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三十世家·蕭相國世家

蕭相國世家原文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

  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

  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常辨之。何乃给泗水卒史事,第一。秦御史欲入言徵何,何固请,得毋行。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戹塞,户口多少,彊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语在淮阴侯事中。

  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於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馀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馀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列侯毕已受封,及奏位次,皆曰:“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上已桡功臣,多封萧何,至位次未有以复难之,然心欲何第一。关内侯鄂君进曰:“群臣议皆误。夫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常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今虽亡曹参等百数,何缺於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柰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万世之功哉!萧何第一,曹参次之。”高祖曰:“善。”於是乃令萧何,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上曰:“吾闻进贤受上赏。萧何功虽高,得鄂君乃益明。”於是因鄂君故所食关内侯邑封为安平侯。是日,悉封何父子兄弟十馀人,皆有食邑。乃益封何二千户,以帝尝繇咸阳时何送我独赢钱二也。

  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语在淮阴事中。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於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从召平以为名也。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於外而君守於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侯新反於中,疑君心矣。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原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汉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相国为上在军,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如陈豨时。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馀年矣,皆附君,常复孳孳得民和。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汙?上心乃安。”於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说。

  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贱彊买民田宅数千万。上至,相国谒。上笑曰:“夫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相国,曰:“君自谢民。”相国因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原令民得入田,毋收为禽兽食。”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乃为请吾苑!”乃下相国廷尉,械系之。数日,王卫尉侍,前问曰:“相国何大罪,陛下系之暴也?”上曰:“吾闻李斯相秦皇帝,有善归主,有恶自与。今相国多受贾竖金而为民请吾苑,以自媚於民,故系治之。”王卫尉曰:“夫职事苟有便於民而请之,真宰相事,陛下柰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且陛下距楚数岁,陈豨、黥布反,陛下自将而往,当是时,相国守关中,摇足则关以西非陛下有也。相国不以此时为利,今乃利贾人之金乎?且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李斯之分过,又何足法哉。陛下何疑宰相之浅也。”高帝不怿。是日,使使持节赦出相国。相国年老,素恭谨,入,徒跣谢。高帝曰:“相国休矣!相国为民请苑,吾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也。”

  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後,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後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

  後嗣以罪失侯者四世,绝,天子辄复求何後,封续酂侯,功臣莫得比焉。

  太史公曰:萧相国何於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及汉兴,依日月之末光,何谨守管籥,因民之疾法,顺流与之更始。淮阴、黥布等皆以诛灭,而何之勋烂焉。位冠群臣,声施後世,与闳夭、散宜生等争烈矣。

  萧何为吏,文而无害。及佐兴王,举宗从沛。关中既守,转输是赖。汉军屡疲,秦兵必会。约法可久,收图可大。指兽发踪,其功实最。政称画一,居乃非泰。继绝宠勤,式旌砺带。

蕭相國世家譯文

  蕭相國蕭何,沛縣豐邑人。他通曉法律,無人能比,是沛縣縣令手下的官吏。

  漢高祖劉邦還是平民時,蕭何多次憑著官吏的職權保護他。劉邦當了亭長,蕭何常常幫助他。劉邦以官吏的身分到咸陽服役,官員們都奉送他三百錢,唯獨蕭何送他五百錢。

  秦朝的御史到泗水郡督察郡的工作時,蕭何跟著他的屬官辦事,經常把事情辦得有條有理、清清楚楚。蕭何於是擔任了泗水郡卒史的工作,公務考核中名列第一。秦朝的御史打算入朝進言徵調蕭何,蕭何一再辭謝,才沒有被調走。

  等到劉邦起事做了沛公,蕭何常常做為他的助手督辦公務。沛公進了咸陽,將領們都爭先奔向府庫,分取金帛財物,唯獨蕭何首先進入宮室收取秦朝丞相及御史掌管的法律條文、地理圖冊、戶籍檔案等文獻資料,並將它們珍藏起來。沛公做了漢王,任命蕭何為丞相。項羽和諸侯軍隊進入咸陽屠殺焚燒了一番就離去了。漢王之所以能夠詳盡地瞭解天下的險關要塞,家庭、人口的多少,各地諸方面的強弱,民眾的疾苦等,就是因為蕭何完好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獻檔案的緣故。蕭何向漢王推薦韓信,漢王任命韓信為大將軍。此事記載在《淮陰侯列傳》中。

  漢王領兵東進,平定三秦,蕭何以丞相的身分留守治理巴蜀,安撫民眾,釋出政令,供給軍隊糧草。漢二年(前205),漢王與各路諸侯攻打楚軍,蕭何守衛關中,侍奉太子,治理櫟陽。制定法令、規章,建立宗廟、社稷、宮室、縣邑,蕭何總是稟報漢王,得到漢王同意,准許施行這些政事;如果來不及稟報漢王,有些事就酌情處理,等漢王回來再向他彙報。蕭何在關中管理戶籍人口,徵集糧草運送給前方軍隊。漢王多次棄軍敗逃而去,蕭何常常徵發關中士卒,補充軍隊的缺額。漢王因此專門委任蕭何處理關中政事。

