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氏起源及歷史

祭姓圖騰_祭氏圖騰

祭姓圖騰(祭氏圖騰)

  祭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zhài(ㄓㄞˋ),不可讀作jì(ㄐㄧˋ)。源於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公旦之子祭伯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祭姓現今人口約千人,排在一千二百六十五位,在臺灣則沒有。

【得姓始祖】

  祭伯:周公旦的第五個兒子,後被封為祭國之君,居於祭伯城。西周初期周公因平定三監叛亂有功,全家都得到封賞。祭伯被封到鎬京附近的京畿地區,建立了一個諸侯國——祭國。周代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爵。祭伯因被封在祭國,爵位為“伯”級,所以他被稱為“祭伯”。後來,祭伯奉旨率領祭國臣民東遷,遷到原管國一帶,以填補管國被滅掉後的權力真空,負責治理原管國轄區。祭國東遷後,祭伯曾在原管國都城東北15裡的原商代祭國一帶修建城池,作為都城,此城便被稱為“祭伯城”(即現在的祭城村。2005年6月,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發現周代的祭伯城)。“祭伯城”作為地名從此開始使用。祭伯後來被封為祭公。周昭王時期,祭公隨周昭王南征荊楚,回師途中,船沉漢水,祭公與昭王溺水而亡。春秋初期,鄭國逐漸強大。作為近鄰,祭國最終被鄭國所滅掉。祭伯的後人和原祭國的部分臣民為了永遠記住自己的國家,就集體改姓為“祭”。從此,祭姓產生,祭伯被尊稱為祭姓的始祖。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公旦之子祭伯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西周王朝初立,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姬鮮被分封到管國(今河南鄭州管城)之後,稱管叔。

  由於管叔不滿意兄長周公旦執政,因此不但不幫助西周鎮守東方,反而在周成王姬誦元~三年之間(公元前1103~前1101年),和殷紂王的兒子武庚祿父勾結在一起,發動了叛亂。周公旦親率大軍東征,苦戰三年,在公元前1101~1100年左右,平定了“武庚叛亂”(三監之亂)後,撤消了管國。

  但是中原的鄭州一帶又是非常重要的戰略要地,不能無人執守,因此周公旦就把自己的第五個兒子祭伯分封到了黃河南岸的祭地(今河南鄭州新區),祭伯在該地區建立了城池,建城後名為祭伯城,簡稱祭城,故址在今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祭城鎮。

  到了春秋初期,鄭國佔據了祭地,鄭莊公又把祭城賞賜給了大夫祭仲,其後裔子孫世代沿襲,並一地名為姓氏,稱祭氏。宋朝歷史學家鄭樵考證:祭氏,就是“以邑為氏”。史書中亦記載:“周公子祭伯,其後為氏。”

  到了南北朝時期,有一部分祭姓族人認為“祭”字不吉利,而“訾”字則有資財之意,表示富有和充裕,遂改為訾氏。

  祭伯的後裔子孫祭氏、訾氏,皆世代相傳至今。祭氏的正確讀音作zhài(ㄓㄞˋ)。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祭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現今人口約千人,排在一千二百六十五位,在臺灣則沒有,而分衍的訾氏則在臺灣省名列第五百八十七位,以太原、潁陽為郡望。今河南等地仍有此姓。

【郡望堂號】

  郡望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幷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潁陽郡:春秋時期為鹿上邑,戰國時期為巨陽邑。秦朝時期屬潁州郡,漢朝時期為細陽縣。魏、晉兩朝時期為“宋縣”。隋朝時期為潁陽郡。唐、宋兩朝時期被併入汝陰郡。元朝時期則屬潁州。明朝最後改其隸屬鳳陽府,其時轄境即今安徽省阜陽市一帶。

  堂號

  太原堂:以望立堂。

  潁陽堂:以望立堂,亦稱鹿上堂、巨陽堂、阜陽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潁陽影象;

  遼左立祠。

  ——佚名撰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潁陽人祭遵,字弟孫,跟隨光武帝劉秀平定河北有功,官徵虜將軍,封潁陽侯。他能夠克己奉公,得到的賞賜都分給士卒,家中沒有私產。光武帝曾感嘆道:"哪裡能找到像祭徵虜這樣憂國奉公的臣子啊!後來,圖形繪於雲臺閣。

  下聯典指祭遵的堂弟祭彤,字次孫,因祭遵有功,光武帝任他為黃門侍郎、偃師長。後出守遼東近三十年,擊退鮮卑,打敗匈奴,從此邊境平安,人們為他立祠以紀念。永平年間官至太僕。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