舉起酒杯敬送給甘寧說:“興霸,今年即出征西進,如同這杯酒,我決定把它拜託給你了。你儘管勉力提出作戰方略,使我們一定能打敗黃祖,如此就是你立了大功,何必計較張長史的話呢?”孫權於是西征,果然擒獲黃祖,並俘虜了他的全部軍隊。

  於是調撥給甘寧的軍隊,讓他駐紮在當口。後來甘寧又跟隨周瑜在烏林抵抗並打敗了曹操。在南郡攻打曹仁,未能攻破城池,甘寧獻計先直接進取夷陵,他率軍前往當即拿下了這座城池,於是進城駐守。當時他手下有兵數百人,加上剛俘虜過來的人員,也只剛滿一千。曹仁卻派出五六千人圍攻甘寧。甘寧被攻打了好幾天,敵方架起攻城高樓,從樓上將箭像雨點般地射入城內,兵士們都非常害怕,只有甘寧談笑自如。他派人將情況報告周瑜,周瑜採用呂蒙的計謀,率領諸將前來給甘寧解了圍。後來甘寧隨魯肅鎮守益陽,抗拒關羽。關羽號稱有三萬兵馬,他親自挑選精銳兵卒五千人,投物堵住上游十多里的淺水地帶,說要夜裡涉水渡河。魯肅與各位將領商議對策。甘寧當時有兵三百人,於是說:“能否再給我增添五百人,我前去對付他,保證關羽一聽到我咳唾之聲,就不敢渡河,如他敢渡過來就要被我擒獲。”魯肅便挑選一千人增補甘寧隊伍,甘寧於是連夜趕至資水上游。關羽聽說甘寧到了,就停止渡河行動,就地修造柴木營房,如今那地方就叫做“關羽瀨”。孫權嘉賞甘寧的功績,升任他為西陵太守,兼任陽新、下雉兩縣縣令。以後甘寧跟隨孫權攻打皖縣,為升城督,他手持練繩,親自爬上城牆,身先士卒,終於攻破皖城俘獲朱光。戰後評功,呂蒙第一,甘寧第二,被任命為折衝將軍。後來曹操出兵濡須,甘寧為吳軍前部督,受命出擊斫砍敵人前營,孫權特為他賜賞米酒和很多菜餚,甘寧於是將這些酒菜分給手下一百多人吃。吃完後,甘寧先用銀酒碗斟酒,自飲了兩碗,接著便斟上酒遞給他的都督,都督伏下身子,不肯馬上接酒。甘寧操起一把雪亮的刀放在膝上,呵斥都督說:“你受主上所知遇,與甘寧相比怎樣?我甘寧尚且不怕死,你為什麼獨獨怕死?”都督見甘寧聲色嚴厲,當即起身拜謝接酒,全體兵士也都通通領斟一碗。到二更時分,眾人口裡銜著枚出擊砍殺敵人。敵營驚懼動搖,於是敗退。