  漢三年(前204),漢王與項羽對峙於京縣、索城之間,漢王多次派遣使者慰勞丞相蕭何。有個叫鮑生的人對丞相說:“漢王在前線風餐露宿,卻多次派使者來慰勞您,這是有懷疑您的心意。為您著想,不如派遣您的子孫兄弟中能打仗的人都到軍營中效力,漢王必定更加信任您。”於是蕭何聽從了他的謀劃,漢王非常高興。

  漢五年(前202),已經消滅了項羽,平定了天下,於是論功行賞。由於群臣爭功,一年多了,功勞的大小也沒能決定下來。高祖認為蕭何的功勞最顯赫,封他為酇侯,給予的食邑最多。功臣們都說:“我們身披戰甲,手執兵器,親身參加戰鬥,多的身經百戰,少的交鋒十回合,攻佔城池,奪取地盤,都立了大小不等的戰功。如今蕭何沒有這樣的汗馬功勞,只是舞文弄墨,發發議論,不參加戰鬥,封賞倒反在我們之上,這是為什麼呢?”高帝說:“諸位懂得打獵嗎?”群臣回答說:“懂得打獵。”高帝又問:“知道獵狗嗎?”群臣說:“知道。”高帝說:“打獵時,追咬野獸的是獵狗,但發現野獸蹤跡,指出野獸所在地方的是獵人。而今大家僅能捉到野獸而已,功勞不過象獵狗。至於象蕭何,發現野獸蹤跡,指明獵取目標,功勞如同獵人。再說諸位只是個人追隨我,多的不過一家兩三個人。而蕭何讓自己本族裡的幾十人都來隨我打天下,功勞是不能忘懷的。”群臣都不敢再言語了。

  列侯均已受到封賞,待到向高祖進言評定位次時,群臣都說:“平陽侯曹參身受七十處創傷,攻城奪地,功勞最多,應該排在第一位。”高祖已經委屈了功臣們,較多地賞封了蕭何,到評定位次時就沒有再反駁大家,但心裡還是想把蕭何排在第一位。關內侯鄂千秋進言說:“各位大臣的主張是不對的。曹參雖然有轉戰各處、奪取地盤的功勞,但這不過是一時的事情。大王與楚軍相持五年,常常失掉軍隊,士卒逃散,隻身逃走有好幾次了。然而蕭何常從關中派遣軍隊補充前線,這些都不是大王下令讓他做的,數萬士卒開赴前線時正值大王最危急的時刻,這種情況已有多次了。漢軍與楚軍在滎陽對壘數年,軍中沒有現存的口糧,蕭何從關中用車船運來糧食,軍糧供應從不匱乏。陛下雖然多次失掉崤山以東的地區,但蕭何一直保全關中等待著陛下,這是萬世不朽的功勳啊。如今即使沒有上百個曹參這樣的人,對漢室又有什麼損失?漢室得到了這些人也不一定得以保全。怎麼能讓一時的功勞凌駕在萬世功勳之上呢!應該是蕭何排第一位,曹參居次。”高祖說:“好。”於是便確定蕭何為第一位,特恩許他帶劍穿鞋上殿,上朝時可以不按禮儀小步快走。

  高祖說:“我聽說推薦賢才要受上等的獎賞。蕭何的功勞雖然很高,經過鄂君的表彰就更加顯赫了。”於是根據鄂君原來受封的關內侯食邑,加封為安平侯。當天,蕭何父子兄弟十多人都封有食邑。後又加封蕭何兩千戶,這是因為高祖過去到咸陽服役時,蕭何多送給自己二百錢的緣故。

  漢十一年(前196),陳豨反叛,高祖親自率軍到了邯鄲。平叛尚未結束,淮陰侯韓信又在關中謀反,呂后採用蕭何的計策,殺了淮陰侯,此事記載在《淮陰侯列傳》中。高祖已經聽說淮陰侯被殺,派遣使者拜丞相蕭何為相國,加封五千戶,並令五百名士卒、一名都尉做相國的衛隊。為此許多人都來祝賀,唯獨召平表示哀悼。召平原是秦朝的東陵侯。秦朝滅亡後,他淪為平民,家中貧窮,在長安城東種瓜。他種的瓜味道甜美,所以社會上的人稱它為“東陵瓜”,這是根據召平的封號來命名的。召平對相國蕭何說:“禍患從此開始了。皇上風吹日曬地統軍在外,而您留守朝中,未遭戰事之險,反而增加您的封邑並設定衛隊,這是因為目前淮陰侯剛剛在京城謀反,對您的內心有所懷疑。設定衛隊保護您,並非以此寵信您,希望您辭讓封賞不受,把家產、資財全都捐助軍隊,那麼皇上心裡就會高興。”蕭相國聽從了他的計謀。高帝果然非常歡喜。

