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本紀·卷一

卷一原文

  ◎太祖一

  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讳元璋,字国瑞,姓朱氏。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生四子,太祖其季也。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自是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辄奔救,至则无有。比长,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

  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即凤阳陵也。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逾月,游食合肥。道病,二紫衣人与俱,护视甚至。病已,失所在。凡历光、固、汝、颍诸州三年,复还寺。当是时,元政不纲,盗贼四起。刘福通奉韩山童假宋后起颍,徐寿辉僣帝号起蕲,李二、彭大、赵均用起徐,众各数万,并置将帅,杀吏,侵略郡县,而方国珍已先起海上。他盗拥兵据地,寇掠甚众。天下大乱。

  十二年春二月,定远人郭子兴与其党孙德崖等起兵濠州。元将彻里不花惮不敢攻,而日俘良民以邀赏。太祖时年二十四,谋避兵,卜于神,去留皆不吉。乃曰:“得毋当举大事乎?”卜之吉,大喜,遂以闰三月甲戌朔入濠见子兴。子兴奇其状貌,留为亲兵。战辄胜,遂妻以所抚马公女,即高皇后也。子兴与德崖龃龉,太祖屡调护之。秋九月,元兵复徐州,李二走死,彭大、赵均用奔濠,德崖等纳之。子兴礼大而易均用,均用怨之。德崖遂与谋,伺子兴出,执而械诸孙氏,将杀之。太祖方在淮北,闻难驰至,诉于彭大。大怒,呼兵以行,太祖亦甲而拥盾,发屋出子兴,破械,使人负以归,遂免。是冬,元将贾鲁围濠。太祖与子兴力拒之。

  十三年春,贾鲁死,围解。太祖收里中兵,得七百人。子兴喜,署为镇抚。时彭、赵所部暴横,子兴弱,太祖度无足与共事,乃以兵属他将,独与徐达、汤和、费聚等南略定远。计降驴牌寨民兵三千,与俱东。夜袭元将张知院于横涧山,收其卒二万。道遇定远人李善长,与语,大悦,遂与俱攻滁州,下之。是年,张士诚据高邮,自称诚王。

  十四年冬十月,元丞相脱脱大败士诚于高邮,分兵围六合。太祖曰:“六合破,滁且不免。”与耿再成军瓦梁垒,救之。力战,卫老弱还滁。元兵寻大至,攻滁,太祖设伏诱败之。然度元兵势盛且再至,乃还所获马,遣父老具牛酒谢元将曰:“守城备他盗耳,奈何舍巨寇戮良民?”元兵引去,城赖以完。脱脱既破士诚,军声大振,会中谗,遽解兵柄,江淮乱益炽。

  十五年春正月,子兴用太祖计,遣张天祐等拔和州,檄太祖总其军。太祖虑诸将不相下,秘其檄,期旦日会厅事。时席尚右,诸将先入,皆踞右。太祖故后至,就左。比视事,剖决如流,众瞠目不能发一语,始稍稍屈。议分工甓城,期三日。太祖工竣,诸将皆后。于是始出檄,南面坐曰:“奉命总诸公兵,今甓城皆后期,如军法何?”诸将皆惶恐谢。乃搜军中所掠妇女纵还家,民大悦。元兵十万攻和,拒守三月,食且尽,而太子秃坚、枢密副使绊住马、民兵元帅陈野先分屯新塘、高望、鸡笼山以绝饷道。太祖率众破之,元兵皆走渡江。三月,郭子兴卒。时刘福通迎立韩山童子林儿于亳,国号宋,建元龙凤。檄子兴子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祐、太祖为左右副元帅。太祖慨然曰:“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遂不受。然念林儿势盛,可倚藉,乃用其年号以令军中。

  夏四月,常遇春来归。五月,太祖谋渡江,无舟。会巢湖帅廖永安、俞通海以水军千艘来附,太祖大喜,往抚其众。而元中丞蛮子海牙扼铜城闸、马场河诸隘,巢湖舟师不得出。忽大雨,太祖喜曰:“天助我也!”遂乘水涨,从小港纵舟还。因击海牙于峪溪口,大败之,遂定计渡江。诸将请直趋集庆。太祖曰:“取集庆必自采石始。采石重镇,守必固,牛渚前临大江,彼难为备,可必克也。”六月乙卯,乘风引帆,直达牛渚。常遇春先登,拔之。采石兵亦溃。缘江诸垒悉附。诸将以和州饥,争取资粮谋归。太祖谓徐达曰:“渡江幸捷,若舍而归,江东非吾有也。”乃悉断舟缆,放急流中,谓诸将曰:“太平甚近,当与公等取之。”遂乘胜拔太平,执万户纳哈出。总管靳义赴水死,太祖曰:“义士也”,礼葬之。揭榜禁剽掠。有卒违令,斩以徇,军中肃然。改路曰府。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领元帅事,召陶安参幕府事,李习为知府。时太平四面皆元兵。右丞阿鲁灰、中丞蛮子海牙等严师截姑孰口,陈野先水军帅康茂才以数万众攻城。太祖遣徐达、邓愈、汤和逆战,别将潜出其后,夹击之,擒野先,并降其众,阿鲁灰等引去。秋九月,郭天叙、张天祐攻集庆,野先叛,二人皆战死,于是子兴部将尽归太祖矣。野先寻为民兵所杀,从子兆先收其众,屯方山,与海牙掎角以窥太平。冬十二月壬子,释纳哈出北归。

  十六年春二月丙子,大破海牙于采石。三月癸未,进攻集庆,擒兆先,降其众三万六千人,皆疑惧不自保。太祖择骁健者五百人入卫,解甲酣寝达旦,众心始安。庚寅,再败元兵于蒋山。元御史大夫福寿,力战死之,蛮子海牙遁归张士诚,康茂才降。太祖入城,悉召官吏父老谕之曰:“元政氵卖扰,干戈蜂起,我来为民除乱耳,其各安堵如故。贤士吾礼用之,旧政不便者除之,吏毋贪暴殃吾民。”民乃大喜过望。改集庆路为应天府,辟夏煜、孙炎、杨宪等十余人,葬御史大夫福寿,以旌其忠。

  当是时,元将定定扼镇江,别不华、杨仲英屯宁国,青衣军张明鉴据扬州,八思尔不花驻徽州,石抹宜孙守处州,其弟厚孙守婺州,宋伯颜不花守衢州,而池州已为徐寿辉将所据,张士诚自淮东陷平江,转掠浙西。太祖既定集庆,虑士诚、寿辉强,江左、浙右诸郡为所并,于是遣徐达攻镇江,拔之,定定战死。夏六月,邓愈克广德。

