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燕一·蘇代謂燕昭王

蘇代謂燕昭王原文

  苏代谓燕昭王白:“今有人于此,孝如曾参、孝己,信如尾生高,廉如鲍焦、史鰌,兼此三行以事王,奚如?”王曰:“如是足矣。”对曰:“足下以为足,则臣不事足下矣。臣且处无为之事,归耕乎周之上地,耕而食之,织而衣之。”王曰:“何故也?”对曰:“孝如曾参、孝己,则不过养其亲其。信如尾生高,则不过不欺人耳。廉如鲍焦、史鰌,则不过不窃人之财耳。今臣为进取者也。臣以为廉不与身俱达,义不与生俱立。仁义者,自完之道也,非进取之术也。”

  王曰:“自忧不足乎?”对曰:“以臣忧为足,则秦不出殽塞,齐不出营丘,楚不出疏章。三王代位,五伯改政,皆以不臣忧故也。若自忧而足,则臣亦之周负笼耳,何为烦大王之廷耶?昔者楚取章武,诸侯北面而朝。秦取西山,诸侯西面而朝。曩者使燕毋去周室之上,则诸侯不为别马而朝矣。臣闻之,善为事者,先量其国之大小,而揆其兵之强弱,故功可成,而名可立也。不能为事者,不先量其国之大小,不揆其兵之强弱,故功不可成而名不可立也。今王有东向伐齐之心,而愚臣知之。”

  王曰:“子何以知之?”对曰:“矜戟砥剑,登丘东向而叹,是以愚臣知之。今夫乌获举千钧之重,行年八十,而求扶持。故齐虽强国也,西劳于宋,南罢于楚,则齐军可败,而河间可取。”

  燕王曰:“善。吾请拜子为上卿,奉子车百乘,子以此为寡人东游于齐,何如?”对曰:“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王之论臣,何如人哉?今臣之所以事足下者,忠信也。恐以忠信之故,见罪于左右。”

  王曰:“安有为人臣尽其力,竭其能,而得罪者乎?”对曰:“臣请为王譬。昔周之上地尝有之。其丈夫官三年不归,其妻爱人。其所爱者曰:‘子之丈夫来,则且奈何乎?’其妻曰:‘勿忧也,吾已为药酒而待其来矣。’已而其丈夫果来,于是因令其妾酌药酒而进之。其妾知之,半道而立。虑曰:‘吾以此饮吾主父,则杀吾主父;以此事告吾主父,则逐吾主母。与杀吾父、逐吾主母者,宁佯踬而覆之。’于是因佯僵而仆之。其妻曰:‘为子之远行来之,故为美酒,今妾奉而仆之。’其丈夫不知,缚其妾而笞之。

  故妾所以笞者,忠信也。今臣为足下使于齐,恐忠信不谕于左右也。臣闻之曰:“万乘之主,不制于人臣。十乘之家,不制于众人。疋夫徒步之士,不制于妻妾。而又况于当世之贤主乎?臣请行矣,愿足下之无制于群臣也。”

蘇代謂燕昭王譯文

  蘇代對燕昭王說:“現在如果有這樣一個入在此,像曾參,孝己那樣孝順,像尾生高那樣守信,像鮑焦、史鰍那樣廉潔,兼有這三種品行來侍奉大王,怎麼樣?”

  燕昭王說:“如此就夠了。”

  蘇代回答說:“您認為這樣就夠了,那麼臣下就不會侍奉您了。臣下就會做出無所作為的事,就會歸耕於周朝的土地上,耕種吃飯,織布穿衣。”

  燕昭王說:“這是什麼緣故呢?”

  蘇代回答說:“像曾參、孝己那樣孝順,那也不過是奉養雙親罷了。像尾生高那樣守信,那也不過是不欺騙別人罷了。像鮑焦、史鰍那樣廉潔,那也不過是不偷別人的錢財罷了。如今臣下是一個有進取心的人。臣下認為廉潔不會同自身一道顯貴,信義不會同生命一起存在。仁義,不過是自我完善的法則,不是追求進取的手段。”

  燕昭王說:“自我完善還不夠嗎?”

