譙氏起源及歷史

譙姓圖騰_譙氏圖騰

譙姓圖騰(譙氏圖騰)

  譙姓是中華姓氏之一,出自於上古周朝時周天子的姬姓王室。譙姓的始祖,是周朝初年與周公旦同負賢名的周召公姬奭,他有一個兒子盛,被封於譙(今四川省境內),盛於此建立了譙國,並自號為譙侯,其子孫就以國名為姓,稱為譙氏。譙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九十六位,現今人口約三萬,排在五百六十二位,在臺灣省也名列第七百零八位。

【得姓始祖】

  召公奭、譙侯盛(姬盛):是周文王姬昌之子,是周朝著名政治家,曾輔佐周武王滅商,支援周公東征平亂。深受倚重。其中一子姬盛封於譙者,為譙侯。譙侯之子孫以邑為氏,則為譙氏。世代相傳至今,以譙國為郡望(譙郡),史稱譙氏正宗。譙氏族人大多尊奉召公奭、譙侯盛(姬盛)為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譙周:字允南,蜀南充人,曾在三國時期事蜀漢皇帝。譙周生有三子:長子譙秀的後裔居廣安州嶽池縣;次子的後裔一居湖南,一居貴州,一由湖廣復祖業,仍居合州;三子的後裔世居順慶府龍門壩。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廣安嶽池、合州、順慶保寧滄溪三房子孫共修葺順慶府城內“譙周公祠墓”。元至正年間,有譙千一,諱霄,由湖北松滋縣轉徙華容,傳至譙嶽,生譙桂、譙柏、譙槐、譙檳,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遷居沅江。譙桂之子譙興仁居東,譙檳之子居中,譙柏之子居西,後中、西二房絕嗣。譙興仁的後裔分衍為十房。1940年沅江譙氏纂有族譜。今華容境內譙氏族人約有近五百人,聚居桃花,族人分居有東山、三封寺等地。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地名,出自遠古時期譙明之山,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譙明山,在典籍《山海經》中記載:“譙明之山,譙水出焉,西流注於河。”譙明山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

  傳說中,譙明山乃譙水之源,往北匯入黃河。在遠古時期多有奇禽異獸,古籍中說:“譙明之山有獸,狀如貆,赤毫,曰孟槐。何羅魚出譙明山譙水中,聲如吠犬,食之的已癰……”這“何羅魚”大概就是大鯢,俗稱娃娃魚,“食之已癰”就是食之味道鮮美之極,還可以消除癰疽腫毒的意思,今已無。

  譙明山是古代東夷民族的棲息、發源地之一,其時有古老的譙明氏族。

  著名的宋朝學者羅泌在《路史》中記載:“<丹壺書>雲:‘皇次四世、蜀山(人逐)傀六世、渾敦七世、東戶十七世、皇覃七世、啟統三世、吉夷四世、九渠一世、狶韋四世、大巢二世、遂皇四世、庸成八世,凡六十有八世,是為因提之紀;倉頡一世、栢皇二十世、中央四世、大庭五世、慄陸五世、麗連十一世、軒轅三世、赫胥一世、葛天四世、宗盧五世、祝融二世、昊英九世、有巢七世、朱襄三世、陰康二世、無懐六世,凡八十有八世,是為禪通之紀’,可謂備矣。而又有鉅靈氏、句彊氏。自句彊而下次譙明氏,次涿光氏,以次至次民氏,如下所敘,總曰‘循蜚紀’……”

  在古代譙明山的住民之中,很早即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譙明氏,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譙氏、明氏等,世代相傳至今,以北海為郡望,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召公姬奭之子盛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周召公姬奭子盛封譙侯,子孫以地為氏。”在李利所編纂的《涉盛氏譜》中也記載,“西周時召公奭之子盛,受封於譙,為侯爵,世稱譙侯盛,其後形成了盛、譙二氏。”

  譙氏是出自於上古周王朝初期王室貴族,其始祖是周朝初年與周公旦同負賢名的召公姬奭。召公奭有一個兒子叫姬盛,被封於譙地(今安徽亳州譙城,一說在今四川南充),姬盛就此建立了譙國,侯爵,世稱譙候,其子孫就以國名為姓,稱譙氏,世代相傳至今,以譙國為郡望(譙郡),史稱譙氏正宗。