  甘寧更加受到人們的敬重,孫權給他增兵二千。甘寧雖說兇猛魯莽好殺,但性格開朗並有計謀,輕財敬士,能厚待英勇善戰的兵士,這些兵士也樂於為他效命。

  建安二十年(215),他跟隨孫權攻打合肥,正碰上疾疫流行,軍隊都已撤出,只有孫權車下虎士一千多人,以及呂蒙、蔣欽、淩統及甘寧,跟隨孫權在遙津的北岸。張遼觀望後知道吳軍的實情,當即率領步、騎兵突襲殺來。甘寧引弓射敵,與淩統等拼死苦戰。甘寧厲聲問軍中鼓吹手們為什麼不奏軍樂,壯氣剛毅凜然,孫權特別嘉賞他。甘寧廚中一個僕人曾犯有過錯,逃到呂蒙那兒。呂蒙怕甘寧把僕人殺死,故沒有馬上送還。後來甘寧帶著禮物來拜見呂蒙的母親,臨到將要與甘寧進入後堂時,呂蒙才將那個廚人送還甘寧。甘寧答應呂蒙不殺那人。過了一會兒回往船上,甘寧將僕人綁在桑樹上,親手用箭射死了那個人。完事後,甘寧命令船上人再增加幾根船纜,自己脫衣躺在船上。呂蒙大怒,擊鼓集合兵士,要上船攻殺甘寧。甘寧聽到這種情況,故意躺著不起來。呂蒙母親赤著腳跑出來勸呂蒙說:“主上待你如同骨肉,把大事託付給你,怎麼能因個人的憤怒而想攻殺甘寧呢?甘寧要是死了,縱然主上不責問你,你作為臣子這樣做也是非法的。”呂蒙一向非常孝順,聽了母親的話,即豁然醒悟怒意頓釋,親自來到甘寧的船前,笑著招呼甘寧:“興霸,老母正等你吃飯,快上岸吧!”甘寧流淚唏噓地說:“我有負於您。”便與呂蒙一起回去拜見呂母,歡暢地宴飲一天。甘寧死後,孫權十分痛惜。甘寧的兒子甘瑰,因犯罪遷居會稽,不久死去。

  淩統傳,淩統,字公績,吳郡餘杭縣人。他的父親凌操,輕佻俠義頗有膽氣,孫策剛起兵時,凌操常隨他轉戰征伐,勇冠三軍親冒箭鋒。任永平縣縣長,平定治理山越,奸猾之徒都收斂了手腳,被升為破賊校尉。及至孫權統率軍隊,凌操跟隨孫權征討江夏。攻入夏口時,凌操率先登陸,打敗敵人前鋒,他駕駛小船獨自前進,身中流箭而死。淩統十五歲,孫權周圍不少人都稱讚他,孫權也因凌操為國而死,於是任淩統為別部司馬,代職破賊都尉,讓他統率凌操的部隊。後隨孫權進擊山越叛賊,孫權擊破保屯先期回師,剩下麻屯一萬敵人,淩統與都督張異等留下來繼續包圍攻打,並限定攻克日期。在此之前,淩統與都督陳勤一塊飲酒,陳勤剛勇任性,以都督身份為祭酒欺壓滿席之人,不按規矩罰酒。淩統痛恨陳勤的欺侮輕慢,當面斥責他並不要他任祭酒。陳勤怒罵淩統,還罵到他父親凌操,淩統流淚不答,眾人因此罷席離去。陳勤趁著酒勁更加兇狠,又在路上侮辱淩統。淩統忍無可忍,抽刀砍傷陳勤,幾天後陳勤死去。等到將要進攻麻屯時,淩統說:“我不戰死無法謝罪!”於是督率激勵士卒,親冒箭石,所攻打的一面,很快即被瓦解,諸將乘勝,於是大破敵軍。回師後,淩統將自己綁縛起來送到軍正那裡。孫權為他的果敢堅毅所感動,使他以功贖罪。後來孫權再次征伐江夏,淩統為前鋒,與他平日厚待的勇猛士卒幾十人共乘一條船,常常遠離大部隊幾十裡水路。船入右江,斬殺黃祖的將領張碩,全部俘獲敵船上的人。淩統返回向孫權報告,孫權率領大軍日夜兼行,水陸並進。當時呂蒙打敗敵人水軍,而淩統又先奪得城池,於是大獲全勝。孫權任命淩統為承烈都尉,與周瑜等抵禦打敗曹操於烏林,繼而攻打曹仁,被升為校尉。淩統雖在軍旅之中,但他親賢待士,輕財重義,頗有國士之風。他又跟隨孫權攻破皖縣,被任命為蕩寇中郎將,兼任沛相。淩統與呂蒙等向西奪取三郡,從益陽返師,又隨孫權前往合肥,為右部督。當時孫權撤軍,前頭部隊已經開拔,魏國將軍張遼等突然殺到逍遙津北面。孫權派人去追還前頭部隊,但已走遠,形勢急迫來不及趕回相救,淩統率領親近兵卒三百人衝入敵軍重圍,扶護孫權突圍。敵軍已毀壞河橋,橋面上僅有兩塊木板,孫權策馬疾縱奔過橋,淩統回身再戰,手下人全部戰死,他自身也被殺傷,但還殺死了幾十個敵兵,估計孫權已經逃脫,他才抽身趕回。但橋斷路絕,淩統只得披甲潛水而行。

