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氏起源及歷史

慎姓圖騰_慎氏圖騰

慎姓圖騰(慎氏圖騰)

慎姓是中華姓氏之一,一是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的禽滑釐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二是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白公勝後裔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慎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四十位,現今人口約九萬,排在第四百六十一位。

【得姓始祖】

  禽滑釐:慎氏是源自戰國時代魏國著名思想家墨子的學生,名為禽屈厘,即禽滑釐,字慎子,其後人取其字為姓氏以紀念。故慎氏後人尊禽滑釐為慎氏的得姓始祖。

  白公勝:出自春秋時期楚國白公勝後裔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春秋時期的楚國太子白公勝的後裔中有的被封在慎邑,他的子孫便以邑名作為姓氏,稱為慎氏。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春秋時,楚國有個地方叫慎縣,是白公之邑,其後人以地為氏,望出天水。根據歷史文獻資料考證,楚國時期的慎邑在今安徽省潁上縣西北。慎氏望族居天水郡(今甘肅通渭)。

  各支始祖

  慎淡、慎沒:諸暨開元鄉慎氏,其先由三衢而台州而婺州。婺州始遷祖十傳至裔孫淡、沒兄弟,始於南宋建炎間遷諸暨開元。是為暨陽開元慎氏始祖。

  慎修:北宋開封知府的慎從吉之孫,北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進士的慎鏞之侄。慎修隨商船渡海至高麗,因有學識,且精醫術,被高麗國王封為守司徒左僕射參知政事。其後子孫繁衍,成為韓國慎氏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戰國時期法家創始人禽滑釐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尚友錄》上記載:“禽滑釐,字慎子,以字為姓。”

  禽滑釐,公元前390~前315年待考,亦稱禽屈厘,字慎到,春秋時期趙國人,是著名思想家墨子的學生,也是戰國時期法家學派的著名代表之一,人們尊稱他為“慎子”。他原先學習道家思想,是從道家中分出來的法家代表人物之一。

  在禽滑釐的後裔子孫以及門生弟子中,多有取先祖、先師之字為姓氏者,稱慎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慎氏正宗,是為燕門山慎氏、雁門慎氏。慎氏族人大多尊奉禽滑釐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白公勝後裔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春秋時,楚國有慎縣,白公之邑,其後人以地為氏,望出天水。”

  這裡要提請注意的是:在《姓氏考略》的記載中有誤,白公之封邑非慎縣,而是白邑,兩下相距有二百四十餘里。

  白公勝的後裔被楚惠王賜封於其祖擊敗夙敵吳國之地的慎邑,以令其追念先祖對楚國的貢獻。在其後裔子孫中,便以封邑名稱為姓氏,稱慎氏,是為皖北慎氏。

  白公勝的後裔中亦有以先祖故封邑名稱及名號為姓氏者,稱白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肅慎族,出自夏、商時期東北地區古老部族肅慎,屬於以民族稱謂為氏。

  肅慎族起源於氏族社會晚期以鳥圖騰為標誌的氏族部落,即史書上記載的“玄夷”。漢朝以後,不同朝代的史書上所記載的邑婁(東漢、三國時期)、勿吉(北朝時期)、靺鞨(隋、唐時期)、女真(遼、金、宋、元、明時期)等,大都是肅慎族的後裔,至少也是與肅慎族人有密切淵源關聯的民族群體,也是今天滿族同胞的先民之一。

  從考古學上看,新開流文化是肅慎先世的遺存。那麼,分佈在三江流域的、由新開流文化演變而來的饒河小南山遺址、撫遠海青遺址,可能是商、周時期肅慎族人留下的遺蹟。小南山遺址位於今黑龍江饒河境內。在黑龍江興凱湖以北、穆稜河下游和烏蘇里江左岸地帶,還有同型別的虎林姚營、吉祥、大、小穆稜河、五林洞遺址。從年代上看,這些遺址晚於新開流而早於海青。海青遺址在烏蘇里江左岸,分佈範圍大致在烏蘇里江流域和松花江、黑龍江的匯流地帶。這個地帶,或許是古肅慎族的發源地,是肅慎族人的最早故鄉。

  肅慎族,是東北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據史籍《竹書紀年》的記載:“肅慎者,虞夏以來東北大國也。”虞,就是“唐堯虞舜”中的舜帝;夏,就是在公元前2070年由姒禹(大禹)建立的夏王朝,說明早在四千多年前,肅慎族人已經定居在白山黑水之間。所謂的“白山黑水”,就是今天的長白山與黑龍江一帶,一般也泛指東北地區。在史籍《山海經》中記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鹹,有肅慎之國。”而其中記載的“不鹹山”,雪白似鹽卻不鹹,就是今天的長白山。

