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起源及歷史

和姓圖騰_和氏圖騰

和姓圖騰(和氏圖騰)

    和姓是佔中國人口較多的第二百九十三位姓氏,魯、豫、冀、晉是和姓集中的地區。當今和姓人群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13%,總人口大約有16萬。

和的名義和圖騰:
    和,指以聲音相應,和諧地跟著唱。和,由口和禾組成。禾的甲骨文字像一顆成熟的穀子,下有根,中有莖,上有葉,頂上一株垂向一側的穀穗。禾表示完整的穀子。“雨露滋潤禾苗壯”,到八月穀子成熟了,大家一起收割,是最喜慶的事。而甲骨文和金文的和字與禾字類似,僅在右上角有一口字,代替了禾字一側的穀穗。表示口中發出的聲音與穀穗一樣成熟、和諧和美滿,所以引串有協調、適中、喜悅、和順、和睦等義。“和”也就成了古樂曲最前面的部分,猶如今之“引子”。和人以穀穗作為氏族的崇拜圖騰,並命名氏族,最終出現和姓。

和姓的起源與演變:
    漢族和姓源出有二:官名和羋姓。
    第一支出自官名。相傳羲和為帝堯時掌天地之官,和仲為帝堯時治西方之官,掌秋天之政,和叔為帝堯時治朔方之官,掌冬天之政,他們的後裔中有以官名“和”為氏者。這支和氏的歷史至少在3000年以上。
    第二支系自羋姓。春秋時楚人卞和,相傳他覓得玉璞,兩次獻給楚王,都被認為是假的,先後被砍去雙腳。楚文王即位,他抱著璞哭於荊山下,王使人雕琢其璞,果得寶玉,稱為“和氏之璧”。卞和之後以名為氏。羋姓和氏的歷史大約有2600多年。

外族基因的流入:
    和姓的外族改姓和融入主要發生在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改鮮卑姓素和氏為和氏,改關西羌人昨和氏為和氏。又一次大規模外族融入和姓是在明清時期。一批蒙古人改蒙古姓為和姓。西南地區的納西族四大古氏族之一也為和氏。當今在羌族、納西族、白族、傈僳族、回族、水族、怒族、普米族、蒙古族、滿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和姓。

歷史上和姓的分佈和遷移:
    宋朝時期,和姓不足1萬人,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廣西、福建等地。
    明朝時期,和姓大約有2萬4千人,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山西、陝西、河北、河南、福建、湖北等地,山西是和姓的第一大省,集中了全國和姓人口的四成。

當代和姓的分佈和圖譜:
    當代和姓的人口大約有16萬,為第二百九十三位大姓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13%。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和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形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南、河北、雲南、北京等省市,山東居住了和姓總人口的25%,為和姓第一大省。
    和姓在人群中分佈在魯冀晉大部、河南、京津大部、內蒙古中部、陝西東北、鄂皖蘇北部、甘肅西南、青海東南、雲川大部、貴州西部,和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6%以上,中心地區可達到1.8%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8%,居住了大約69%的和姓人群。

和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號 
    和姓的郡望是汝南。和姓以“負鼎”為其堂號。“負鼎”堂號典出唐朝和逢堯。和逢堯,武后時曾經揹著大鍋到朝廷上奏本,表示願意跟皇帝當廚師,被流放。後中進士,初官監察御史,累進至柘州刺史。

楹聯 有關和姓的重要楹聯有以下三副:

        磊砢多節,衣缽相傳。
        棟樑攸寄,律呂克諧。
        嶺南無珍貨,汝西有棟樑。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入名大辭典》收入了和姓歷代名人28名,佔總名人數的0.06%,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二百一十八位;和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04%,排在並列第二百一十八位;和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03%,排在並列第二百六十位;和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01%,排在並列第三百六十三位。
    和姓歷代重要人物有:三國魏西陵鄉侯和洽,吏部尚書和迪;西晉太子少傅和嶠,尚書令和鬱;北朝北齊尚書令和士開,北朝北魏儀州I刺史和安,平原太守和跋,龍驤將軍和歸,司空和其奴;隋朝泗州刺史和洪;唐朝柘州剌史和逢堯;五代時詩人、後梁貞明進士、後晉中書侍郎平章事和凝;北宋太常博士和峴,德順軍指揮使和斌,威州刺史和詵;明朝刑部侍郎和文,左都督、靖安伯和勇,成化進士和鵬。

和姓血型:
    和姓人群總的血型分佈是:O型佔32.4%,A型佔29%,B型佔29.3%,AB型佔9.3%。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