  秋七月己卯,诸将奉太祖为吴国公。置江南行中书省,自总省事,置僚佐。贻书张士诚,士诚不报,引兵攻镇江。徐达败之,进围常州,不下。九月戊寅,如镇江,谒孔子庙。遣儒士告谕父老,劝农桑,寻还应天。

  十七年春二月,耿炳文克长兴。三月,徐达克常州。夏四月丁卯,自将攻宁国,取之,别不华降。五月,上元、宁国、句容献瑞麦。六月,赵继祖克江阴。秋七月,徐达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八思尔不花遁。冬十月,常遇春克池州,缪大亨克扬州,张明鉴降。十二月己丑,释囚。是年,徐寿辉将明玉珍据重庆路。

  十八年春二月乙亥,以康茂才为营田使。三月己酉,录囚。邓愈克建德路。夏四月,徐寿辉将陈友谅遣赵普胜陷池州。是月,友谅据龙兴路。五月,刘福通破汴梁,迎韩林儿都之。初,福通遣将分道四出,破山东,寇秦晋,掠幽蓟,中原大乱,太祖故得次第略定江表。所过不杀,收召才隽,由是人心日附。冬十二月,胡大海攻婺州,久不下,太祖自将往击之。石抹宜孙遣将率车师由松溪来援,太祖曰:“道狭,车战适取败耳。”命胡德济迎战于梅花门,大破之,婺州降,执厚孙。先一日,城中人望见城西五色云如车盖,以为异,及是乃知为太祖驻兵地。入城,发粟振贫民,改州为宁越府。辟范祖干、叶仪、许元等十三人分直讲经史。戊子,遣使招谕方国珍。

  十九年春正月乙巳,太祖谋取浙东未下诸路。戒诸将曰:“克城以武,戡乱以仁。吾比入集庆,秋毫无犯,故一举而定。每闻诸将得一城不妄杀,辄喜不自胜。夫师行如火,不戢将燎原。为将能以不杀为武,岂惟国家之利,子孙实受其福。”庚申,胡大海克诸暨。是月,命宁越知府王宗显立郡学。三月甲午,赦大逆以下。丁巳,方国珍以温、台、庆元来献,遣其子关为质,不受。夏四月,俞通海等复池州。时耿炳文守长兴,吴良守江阴,汤和守常州,皆数败士诚兵。太祖以故久留宁越,徇浙东。六月壬戌,还应天。秋八月,元察罕帖木儿复汴梁,福通以林儿退保安丰。九月,常遇春克衢州,擒宋伯颜不花。冬十月,遣夏煜授方国珍行省平章,国珍以疾辞。十一月壬寅,胡大海克处州,石抹宜孙遁。时元守兵单弱,且闻中原乱,人心离散,以故江左、浙右诸郡,兵至皆下,遂西与友谅邻。

  二十年春二月,元福建行省参政袁天禄以福宁降。三月戊子,征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夏五月,徐达、常遇春败陈友谅于池州。闰月丙辰,友谅陷太平,守将朱文逊,院判花云、王鼎,知府许瑗死之。未几,友谅弑其主徐寿辉,自称皇帝,国号汉,尽有江西、湖广地,约士诚合攻应天,应天大震。诸将议先复太平以牵之,太祖曰:“不可。彼居上游,舟师十倍于我,猝难复也。”或请自将迎击,太祖曰:“不可。彼以偏师缀我,而全军趋金陵,顺流半日可达,吾步骑急难引还,百里趋战,兵法所忌,非策也。”乃驰谕胡大海捣信州牵其后,而令康茂才以书绐友谅,令速来。友谅果引兵东。于是常遇春伏石灰山,徐达阵南门外,杨璟屯大胜港,张德胜等以舟师出龙江关,太祖亲督军卢龙山。乙丑,友谅至龙湾,众欲战,太祖曰:“天且雨,趣食,乘雨击之。”须臾,果大雨,士卒竞奋,雨止合战,水陆夹击,大破之,友谅乘别舸走。遂复太平,下安庆,而大海亦克信州。初,太祖令茂才绐友谅,李善长以为疑。太祖曰:“二寇合,吾首尾受敌,惟速其来而先破之,则士诚胆落矣。”已而士诚兵竟不出。丁卯,置儒学提举司,以宋濂为提举,遣子标受经学。六月,耿再成败石抹宜孙于庆元,宜孙战死,遣使祭之。秋九月,徐寿辉旧将欧普祥以袁州降。冬十二月,复遣夏煜以书谕国珍。

  二十一年春二月甲申,立盐茶课。己亥,置宝源局。三月丁丑,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元将薛显以泗州降。戊寅,国珍遣使来谢,饰金玉马鞍以献。却之曰:“今有事四方,所需者人材,所用者粟帛,宝玩非所好也。”秋七月,友谅将张定边陷安庆。八月,遣使于元平章察罕帖木儿。时察罕平山东,降田丰,军声大振,故太祖与通好。会察罕方攻益都未下,太祖乃自将舟师征陈友谅。戊戌,克安庆,友谅将丁普郎、傅友德迎降。壬寅,次湖口,追败友谅于江州,克其城,友谅奔武昌。分徇南康、建昌、饶、蕲、黄、广济,皆下。冬十一月己未,克抚州。

  二十二年春正月,友谅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以龙兴降。乙卯,如龙兴,改为洪都府。谒孔子庙。告谕父老,除陈氏苛政,罢诸军需,存恤贫无告者,民大悦。袁、瑞、临江、吉安相继下。二月,还应天。邓愈留守洪都。癸未,降人蒋英杀金华守将胡大海,郎中王恺死之,英叛降张士诚。处州降人李祐之闻变,亦杀行枢密院判耿再成反,都事孙炎、知府王道同、元帅朱文刚死之。三月癸亥,降人祝宗、康泰反,陷洪都,邓愈走应天,知府叶琛、都事万思诚死之。是月,明玉珍称帝于重庆,国号夏。夏四月己卯,邵荣复处州。甲午,徐达复洪都。五月丙午,朱文正、赵德胜、邓愈镇洪都。六月戊寅,察罕以书来报,留我使人不遣。察罕寻为田丰所杀。秋七月丙辰,平章邵荣、参政赵继祖谋逆,伏诛。冬十二月,元遣尚书张昶航海至庆元,授太祖江西行省平章政事,不受。察罕子扩廓帖木儿致书归使者。

