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姓圖騰(邵氏圖騰)
邵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八十四位姓氏,在湖北、江浙地區有一定的優勢。當今邵姓人群大約佔了全國人口0.22%,總人口大約在近270萬。
邵的名義和圖騰:
邵的本義是古邑名,古時邵、召通用,邵來自於召。在甲骨文中,召字的字形很複雜,像一個人面帶喜悅、奉酒尊欲飲的形狀。也像一人執酒壺,又持羹,如同在宴席上進食者。召的本義是用酒肉宴請賓客。酒和肉是宴請的必不可少的食品,動手動口也是宴席上不可少的行為和動作。最早的召人是擅長操作部落宴會、善於招待賓客的一族人,氏族的徽記出自宴會中最歡樂的場面,進而有了氏族名稱,氏族所崇拜的圖騰也是他們引以為驕傲的技能和宴會的歡樂場面。召,引申後有呼喊、召喚、宣讀、召請、徵召等意思。那麼,召人的居地自然稱為召,建立了城堡就稱為召邑,其後字形又衍蠻化為邵字。最終發展為國和姓。
邵姓的起源和演變:
邵姓的起源主要有兩大支:召方和姬姓。
第一支出於召方。召,商朝時活動在今河南鄢城東召陵一帶的黃帝部落的一支,史稱召方。大約在商王武丁時代,召方屢遭商的征伐,西移到渭河和涇水之間,今陝西鳳翔東南的召陳。商末周國興起,周文王封子奭於召,史稱召公奭,召方族人歸順於周。召、邵原為一姓,後分二姓。這支邵姓的歷史至少有3200多年。
第二支出自姬姓。商末,周文王在陝西岐山興起,封其庶子奭於召,今陝西鳳翔東南的古召方居地召陳,史稱召公奭。周武王滅商後,移封召國於河南濟源西的召亭,分周公旦諸子凡、茅、蔣、邢、祭、胙、衛以及鄭等國一起,環繞古商朝都城監管商之遺民。後來,召公奭之長子轉封於南燕,留在濟源的次子仍稱召公,三子南遷伏牛山東端南麓的南召,以別濟源的北召。入春秋不久南召被楚所並,陝西的召被秦吞併。公元前513年春秋後期,召簡公盈因捲入周王室王位之爭而被京城人所殺,召國亡,子孫四散。其中有北上山西垣曲東的召原,再東北入河北易縣北的古淶水城,又東南遷山東惠民的邵城,這些均為召人遷徙中的遺蹟。姬姓邵氏的歷史也有3100年。
邵、召古時通用,史書上一般漢朝以前的多用召,三國以後多用邵,河南汝南、安陽召人最早改用邵。根據習慣,在當代的人群中已分邵、召為兩姓,漢族中以邵姓多。
據說。罱文王第十子季載的後裔中也有邵氏。
外族的基因流入: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邵姓中融入外族的事件發生罕見,僅在清朝時滿洲八旗烏雅氏族在改漢姓時,一部分人選用了邵姓,族人後來多轉化為漢族。今東北多邵姓可能與此有關。
歷史上邵姓的分佈和遷移:
先秦時期,邵姓主要活動在河南、山東地區。到了秦漢時,邵姓已擴散到江蘇、安徽。到兩晉南北朝時,邵姓已越過長江進入湖南、江西、北邊到達河北。唐朝時期,中原邵姓二次南下移民福建、廣東。清初邵姓進入臺灣。
宋朝時期,邵姓大約22萬餘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29%,排在第六十八位。主要集中於江蘇、河北、浙江,這三省的邵姓大約佔邵姓總人口的52%。邵姓第一大省是江蘇,約佔全國邵姓總人口的24%。其次分佈於湖南、廣東、山西、河南、安徽等省。全國的邵姓分佈形成了以東南江浙、北方晉豫為中心的兩大塊邵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邵牲大約近29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31%,排在第七十三位。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蘇,這兩省邵姓大約佔邵姓總人口的62%。浙江為邵姓第一大省,約佔邵姓總人口的46%。其次分佈於安徽、貴州、江西等省。宋、元、明600餘年,邵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遷移,同時也向西南方遷移。邵姓聚集地區的重心在江浙地區。
當代邵姓的分佈和圖譜:
當代邵姓的人口270萬,排在全國第八十四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22%。目前主要集中於湖北、江蘇、浙江三省,大約佔邵姓總人口的29%。其次在安徽、山東、甘肅、遼寧、河南,這五省的邵姓又佔了35%。湖北居住了邵姓總人口的10%,為邵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東部魯皖蘇浙、中原鄂豫兩塊邵姓聚居區。
邵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見圖84)表明:在皖蘇浙大部、湖北東端、山東東部、遼東半島、黑龍江西北角、內蒙古東北角和中西部、甘肅中部、青海東部、廣西南部、雲南西南,邵姓一般佔當地人口比例在0.42%以上,其中心地區可達17%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1.7%,該地區居住了大約35%的邵姓人群。在鄂豫東部、蘇皖北部、山東大部、浙江南部、贛閩北部、河北東部、天津、內蒙古東部、黑吉遼大部、甘肅南部和東部,、寧夏、四川北部、陝西西南、廣西大部、廣東西南、海南北部、雲南中部,邵姓頻率在0.21%—0.42%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24.3%,該地區居住了大約41%的邵姓人群。
邵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號 邵姓的郡望為博陵郡。邵姓以安樂為其堂號。“安樂”堂號典出北宋哲學家兼文學家邵雍。邵雍少負雄才,於書無所不讀,寒天不生爐,伏日不動扇,刻苦勵學,夜不就席。曾遊學於黃、汾、淮、漢諸河域之間,奔走於齊、魯、宋、鄭諸古國之地,幡然領悟到儒家之真諦,遂歸隱於蘇門山百源之上。他親耕稼,自衣食,名所居為安樂窩,人稱百源先生。他的才華和文章,宋理學大師程頤贊為“內聖外王之學”。
楹聯 邵姓的重要楹聯有以下四副:
甘棠遺愛;櫃鬯酬功。
種瓜高隱;修竹盈鄉。
伯春馳誦;召父留芳。
疏許立身,一飯心常懸北闕;
功臣講學,半弓地已闢東林。
家訓格言 邵雍是宋朝的儒學大師,學問高深,同時他也很注重治家教子。他以儒家傳統倫理道德觀為準則,認為人品有吉凶之分,即善與不善之別,“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後善;下品之人,教也不善。不教而善,非聖而何?教而後善,非賢而何?教也不善非愚而何?”他告誡子弟:“人非善不交,物非義不取;親賢如就芝蘭,避惡如畏蛇蠍”,力戒“語言詭譎,動止陰險,好利飾非,貪淫樂禍。疾良善如仇隙,犯刑憲如飲食”等不善行為。否則導致“小則殞身滅性,大則覆宗絕嗣”的下場。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邵姓歷代名人124名,佔總名人數的0.27%,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八十位;邵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3%,排在並列第七十四位;邵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49%,排在並列第四十五位;邵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39%,排在並列第五十七位。
歷史上著名邵姓人物有:晉朝學者邵續;北宋哲學家邵雍;南宋抗金義軍首領邵興;明朝學者邵寶,畫家邵彌;清朝詩人邵長蘅,文學家邵齊燾,史學家兼經學家邵晉涵,經學家兼目錄學家邵懿辰;民國國民黨中央要員邵力子,新聞學者邵飄萍;當代作家兼文藝評論家邵荃麟,詩人、翻譯家洵美,歷史學家邵循正。
邵姓血型:
邵姓人群的血型分佈總的是:O型佔33.9%,A型佔28.8%,B型佔28.5%,AB型佔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