  孫權趕到自己的船上後,見到淩統十分驚喜。淩統痛心自己的親兵無一人生還,悲傷無法自持。孫權抽起自己的衣袖為淩統擦淚,對他說:“公績,死的已經死了,只要您還活著,何患無人?”於是任命他為偏將軍,加倍補充他的本部兵卒。當時有人推薦淩統同郡人盛暹給孫權,認為盛暹對付各種重大事情,有超過淩統之處,孫權說:“只要他能像淩統那樣就足夠了。”後來盛暹被召夜裡趕來,當時淩統已經睡下,聽說後,披著衣服趕出房,拉著盛暹的手進屋。淩統愛惜才能而無妒忌之心就是如此。淩統考慮到山中人還有不少強壯剽悍者,可用恩威並施來誘降他們,孫權便命令他往東佔領土地並討伐那些山裡人,又命令各所屬的城府官員,凡是淩統所求助的東西,都要先給予滿足然後再上報。淩統一向愛惜士卒,士卒也都敬慕他。他得到精兵一萬多,路過自己老家的縣城,就入縣衙大門,見官長們懷擁三版官笏,恭敬盡禮,親舊朋友,恩情更深。事情完畢將要啟程,不幸因病去世,時年四十九歲。孫權聽說後,捶床坐起,悲哀無法自制,幾天都減少了飯量,一談到他就淚流滿面,令張承為淩統作了祭文和銘文。淩統的兩個兒子凌烈、凌封,年齡都才幾歲。孫權將他們帶到宮內撫養,對他們愛護相待與自己的幾個兒子一樣,每有賓客進見,便招呼他倆讓客人看,並說:“這是我的虎子!”及至八九歲時,讓葛光教他倆讀書,十天讓他們練習騎馬一次。孫權追錄淩統功績,封凌烈為亭侯,歸還他父親生前的隊伍。後來凌烈犯罪被免去爵位和職位,又讓凌封襲爵,帶兵。

  徐盛傳,徐盛,字文向,琅王牙郡莒縣人。遭逢戰亂,他客居吳地,以勇氣為人所知。孫權統領國事,任命徐盛為別部司馬,帶兵五百,任柴桑縣縣長,抵禦黃祖。黃祖的兒子黃射,曾率領數千人順流而下攻擊徐盛。當時徐盛的官兵不足二百,抵抗敵人進擊,殺傷黃射一千多官兵。過後大開城門出擊,大敗黃射。黃射於是絕跡不再侵犯。

  孫權任命徐盛為校尉、蕪湖縣縣令。徐盛又因討伐臨城南阿山越賊寇有功,升為中郎將,督率校兵。曹操出兵濡須,徐盛跟隨孫權前往抵拒。魏軍曾大舉出兵橫江,徐盛與諸將一道奔赴討伐。當時他們乘著蒙衝戰艦,遇上迅疾大風,船隻漂泊到敵方岸邊,眾將領都很恐懼,沒有敢出船的,獨有徐盛領兵,上岸突襲砍殺敵人,敵人敗退逃走。風停後,徐盛他們船隻便返還,孫權深感他的壯勇。及至孫權向魏國藩屬稱臣時,魏國使者邢貞來吳授予孫權吳王稱號。孫權出朝到都亭迎接邢貞,邢貞面露驕色,張昭已發怒,而徐盛更為憤怒,他轉頭對同事們說:“我等不能奮身拼命,為國奪取許、洛之地,吞併巴、蜀之邦,而使我們國君與邢貞盟誓,豈不是恥辱嗎?”說完淚流滿面。邢貞聽說後,便對隨從們說:“江東有這樣的將相,不是久居人下之輩。”徐盛後來升為建武將軍,封爵都亭侯,兼任廬江太守,受賜臨城縣為封地。劉備進軍西陵,徐盛攻取他不少營地,每向一處都立有戰功。曹休出軍洞口,徐盛與呂範、全琮渡江拒守。遇上大風,船上士兵大多喪命,徐盛收集所餘兵卒,與曹休夾江對峙。曹休派兵將上船進攻徐盛,徐盛以少拒多,敵軍不能取勝,各自引兵退還。徐盛升任為安東將軍,封爵蕪湖侯。後來魏文帝出動大軍,有渡過長江的意圖,徐盛獻計沿著建業築圍牆,建藩籬,圍牆上設定假城樓,江中停浮戰船。諸將認為這樣作無用,徐盛不聽,堅持這樣幹。魏文帝到達廣陵,望見圍牆頗為愕然,見其綿延數百里,而江水又正在猛漲,便領兵撤返。眾將這才服氣。