  二十三年春正月丙寅,遣汪河报之。二月壬申,命将士屯田积谷。是月,友谅将张定边陷饶州。士诚将吕珍破安丰,杀刘福通。三月辛丑,太祖自将救安丰,珍败走,以韩林儿归滁州,乃还应天。夏四月壬戌,友谅大举兵围洪都。乙丑,诸全守将谢再兴叛,附于士诚。五月,筑礼贤馆。友谅分兵陷吉安,参政刘齐、知府朱叔华死之。陷临江,同知赵天麟死之。陷无为州,知州董会死之。秋七月癸酉,太祖自将救洪都。癸未,次湖口,先伏兵泾江口及南湖觜,遏友谅归路,檄信州兵守武阳渡。友谅闻太祖至,解围,逆战于鄱阳湖。友谅兵号六十万,联巨舟为阵,楼橹高十余丈,绵亘数十里,旌旗戈盾,望之如山。丁亥,遇于康郎山,太祖分军十一队以御之。戊子,合战,徐达击其前锋,俞通海以火炮焚其舟数十,杀伤略相当。友谅骁将张定边直犯太祖舟,舟胶于沙,不得退,危甚,常遇春从旁射中定边,通海复来援,舟骤进,水涌太祖舟,乃得脱。己丑,友谅悉巨舰出战,诸将舟小,仰攻不利,有怖色。太祖亲麾之,不前,斩退缩者十余人,人皆殊死战。会日晡,大风起东北,乃命敢死士操七舟,实火药芦苇中,纵火焚友谅舟。风烈火炽,烟焰涨天,湖水尽赤。友谅兵大乱,诸将鼓噪乘之,斩首二千余级,焚溺死者无算,友谅气夺。辛卯,复战,友谅复大败。于是敛舟自守,不敢更战。壬辰,太祖移军扼左蠡,友谅亦退保渚矶。相持三日,其左、右二金吾将军皆降。友谅势益蹙,忿甚,尽杀所获将士。而太祖则悉还所俘,伤者傅以善药,且祭其亲戚诸将阵亡者。八月壬戌,友谅食尽,趋南湖觜,为南湖军所遏,遂突湖口。太祖邀之,顺流搏战,及于泾江。泾江军复遮击之,友谅中流矢死。张定边以其子理奔武昌。九月,还应天,论功行赏。先是,太祖救安丰,刘基谏不听。至是谓基曰:“我不当有安丰之行。使友谅乘虚直捣应天,大事去矣。乃顿兵南昌,不亡何待。友谅亡,天下不难定也。”壬午,自将征陈理。是月,张士诚自称吴王。冬十月壬寅,围武昌,分徇湖北诸路,皆下。十二月丙申,还应天,常遇春留督诸军。

  二十四年春正月丙寅朔,李善长等率群臣劝进,不允。固请,乃即吴王位。建百官。以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谕之曰:“立国之初,当先正纪纲。元氏暗弱,威福下移,驯至于乱,今宜鉴之。”立子标为世子。二月乙未,复自将征武昌,陈理降,汉、沔、荆、岳皆下。三月乙丑,还应天。丁卯,置起居注。庚午,罢诸翼元帅府,置十七卫亲军指挥使司,命中书省辟文武人材。夏四月,建祠,祀死事丁普郎等于康郎山,赵德胜等于南昌。秋七月丁丑,徐达克卢州。戊寅,常遇春徇江西。八月戊戌,复吉安,遂围赣州。达徇荆、湘诸路。九月甲申,下江陵,夷陵、潭、归皆降。冬十二月庚寅,达克辰州,遣别将下衡州。

  二十五年春正月己巳,徐达下宝庆,湖湘平。常遇春克赣州,熊天瑞降。遂趋南安,招谕岭南诸路,下韶州、南雄。甲申,如南昌,执大都督朱文正以归,数其罪,安置桐城。二月己丑,福建行省平章陈友定侵处州,参军胡深击败之,遂下浦城。丙午,士诚将李伯升攻诸全之新城,李文忠大败之。夏四月庚寅,常遇春徇襄、汉诸路。五月乙亥,克安陆。己卯,下襄阳。六月壬子,朱亮祖、胡深攻建宁,战于城下,深被执,死之。秋七月,令从渡江士卒被创废疾者养之,死者赡其妻子。九月丙辰,建国子学。冬十月戊戌,下令讨张士诚。是时,士诚所据,南至绍兴,北有通、泰、高邮、淮安、濠、泗,又北至于济宁。乃命徐达、常遇春等先规取淮东。闰月,围泰州,克之。十一月,张士诚寇宜兴,徐达击败之,遂自宜兴还攻高邮。

  二十六年春正月癸未,士诚窥江阴,太祖自将救之,士诚遁,康茂才追败之于浮子门。太祖还应天。二月,明玉珍死,子升自立。三月丙申,令中书严选举。徐达克高邮。夏四月乙卯,袭破士诚将徐义水军于淮安,义遁,梅思祖以城降。濠、徐、宿三州相继下,淮东平。甲子,如濠州省墓,置守冢二十家,赐故人汪文、刘英粟帛。置酒召父老饮,极欢,曰:“吾去乡十有余年,艰难百战,乃得归省坟墓,与父老子弟复相见。今苦不得久留欢聚为乐。父老幸教子弟孝弟力田,毋远贾,滨淮郡县尚苦寇掠,父老善自爱。”令有司除租赋,皆顿首谢。辛未,徐达克安丰,分兵败扩廓于徐州。夏五月壬午,至自濠。庚寅,求遗书。秋八月庚戌,改筑应天城,作新宫钟山之阳。辛亥,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帅师二十万讨张士诚。御戟门誓师曰:“城下之日,毋杀掠,毋毁庐舍,毋发丘垄。士诚母葬平江城外,毋侵毁。”既而召问达、遇春,用兵当何先。遇春欲直捣平江。太祖曰:“湖州张天骐、杭州潘原明为士诚臂指,平江穷蹙,两人悉力赴援,难以取胜。不若先攻湖州,使疲于奔命。羽翼既披,平江势孤,立破矣。”甲戌,败张天骐于湖州,士诚亲率兵来援,复败之于皂林。九月乙未,李文忠攻杭州。冬十月壬子,遇春败士诚兵于乌镇。十一月甲申,张天骐降。辛卯,李文忠下余杭,潘原明降,旁郡悉下。癸卯,围平江。十二月,韩林儿卒。以明年为吴元年,建庙社宫室,祭告山川。所司进宫殿图,命去雕琢奇丽者。是岁,元扩廓帖木儿与李思齐、张良弼构怨,屡相攻击,朝命不行,中原民益困。