  漢十二年(前195)的秋天,黥布反叛,高祖親自率軍征討他,多次派人來詢問蕭相國在做什麼。蕭相國因為皇上在軍中,就在後方安撫勉勵百姓,把自己的家財全都捐助軍隊,和討伐陳豨時一樣。有一個門客勸告蕭相國說:“您滅族的日子不遠了。您位居相國,功勞數第一,還能夠再加功嗎?您當初進入關中就深得民心,至今十多年了,民眾都親附您,您還是那麼勤勉地做事,與百姓關係和諧,受到愛戴。皇上之所以屢次詢問您的情況,是害怕您震撼關中。如今您何不多買田地,採取低價、賒借等手段來敗壞自己的聲譽?這樣,皇上的心才會安定。”於是蕭相國聽從了他的計謀,高祖才非常高興。

  高祖徵罷黥布軍隊回來,民眾攔路上書,說相國低價強買百姓田地房屋數量極多。高祖回到京城,相國進見。高祖笑著說:“你這個相國竟是這樣‘利民’!”高祖把民眾的上書都交給相國,說:“你自己向百姓們謝罪吧。”相國趁這個機會為民眾請求說:“長安一帶土地狹窄,上林苑中有很多空地,已經廢棄荒蕪,希望讓百姓們進去耕種打糧,留下禾稈作為禽獸的飼料。”高祖大怒說:“相國你大量地接受了商人的財物,然後就為他們請求佔用我的上林苑!”於是就把相國交給廷尉,用鐐銬拘禁了他。幾天以後,一個姓王的衛尉侍奉高祖時,上前問道:“相國犯了什麼彌天大罪,陛下把他拘禁得如此嚴酷?”高祖說:“我聽說李斯輔佐秦始皇時,有了成績歸於主上,出了差錯自己承擔。如今相國大量地收受奸商錢財而為他們請求佔用我的苑林,以此向民眾討好,所以把他銬起來治罪。”王衛尉說:“在自己職責範圍內,如果有利於百姓而為他們請求,這確是宰相分內的事,陛下怎麼懷疑相國收受商人錢財呢!況且陛下抗拒楚軍數年,陳豨、黥布反叛時,陛下又親自帶兵前往平叛,當時相國留守關中,他只動一動腳,那麼函谷關以西的地盤就不歸陛下所有了。相國不趁著這個時機為己謀利,現在卻貪圖商人的錢財嗎?再說秦始皇正因為聽不到自己的過錯而失去天下,李斯分擔過錯,又哪裡值得效法呢?陛下為什麼懷疑宰相到如此淺薄的地步!”高祖聽後不太高興。當天,高祖派人持節赦免釋放了相國。相國上了年紀,一向謙恭謹慎,入見高祖,赤腳步行謝罪。高祖說:“相國算了吧!相國為民眾請求苑林,我不答應,我不過是桀、紂那樣的君主,而你則是個賢相。我所以把你用鐐銬拘禁起來,是想讓百姓們知道我的過錯。”

  蕭何一向不跟曹參和睦,到蕭何病重時,孝惠皇帝親自去探視相國病情,趁便問道:“您如果故去了,誰可以接替您呢?”蕭何回答說:“瞭解臣下的莫過於君主了。”孝惠帝說:“曹參怎麼樣?”蕭何叩頭說:“陛下得到合適的人選了!我死也不遺憾了!”

  蕭何購置田地住宅必定處在貧苦偏僻的地方,建造家園不修築有矮牆的房舍。他說:“我的後代賢能,就學習我的儉樸;後代不賢能,可以不被有權勢的人家所奪取。”

  孝惠二年(前193),相國蕭何去世,諡號為文終侯。

  蕭何的後代因為犯罪而失去侯爵封號的有四世,每次斷絕了繼承人時,天子總是再尋求蕭何的後代,續封為酇侯,功臣中沒有誰能夠跟蕭何這種情況相比。

  太史公說:相國蕭何在秦朝時僅是個文職小官吏,平平常常,沒有什麼驚人的作為。等到漢室興盛,仰仗帝王的餘光,蕭何謹守自己的職責,根據民眾痛恨秦朝苛法這一情況,順應歷史潮流,給他們除舊更新。韓信、黥布等都已被誅滅,而蕭何的功勳更顯得燦爛。他的地位為群臣之冠,聲望延及後世,能夠跟閎(hóng宏)夭、散宜生等人爭輝比美了。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