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韓三·客卿為韓謂秦王

客卿為韓謂秦王原文

  客卿为韩谓秦王曰:“韩珉之议,知其君不知异君,知其国不知异国。彼公仲者,秦势能诎之。秦之强,首之者,珉为疾矣。进齐、宋之兵至首坦,远薄梁郭,所以不及魏者,以为成而过南阳之道,欲以四国西首也。所以不者,皆曰以燕亡于齐,魏亡于秦,陈、蔡亡于楚,此皆绝地形,群臣比周以蔽其上,大臣为诸侯轻国也。今王位正,张仪之贵,不得议公孙郝,是从臣不事大臣也;公孙郝之贵,不得议甘戊,则大臣不得事近臣矣。贵贱不相事,各得其位,辐凑以事其上,则群臣之贤不肖,可得而知也。王之明一也。公孙郝尝疾齐、韩而不加贵,则为大臣不敢为诸侯轻国矣。齐、韩尝因公孙郝而不受,则诸侯不敢因群臣以为能矣。外内不相为,则诸侯之情伪可得而知也。王之明二也。公孙郝、樗里疾请无攻韩,陈四辟去,王犹攻之也。甘茂约楚、赵而反敬魏,是其讲我,茂且攻宜阳,王犹校之也。群臣之知,无几于王之明者,臣故愿公仲之国以于於王,而无自左右也。”

客卿為韓謂秦王譯文

韓國的一位客卿為韓國對秦王說:“韓珉議論政事,只瞭解自己的國君而不瞭解別國國君,只瞭解自己的國家而不瞭解其它國家。那個公仲,秦國的勢力就能使他折服。秦國強大的時候,韓國竟敢首先進攻,韓珉是在自討失敗。韓國曾讓齊、宋兩國軍隊攻到魏闡的首垣,逼近大梁城郊,沒有進一步攻佔魏國的原因,是認為同魏國講和就可以透過南陽的道路,想用韓、齊、宋、魏四國的力量向西攻秦。沒有進攻的原因,是人們都說燕國被齊國攻破,魏國被秦國攻破,陳國、蔡國被楚國攻破,這些都是土地大小地形險要相差懸殊,群臣結黨營私矇蔽君王,大臣為了別的諸侯而輕視自己國家的結果。現在大王端正了貴賤不同的名位,張儀那樣顯貴也不能私下議論公孫郝,這是使外臣不得干涉大臣的事;公孫郝那樣顯貴也不能私下議論甘茂,這就是大臣不得干涉近臣行事,貴賤不互相干涉,各得其位,像輻條集予車軸一樣共同侍奉自己的君王,那麼群臣賢能與無能,就可以知道了。這是大王第一個聖明之處。公孫郝曾加緊聯合齊、韓兩國,大王並沒有加以獎賞,那麼做大臣的也就不敢為了別的諸侯而輕視本國利益了。齊、韓兩國曾想透過公孫郝來利用秦國,秦王沒有答應,那麼諸侯就不敢再透過群臣為自己求利了。內外不互相勾結,那麼諸侯的內情真偽就可以知道了。這是大王第二個聖明的地方。公孫郝、樗裡疾請求不要攻打韓國,韓國軍隊的行列因沒有遭到進攻而解散,大王如同打敗了韓國一樣。甘茂約定楚、趙兩國攻打魏國,卻反過來恭敬魏國,這是同我們韓國結怨,甘茂要進攻宜陽,大王還是衡量了攻伐與講翻的利害得失。群臣的智慧同大王的聖明相比相差甚遠,所以臣下願意讓公仲用自己的國家來侍奉大王,而不要從左右的人那裡求得謀略。”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