  二十七年春正月戊戌,谕中书省曰:“东南久罹兵革,民生凋敝,吾甚悯之。且太平、应天诸郡,吾渡江开创地,供亿烦劳久矣。今比户空虚,有司急催科,重困吾民,将何以堪。其赐太平田租二年,应天、镇江、宁国、广德各一年。”二月丁未,傅友德败扩廓将李二于徐州,执之。三月丁丑,始设文武科取士。夏四月,方国珍阴遣人通扩廓及陈友定,移书责之。五月己亥,初置翰林院。是月,以旱减膳素食,复徐、宿、濠、泗、寿、邳、东海、安东、襄阳、安陆及新附地田租三年。六月戊辰,大雨,群臣请复膳。太祖曰:“虽雨,伤禾已多,其赐民今年田租。”癸酉,命朝贺罢女乐。秋七月丙子,给府州县官之任费,赐绮帛,及其父母妻长子有差,著为令。己丑,雷震宫门兽吻,赦罪囚。庚寅,遣使责方国珍贡粮。八月癸丑,圜丘、方丘、社稷坛成。九月甲戌,太庙成。朱亮祖帅师讨国珍。戊寅,诏曰:“先王之政,罪不及孥。自今除大逆不道,毋连坐。”辛巳,徐达克平江,执士诚,吴地平。戊戌,遣使致书于元主,送其宗室神保大王等北还。辛丑,论平吴功,封李善长宣国公,徐达信国公,常遇春鄂国公,将士赐赉有差。朱亮祖克台州。癸卯,新宫成。

  冬十月甲辰,遣起居注吴琳、魏观以币求遗贤于四方。丙午,令百官礼仪尚左。改李善长左相国,徐达右相国。辛亥,祀元臣余阙于安庆,李黼于江州。壬子,置御史台。癸丑,汤和为征南将军,吴祯副之,讨国珍。甲寅,定律令。戊午,正郊社、太庙雅乐。

  庚申,召诸将议北征。太祖曰:“山东则王宣反侧,河南则扩廓跋扈,关陇则李思齐、张思道枭张猜忌,元祚将亡,中原涂炭。今将北伐,拯生民于水火,何以决胜?”遇春对曰:“以我百战之师,敌彼久逸之卒,直捣元都,破竹之势也。”太祖曰:“元建国百年,守备必固,悬军深入,馈饷不前,援兵四集,危道也。吾欲先取山东,撤彼屏蔽,移兵两河,破其藩篱,拔潼关而守之,扼其户槛。天下形胜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势孤援绝,不战自克。鼓行而西,云中、九原、关陇可席卷也。”诸将皆曰善。

  甲子,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帅师二十五万,由淮入河,北取中原。胡廷瑞为征南将军,何文辉为副将军,取福建。湖广行省平章杨璟、左丞周德兴、参政张彬取广西。己巳,朱亮祖克温州。十一月辛巳,汤和克庆元,方国珍遁入海。壬午,徐达克沂州,斩王宣。己丑,廖永忠为征南副将军,自海道会和讨国珍。乙未,颁《大统历》。辛丑,徐达克益都。十二月甲辰,颁律令。丁未,方国珍降,浙东平。张兴祖下东平,兖东州县相继降。己酉,徐达下济南。胡廷瑞下邵武。癸丑,李善长帅百官劝进,表三上,乃许。甲子,告于上帝。庚午,汤和、廖永忠由海道克福州。

卷一譯文

  (一)

  明太祖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諱元璋,字國瑞,姓朱。先世家住沛,遷徙句容,再遷到泗州。其父名世珍,開始從泗州遷至濠州的鐘離,生有四子,太祖是老四。其母姓陳,剛懷孕,夢見神授藥一丸,放在手掌中閃閃發光,吞服驚醒,口中尚有香氣。等到出生時紅光滿室,此後夜間多次有光射起。鄰里望見,驚慌以為著火,奔相救援,趕到後卻什麼也沒有。長大後,姿貌雄傑,奇骨貫頂,志意廓達,人莫能測。

  至正四年(1344)大旱,蝗災蔓延,饑荒瘟疫流行。太祖當時十七歲,父母兄長相繼死去,家貧無法安葬。鄰人劉繼祖讓出一片地才得以安葬,此即鳳陽陵。太祖孤身無所依靠,便入皇覺寺削髮為僧。過了一月,遊食合肥,路上身患重病,有兩個穿紫衣的人和他一起,關心照顧十分周到,病癒,卻不知二紫衣人去向。太祖遊歷光、固、汝、潁各州三年,後又返回皇覺寺。當時,元朝政紀無綱,盜賊四起。劉福通奉韓山童假借宋朝之後起兵潁州,徐壽輝稱帝起兵於蘄州,李二、彭大、趙均用起兵于徐地,各率眾數萬,設定將帥,殺戮官吏,攻佔郡縣,而方國珍則早在海上起兵。其他一些盜賊都擁兵據地,佔山為王,寇掠百姓。一時天下大亂。

  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春二月,定遠人郭子興與孫德崖等同夥起兵濠州。元朝將領徹裡不花害怕不敢進攻,便每日抓良民邀賞。太祖時年二十五歲,為逃避兵荒,問卜於神,去留皆不吉利,就說“:難道應該謀反舉事嗎?”一卜則吉,大喜,於是四月十五到濠州見郭子興。子興見其外貌形狀十分驚奇,留下作為親兵,每戰必勝,於是將撫養的馬公之女許配給他,此即後來的高皇后。郭子興和孫德崖不和,太祖多次從中調解。

  秋九月,元兵收復徐州,李二逃走死去,彭大、趙均用投奔濠州,孫德崖等收留。郭子興禮待彭大而對趙均用另眼相待,趙均用心生怨氣。孫德崖於是與之合謀,等郭子興外出之時,將其抓住捆綁交於孫氏,準備處死。此時太祖正在淮北,聞難趕回告訴彭大。彭大大怒,率兵而行,太祖亦披甲戴盾,衝進屋內救出子興,給他鬆綁,讓人將其揹回,郭子興倖免於難。

