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sì shū | 注音 | ㄙˋ ㄕㄨ |
首字母 | ss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經書、聖書、典籍 | ||
反義詞 | 非經典、非聖書、非典籍 | ||
基本解釋 | 1.《論語》﹑《大學》﹑《中庸》﹑《孟子》的合稱。南宋理學家朱熹注《論語》,又從《禮記》中摘出《中庸》﹑《大學》,分章斷句,加以註釋,配以《孟子》,題稱《四書章句集註》,"四書"之名始立,後用作學習的入門書。元皇慶二年定考試課目,必須在"四書"內出題,發揮題意規定以朱熹的《集註》為根據。明清相沿不改。 2.指四部書。 |
四書又稱四子書,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的合稱。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取《禮記》中的《中庸》《大學》兩篇文章單獨成書,與紀錄孔子言行的《論語》、記錄孟軻言行的《孟子》合為“四書”。 四書的作者包括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孔伋、孟子、程子、朱熹等,其編撰時間間隔達一千八百年。宋元以後,《大學》《中庸》成為學校官定教科書和科舉考試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它蘊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是儒學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其在中華思想史上產生過深遠的影響。至今讀來,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義和啟迪價值,堪稱是源遠流長的文化精華。但《四書》中也存在著先人思想的侷限性。
四書,指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種儒家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