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王在百姓得到休養生息、兵器車輛得到修治之後,又想進攻趙國。武安君說:“不可以進攻趙國。”
秦王說:“前年國庫空虛百姓受飢,您不考慮百姓的負擔能力,要求增調軍糧消滅趙國。如今寡人休養百姓來供養士兵,蓄積糧食,三軍將士的俸祿超過從前一倍,而您卻說‘不可以進攻趙國’,這種說法有什麼道理嗎?”
武安君說:“長平之戰,秦軍大勝,趙軍大敗。秦國人歡喜,趙國人害怕。秦國百姓戰死的得到厚葬,受傷的得剄了特殊的照顧,勞苦的飲酒解乏,吃飽喝足並得到饋餉,消費掉國家的資財。趙國戰死的人得不到收殮,受傷的得不到治療,哭泣哀嚎,盡力共同分擔憂患,加緊耕田勞作多生資財。如今大王能夠派出的軍隊雖然超過從前的一倍,臣下料想趙國守備國家的軍隊也會超出原來的十倍。趙國自從長平之戰以來,君臣憂慮恐懼,早晨很早上朝,晚上很晚退朝,用低下的言辭和厚重的禮物,四面派出使者向諸侯求和,同燕、魏兩國結為同盟,同齊、楚兩國連成夥伴,處心積慮,把防範秦國當作最要緊的事。趙國國內殷實,外交成功。正當現在這個時候,是不可以攻打趙國的。”
秦王說;“寡人已經準備好發兵了。”
於是派五大夫王陵為將進攻趙國。王陵作戰失利,連軍營都丟了。秦王想派武安君出戰,武安君稱病不出。秦王就派應侯去探望武安君,責備他說:“楚國土地方圓五千裡,持戟計程車卒上百萬,您從前率幾萬人的軍隊攻入楚國,攻克鄢、郢兩地,焚燬楚王的宗廟,東面攻到競陵,楚國人感到震驚恐慌,向東遷徒,不敢向西進犯。韓、魏兩國相繼發兵,動用的軍隊很多,您所率領的軍隊,不到韓、魏兩國軍隊的一半,而您卻同它們在伊闕大戰,大敗了這兩個國家的軍隊,死亡者的血能漂起作戰的大盾,斬下敵人二十四萬首級,韓、魏兩國因為這個緣故至今自稱是秦國東面的藩國。這是您的功勞,天下沒有誰沒聽說的。如今趙國土卒在長平之戰中死去的,已有十之七、八,他們的國家很虛弱,因此寡人大舉發兵,人數超過趙國軍隊的一倍,希望您能為將,一定能夠滅掉趙國。您曾以少擊眾,取得勝利像神兵一樣,何況現在是以強擊弱,以眾攻少呢?”
武安君說:“當時楚王依仗國家強大,不體察朝政,群臣因為爭功互相嫉妒,阿諛奉迎者受到重用,好的大臣遭到排斥疏遠,百姓離心離德,城牆和護城河不加修治,由於楚國已經沒有好的大臣執掌朝政,又沒有常備不懈的守軍,所以我能夠領兵深入楚國,佔領很多城邑,我又下令折斷橋樑,焚燬木船使士卒專心作戰,並在城邑的郊外掠得糧食補足軍糧。正在這個時候,秦軍中計程車卒以軍隊為家,把將帥當作父母,不用約束彼此就相互親近,不用商量彼此就相互信任,一心想著同獲戰功,奮勇向前死不退避。楚國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作戰,都顧念自己的家室,各自都有不同的想法,毫無鬥志,因此我能取得戰功。伊闕之戰,韓國力單勢孤,只考慮利用魏國,不想先使用自己的軍隊。魏國依賴韓軍訓練有素,想把韓國軍隊推到前面做先鋒。兩國軍隊爭奪方便力量不均衡,因此臣下才能設下疑兵與韓軍對陣,另派精銳軍隊,衝擊魏軍出其不意。魏軍已經失敗,韓軍自然也就潰退了,乘勝追擊敗北的軍隊,臣下因為這個緣故才能立下戰功。這都是因為考慮了地形是否有利、軍隊的形勢如何,順理成章,哪有什麼神兵啊!如今秦軍在長平擊敗趙軍,不趕快抓緊時機趁著趙國恐懼萬分的時候滅亡趙國,看到趙國畏懼屈服就放棄滅趙,使趙國能夠抓緊耕種增加儲備,撫養遺孤,讓幼兒長大以擴充軍隊,加高城牆,疏浚護城河使城邑更加堅固,國君委屈自己親近大臣,大臣不惜生命親近效死力計程車兵。至於平原君那樣的人,都讓自己的妻妾到軍隊中為將士們縫縫補補。臣民一心,上下共同努力,如同勾踐被困在會稽出上的時候,趁現在去攻打趙國,趙國一定會固守城邑。向趙軍挑戰,趙軍一定不肯出城。圍困國都,一定不能攻克。攻打其它城邑,也一定不能攻下。在城邑的郊外搶掠,一定會一無所獲。出兵不能獲得戰動,諸侯們產生異心,趙國的救兵必然會趕來。臣下只見到攻趙的害處,沒看到好處。臣下現在又有病,不能去。”
應侯慚愧退了出去,把武安君的話告訴了秦王。秦王說:“沒有白起,我就不能滅掉趙國了嗎?”
又增派軍隊,另派王齙代替王陵進攻趙國,秦軍圍困邯鄲八、九個月,死傷眾多,卻沒有攻下邯鄲。趙王派出輕銳的小股軍隊騷擾秦軍後方,秦軍出戰多次不利。武安君說:“不聽我的計策,現在結果怎樣?”
秦王聽說後大怒,於是去見武安君,逼著武安君起床,說:“您雖然有病,也得勉強自己臥著為寡人帶兵。有了戰功,這是寡人希望的,會重賞您。如果您不去,寡人就會怨恨您。”
武安君叩頭曰:“臣下知道去了即使沒有戰功,也可以免除罪過。如果不去,即便沒有罪過,也免不了被殺。然而臣下只是希望大王能夠看一看臣下不高明的計策,放棄趙國,讓百姓得到休養生息,以應付諸侯之間出現的變故。安撫恐懼的,攻打傲慢的,誅滅無道的,以此來號令諸侯,天下就可以平定,為什麼一定要把趙國作為首先進攻的物件呢?這就是所說的被一個大臣屈服卻戰勝天下人。大王如果不詳察臣下的愚計,一定要在趙國得到心理上的滿足,以致於降罪臣下,這也是所說的戰勝一個大臣,卻被天下人屈服。戰勝一個大臣的威嚴,同戰勝天下人的威嚴相比,哪個更大呢?臣下聽說賢明的君王愛惜國家,忠誠的大臣愛惜名譽。破碎的國家不可能重獲完整,死去的人不可能死而復生。臣下寧願受重罰而死,不忍做蒙受恥辱的軍隊的將領。希望大王詳察。”秦王沒有答話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