  肅慎,又稱息慎、稷慎、肅昚,從字面上看,好像是說肅慎就是嚴肅謹慎的人,但這很難說得通。稷慎一詞,可能是稷神的音轉,稷,在古代指糧食作物,黍、高梁就叫作稷,粟的別稱也叫稷。古代的農官叫稷,農神也叫稷。這樣看來,稷慎人可能是植物圖騰氏族發展來的,這在遠古神話傳說中並不少見。

  肅慎又與肅爽的讀音相近。肅爽與輔騙相同,是古代的一種良馬,因它的形狀近似肅爽鳥而得名。驌騙,是大雁的一種,又是傳說中的五方神鳥之一。因此,肅慎族也可能以鳥為圖騰,而這種鳥很可能是“鵝鳩”(雁鵝)鳥,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鷹”。在滿族語言中,獵鷹海東青叫“宋昆”,正是漢語“鵝鳩”的譯音。宋、爽、慎是同一字的轉譯,就源於“鵝鳩”這種鳥名。漢語鵝鳩——鷹,滿語譯作宋昆,再漢譯回來就是“海東青”。漢語稱雁為“雁鵝”,可知肅爽既是雁名又是鷹名。

  有學者說,肅慎、息慎、稷慎,是“女真”的同音異譯,在通古斯語中為“人”之意,是他們的自稱。而滿族人是女真族人的後代,這也表明了肅慎族人是滿族祖先的這一事實。

  肅慎族在人種上屬於蒙古人種,與中原遠古居民有血緣關係。在華夏族共同體形成過程的同時,肅慎族的共同體也在形成。綜合人種學資料、考古學資料和民俗學資料,目前出土的安圖人、西團山文化和鶯歌嶺文化,據今約三千年,相當於西周,很可能就是肅慎族所遺留下來的文化遺存。

  大致推斷,肅慎族人是在今黑龍江中游地區形成為民族的。從地域分佈上看,該地區的民族主體成分歷代皆有所變化。

  史書記載:“舜時,息慎氏朝,貢弓矢;禹定九州,周邊各族‘各職來貢’者,東北夷即有肅慎。”到了西周初期,周天子大會天下群臣,周邊少數民族首領皆按方位入座。肅慎族的首領就在東面的北方座位上。西周至戰國時期,燕國的轄境遠至內蒙的哲里木盟,與肅慎的西部地區接壤。因此今遼河以東,北至黑龍江中游,南至松花江上游中段,東抵海濱的廣大地區,就是肅慎族人活動的範圍。

  從史籍《尚書》、《竹書紀年》、《山海經》等古代文獻的記載來看,肅慎族人以漁獵經濟為主,弓箭是他們的主要工具和武器,肅慎族人的弓有三尺五寸長,用野獸、大牲畜的皮、筋來作弦,射程遠,殺傷力大。

  肅慎族人喜歡養豬。但與漢族的習慣圈養不同,他們習慣自由放牧,任豬群漫山遍野亂跑,隨意繁殖。一到寒冷季節,他們要殺掉一大批,製成凍肉,只留一小部分飼養在人們過冬的地穴裡。肅慎家族的首領們把凍肉平均分給家族成員,食用時只把凍肉在火上暖一曖,大家就那麼生吃起來。肅慎族人喜歡用豬皮裁製衣裳,還用豬毛紡線制繩,他們不習慣於穿褲子,只在腰間繫一塊遮羞布。冬季在身上搽上一層豬油,用來防寒和面板乾裂。條件好的富有家族還飼養其它牲畜,如大群的馬、牛、羊等。

  肅慎族人的住房,在夏天和冬天是不同的。夏天,在密集的幾棵之間,他們搪上一些橫木,然後鋪上樹枝和柴草。這樣,既可防野獸侵襲,又可防蚊蟲叮咬。冬天,他們又搬進深深的洞穴,要用長長的梯子,才能通到下面。在洞底的中央,他們生一堆火,周圍鋪上樹枝、柴草和獸皮。這就是一個相當溫暖的家。

