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xìng sān pǐn shuō | 注音 | ㄒㄧㄥˋ ㄙㄢ ㄆㄧㄣˇ ㄕㄨㄛ |
首字母 | xsps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品行高尚、品德端正、品德高尚、品性高尚、品性端正 | ||
反義詞 | 品行敗壞、品德敗壞、品性敗壞、品行不端、品性不端 | ||
基本解釋 | 1.漢董仲舒和唐韓愈的人性學說。董仲舒把人性區分為所謂"聖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主張"名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因"中民之性"可上可下,可善可惡,"性待漸於教訓,而後能為善"~愈進一步提出"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並把"性"和"情"對立起來,"性"的內容為"仁﹑義﹑禮﹑智﹑信",是"與生俱生"的;"情"的內容為"喜﹑怒﹑哀﹑懼﹑愛﹑惡﹑欲",是"接於物而生"的。參閱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實性》﹑唐韓愈《原性》。 |
董仲舒的人性論是建立在他的天人合一思想基礎上的,天規定了人性的來源和本質。他說:“為人者天也。人之為人本於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類天也。人之形體,化天數而成;人之血氣,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