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進攻宋國,宋國形勢危急。蘇代送信給燕昭王說:“燕國在擁有萬輛兵率的國家之列,卻讓齊國招押著人質,這使燕囤名聲低下,權威減輕。協助齊國進攻宋國,勞民傷財。攻破宋國,侵佔楚國的淮北,使齊國的領土擴大了,也就是使仇敵強大了本國弱小了。這三種結果,都是國家的大患,而您卻要實現它們,是想除掉齊國禍害取信齊國。然而齊國來必增加多少對您的信任,忌恨燕國會更加厲害。那麼您去侍奉齊國,就是失誤的做法。勞民傷財,沒有尺寸的功勞,攻破宋國卻擴大了仇敵的領土,叉會世代揹負齊國的禍患。您把宋國和淮北合在一起,就會知道它們冼萬乘之國還要強大。齊國一旦兼併它們,就如同增加了一個齊國。九夷方圓七百里,再加上魯、衛等小國,這也是所說的比萬乘之國還要強大的地方,齊國如果吞併它們,這就如同增加了兩個齊國。一個強大的齊國:燕國都不能同它抗衡,現在用三個齊國米麵對燕國,那禍患可就大了。
“雖然這樣,但是臣下也聽說智者做事,能夠轉禍為福,由失敗達到成功。齊國人喜歡紫色,破舊的白色生絹染上紫色,價格就會上漲十倍。當初越王勾踐困守在會稽山上,但後來卻滅了吳國稱霸天下。這都是轉禍為福,由失敗迭到成功的範例。觀在大王也想轉禍為福,由失敗達到成功嗎?那麼不如讓齊國在遠方稱霸並極力推崇它,派使者同周室結盟,燒盡天下的秦符,相約:‘上等計策是擊破秦國,其次是排斥秦國。’秦國受到排斥等著被攻破,秦王必然會恐懼擔心。秦國五代以來一直攻打諸侯,如今居於齊國之下,秦王一定會有這樣的決心,倘若能讓齊國走投無路,不惜失掉一座都邑也要取得成功。既然這樣,大王為什麼不派一個平民百姓,用能使齊國陷入困境的道理遊說秦國,對秦王說:‘燕、趙兩國要攻破宋國擴大齊國領土並尊重齊國,甘願屈居齊國之下,這對燕、趙兩國並沒有好處。得不到好處而受到客觀形勢的逼迫去做這樣的事,為什麼呢?是因為不相信秦王。現在大王何不派可以讓燕、趙兩國信賴的人去聯合燕國、趙國。讓涇陽君或高陵君先去燕、趙兩國,秦國如有變故,就讓他們做人質,那樣燕、趙兩國就會信任秦國了。秦王做西帝、趙王做中帝、燕王做北帝,並立三帝乘號令諸侯。韓、魏兩國如果不聽命,秦國就攻打它們;齊國不聽命,燕、趙兩國就攻打它,天下人誰敢不聽命?天下人服從聽命,再驅使韓、魏兩國進攻齊國,對齊國說,必須歸還宋國土地及楚國的淮北。歸還宋國土地,歸還楚淮北,這對燕、趙兩國有同樣的好處。並立三帝,是燕、趙兩國共同的願望。實際上獲得利益,名義上游足願望,燕、趙兩國背棄齊國,就像扔掉破草鞋一樣毫不吝惜。如今大王如果不聯合燕、趙兩國,那麼齊王稱霸的事就一定能成功。諸侯們擁戴齊王而大王卻不從命,這就會使秦國遭到進攻。諸侯們擁戴棄王,大王也跟從他們,這就使大王名聲低賤。大王如果不聯合燕、趙兩國,就會使名聲低賤,國家出現危險;大王聯合燕、趙兩國,就會使名聲尊貴,國家安寧。拋棄名聲的尊貴和國家的安寧,去追求名聲的低賤和國家的危險,聰明人可木這樣做。’秦王聽了如此說法,一定心痛如刺,那麼大王何不趕快派一位有才能的人用這樣的說法遊說秦國呢?泰國必然會進攻齊國。得到與秦國的聯合,是上等的邦交;進攻齊國,會得到真正的利益。尊重上等的邦交,追求真正的利益,這是聖玉從事的事業。”
燕昭王認為蘇代的信寫得很好,說:“先父曾經對蘇代有恩,由於子之之亂,蘇代才離開燕國。燕國要向齊國報仇,非有蘇代輔助不可。”
於是召來蘇代,重新善待他。燕昭王同蘇代謀劃進攻齊國,終於攻破了齊國,齊閔王被迫出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