  肅慎族人不論男女老少,時興留著長長的髮辮。不仔細觀察,很難分辨他們的性別。肅慎族人的婚姻,的確太有意思了。男女之間自由戀愛,一對相愛的男女,只需男子把一根美麗的羽毛插在姑娘的頭髮上,女方同意了就可以先帶到男方家裡,然後向女方家庭送些彩禮,這就算正式結婚了。只有已婚女子才講貞操,妻子一旦死了丈夫,就必須要終身守寡。

  肅慎族人重視青壯年,輕視老年人,父母去世後,子孫不許哭泣,說是怕給家族招來災禍。

  據說,舜帝在位的時候,肅慎族人就千里迢迢趕到中原來朝貢,還用自制的弓箭作為貢品,表示加入舜的部落聯盟。孔子在周遊列國的時候,在周敬王姬丐二十八年(魯哀公姬將三年,陳懷公媯柳十三年,公元前492年)到陳國講學,當時有一隻帶箭的隼(鷹)掙扎著飛來,掉下來死在陳懷公的宮廷園子裡。陳懷公感到非常奇怪,便派人拎著帶箭的鷹去請教孔子,孔子看了一眼即回答說:“隼之來也遠矣,此肅慎氏之矢也。昔武王克商,通道九夷百蠻,使各以方賄來貢,使無忘職業。於是肅慎氏貢楉矢石弩,其長尺有咫。先王歙昭令德之遠也,以示後人,使永監焉。故銘其楉曰肅慎氏貢矢,以分大姬、配虞胡公,而分封諸陳。古者分同姓以珍玉,展親也;分異姓以遠方職貢,使無忘服也。故分陳以肅慎氏之貢。君若使有司求諸故府,其可得也。使求,得之金櫝,如之。”陳懷公立即派人到舊檔案庫的金櫃裡,果然找到了“肅慎貢矢”,與那隻鷹身上帶的箭一模一樣,證實了孔子的說法,也說明了孔子在社會知識上的淵博。

  先秦時期的楉矢石弩“尺有咫”,漢、晉時期“箭長尺二雨,以石為鏃”,南北朝時期“長一尺八寸,青石為鏃”,“毒藥敷箭鏃,射禽獸,中者便死。”

  “楉矢石弩”是一種用楉木做箭桿、石頭做箭鏃的箭。而這種楉木是北方肅慎故地所特有的一種灌木,它是優質的箭桿材料。而用做箭鏃的石頭也是北方肅慎故地所特有的青石,也稱黑曜石,非常鋒利,這種石弩在鶯歌嶺遺址中出土的式樣竟有五種之多。楉矢石弩是當時肅慎族人先民的重要狩獵工具和自衛武器,所以成為歷代朝貢的物品。

  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姬發伐紂,建立了西周王朝。肅慎族人聽到這個訊息後,隨即派人來進貢槽矢石礱,在箭桿上刻有“肅慎氏之貢矢”的字型。後來周成王姬誦在征服東夷族之時,將洛邑(今河南洛陽)也建成了,肅慎族人又派人前來慶賀,貢獻了一種“大麈”(馴鹿)。周成王當時還叫榮伯作了一篇《賄肅慎之命》,對遠道而來的肅慎族使者表示慰勉。周康王姬釗在位之時,肅慎族再次派人到洛陽來進貢。可當時的燕國、山戎很強盛,阻攔了肅慎族人南下的道路。要不然,他們與中原地區會有更多更密切的往來。

  肅慎族的文化遺址,有著名的鶯歌嶺遺址,位於黑龍江省寧安縣鏡泊湖南,距今約三千年,相當於中原的西周十七,在時間和地域上,與關於肅慎族的記載有很多吻合之處。在鶯歌嶺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以及各式各樣的工具和用具。最讓人感興趣的是,還出土了一批陶製小型原始藝術品,包括陶豬、陶狗和陶熊。這些古代文物的出土,表明這裡的居民使用石器、骨器和陶器,從事原始的農業,畜牧業,兼事漁獵,還有了簡單的手工紡織。從出土的陶豬的形態來判斷,已知豬是他們的主要肉食來源。從陶豬的形象看,頭佔全身三分之一,脊部鬃毛高聳,處於野豬到家養豬之間的過渡體態。豬的飼養,必須以相對穩定的農業為前提,而大量農業工具的出土表明這已不是什麼問題了。那時的肅慎族人還修築了半地穴式的簡易住屋,“穴地而居”為的是要抵禦北方的嚴寒。

  肅慎族在今黑龍江省的寧安縣牛場、大牡丹、吉林省的延吉市小營子,以及俄國遠東濱海地區的“貝丘文化”等皆留有遺址,其分佈範圍北起牡丹江下游和興凱湖畔,南至北朝鮮東海岸,東到日本海沿岸,西達張廣才嶺東麓。

