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陵姓圖騰(安陵氏圖騰)
安陵姓是中華古老複姓之一,源於姬姓,出自戰國時期魏國貴族安陵君的封國,屬於以國名為氏。還有一支源於羋姓,出自戰國時期楚國君主給寵臣纏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安陵氏後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安氏。
【得姓始祖】
魏無忌:魏襄王魏嗣(公元前318~前296年在位)的親弟弟,被封在安陵國,史稱“魏安陵君”。安陵國一直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最終統一全中國後,安陵國才自然隨之滅亡,國人貴族們皆被遷為秦國之民。在魏安陵君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故國之名為姓氏者,稱安陵氏。該支姬姓安陵氏、安氏皆尊奉安陵君魏無忌為得姓始祖。
熊纏:楚國大夫,受楚宣王封於安陵邑(今河南固始陘山一帶),史稱其為“安陵纏”、或“楚安陵君”。在楚安陵君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安陵氏,該支羋姓安陵氏、安氏皆尊奉安陵君熊纏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戰國時期魏國貴族安陵君的封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史籍《史記·魏世家》中記載,安陵氏(安陵國,今河南鄢陵),為戰國時期魏國貴族安陵君的封國。
魏國的安陵君,名叫魏無忌,他是魏襄王魏嗣(公元前318~前296年在位)的親弟弟,被封在安陵國,史稱“魏安陵君”。 安陵君曾在周郝王姬延五十八年(魏安釐王魏圉二十年,趙孝成王趙丹九年,秦昭襄王贏稷五十年,公元前257年)“竊符救趙”,以八萬精兵解了秦軍對趙國的邯鄲之圍,之後聯合楚、趙之軍,一舉擊敗了強大的秦國軍隊。
但此後魏國的歷代君主魏安釐王魏圉、魏景湣王魏增(魏午)、魏王魏假等昏聵皆無能,在魏安陵君聯合魏、楚、趙三國擊敗秦國三十二年後的秦王贏政二十二年(魏王魏假二年,公元前225年),魏國最終被秦王嬴政派大將軍王賁攻滅,但在當時卻未攻擊僅五十里方圓的安陵國。
一直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最終統一全中國後,安陵國才自然隨之滅亡,國人貴族們皆被遷為秦國之民。
在魏安陵君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故國之名為姓氏者,稱安陵氏,後又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安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姬姓安陵氏、安氏皆尊奉安陵君魏無忌為得姓始祖,且不與羋姓安陵氏、安氏合譜。
源流二
源於羋姓,出自戰國時期楚國君主給寵臣纏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楚國宣王熊良夫執政時期(公元前369~前340年),將自己寵愛的大夫熊纏封於安陵邑(今河南固始陘山一帶),史稱其為“安陵纏”、或“楚安陵君”,以與“魏安陵君”區別開來。
在楚安陵君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安陵氏,後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安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羋姓安陵氏、安氏皆尊奉安陵君熊纏為得姓始祖,且不與姬姓安陵氏、安氏合譜。
【遷徙分佈】
(暫缺)
【郡望堂號】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典故軼事】
安陵氏傳說
在唐朝時期,安陵人都十分聰穎諧趣,還很善於嘲諷他人,凡是有縣令新派到安陵者,沒有不被其用隱語嘲弄過的。
有這麼一個新縣令,大概是小時候特別愛吃糖,又不懂得用舒什麼佳牌牙膏刷牙,結果滿口蛀牙都掉光了,因此他很怕人嘲笑。剛到安陵上任時,新縣令便對衙門裡的所有小吏們說:“我聽說安陵這地方的人太喜好嘲弄人,你們可不能重走過去的老路。否則嚴懲不怠!”
第一次上堂,新縣令便一連斷了三個案子。佐史(筆錄書記)在他身後抱著案卷,忍不住說道:“明府(對上司的尊稱)書處甚疾!”
這位縣令沒覺察出自己已經被佐史嘲弄了,還認為那位佐史稱讚自己處案果斷嚴明,於是便對他大是讚許,很是信用。
過了幾個月後,有個與佐史有仇的衙役來告發說:“那個說您‘明府書處甚疾’的人,實際是嘲弄您的。”
新縣令奇怪地問:“那‘書處甚疾’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那位衙役便仔細解釋道:“‘書處甚疾’的意思就是‘奔墨’,‘奔墨’翻轉過來為‘北門’的意思,‘北門’就是‘缺後’的意思,而‘缺後’再翻轉就是‘口穴’的意思。若口像個大洞穴,說話出風沒障礙,當然‘甚疾’了。這不就是在嘲弄‘無齒之人’嗎。”
到了這時縣令這才明白過來,於是大怒之,將那位佐史喚來鞭打了一頓,然後趕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