  這年冬天,元將賈魯圍濠州。太祖和郭子興拼力抵抗。

  至正十三年(1353)春,賈魯死,濠州圍解。太祖回故里招兵七百人。郭子興十分高興,提升太祖為鎮撫。這時彭、趙所率部眾暴橫無理,郭子興孱弱無力,太祖考慮不足與他們共事,便交兵於他將,獨自與徐達、湯和、費聚等人向南經營定遠。用計降服驢牌寨民兵三千,一起向東,夜襲元將張知院於橫澗山,收其兵士二萬。道遇定遠人李善長,與之交談後大喜,便一起攻取滁州。

  這年張士誠佔據高郵,自稱誠王。

  至正十四年(1354)冬十月,元朝丞相脫脫大敗張士誠於高郵,分兵包圍六合。太祖說:“六合破,滁州也難免。”與耿再成軍自瓦梁壘前往援救,奮力而戰,護衛老弱者還滁州。元兵隨後蜂擁而來,進攻滁州,太祖設下埋伏誘敗元兵。考慮到元兵士氣正旺,定會捲土重來,於是歸還所獲馬匹,派父老備牛、酒酬謝元將說“:守城在於防備盜賊,為何舍下大盜而來殺害良民。”元兵由此退去,滁州得以保全。脫脫攻破張士誠,軍威聲望大振,卻中讒言,解失兵權,江、淮更加混亂。

  至正十五年(1355)春正月,郭子興採用太祖計謀,派張天..等攻拔和州,命太祖總領部隊。太祖思量諸將不分上下,便秘藏令符,等待第二天會事廳再說。當時席位崇尚右邊,諸將先入,皆踞坐右邊,太祖故意後到坐左邊。等到討論軍事,太祖剖析決論如流,眾將瞠目結舌不能發一言,始稍屈服。討論分工築城,期限三天。太祖完工,諸將皆遲。於是太祖拿出命令文書,面南而坐說:“奉命總管諸位兵馬,今築城都未按期完成,按軍法該如何處置?”諸將惶恐稱罪,於是太祖令將軍中所掠婦女釋放回家,民眾大為感動。這時元兵十萬進攻和州,守軍拒守三月,糧餉殆盡,而太子禿堅、樞密副使絆住馬、民兵元帥陳聎先分別屯踞新塘、高望、雞籠山以斷絕糧道。太祖率眾擊破元兵,元兵皆渡江逃走。三月,郭子興死。這時劉福通迎立韓山童子韓林兒於亳州,定國號宋,建元龍鳳。任命郭子興子郭天敘為都元帥,張天..、太祖為左右副元帥。太祖感嘆說“:大丈夫能受制於人嗎?”於是不受。然而考慮韓林兒勢盛可以依靠,便用其年號以號令軍中。夏四月,常遇春前來投奔歸順。五月,太祖想渡江,無船。恰逢巢湖水帥廖永安、俞通海以水軍千艘前來投奔,太祖大喜,前往安撫眾軍。但元中丞蠻子海牙扼守銅城閘、馬場河諸關隘,巢湖舟師無路可出。忽然天降大雨,太祖高興說“:天助我啊。”於是乘水漲從小巷放舟奔出,乘機擊海牙於峪溪口,大敗元兵,於是定計渡江。諸將請求直搗集慶。太祖說“:要取集慶必須從採石開始。採石重鎮,守備必然牢固,牛渚前臨大江,元兵難以防備,可以率先攻克。”六月初一,乘風引帆,直達牛渚。常遇春先到,一舉攻克。採石元兵也潰逃。沿江諸壘全部歸順。

  諸將因和州饑荒,爭先奪取資糧準備迴歸。太祖對徐達說:“渡江僥倖成功,若捨棄而歸,江東就非我等所有。”於是斬斷船纜,將船放到急流中,對諸將說“:太平較近,我與諸位合力攻取。”於是乘勝攻拔太平,抓獲萬戶納哈出。總管靳義赴水而死,太祖讚歎:“真是一個義士。”以禮安葬。張榜嚴禁剽掠。有士兵違令,斬首示眾,軍中肅然。改路為府。設太平興國翼元帥府,自領元帥事,召陶安參謀幕府事,李習為知府。當時太平四面都是元兵。右丞阿魯灰、中丞蠻子海牙等率眾堵截姑孰口,陳聎先的水軍統帥康茂才率數萬人攻城。太祖遣徐達、鄧愈、湯和正面迎戰,另派將士潛入其後,前後夾擊,擒陳聎先並且降其部眾,阿魯灰等引退而去。

  秋九月,郭天敘、張天..進攻集慶,陳聎先背叛。二人皆戰死,於是郭子興部將盡歸太祖指揮。陳聎先不久為民兵所殺,從子兆先收其散兵,屯據方山,和海牙形成掎角,窺視太平。

  冬十二月初一,釋放納哈出北歸。

  至正十六年(1356)春二月二十五日,大破海牙於採石。三月三日,進攻集慶,活捉陳兆先,降其眾三萬六千人,皆疑惑害怕不能自保。太祖挑選驍健者五百人入衛,解甲酣寢達旦,眾心才安。三月十日,再敗元兵於蔣山。元御史大夫福壽力戰而死,蠻子海牙逃跑歸附張士誠,康茂才投降。太祖入城,召集官吏父老告諭說“:元朝政治腐敗,干戈蜂起,我來是為民除亂,請各位安於職守。賢士我以禮賢相待,舊政不適者一律改掉,官吏不要貪婪殘暴殃及百姓。”百姓大喜過望。太祖改集慶路為應天府,徵召夏煜、孫炎、楊憲等十餘人,葬御史大夫福壽以表彰其忠。

  當時,元將定定扼住鎮江,別不華、楊仲英屯紮寧國,青衣軍張明鑑佔據揚州,八思爾不花駐守徽州,石抹宜孫守處州,其弟厚孫守婺州,宋伯顏不花守衢州,而池州已經被徐壽輝據有,張士誠自淮東攻陷平江後,轉而侵掠浙西。太祖既定集慶,考慮到張士誠、徐壽輝勢力強大,江左、浙右各郡已為他們所吞併,於是派徐達進攻鎮江,獲勝,定定戰死。

  夏六月,鄧愈攻克廣德。

  秋七月初一,諸將擁太祖稱吳國公。設江南行中書省,自己總領省事,設僚協助。送文書給張士誠,張士誠不給回話,帶兵進攻鎮江。徐達率兵將其擊敗,進而圍常州,沒有攻下。九月初一,太祖到鎮江,拜謁孔子廟。派儒士告知父老,勤於農桑。不久太祖回到應天。