  黃武年間,徐盛去世。他的兒子徐楷,繼承爵位、帶兵。

  潘璋傳,潘璋,字文王圭,東郡發乾縣人。孫權為陽羨縣縣長時,他開始前往跟隨孫權。潘璋生性放蕩,酷好飲酒,家中貧窮,喜歡賒酒喝,討債人上門,他動輒就說等我以後富貴了再還錢。孫權感到他非同常人,十分喜歡他,因此讓他招募兵卒,得到一百多人,於是為將帶兵。他因征討山賊立有戰功,代行別部司馬。後來為吳地的大集市剷除奸人,盜賊由是絕跡,他亦由此而聞名,升任豫章郡西安縣縣長。劉表在荊州時,百姓屢受侵擾,自潘璋任職此地以來,賊寇再也不敢入境。鄰縣建昌興起強盜作亂,潘璋轉而兼任建昌縣縣令,加授武猛校尉,討伐懲治刁惡之民,一個月內便全部平定,他將那些流亡散逸之民招集起來,得到八百人,帶領這些人返還建業。合肥戰役,魏國將領張遼突然殺來,東吳各位將領沒有防備。陳武戰死,宋謙、徐盛都敗陣而逃,潘璋處在隊伍後頭,便策馬向前,橫馬斬殺兩名宋謙、徐盛軍中的逃跑者,兵卒都轉頭接戰。孫權甚為看重,任命他為偏將軍,於是率領百校隊伍,駐守半州。孫權征討關羽,潘璋與朱然截斷關羽的退路,軍至臨沮,駐在夾石。潘璋部下司馬馬忠生擒關羽、關羽兒子關平以及都督趙累等人。孫權隨即分出宜都郡的巫縣和秭歸兩個縣作為固陵郡,任命潘璋為郡太守、振威將軍,封爵溧陽侯。甘寧去世後,潘璋收並了他的軍隊。劉備出兵夷陵,潘璋與陸遜合力抗擊,潘璋的部下斬殺劉備的護軍都尉馮習等人,將蜀兵殺傷甚眾。潘璋被任命為平北將軍、襄陽太守。魏國將領夏侯尚等圍困南郡,分派前頭部隊三萬人架浮橋,渡江到百里洲上,諸葛瑾、楊粲一起集中部隊前往救援,但不知向何處出擊,而魏軍天天渡江不斷。潘璋說:“魏軍兵勢正盛,江水又淺,不可與之交戰。”便率領自己的部下,前往魏軍上游五十里地,砍伐幾百萬束蘆葦,紮成大筏,打算順流放火,燒燬浮橋。筏才紮好,正待水漲即放筏,夏侯尚便領兵退去。潘璋到下游駐防陸口。孫權稱帝后,任命潘璋為右將軍。潘璋為人粗魯勇猛,軍中禁令嚴厲,喜好建立功業,所帶領的兵馬不過幾千人,而他所到之處常常如同有士卒萬人。征戰駐守,便設軍內市場,其他軍隊沒有的東西,都靠他的軍內市場充實補足。但他性格揮霍無度,晚年更加厲害,衣著器用都超越本分,與位高者攀比。

  將士之中富有的人,有的被他殺死奪走財物,屢屢不遵奉法令。監察官員們檢舉他的行為,孫權總是愛惜他的功勞而原諒他不加責問。嘉禾三年(234),潘璋去世。他的兒子潘平,因品行不正被流放會稽。潘璋的妻子居住在建業,朝廷賜給她田地房宅,又賜免除賦役的佃客五十家。

