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趙四·齊欲攻宋

齊欲攻宋原文

  齐欲攻宋,秦令起贾禁之。齐乃捄赵以伐宋。秦王怒,属怨于赵。李兑约五国以伐秦,无功,留天下之兵成皋,而阴构于秦。又欲与秦攻魏,以解其怨而取封焉。

  魏王不说。之齐,谓齐王曰:“臣为足下谓魏王曰:‘三晋皆有秦患。今之攻秦也,为赵也。五国伐赵,赵必亡矣。秦逐李兑,李兑必死。今之伐秦也,以救李子之于死也。今赵留天下之甲于成皋,而阴鬻之于秦,已讲,则令秦攻魏以成其私封,王之事赵也何得矣?且王尝济于漳,而身朝于邯郸,抱阴、成,负蒿、葛、薜,以为赵蔽,而赵无为王行也。今又以何阳、姑密封其子,而乃令秦攻王,以便取阴。人比然而后如贤不,如王若用所以事赵之半收齐,天下有敢谋王者乎?王之事齐也,无入朝之辱,无割地之费。齐为王之故,虚国于燕、赵之前,用兵于二千里之外,故攻城野战,未尝不为王先被矢石也。得二都,割河东,尽效之于王。自是之后,秦攻魏,齐甲未尝不岁至于王之境也。请问王之所以报齐者可乎?韩呡处于赵,去齐三千里,王以此疑齐,曰有秦阴。今王又挟故薛公以为相,善韩徐以为上交,尊虞商以为大客,王固可以反疑齐乎?’于魏王听此言也甚诎,其欲事王也甚循。甚怨于赵。臣愿王之日闻魏而无庸见恶也,臣请为王推其怨于赵,愿王之阴重赵,而无使秦之见王之重赵也。秦见之且亦重赵。齐、秦交重赵,臣必见燕与韩、魏亦且重赵也,皆且无敢与赵治。五国事赵,赵从亲以合于秦,必为王高矣。臣故欲王之偏劫天下,而皆私甘之也。王使臣以韩、魏与燕劫赵,使丹也甘之;以赵劫韩、魏,使臣也甘之;以三晋劫秦,使顺也甘之;以天下劫楚,使顺也甘之。则天下皆呡秦以事王,而不敢相私也。交定,然后王择焉。”

齊欲攻宋譯文

  齊國想進攻宋國,秦國派起賈前去阻止。齊國就聯合趙國共同進攻宋國。秦昭王很生氣,把怨恨都集結於趙國。趙國的李兌聯合趙、韓、魏、燕、齊五國去攻打秦國,沒有成功,於是就把諸侯的軍隊留在成皋,自己卻暗中與秦國和解。同時又想和秦國聯合進攻魏國,以此消除秦國對趙國的怨恨,另一方面也可以為自己取得封地。

  魏昭王很不高興。蘇秦就到齊國去,對齊王說:“我替您對魏王說:‘趙、魏、韓三國都遭受過秦國的威脅,這次聯合進攻秦國,是因為趙國的緣故。如果秦、齊、燕、韓、魏五國聯合進攻趙國,趙國必定會滅亡。如果秦國趕走李兌,李兌只有死路一條。現在去討伐秦國,實際上是在救李兌的性命。如今趙國把諸侯聯軍駐留在成皋,暗中出賣諸侯,和秦國勾結媾和,並且已訂立了和約,還想聯合秦國一起來進攻魏國,圖謀為李兌奪取封地,這麼一來,大王您尊崇趙國究竟又得到了什麼好處呢?況且,大王您曾經親自北渡漳水去邯鄲拜訪趙王,獻出陰、成之地,割讓葛、薛,用來作為趙國的屏障,而趙國卻一點不為大王效力。現在又把河陽、姑密兩地分給李兌的兒子,而李兌卻勾結秦國攻打魏國,以便奪取陶邑。

  大凡人只有透過比較才能知道賢與不賢,大王如果拿出對待趙國一半的誠意去聯合齊國,又有哪個諸侯國敢圖謀大王您呢?大王您如果為齊國助力,就不會有稱臣朝拜的屈辱,也沒有割地的損失。齊國因為大王為齊國助力,就會趕在燕、趙兩國之前出動所有的軍隊,在二千里以外的地方作戰,不管是攻城,還是野戰,齊國軍隊都會為大王打頭陣當先鋒。攻下城邑,割取河東之地,全都獻給大王。從此以後,秦兵進攻魏國,齊國沒有一次不是越過邊境前來援救的。請問大王您用來報答齊國的做法又是如何呢?韓在楚國,距離齊國有三千里,大王卻因此懷疑齊國,竟說齊國和秦國有私交。現在大王又扶持齊國的故相做國相,把趙將韓徐當作知己,把虞商作為貴客,大王竟然可以反倒對齊國產生懷疑嗎?

  “魏王聽了這番話感到自己很理屈,所以很想事奉大王,特別怨恨趙國。我希望大王逐漸瞭解魏國而不要厭惡它。我請求替大王把秦國對魏國的怨恨轉移到趙國去。希望大王您能暗中尊重趙國,而且不讓秦國知道大王您看重趙國。秦國知道齊國看重趙國,那麼我料想燕、韓、魏三國也必將看重趙國,而且都不敢和趙國對抗。這樣,五國共同事奉趙國,趙國又與秦國結成聯盟;趙國的地位一定會居於齊國之上。所以,我想讓大王您使諸侯之間互相沖突,然後您暗暗從中進行調解。大王可使韓、魏、燕三國與趙國發生衝突,派公玉丹暗中調解;讓趙國和韓、魏兩國發生衝突,派大臣我去進行調解;讓韓、趙、魏三國和秦國發生衝突,派順子從中說和;讓所有諸侯和楚國發王衝突,派韓從中調解。這樣,諸侯都會背棄秦國而投靠大王,而且不敢私下與秦國交往。大王的邦交穩定以後,看與五國中的誰友好對您有利,再從中加以選擇。”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