  鶯歌嶺遺址文化說明,有可能肅慎族在該處時間較長,後在三千年以前發生了分化,一支東去,一支西進。在這一區域內的各部族,發展不盡平衡,文化也各有差異,而共同特點就是使用“栝矢石礱”。在許多古代文獻中,肅慎民族的歷史總是與“栝矢石礱”聯絡在一起,“栝矢石礱”幾乎成了肅慎族人的特有標記。

  先秦時代結束後,肅慎族人的社會地位發生了動搖,漸漸讓位於邑婁族。從秦、漢到兩晉時期,除了邑婁族以外,在東北地區活動的民族,還有夫餘族、高句麗、烏桓族、鮮卑族。但是,從社會形態、生活與生產方式等角度觀察,與肅慎族最有淵源關係的,還要算是邑婁族。

  秦、漢時期,即有稱肅慎氏、息慎氏者,其稱甚至更加古遠,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慎氏、肅氏、息氏者;唐朝以後還有邑婁氏、勿吉氏、靺鞨氏等,以及由此漢化為單姓婁氏、勿氏、吉氏者;很早即融入漢族、女真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朝鮮族,出自宋朝時期宋使慎修,屬於漢姓夷化為氏。

  北宋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0年),有一位叫慎修的衢州信安人(今浙江衢州衢江區長柱鄉莊底村),以使臣之職隨商船到達高麗朝鮮(고려왕조)。

  因慎修學識淵博,且精通醫術,被高麗國第十一代君主文宗王徽(剛定明大章聖仁孝大王,公元1046~1083年在位)敕封為“守司徒左僕射參知政事”,誠摯挽留並封邑在屆昌(今韓國江原道平昌),此後留居高麗,其後裔子孫遂以屆昌為本貫,生息繁衍至今。

  慎修的家族世系為:著名北宋詞人慎溫其→興元知府慎知禮→開封知府慎從吉→慎楷→使臣慎修。顯然,慎修是開封知府慎從吉的孫子。

  清朝時期,李氏朝鮮轄下慎氏族人有渡國境至今東北吉林地區生息者,成為今吉林朝鮮族慎氏一族,世代相傳至今。如今,慎修的後代在朝鮮半島已經傳播了三十四代,在韓國有七千多戶,三萬五千餘人,在朝鮮也有兩萬餘人。

【遷徙分佈】

  遷徙

  慎氏族人在宋朝時期名人輩出,家族昌盛,世代相傳,相對集中在江蘇省、浙江省。

  另外,在今韓國有慎氏族人分佈,是宋朝時期渡海至朝鮮半島的,如今還有一個“屆昌慎氏大宗會”,簡稱“慎宗會”。

  北宋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0年),曾做過開封知府慎從吉的孫子慎修的衢州信安人(今浙江衢州衢江區長柱鄉莊底村),以使臣之職隨商船到達高麗。因慎修學識淵博,且精通醫術,被高麗國第十一代君主文宗王徽(剛定明大章聖仁孝大王,公元1046~1083年在位)敕封為“守司徒左僕射參知政事”,留居高麗,封邑在屆昌(今韓國江原道平昌),後以屆昌為本貫,生息繁衍至今。後有部分慎修後代遷到東北定居,成為慎姓中國朝鮮族。

  慎修的家族世系為:慎溫其→慎知禮→慎從吉→慎楷→慎修。顯然,慎修是開封知府慎從吉的孫子。

  如今,慎修的後代在朝鮮半島已經傳播了三十四代,在韓國有七千多戶,三萬五千餘人,在朝鮮也有兩萬餘人。1999年,“慎宗會”透過吉林朝鮮族人慎日京的幫助,從史籍《宋史》中查到了“衢州信安”的現今地址。

  慎姓還有一支改成了真姓。南宋大臣慎德秀為避孝宗趙昚名諱,由慎氏改為真氏。據《宋史》載,至南宋時,宋孝宗諱昚,大臣慎德秀為避孝宗趙昚(“慎”的古字)名諱,改慎氏改為真氏,其後代遂相傳姓真。

  分佈

  慎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四十位,現今人口約九萬,排在第四百六十一位。

  慎姓人數不多,但分佈較廣。主要分佈在河南、安徽、湖南、湖北、河北、甘肅、江蘇、浙江等省和海外韓國等地。

【郡望堂號】

  郡望

  天水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吳興郡:周朝始置縣,三國時期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取吳國興盛之意,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至江蘇省宜興一帶。東晉朝義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吳興(今浙江吳興),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市、湖州市、餘姚市、杭州市、德清縣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一帶縣地。隋朝仁壽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瀕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時期亦曾改湖州為吳興郡。

