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liú xíng xìng yǐ xíng nǎo yán | 注音 | ㄌㄧㄨˊ ㄒㄧㄥˊ ㄒㄧㄥˋ ㄧˇ ㄒㄧㄥˊ ㄣㄠˇ ㄧㄢˊ |
首字母 | lxxyxny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乙腦、腦炎 | ||
反義詞 | 無 | ||
基本解釋 | 1.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斑蚊和庫蚊是主要傳播媒介。多見於夏﹑秋兩季。十歲以下兒童發病較多。症狀是突發高熱,頭痛﹐嘔吐,意識不清甚至昏睡,部分肢體抽搐或癱瘓。省稱"乙腦"。通稱腦炎。 |
流行性乙型腦炎(簡稱乙腦)的病原體於1934年在日本發現,故名日本乙型腦炎。1939年我國科學家分離到乙腦病毒,解放後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工作,改名為流行性乙型腦炎。本病主要分佈在亞洲遠東和東南亞地區,經蚊傳播,多見於夏秋季。臨床上急起發病,有高熱、意識障礙、驚厥、強直性痙攣和腦膜刺激徵等,重型患者病後往往留有後遺症,屬於血液傳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