  至正十七年(1357)春二月,耿炳文攻克長興。三月,徐達攻克常州。

  夏四月二十三日,太祖親率兵攻克寧國,別不華投降。五月,上元、寧國、句容獻瑞麥。六月,趙繼祖攻克江陰。

  秋七月,徐達攻克常熟。胡大海攻克徽州,八思爾不花逃走。

  冬十月,常遇春攻克池州,繆大亨攻克揚州,張明鑑投降。十二月二十日,釋放囚犯。

  這年,徐壽輝將領明玉珍佔據重慶路。

  至正十八年(1358)春二月初七,任命康茂才為營田使。三月十一日,審查囚犯。鄧愈攻克建德路。

  夏四月,徐壽輝部將陳友諒派遣趙普勝攻陷池州。當月,友諒佔據龍興路。五月,劉福通攻破汴梁,迎立韓林兒,以汴梁為其首都。當初,福通遣將分四處出擊,攻破山東,寇秦、晉,掠幽、薊,中原大亂,太祖由此有機會安定長江沿岸的一些地方。所過之地從不亂殺無辜,收召才俊,由此人心日益歸附。

  冬十二月,胡大海攻婺州,長久不克,太祖自任統帥率兵前往。石抹宜孫遣將率車師由松溪前來援助,太祖說:“道路狹窄,車戰是自取失敗。”命胡德濟迎戰於梅花門,大破元兵,婺州投降,厚孫被活捉。前一日,婺州城中人們望見城西有五色雲猶如車蓋,深感奇怪,後來才知是太祖駐兵之地。太祖入城,散發糧食賑救貧民,改婺州為甯越府。徵召範祖幹、葉儀、許元等十三人,講經書歷史。二十四日,遣使招諭方國珍。

  至正十九年(1359)春正月十二日,太祖謀取浙東,未能攻下各路,他告誡各位將領說:“攻城以武力,治亂以仁義。我們入集慶,秋毫無犯,故一舉而定。每每聽到各位將領攻得一城不妄自亂殺,就喜不自勝。軍隊行動如火,不控制就將成燎原之勢。為將能夠以不殺人而起到武力征服的作用,難道僅是於國有利,實際是為子孫造福啊。”十七日,胡大海攻陷諸暨。當月,命令甯越知府王宗顯設立郡學。三月初二,赦免大逆之罪以下罪犯。二十六日,方國珍以溫、臺、慶元來貢獻,派其子關為人質,太祖不受。

  夏四月,俞通海等收復池州。當時耿炳文守長興,吳良守江陰,湯和守常州,都數次擊敗士誠兵。太祖因事久留甯越,巡行浙東。六月初,還應天。

  秋八月,元將察罕帖木兒收復汴梁,劉福通與韓林兒退保安豐。九月,常遇春攻克衢州,活捉宋伯顏不花。

  冬十月,派遣夏煜授予方國珍行省平章,國珍以病辭去。十一月十三日,胡大海攻陷處州,石抹宜孫逃走。這時元朝守兵單弱,聽到中原大亂,人心離散,因此江左、浙右諸郡,兵至皆克,於是西部與友諒相鄰。

  至正二十年(1360)春二月,元朝福建行省參政袁天祿以福寧投降。三月初一,徵召劉基、宋濂、章溢、葉琛到任。

  夏五月,徐達、常遇春在池州擊敗陳友諒。閏六月十四日,陳友諒攻陷太平,守將朱文遜、院判花雲、王鼎、知府許瑗戰死。不久,陳友諒殺其主徐壽輝,自稱皇帝,國號漢,盡佔江西、湖廣之地。並約張士誠合攻應天,應天大震。諸將商議先收復太平來牽制,太祖說:“不可。他們佔居上游,舟師十倍於我,很難收復。”有人請求太祖自己親率人馬迎擊,太祖說:“不可。他們以小股部隊牽制我,而大部隊直趨金陵,順流半天可達,我們步兵騎兵很難及時返回,百里趨戰,兵法所忌,這不是良策。”於是飛馬告知胡大海準備進攻信州牽制其後,令陳友諒故友康茂才送書信給陳友諒,讓他速來進攻。友諒果然帶兵東進。於是常遇春設伏石灰山,徐達佈陣南門外,楊瞡屯紮大勝港,張德勝等以水軍出龍江關,太祖親自督軍盧龍山。二十三日,友諒到龍灣,眾欲迎戰,太祖說:“天快下雨了,你們趕快吃飽飯,然後乘雨迎擊。”不久,果然大雨,將士競奮,雨停合戰,水陸夾擊,大敗陳友諒,陳友諒乘小船逃走。於是收復太平,攻下安慶,胡大海亦攻克信州。

  當初,太祖令康茂才向陳友諒暗傳書信,李善長深為不解。太祖說:“二寇聯合,我首尾受敵,只有讓友諒先來,全力擊敗他,那麼張士誠就聞風喪膽了。”後來張士誠果然沒有出兵。二十五日,設儒學提舉司,任命宋濂為提舉,遣子朱標學習經學。六月,耿再成在慶元擊敗石抹宜孫,宜孫戰死,太祖遣使祭奠。

  秋九月,徐壽輝舊將歐普祥獻袁州投降。

  冬十二月,再次派夏煜送書曉諭方國珍。

  至正二十一年(1361)春二月初二,設立鹽茶課稅。十七日,設立寶源局。三月二十六日,改樞密院為大都督府。元朝將領薛顯率泗州投降。二十七日,方國珍派使者貢獻金玉馬鞍前來感謝。太祖推拒說:“當今正是經營四方之時,所需的是人才,所用的是衣食,寶玩不是我所喜好的。”

  秋七月,陳友諒部將張定邊攻陷安慶。八月,遣使去元朝平章察罕帖木兒處。當時察罕平山東,降田豐,軍威大振,所以太祖與之通好。恰好察罕正攻益都不下,太祖就親率水陸軍征討陳友諒。二十日,攻克安慶,陳友諒部將丁普郎、傅友德投降。二十四日,到湖口,追擊陳友諒於江州,攻克其城,陳友諒逃奔武昌。分道巡行南康、建昌、饒、蘄、黃、廣濟,所到皆克。

