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二十九章

第二十九章原文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

  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质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第二十九章譯文

  治理天下能夠做好議訂禮儀,制訂法度,考訂文字規範這三件重要的事,也就沒有什麼大的過失了吧!

  在上位的人,雖然行為很好,但如果沒有驗證的活,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會聽從。在下位的人,雖然行為很好,但由於沒有尊貴的地位,也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會聽從。

  所以君子治理天下應該以自身的德行為根本,並從老百姓那裡得到驗證。考查夏、商、週三代先王的做法而沒有背謬,立於天地之間而沒有悖亂,質詢於鬼神而沒有疑問,百世以後侍到聖人出現也沒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

  質詢於鬼神而沒有疑問,這是知道天理;百世以後侍到聖人出現也沒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這是知道人意。

  所以君於的舉止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先導,行為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法度,語言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準則。在遠處有威望,在近處也不使人厭惡。

  《經》說,“在那裡沒有人憎惡,在這裡沒有人厭煩,日日夜夜操勞啊,為了保持美好的名望。”君於沒有不這樣做而能夠早早在天下獲得名望的。

註釋
(1)王天下有三重蔫:王(Wang),作動詞用,王天下即在天下做王的意思,也就是統治天下。三重,指上一章所說的三件重要的事:儀禮、制度、考文。
(2)上焉者:指在上位的人,即君王。
(3)下焉者:指在下位的人,即臣下。
(4)三王:指夏、商、週三代君王。
(5)建,立。
(6)質:質詢,詢問。
(7)俟:待。
(8)道:通“導”,先導。
(9)望:威望。
(10)”《詩》曰”句:引自《詩經·周頌·振鷺》。。射(yi),《詩經》本作“斁”,厭棄的意思。庶幾(ji),幾乎。夙(sU)夜:早晚,夙,早。
(11)蚤:即“早”。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