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sī mǎ | 注音 | ㄙ ㄇㄚˇ |
首字母 | sm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將軍、武將、軍事家、統帥、戰將、軍官 | ||
反義詞 | 平民、百姓、庶民、普通人 | ||
基本解釋 | 1.官名。相傳少昊始置。周時為六卿之一,曰夏官大司馬。掌軍旅之事『武帝元狩四年改太尉為大司馬◇漢因之,旋又改名太尉,南北朝與大將軍並稱二大,至隋廢◇世用作兵部尚書的別稱,侍郎則稱少司馬。 2.官名。《周禮》夏官大司馬之屬官,有軍司馬﹑輿司馬﹑行司馬﹑春秋晉作三軍,每軍別置司馬。其後漢宮門及大將軍﹑將軍﹑校尉屬官,都有司馬。邊郡亦置千人司馬,專主兵事,不治民。魏晉以後,州刺史帶將軍開府者,置府僚司馬。至隋廢州府之任,無復司馬,而有治中。唐制,節度使屬僚有行軍司馬。又於每州置司馬,以安排貶謫或閒散的人◇世稱府同知曰司馬,本此。 3.王宮外門。 4.指漢文學家司馬相如。 5.指唐大詩人白居易。白嘗貶江州司馬,故稱。 6.複姓。 |
司馬:古代職官名稱。馬在中國古代的戰爭中佔據重要地位,春秋以前的職業化軍隊主要由貴族出身的子弟組成,戰爭方式主要是戰車的列陣對陣衝鋒,而古代的戰車是由馬拉的,所以馬的地位極其重要。形容哪個國家軍力強盛,就稱呼它為什麼千乘之國、萬乘之國之類,由於這層關係,司馬其實是專門負責管馬匹的官,是非常重要的軍職。殷商時代始置,位次三公,與六卿相當,與司徒、司空、司士、司寇並稱五官,掌軍政和軍賦;春秋、戰國沿置;漢武帝時置大司馬,作為大將軍的加號;後亦加於驃騎將軍;後漢單獨設定,皆開府;隋唐以後,為兵部尚書的別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