  堂號

  天水堂:以望立堂。

  吳興堂:以望立堂。

  此外還有敦睦堂等堂號。

  字輩

  諸暨慎氏字輩:“元吉大中天文有全枝連金殿錫寶玉英傑佔奎先”。

  河南新密慎氏字輩:“自玉永清明國家福興成同慶廣宗德文治保太平”。

  湖北宜昌慎氏字輩:“慎點乃其世俗方克承先志運永昌江山萬古玉宗祖繼續相傳子有光”。

  江蘇徐州慎氏字輩:“克雲景泰培永興邦榮玉孝福年樂延長”。

  安徽潁上慎氏字輩:“繼樹廣全孔懷孝永宜世恆同”。

  河南杞縣慎氏字輩:“建茂德廷學玉仕保學玉仕保錦文永曉”。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望出天水;

  源自慎邑。

  ——全聯典指慎氏的源流和郡望。

  辭官養母;

  卻試拂來。

  ——上聯典指北宋初期的信安人慎知禮,十八歲時被吳越王錢俶任為掌書記。入宋後,歷官鴻臚卿、興元知府,後因母親年老而辭官,被人稱為孝子。他從幼年到老年,一生好學,每讀五經,一定要正襟危坐,從不懈怠。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錢塘人慎東美,字伯筠,為人狂放而不願受約束。曾到京城應試,見試院森嚴,便說:“就這樣對待天下計程車子嗎?”於是,拂袖而去。嘉祐年間,由宰相韓琦推薦,入朝做官。有文才,能寫詩,又擅和書法,筆力飄逸,不迎合時俗。

  胤繁天水;

  德被修江。

  ——上聯典指慎氏的望族居天水郡。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良吏慎鉞,康定知建昌軍,治尚大體,明而不苛,民鹹戴之。

  政施威惠;

  學務刑名。

  ——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慎鉞知建昌軍,威惠並行,民皆德之。下聯典指春秋時期的慎到嘗為韓大夫,務刑名之學。

  五言通用聯

  慎子傳萬古;

  名山記千秋。

  ——上聯典指戰國時期的法家慎到,趙國人。學黃老道德之術,因發明序其旨意,主張“抱法處勢”,“無為而治”,從“棄知去己”出發,著十二論,為四十二篇,名《慎子》。下聯典指明朝嘉靖年間的進士慎蒙,字山泉,歸安人。官至監察御史。著有《天下名山諸勝一覽記》。

  八言及以上通用聯

  寄永望夫,重諧伉儷;

  辭官養母,永譽縉紳。

  ——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嚴灌夫妻慎氏因無嗣被出,慎氏作詩曰:“便是孤帆從此去,不慎重上望夫臺。”灌夫悽然,復為夫婦。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慎知禮怪母老辭官,縉紳稱其孝。

  宋朝詩人,坐介奇遇;

  周時處士,稷下雅延。

  ——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詩人慎伯筠事典。下聯典指戰國時期慎到的事典。

  慨待士之非,拂衣卻試;

  屏支離之說,撰著成書。

  ——上聯典指北宋朝時期的慎東美事典,下聯典指慎到事典。

  【祠堂古蹟】

  慎氏宗祠

  天水堂慎氏宗祠位於江西九江修水復原鄉湖洲村。宗祠於2014年竣工。

  潞村

  潞村古村落位於浙江省湖州市城南7公里。錢山漾遺址位於浙江省湖州市的潞村古村落,是人類絲綢文明史上極其重要的一個古文化遺址。

  據文獻記載,北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與歐陽修、范仲淹為同榜進士的慎鏞就任吳興(今湖州)太守。以後,慎鏞舉家定居如今的潞村,他的侄子慎修出使高麗國並世代繁衍生息。據《湖州府志》記載,慎鏞是浙江衢州人氏,宋仁宗景祐元年至三年(1034-1036年)為湖州太守。

  在潞村,至今仍保留著祖先慎修及後裔修建的“化龍”、“起鳳”、“騰蛟”、“天保”四座古橋,也正因為這四座古橋,韓國慎氏宗親會才找到了潞村這個祖居地。

  根據史料,從宋代到清代,潞村慎氏出了36位進士!其中明朝的慎蒙(1510-1581年)官至監察御史、清代的慎毓林官至陝甘學政。慎修於北宋神宗年間(1068-1085年)出使高麗,後因宋金戰爭和北宋滅亡而滯留高麗,成為韓國慎氏始祖。