  冬十一月十二日,攻克撫州。

  二十二年(1362)春正月,友諒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率龍興投降。八日,到龍興,改名洪都府。拜謁孔子廟。詔告父老百姓,廢除陳氏苛政,罷免各種軍需,撫卹貧窮無靠者,百姓非常高興。袁、瑞、臨江、吉安相繼攻下。二月,回應天。鄧愈留守洪都。十七日,降人蔣英殺害金華守將胡大海,郎中王愷也死於其難,蔣英叛降張士誠。處州投降來的李..之聽說蔣英反叛,也殺行樞密院判耿再成而反,都事孫炎、知府王道同、元帥朱文剛皆死。當月,明玉珍在重慶稱帝,國號夏。

  夏四月初四,邵榮收復處州。十九日徐達收復洪都。五月初二,朱文正、趙德勝、鄧愈鎮守洪都。六月五日,察罕修書來報,留我使者不準返回。不久察罕被田豐殺害。

  秋七月十三日,平章邵榮、參政趙繼祖準備謀反,被殺。

  冬十二月,元朝派尚書張昶航海到慶元,授太祖江西行省平章政事,太祖沒有接受。察罕子擴廓帖木兒致信歸還使者。

  二十三年(1363)春正月二十五日,派汪河回信擴廓帖木兒。二月一日,命令將士屯田積累穀物。當月,陳友諒將張定邊攻陷饒州。張士誠將呂珍攻破安豐,殺死劉福通。三月一日,太祖親率人馬救援安豐,呂珍敗走,因韓林兒到滁州,於是回應天。

  夏四月二十三日,陳友諒大舉進兵包圍洪都。二十六日,諸全守將謝再興叛變,歸附張士誠。五月修建禮賢館。陳友諒分兵攻陷吉安,參政劉齊、知府朱叔華被殺;攻陷臨江,同知趙天麟被殺;攻陷無為州,知州董曾被殺。

  秋七月初六,太祖親征救援洪都。十六日,到湖口,先設伏兵在涇江口和南湖觜,遏制陳友諒歸路,令信州兵守武陽渡。陳友諒聽說太祖兵到,解圍洪都,在鄱陽湖迎戰太祖。陳友諒大軍號稱六十萬,聯接巨舟為陣,樓櫓高十餘丈,連續數十里不斷,旌旗戈矛,望之如山。二十日,兩軍相遇於康郎山,太祖將軍隊分為十一個隊抵禦。二十一日,兩軍交戰,徐達擊其前鋒,俞通海用火炮焚燒友諒船數十艘,雙方傷亡大致相當。陳友諒驍將張定邊直衝太祖船來,太祖船擱於沙中,不能後退,甚是危險。常遇春從旁以箭射中張定邊,通海也前來援助,由於船驟然而進,帶動水湧,太祖坐船才得以脫險。二十二日,陳友諒率大船傾巢出戰,而諸將則船小,仰攻極為不利,一個個面有懼色。太祖親自指揮,仍然不敢前進,於是斬殺退縮之人十餘,大家皆殊死奮戰。到下午三時左右,東北風大起,於是命令敢死隊乘七艘戰船,用蘆葦葉包上火藥,縱火焚燒陳友諒船隊。風烈火猛,煙焰漲天,湖水一片紅色。陳友諒軍隊由此大亂,諸將吶喊乘勢攻擊,斬殺二千多人,漢軍被燒死淹死者不計其數,陳友諒氣勢頓消。二十四日,雙方再次開戰,陳友諒再度大敗。於是收舟自守,不敢再戰。二十五日,太祖移軍扼住左蠡,陳友諒退保渚磯。相持三天,其左、右兩位金吾將軍都投降太祖。陳友諒勢力更加窘迫,甚為忿怒,將所獲將士全部殺掉。而太祖則全部歸還所俘之人,對受傷的給予好藥,且奠祭其陣亡的親戚將士。八月二十六日,陳友諒糧盡,奔向南湖觜,被南湖守軍遏制,於是向湖口突圍。太祖半路攔截,順流與之搏戰,直到涇江。涇江軍又以遮蓋之勢進攻,陳友諒中亂箭而死。張定邊和陳友諒子陳理逃回武昌。

  九月,太祖率大軍回應天,論功行賞。當初,太祖救援安豐,劉基勸阻不聽。現在對劉基說:“我救援安豐之時,如果陳友諒乘虛直搗應天,天下大勢就難預料了。但陳友諒屯兵南昌,不亡何待。陳友諒一死,天下就不難定了。”十六日,太祖親征陳理。當月,張士誠自稱吳王。

  冬十月七日,進圍武昌,分道巡行湖北各路,皆克。十二月初一,回應天,常遇春留督各軍。

  至正二十四年(1364)正月初一,李善長等率群臣勸進,太祖不受。一再請求,太祖才即吳王位。設定百官。任命李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常遇春、俞通海為平章政事,告誡他們說“:立國之初,應該首先正紀綱。元朝闇弱,威福下移,以至於大亂,今天應引以為鑑。”立子朱標為世子。二月初一,太祖再次親征武昌,陳理投降,漢、沔、荊、嶽都被收復。三月初一,班師回應天。三日,修起居注,六日,罷諸翼元帥府,設十七衛親軍指揮使司,命中書省徵召文武人才。

  夏四月,建祠堂,祭祀丁普郎等於康郎山,在南昌祭祀趙德勝等。

  秋七月十六日,徐達攻克廬州。十七日,常遇春前往江西。八月初七,收復吉安,於是包圍贛州。徐達巡行荊、湘各路。九月二十四日,攻下江陵,夷陵、潭、歸皆降。

  冬十二月初一,徐達攻克辰州,派別將直下衡州。

  至正二十五年(1365)春正月初十,徐達攻下寶慶,湖湘平定。常遇春攻克贛州,熊天瑞投降,於是直赴南安,招撫曉諭嶺南各路,收復韶州、南雄。二十五日,抵南昌,捉拿大都督朱文正回應天,數落其罪,然後將其安置桐城。三十日,福建行省平章陳友定侵略處州,參軍胡深將他擊敗,收復浦城。二月十七日,張士誠將李伯日升進攻諸全的新城,李文忠大敗之。

  夏四月二十三日,常遇春巡行襄、漢各路。六月七日,攻克安陸。十一日,攻下襄陽。七月十四日,朱亮祖、胡深進攻建寧,戰於城下,胡深被抓殺害。

  秋七月,太祖命令對自渡江以來受傷殘廢的和生病的給予給養,對犧牲的贍養其妻子。九月初一,建立國子學。

  冬十月十四日,下令討伐張士誠。這時,張士誠所佔有之地,南到紹興,北有通、泰、高郵、淮安、濠、泗,北到濟寧。於是命徐達、常遇春等先規劃謀取淮東。閏月,包圍泰州,順利攻克。十一月,張士誠進攻宜興,徐達擊敗他,於是從宜興回頭進攻高郵。

