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春季,魯文公發兵攻打邾國,這是魯國利用晉國內亂的空子。三月十七日,佔取須句,讓邾文公的兒子當守官,這是不合於禮儀的。
夏季,四月,宋成公死了。這時候公子成做右師,公孫友做左師,樂豫做司馬,鱗矔做司徒,公子蕩做司城,華御事做司寇。宋昭公準備殺死公子們。樂豫說:“不行。公族,是公室的枝葉,如果去掉它,那麼樹幹樹根就沒有遮蓋了。葛藟還能遮蔽它的軀幹和根子,所以君子以它作為比喻,何況是國君呢?這就是俗話所說‘樹陰遮蔽,偏偏使用斧子’,一定不可以。君王要考慮一下,如果用德行去親近他們,那就都是左右輔弼的臣子,誰敢有二心?怎麼要殺他們呢?”宋昭公不聽。穆公、襄公的族人率領國內的人們攻打昭公,在宮裡殺了公孫固和公孫鄭。六卿和公室講和,樂豫放棄了司馬的官職來讓給公子卬。昭公即位後安葬被殺的人。《春秋》記載說:“宋人殺其大夫”,不記載名字,這是由於人多而且他們沒有罪。
秦康公送公子雍到晉國,說:“晉文公回國的時候沒有衛士,所以有呂、郤發動的禍難。”於是就多給他步兵衛士。穆嬴每天抱著太子在朝廷上啼哭,說:“先君有什麼罪?他的合法繼承人有什麼罪?丟開嫡子不立,反而到外邊去求國君,你們準備怎樣安置這個孩子?”出了朝廷,就抱著孩子到趙氏家去,向趙盾叩頭,說:“先君捧著這個孩子囑託給您,說:‘這個孩子如果成材,我就是受了您的賜予;如果不成材,我就要怨您。’現在國君雖然去世,話音還在耳邊,現在反而丟掉它,怎麼辦?”趙盾和大夫們都怕穆嬴,而且害怕威逼,就背棄了先蔑而立靈公為君,並且發兵抵禦秦國軍隊。箕鄭留守。趙盾率領中軍,先克輔助他;荀林父輔助上軍;先蔑率領下軍,先都輔助他。步招為趙盾駕御戰車,戎津作為車右。到達堇陰。趙盾說:“我們如果接受秦國送公子雍回來,他們就是客人;不接受,他們就是敵人。已經不接受了,而又慢慢地出兵,秦國將會動別的念頭。爭取主動而有奪取敵人的決心,這是作戰的好謀略。驅逐敵人好像追趕逃亡者,這是作戰的好戰術。”於是就訓練士兵,磨礪武器,把馬餵飽,讓部隊吃飽,隱蔽行動,夜裡出兵。四月初一日,在令狐打敗秦軍,一直追到刳首。初二日,先蔑逃亡到秦國,士會跟著他。
先蔑出使秦國的時候,荀林父勸阻他,說:“夫人和太子還在,反而到外邊去求國君,這一定是行不通的。您以生病作藉口,行嗎?不這樣,禍患將會惹到您身上。派一個代理卿前去就可以了,為什麼一定要您去?在一起做官就是‘寮’,我曾經和您同寮,豈敢不盡我的心意呢?”先蔑沒有聽從。荀林父為他賦《板》這首詩的第三章,又沒有聽從。等到逃亡出國,荀林父把他的妻子兒女和財貨全部送到秦國,說:“這是為了同寮的緣故。”
士會在秦國三年,沒有和先蔑見面。隨行的人說:“能和別人一起逃亡到這個國家,而不能在這裡見面,那有什麼用處?”士會說:“我和他罪過相同,並不是認為他有道義才跟他來的,見面幹什麼?”一直到回國,沒有見過面。
狄人侵襲我國西部邊境,魯文公派使者向晉國報告。趙宣子派賈季去問酆舒,同時責備他。酆舒問賈季說:“趙衰、趙盾哪一個賢明?”賈季回答說:“趙衰,是冬天的太陽;趙盾,是夏天的太陽。”
秋季,八月,齊昭公、宋昭公、衛成公、陳共公、鄭穆公、許昭公、曹共公和晉國的趙盾在扈地結盟,這是由於晉靈公即位的緣故。魯文公晚到,所以《春秋》沒有記載他參加會議。凡是和諸侯會盟,如果不記載參加會的國家,就是因為晚到的緣故。晚到,不記載這些國家,這是為了避免弄不清而誤記。
穆伯在莒國娶妻,名叫戴己,生了文伯;她的妹妹聲己,生了惠叔。戴己死,穆伯又到莒國行聘,莒國人由於有聲己而辭謝,所以就為襄仲行聘。冬季,徐國攻打莒國,莒國人前來請求結盟,穆伯到莒國參加盟會,同時為襄仲迎接莒女。到達鄢陵,登上城見到莒女,很美麗,就自己娶了她。襄仲請求攻打穆伯,文公準備答應。叔仲惠伯勸諫說:“下臣聽說:‘戰爭起於內部叫做亂,起於外部叫做寇。寇尚且傷人,亂就是自己打自己了。’現在臣下作亂而國君不加禁止,如果因此而引起外部敵人的進攻,怎麼辦?”文公就阻止襄仲的進攻。惠伯給他們調解:讓襄仲丟開莒女不娶,公孫敖就把莒女送回莒國,重新作為兄弟像起初一樣。襄仲和公孫敖聽從了。
晉國的郤缺對趙宣子說:“過去衛國不順服,所以佔取它的土地,現在已經順服,可以還給它了。背叛了不加討伐,用什麼顯示聲威?順服了不加撫慰,用什麼表示關懷?不顯示聲威和不表示關懷,用什麼顯示德行?沒有德行,如何主持盟會?您作為正卿,主持諸侯之事而不致力於德行,打算怎麼辦?《夏書》說:‘把喜事告訴他,用威嚴督察他,用《九歌》勉勵他,不要讓他學壞。’有關九功的德行都可以歌唱,叫做《九歌》。六府、三事,叫做九功。水、火、金、木、土、谷,叫做六府;端正德行、利於使用、富裕民生,叫做三事。合於道義而推行這些,叫做德、禮。沒有禮就不快樂,這是叛變之所由來。像您的德行,沒有可以歌唱的,有誰肯來歸服?何不使歸服的人歌頌您呢?”趙宣子聽了這番話很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