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姓圖騰(金氏圖騰)
一、金姓的來源
1、出自少昊金天氏。相傳少昊是上古五帝之一,是黃帝的己姓子孫,少昊死後被尊為西方大帝;按照古人的五行學說,西方屬金,所以少昊又有金天氏的稱號。他的後裔就有以金為姓的,稱金氏。
2、出自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之後。漢代,匈奴休屠王的兒子叫日磾,在漢武帝時,歸順於漢室。由於他曾鑄銅人像(又稱金人)以祭天,遂被賜姓"金"氏,稱金日磾,從此他的子孫就統統姓了金。
3、為劉姓改姓為金氏。唐末五代時,吳越國(十國之一)開國之王錢鏐的"鏐"與"劉"為同音字,為了避嫌,便將吳越國中的劉氏改為金氏。
4、除上述三支外,還有六個來源:一是南北朝時羌族中有金姓;二是唐時新羅國有金姓。新羅國(今朝鮮半島)王姓金;三是明永樂年間,成祖伐漠北,蒙古王子也先土幹,率妻子部署來降,賜姓金氏;四是元時有金覆祥,其先本為劉氏,後改為金氏;五是清代文學評論家金聖嘆,本姓張,後改姓金氏;六是清代愛新覺羅子孫中多有姓金的。
二、金姓的遷徙分佈
金姓姓源較多,最早的一支源於上古時的少昊。少昊自窮桑登帝,後徙曲阜。窮桑在今山東曲阜市北。新羅,朝鮮古國名,與高麗、百濟並立,其國王姓金。金日磾家族居住在長安,累世官宦。南北朝時,金氏有遷至今甘肅境者,如北齊大都督金祚,就是安定人。唐朝貞觀年間所定益州蜀都三姓之一有金氏,汾州河西郡四姓之一有金氏。宋明時期,南方的金氏除在今浙江、江蘇一帶發展外,還分佈於今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福建、廣東等省;北方的河南、河北、遼寧等省也都有金氏的聚居點。從清朝嘉慶年間開始,閩、粵金氏陸續有人遷至臺灣,此後,有的在遷海外,僑居於新加坡等國家。5、夜郎家族(金氏家族)自漢始祖夜郎王至今,完整的族譜還儲存著。除前幾年住鎮寧的金氏家族為寫延續的族譜取去一本外,現廣順還有金氏族譜。夜郎家族姓金是因夜郎侯曾指竹為姓,所以金竹夜郎後裔大都姓金。
三、金姓的郡望堂號
【堂號】 "麗澤堂":宋朝的時候金履祥最長濂洛之學,皇帝召他任國史館編修,沒到任就死了。他曾在麗澤書院講學,所以稱"麗澤堂"。 金姓又有以"彭城"、"京兆",為其堂號名的。
【郡望】
彭城郡:西漢地節元年改楚國為彭城郡。東漢章和二年改為彭城國,治所在彭城。南朝宋改為郡。
京兆郡:漢太初元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三國轄區改為京兆郡。
四、姓金的歷史名人
金聖嘆:明末清初文學評論家。為文怪誕,性情狂傲,不求功名,以著述為務,評天下才子書有六,一《離騷》、二《莊子》、三《史記》、四《杜詩》、五《水滸》、六《西廂》,其評語流傳甚廣。
金 農:清代書畫家兼詩人。善詩文,精於鑑別金石、書畫。工隸書。尤以楷書自創一格,號稱"漆書"。為"揚州八怪"之一。
金日磾:西漢時大臣。本匈奴休屠王的太子,漢武帝時從昆邪王歸漢,任馬監,遷侍中。其後世代官宦,且多為侍中。歷7世皇帝為內侍,與西漢大臣張湯後世並稱"金張",成為功臣世族的代稱。他可以說是金姓歷代名人中地位最顯赫的人物。
金剛智:唐朝佛教密宗僧徒,南天竺人。來中國傳教,來中國傳教,曾譯《金剛*經》,與善無畏、不空唐玄宗時並稱"開元三大士" 。
金幼孜:明朝官吏。多次隨從明成祖北征。撰有《北征前錄》、《北征後錄》,又與胡廣、楊榮共撰《五經四書。性理大全》。宣宗時命修兩朝實錄,充總裁官。
金彥:邵陽(今屬湖南人)奉詔舉孝廉,為天下第一,郡人號"義門金氏".
金聖嘆:清初文學批評家,曾對《水滸》與《西廂》進行批點。
家訓格言
金氏家訓首推清朝金牲的《家誡詩》。金蛀,浙江杭州人,乾隆年間狀元,多年為皇子皇孫們講課,深得敬重,官至禮部侍郎。平時以廉儉方正著稱。他身為儒者,尤重禮教,融己治家之心得,凡對終身有益又可行的道理作為家誡,諄諄教育子孫。他認為“立身惟樹德,大本在倫常”,忠孝為首要。告誡子孫們:“讀書期致用,一言可終身”,“富貴非吾願,未易語流俗”,“失身在不密,疏脫惟禍梯”,“口腹養小入,君子遠庖廚”等警句。主張正蒙養,躬勤儉,嚴馭下,節飲食。力戒剛愎自用、自恃文才、讒說驕焰、女色淫亂等行為。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金姓歷代名人184名,佔總名人數的0.41%,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五十六位;金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51%,排在並列第四十八位;金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74%,排在並列第二十七位;金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96%,排在第二十三位。
歷史上重要的金姓人物有:西漢柁侯金日殫;唐朝將軍金忠儀;宋朝龍圖閣直學士金文剛,大孝子金彥;元朝學者金履祥、書法家金元舉;明朝學者金問,散曲家金鑾,嘉靖進士、湖廣金是金世龍;明清之際文學批評家金聖嘆;清朝書畫家金農,中和殿大學士金之俊,畫家金侃,學者金榜,詩人金和;當代農業科學家兼教育家金善寶,哲學家兼邏輯學家金嶽霖,物理學家金建中,電影藝術家金焰,新聞工作者金仲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