  丁奉傳,丁奉,字承淵,廬江郡安豐縣人。他年少時因驍勇作了軍中小將,歸屬過甘寧、陸遜、潘璋等人部下。他多次隨同他們作戰,常常勇冠全軍。每每斬將拔旗,身受創傷。逐漸升為偏將軍。孫亮登基為帝后,丁奉為冠軍將軍,封爵都亭侯。魏國派遣諸葛誕、胡遵等人攻打東興,諸葛恪率軍抗擊。諸位將領都說:“敵軍聽說太傅親自前來,上岸後一定會逃走。”只有丁奉說:“不對!敵人動員了全國的力量,調集許昌、洛陽的全部軍隊大規模前來進犯,一定有了全盤規劃,豈能空手而歸?不要希望敵人不來,而要依靠我們能夠獲勝的有利之處。”及至諸葛恪上岸,丁奉與將軍唐諮、呂據、留贊等都從山下轉而西往上游。丁奉說:“如今各軍行動遲緩,如果敵人佔據有利地勢,則難與他們爭鋒了。”於是排開諸軍讓出道路,統率自己部下三千人直向挺進。當時正刮北風,丁奉揚帆兩天即達目的地,於是佔據徐塘。天寒下雪,敵軍諸將正擺酒舉行宴會,丁奉看到敵人先頭部隊兵少,就與部下們說:“奪得封侯爵位和賞賜,就在今天了!”於是讓士卒解甲戴盔,手持短器。敵人縱飲笑鬧,沒有防備。丁奉縱兵盡力砍殺,大破敵軍先頭部隊的營寨。適逢呂據等人趕到,魏軍於是潰敗。丁奉被升為滅寇將軍,晉封為都鄉侯。魏國將軍文欽前來投降,朝廷以丁奉為虎威將軍,隨從孫峻前往壽春迎接文欽,與敵人的追兵交戰於高亭。丁奉騎馬持矛,衝入敵陣,斬殺數百人,繳獲敵軍兵器。被晉封為安豐侯。太平二年(257),魏國大將軍諸葛誕佔據壽春前來投降,魏軍因此圍攻壽春。東吳派遣朱異、唐諮等前往救援,再派丁奉與黎斐前往解圍。丁奉先到,駐紮在黎漿,拼力奮戰立下戰功,被升為左將軍。孫休登基後,與張佈設計,想誅殺孫綝。張布說:“丁奉雖不能書寫作文,但計謀膽略超人,能決斷大事。”孫休召見丁奉告知說:“孫綝把攬國柄,將要作出不軌行徑,想與將軍一起殺掉他。”丁奉說:“丞相兄弟的友黨甚眾,恐怕人心各異,不可突然制裁,可以借臘祭之會,以陛下的衛兵將他殺死。”孫休採納他的計謀,借臘祭之會請孫綝前來,丁奉與張布用眼神示意身邊兵士殺了孫綝。丁奉被升任為大將軍,加授左右都護。

  永安三年(260),丁奉又升假節,兼任徐州牧。永安六年(263),魏軍征伐蜀國,丁奉率領各軍挺進壽春,作出救援蜀國的姿勢。蜀國滅亡,丁奉領軍返回。孫休去世,丁奉與丞相濮陽興等聽從萬..之言,共同迎立孫皓。丁奉被升任為右大司馬左軍師。

  寶鼎三年(268),孫皓命令丁奉與諸葛靚攻打合肥。丁奉致信晉國大將石苞,圖謀離間他,石苞因此被徵召還朝。

  建衡元年(269),丁奉再次率軍修治徐塘,藉此攻打晉國的谷陽。谷陽百姓知道後,全部撤走,丁奉無所收穫。孫皓大怒,殺了丁奉軍中的嚮導。

  建衡三年(271),丁奉去世。丁奉因顯貴而有功,漸漸驕傲自負,有人就讒毀他,孫皓追究以前他出師無所收穫的過失,將丁奉的家屬遷徙到臨川。丁奉弟弟丁封,官至後將軍,在丁奉之前去世。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