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燕一·蘇秦死其弟蘇代欲繼之

蘇秦死其弟蘇代欲繼之原文

  苏秦死,其弟苏代欲继之,乃北见燕王哙曰:“臣,东周之鄙人也,窃闻王义甚高甚顺,鄙人不敏,窃释鉏耨而干大王。至于邯郸,所闻于邯郸者,又高于所闻东周。臣窃负其志,乃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大王天下之明主也。”

  王曰:“子之所谓天下之明主者,何如者也?”

  对曰:“臣闻之,明主者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谒王之过。夫齐、赵者,王之仇雠也;楚、魏者,王之援国也。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王自虑此则计过。无以谏者,非忠臣也。”

  王曰:“寡人之于齐、赵也,非所敢欲伐也。”

  曰:“夫无谋人之心,而令人疑之,殆;有谋人之心,而令人知之,拙;谋未发而闻于外,则危。今臣闻王居处不安,食饮不甘,思念报齐,身自削甲扎,曰有大数矣,妻自组甲絣,曰有大数矣,有之乎?”

  王曰:“子闻之,寡人不敢隐也。我有深怨积怒于齐,而欲报之二年矣。齐者,我雠国也,故寡人之所欲伐也。直患国弊,力不足矣。子能以燕敌齐,则寡人奉国而委之于子矣。”

  对曰:“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独战则不能,有所附则无不重。南附楚则楚重,西附秦则秦重,中附韩、魏则韩、魏重。且苟所附之国重,此必使王重矣。今夫齐王,长主也,而自用也。南攻楚五年,蓄积散。西困秦三年,民憔悴,士罢弊。北与燕战,覆三军,获二将。而又以其余兵南面而举五千乘之劲宋,而包十二诸侯。此其君之欲得也,其民力竭也,安犹取哉?且臣闻之,数战则民劳,久师则兵弊。”

  王曰:“吾闻齐有清济、浊河,可以为固;有长城、钜防,足以为塞。诚有之乎?”

  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浊河,何足以为固?民力穷弊,虽有长城、钜防,何足以为塞?且异日也,济西不役,所以备赵也;河北不师,所以备燕也。今济西、河北,尽以役矣,封内敝矣。夫骄主必不好计,而亡国之臣贪于财。王诚能毋爱宠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其左右,彼且德燕而轻亡宋,则齐可亡已。”

  王曰:“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

  曰:“内寇不与,外敌不可距。王自治其外,臣自报其内,此乃亡之之势也。”

蘇秦死其弟蘇代欲繼之譯文

蘇秦去世後,他的弟弟蘇代想接替他的位置,於是北上見到燕王噲說:“我是東周的一個普通人,聽說您的德行非常高尚,我雖然不才,卻放下農耕之事來侍奉大王。我在邯鄲聽到的關於您的傳聞更加令人敬佩。我懷著對大志的揹負而來到燕朝,觀察您的群臣和屬吏,大王是天下明主。”

王說:“你所謂天下明主是指什麼樣的人呢?”

蘇代回答:“我聽說,明主注重聽聞自己的過失,不願意聽聞自己的善行。請允許我勸諫您的過失。齊、趙是您的仇敵;楚、魏是您的支援國家。現在您以仇敵為伐援國,這並不符合利益燕國的原則。您應該考慮這個問題。如果沒有人勸諫,那不是忠臣。”

王說:“我對齊、趙並沒有想要攻打的意思。”

蘇代說:“沒有謀劃的人心動搖,會被人懷疑;有謀劃的人心思被人知曉,是愚笨的;計劃尚未實施就被外界得知,會帶來危險。我聽說大王居住不安寧,食物不好吃,思念報復齊國,親自削去了自己的甲冑,說有重大計劃;妻子自願縫製甲冑,也說有重大計劃,這是真的嗎?”

王說:“你聽說了,我沒有隱瞞。我對齊國怨恨深重,想要報復已經有兩年了。齊國是我的仇國,所以我想要攻打。但是我擔心國家力量不足。如果你能夠讓燕國與齊國抗衡,我就將國家託付給你。”

蘇代回答:“在七個戰國中,燕國處於弱勢。單獨作戰無法勝利,只有依附其他國家才能有所重視。南依附楚國,楚國會重視;西依附秦國,秦國會重視;中原依附韓、魏,韓、魏會重視。而且只要依附的國家重要,你就會變得重要。現在齊王是主宰,也是自私的。他南攻楚已經五年了,積蓄耗盡;西困秦三年,人民疲憊,士兵疲弊;北與燕國戰鬥,三軍覆滅,俘虜兩位將領。此外,還派遣餘部南面攻打宋國,動員了五千輛戰車,包圍了十二個諸侯國。這是他君主的慾望,但卻損害了他的國家力量,他還會繼續得到嗎?而且我聽說,多次作戰會使人民勞累,長期征戰會使軍隊衰弱。”

王說:“我聽說齊國有清濟、濁河可以用來防禦,有長城、鉅防可以作為屏障。這些真的存在嗎?”

蘇代回答:“時機不對,即使有清濟、濁河又能怎樣防禦呢?民力已經窮竭,即使有長城、鉅防,又能作為屏障嗎?而且以前,濟河以西不用出兵,是為了防備趙國;河北不派兵,是為了防備燕國。但是現在濟河以西和河北都已經派兵,邊境已經疲憊不堪。如果君主自己不善於計謀,而亡國之臣貪圖財富,如果王能不寵愛子弟、母親和賢臣,不以寶珠、玉帛來討好左右,那麼他們會感激燕國而輕視宋國,齊國就會自取滅亡。”

王說:“我最終決定讓你接受上天的命令!”

蘇代說:“內外都有敵人,無法抵擋。王可以自保國家的外部,臣將自願負責保護國家的內部,這才是滅亡的原因。”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