  至正二十六年(1366)春正月初一,張士誠侵犯江陰,太祖親征援救,士誠逃走,康茂才追擊到浮子門將其擊敗。太祖返回應天。二月,明玉珍死,其子明日升自立。三月十四日,太祖令中書嚴格選舉。徐達攻克高郵。

  夏四月初四,襲破張士誠將徐義水軍於淮安,徐義逃走,梅思祖以城投降。濠、徐、宿三州相繼收復,淮東平定。十三日,太祖到濠州省墓,設守冢二十家,賜故人汪文、劉英粟帛,設酒招待父老宴飲極歡,太祖說:“我離鄉有十幾年,艱難征戰,才得以迴歸省察墳墓,與父老兄弟再次相見。今天恨不能久留與大家歡聚為樂。父老應教子弟忠孝勤農,不要遠出經商,濱淮各郡縣尚苦於寇掠,父老請多自愛。”命令官府免除租賦,皆磕頭感謝。二十日,徐達攻克安豐,分兵擊敗擴廓于徐州。五月初一,自濠回應天。九日,徵求散遺書籍。

  秋八月初一,改築應天城,在鐘山的南面修建新宮。二日,任命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師二十萬討伐張士誠。在出徵誓師時,太祖說:“城下之日,不要殺掠,不要焚燒房屋,不要挖掘墳墓祠堂。張士誠母親葬在平江城外,不要侵犯毀壞。”然後召問徐達、常遇春,用兵以何為先。常遇春想直搗平江。太祖說“:湖州張天騏、杭州潘原明是張士誠的手臂,平江窮蹙,兩人全力前往救援,難以取勝。不如先攻湖州,使之疲於奔命,羽翼既破,平江勢單力薄,可以一舉而破。”二十五日,在湖州擊敗張天琪,張士誠親自率兵援救,又再敗於皂林。九月十六日,李文忠攻杭州。

  冬十月三日,常遇春在烏鎮擊敗士誠兵。十一月六日,張天琪投降。十三日,李文忠攻下餘杭,潘原明投降,旁邊各郡都收復。十五日,包圍平江。十二月韓林兒死。以明年為吳元年,建廟社宮室,祭告山川。所司進獻宮殿圖,命去掉雕琢奇麗的。

  這年,元朝擴廓帖木兒與李思齊、張良弼構怨,多次互相攻擊,朝命不行,中原百姓更加困苦不堪。

  至正二十七年(1367)春正月二十一日,諭中書省說:“東南久遭兵禍,民生凋敝,我甚是同情。況且太平、應天各郡是我渡江後的開創之地,供應煩勞已很長時間了。現在戶口空虛,官府急催科稅,重困吾民,將何以承擔。免除太平田租二年,應天、鎮江、寧國、廣德各一年。”二月一日,傅友德在徐州擊敗並活捉擴廓將李二。三月一日,始設立文、武科取士。

  夏四月,方國珍密派人串通擴廓和陳友定,移書責之。五月二十四日,初次設定翰林院。當月,因旱災減膳素食,免徐、宿、濠、泗、壽、邳、東海、安東、襄陽、安陸及新歸附地田租三年。六月二十三日,大雨,群臣請恢復膳食。太祖說“:雖然下雨,但傷害禾稼已很多,免除百姓今年田租。”二十八日,命朝賀罷女樂。

  秋七月初二日,賜給府州縣官任費,賜衣帛給其父母妻子長子各有別,著為令。十五日,雷震宮門獸吻,大赦罪囚。十六日,遣使責成方國珍貢糧。八月九日,圜丘、方丘、社稷壇成。九月一日,太廟成。朱亮祖率師討方國珍。五日,太祖下詔說:“先王之政,罪不及孥。從今以後除大逆不道,不要連坐。”九月八日,徐達攻克平江,活捉張士誠,吳地平定。二十五日,遣使送書給元朝皇帝,送其宗室神保大王等北還。二十八日,論平吳功勞,封李善長宣國公,徐達信國公,常遇春鄂國公,將士獎賜有別。朱亮祖攻克台州。三十日,新宮落成。

  冬十月初一,派起居注吳琳、魏觀以幣求遺賢於四方。初三,令百官禮儀崇尚左邊。改李善長左相國,徐達右相國。十二日,祭祀元臣餘闕於安慶,李黼於江州。十三日,設御史臺。十四日,湯和為徵南將軍,吳禎為副,討伐方國珍。十五日,制定律令。十九日,正郊社、太廟雅樂。

  二十一日,太祖召諸將商議北征。太祖說“:山東王宣正好傾斜,河南擴廓跋扈,關、隴李思齊、張思道囂張猜忌,元運將亡,中原塗炭。今將北伐,拯生民於水火,怎麼取勝?”常遇春回答說:“以我百戰之師,擊彼久逸之兵,可直搗元都,如破竹之勢。”太祖說:“元建國百年,守備必然牢固,懸軍深入,糧餉不前,援兵四集,這是危險的戰法。我想先取山東,撤除他們遮蔽,然後移兵兩河,破其藩籬,拔潼關而守之,扼其門檻。天下形勢入我手掌,然後進兵,元都勢孤援絕,不戰自克。再鼓行而西,雲中、九原、關、隴皆可席捲。”諸將皆說“:好。”

  二十五日,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師二十五萬,由淮河入黃河,北取中原。胡廷瑞為徵南將軍,何文輝為副將軍,進取福建。湖廣行省平章楊王景、左丞周德興、參政張彬取廣西。三十日,朱亮祖攻克溫州。十一月九日,湯和攻克慶元,方國珍逃入海上。十日,徐達攻克沂州,斬王宣。十五日,廖永忠為徵南副將軍,從海道與湯和相會討伐方國珍。二十一日,頒行大統歷。二十七日,徐達攻克益都。十二月二日,頒律令。五日,方國珍投降,浙東平定。張興祖下東平,兗東州縣相繼投降。七日,徐達攻下濟南。胡廷瑞攻下邵武。十一日,李善長率百官勸太祖即皇帝位,三次上表,太祖才許可。二十二日,告祭上帝。二十八日,湯和、廖永忠由海道攻克福州。

補充糾錯
上一卷: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