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魏一·魏武侯與諸大夫浮於西河

魏武侯與諸大夫浮於西河原文

  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称曰:“河山之险,岂不亦信固哉!”王钟侍王,曰:“此晋国之所以强也。若善修之,则霸王之业具矣。”吴起对曰:“吾君之言,危国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危也。”武侯忿然曰:“子之言有说乎?”

  吴起对曰:“河山之险,信不足保也;是伯王之业,不从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夫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而右天溪之阳,庐、睪在其北,伊、洛出其南。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汤伐之。殷纣之国,左孟门而右漳、釜,前带河,后被山。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武王伐之。且君亲从臣而胜降城,城非不高也,人民非不众也,然而可得并者,政恶故也。从是观之,地形险阻,奚足以霸王矣!”

  武侯曰:“善。吾乃今日闻圣人之言也!西河之政,专委之子矣。”

魏武侯與諸大夫浮於西河譯文

  魏武侯和大臣們乘船在西河上游玩,魏武侯讚歎道:“河山這樣的險峻,邊防難道不是很堅固嗎!”大臣王鍾在旁邊陪坐,說:“這就是晉國強大的原因。如果再修明政治,那麼我們魏國稱霸天下的條件就具備了。”吳起回答說:“我們君主的話,是危國言論;可是你又來附和,這就更加危險了。”

  武侯很氣憤地說:“你這話是什麼道理?”吳起回答說:“河山的險是不能依靠的,霸業從不在河山險要處產生。過去三苗居住的地方,左有彭蠡湖,右有洞庭湖,岐山居北面,衡山處南面。雖然有這些天險依仗,可是政事治理不好,結果大禹趕走了他們。夏桀的國家,左面是天門山的北麓,右邊是天溪山的南邊,廬山和嶧山在二山北部,伊水、洛水流經它的南面。有這樣的天險,但是沒有治理好國政,結果被商湯攻破了。殷紂的國家,左邊有孟門山,右邊有漳水和滏水,前面對著黃河,後面靠著山。雖有這樣的天險,然而國家治理不好,遭到周武王的討伐。再說您曾經親自率領我們佔領、攻陷了多少城邑,那些城的牆不是不高,人不是不多,然而能夠攻破它們,那還不是因為他們政治腐敗的緣故嗎?由此看來,靠著地形險峻,怎麼能成就霸業呢?”武侯說:“好啊。我今天終於聽到明哲的政論了!西河的政務,就全託付給您了。”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