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wèi lái zhǔ yì | 注音 | ㄨㄟˋ ㄌㄞˊ ㄓㄨˇ ㄧˋ |
首字母 | wlzy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未來派、未來論、未來主義者 | ||
反義詞 | 保守主義、傳統主義、古典主義 | ||
基本解釋 | 1.現代文藝思潮之一。1909年義大利馬利奈蒂倡始。1911年至1915年廣泛流行於義大利。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傳佈於歐洲各國。以尼采﹑柏格森哲學為根據,認為未來的藝術應具有"現代感覺",並主張表現藝術家進行創作時的所謂"心境的併發性"。 |
未來主義是現代西方流行的社會思潮。旨在根據人類以往的發展和科學知識來預言、預測未來社會發展的前景,以便控制和規劃目前的程序,更好地適應未來。其發展經過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40年代,社會發展理論以政治發展為主,反映了資產階級對共產主義的恐懼心理,代表人物有赫胥黎、奧威爾等;第二階段是50年代和60年代,以討論經濟發展為主題,反映了戰後經濟恢復時期和60年代經濟大發展時期的特點,代表人物有加爾佈雷斯、羅斯托和阿隆等;第三階段是70年代以後,以科技發展為基本格調,反映了對新技術革命與人類未來生活圖景的反省,代表人物有羅馬俱樂部的成員丹尼爾·貝爾、赫爾曼·卡恩、阿爾溫·托夫勒、布熱津斯基和奈斯位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