  目前潞村已經擁有了“潞村文化禮堂”“農民協會紀念館”“世界絲綢之源文化展示廳”,並且“慎氏祠堂”“慎微之故居”“慎家老宅”已動工修建,“慎鏞墓”和“慎微之墓”已在規劃建設中。

  【典故軼事】

  韓國慎氏尋根記

  每年清明前後,韓國慎氏大宗會常常要到浙江湖州吳興區潞村古村落來尋根。韓國慎氏是怎樣找到潞村的?又是如何認定潞村是他們的祖居地的?最近,筆者走訪了最早牽線此事的新華社原副社長、現任中共廣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慎海雄。

  苦苦尋覓古村古橋

  慎海雄回憶說,韓國慎氏是在1997年以後找到潞村這個祖居地的。起先,他們已經找了甘肅天水、河南開封、浙江衢州(均是慎氏祖居地)等地,尋尋覓覓很多年,但所到之處和族譜上的記載都對不上。

  1997年清明節過後,衢州工商局一位名叫慎麗英(音)的女士從報紙上看到新華社記者慎海雄的姓名,就透過新華社輾轉聯絡上了時任新華社浙江分社農村採訪室主任的慎海雄。她介紹說,有一批韓國人每年都來衢州尋找祖居地,要找一個名叫潞溪的地方,這個地方還有五座古橋,說是韓國慎家的祖宗建造的。但是這幾年韓國人幾乎找遍了衢州,市裡幫助他們查了衢州的地名志,都沒有潞溪這個地方,也沒有五座古橋。

  慎海雄的家鄉是湖州吳興區八里店鎮的潞村。他一聽就說,應該是湖州潞村!“我的老家叫潞村,也有五座古橋,其中四座是慎家祖先建的。”慎麗英還問了一下這幾座古橋的橋名,結果化龍、起鳳、騰蛟、天保四座古橋的名字,全都和韓國人族譜上記載的相符。慎麗英激動不已,馬上要把他們帶過來。慎海雄因為要去北京出差,沒有辦法接待,就用電話聯絡了時任中共湖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的陳永昊。

  陳永昊聽到這個情況後很重視。他告訴慎海雄,這是中韓民間交流的一個很好內容,一定要安排好。隨即,陳永昊親自聯絡了湖州市外辦和吳興區有關負責人,並要求文化局提供潞村和湖州慎氏的有關史料。不久,韓國朋友順利來到了潞村。

  據接待人員回憶,韓國人來到潞村,一看到這幾座古橋,這些白髮蒼蒼的老人就齊刷刷地跪了下來。他們說,在中國找了十多年,終於找到了祖宗的根。2001年,韓國居昌慎氏大宗會訪親團正式到湖州潞村訪親祭祖。

  中韓慎氏人才輩出

  據文獻記載,北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與歐陽修、范仲淹為同榜進士的慎鏞就任吳興(今湖州)太守。以後,慎鏞舉家定居如今的潞村,他的侄子慎修出使高麗國並世代繁衍生息。據《湖州府志》記載,慎鏞是浙江衢州人氏,宋仁宗景祐元年至三年(1034-1036年)為湖州太守。根據民國年間出版的《衢縣誌》中的《族望表》記載:“晉元帝大興間(318-321年),有慎者為東陽太守,愛浙東山水之秀,遂佔籍為衢人。至唐季……家甚饒裕,遂為巨族。舊時稱‘天水郡宛邱慎氏’。”據此又知,慎氏最早是從甘肅遷到浙江衢州的。

  從宋代到清代,潞村慎氏出了36位進士。其中明朝的慎蒙官至監察御史、清代的慎毓林官至陝甘學政。慎修於北宋神宗年間出使高麗,後因宋金戰爭和北宋滅亡而滯留高麗,成為韓國慎氏始祖。慎修出使韓國前,曾經在河南開封為官,故此開封也與韓國慎氏有淵源。

  根據韓國居昌慎氏大宗會的介紹,韓國慎氏家族已繁衍了三四十代。目前,韓國慎氏有5萬餘人口,除了居昌,還有6個慎氏宗親分會。在韓國的慎氏家族成員中先後出了8位議員以及多位知名科學家、學者。(天 水)

  ——摘自《深圳商報》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