  蘇代回答說:“如果認為自我完善就夠了,那麼秦國就不會從殺山的邊塞出兵,齊國就不會從營丘出兵,楚國也不會兵出沮章河。三王更替,五霸輪換執政,都是因為不僅僅侷限於自我完善的緣故。如果僅是自我完善就夠了,那麼臣下也就回到周地的家鄉去種地了,何必還討擾大王的朝庭呢?從前,楚國攻取章武,諸侯們到北面去朝拜。秦國攻佔西山,諸侯們到西面去朝拜。當初,如果不讓燕國軍隊從周朝的上地撤離,那麼諸侯們就不會調轉車輛去朝拜別國了。臣下聽說,善於處理國事的人,先衡量一下自己國家的大小,再考慮一下自己兵力的強弱,因此可以功成名就。不善於處理政事的人,不能夠先衡量自己國家的大小,也不去考慮自己兵力的強弱,所以不能功成名就。觀在大玉有向東攻打齊目的想法,愚匝知道。”燕昭王說:“您怎麼知道的。”

  蘇代回答說:“您常常手持長戟或磨礪寶鋤,登上山丘向東嘆息,因此愚臣就知道了。即使如今有烏獲這樣的力士,能舉起千鈞重量,年齡到了八十歲的時候也要人攙扶。所以齊國雖然是強國,由於在西面的宋國勞師動眾,在南面的楚國使軍隊疲乏,那麼齊國軍隊就可以被擊敗,齊國的河闖也可以被攻取。”

  燕昭王說:“太好了。請允許我拜您為上卿,送給您馬車百輛,您按照這種說法替寡人到東面的齊國去離間遊說,怎麼樣?”

  蘇代說:“您這是由於偏愛我的緣故才賞賜我,那麼為什麼不賞賜您的愛子及各位舅父、叔父、那些靠床而立還不會走路的孫子呢?他們得不到這些,卻把這些賞賜給無能的臣下,為什麼?大王評價臣下,是怎樣一種人呢?觀在臣下所以侍奉您,是為盡忠守信。臣下掇心因為盡忠守信的緣故,被大王左右的大臣怪罪。”

  燕昭王說:“哪有做人臣的用盡自己的力量,竭盡自己的才能,反而獲罪的呢?”

  蘇代回答說:“臣下請求為大王打個比方。從前周朝的上地曾經有這樣一件事。作丈夫的在外做官三年不歸。他的妻子與人私通。和她私通的那個人說:‘你的丈夫要回來了,那該怎麼辦呢?’他的妻子說,‘不要擔心,我已經猴備了毒藥酒,就等他回來呢。’不久,她的丈夫果然回來了,乎是她讓侍妾斟上毒藥酒給丈夫進去。侍妾知道這件事,走到半路站住了,自己考慮:‘我把這毒酒給男主人喝,就會殺死男主人s把遠件事告訴我的男主人,就會趕走我的女主人。與其殺死男主人、趕走女主人,我寧可假裝跌倒弄翻酒杯。’於是就假裝跌倒弄灑藥酒。他的妻子說:‘為您遠行歸來,所以準備了美酒,現在侍蜜端酒跌倒灑掉了。’她的丈夫不知實情,就綁起侍妾鞭打。所以侍妾被鞭打的原因,就是為了盡忠守信。如今臣下為您到齊國出使,擔心我盡忠守信不被大王的左右大臣所理解。臣下聽說:擁有萬輛兵車的君王:不受臣子的挾制。有十輛馬車的家長,不受眾人的控制。一般無車可乘計程車人,不受妻妾的限制。更何況是當代賢明的君王呢?臣下請求出發了,希望您不要受群臣的挾制。”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