  譙氏族人大多尊奉召公奭、譙侯盛(姬盛)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三子姬振嶧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記載,周文王第十三子姬振嶧被封於曹邑(今山東定陶),伯爵,他建立了曹國,史稱曹伯。曹伯的後裔子孫世代為曹國君主、卿大夫,形成了曹氏一族。

  春秋時期,曹氏貴族中有個大夫被封在譙邑(今安徽懷遠龍亢鎮),其後世子孫就以採食邑名作為姓氏,稱譙氏,世代相傳至今,以譙國為郡望(譙郡)。

【遷徙分佈】

  遷徙

  譙姓的出現,最早可以上推到三千年前。根據《姓氏考略》記載,譙姓是出身於上古周朝時周天子的姬姓王室。譙姓的始祖是周朝初年與周公旦同負賢名的召公姬奭。他的子孫世代為曹國大夫,其中有一支的采邑受封於譙地,其後世子孫一部分就以采邑作為姓氏;一部分則以地名譙作為自己的姓氏,就形成了後來的譙姓一族。譙氏武帝時已為顯族,初興當在秦治巴蜀間(公元前316-公元前206年)。據《華陽國志·巴志》載,南充國縣有大姓譙氏。

  《三國志》中姓譙者,皆譙周家人。這就確證譙姓發源於蜀中,興於兩漢,以後傳到外省。從譙姓的興起時代和分佈地區看,譙氏應是古賨人的一支,且是文化最發達的一支。譙氏的先祖,可能是賨人的巫師,故其後裔多精天文地理,以原始道學、讖緯學見長。古代“蜀學”自然有很多源泉,但川東北賨人的文化,特別是他們的巫學,是現有資料中最值得注意的一支,其中就以譙氏為代表。因此,譙姓很早就出現在我國的歷史上了,譙國那地方,就在現今四川省內,而如今譙姓族人,也大多在四川。

  分佈

  譙氏或是一個古老的漢族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九十六位,現今人口約三萬,排在五百六十二位,在臺灣省也名列第七百零八位。望出北海郡、巴郡、巴西郡、譙郡。

  今陝西省的漢中市西鄉縣,四川省的成都市、宣漢市、南充市、廣安市、巴中市、閬中市,甘肅省的慶陽市鎮原縣,湖北省的麻陽縣,貴州省的沿河縣、重慶市秀山縣、重慶墊江縣、山東省齊河縣、湖南省石門縣等地,均有譙氏族人分佈。

  據《華陽國志·巴志》載,南充國縣有大姓譙氏。譙氏主要集中分佈在現在的南充及閬中等地,原賨人分佈地。具體如下:四川南充市西充縣東太鎮、仙林鄉、太平鎮;四川達州市宣漢縣柏樹鎮磴子壩;四川南充市南部縣梅家鄉;四川巴中市巴州區頂山鎮康民村(原果敢鄉康民村)即康家溝。

【郡望堂號】

  郡望

  北海郡:漢朝時期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分齊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一說營陵,今山東昌樂),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濰坊、煙臺一帶地區。隋、唐兩朝的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其時轄地在今濰坊等一帶地區。

  巴 郡:亦稱巴州,位於四川東北部,大巴山南麓,東臨達州,南接南充,西抵廣元,北連陝西漢中;地貌多為山地和深丘。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時期,古巴族人就在該地區繁衍生息,春秋時期,巴州是巴子國的首都。戰國時期秦國取古巴子國之地置巴郡,其時轄地在今重慶市一帶地區。東漢朝建安六年(辛巳,公元201年)劉璋改巴郡為巴西,治所在閬中(今四川閬中)。後另以江州(今重慶)為治所,置巴郡。南朝齊國代置墊江縣,北周時期改稱巴縣。南北朝時期北魏建巴州,後期為楚州,隋朝時期改為渝州,又以渝州為巴郡。由於唐朝許多詩文中有巴南、巴中之稱,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巴州為巴中縣。1993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四川省原達縣地區所轄的巴中、平昌、南江、通江四縣劃出設立巴中地區,並批准巴中撤縣建市,地區行署設在巴中市。1995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區,巴州成為重慶市巴南區。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巴中地區和縣級巴中市,設立地級巴中市,原巴中市改為巴州區。巴中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巴州區。

  巴西郡:即今四川南充。南充是已有建城兩千二百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四川省八大中心城市之一,川東北中心城市,位於四川盆地東北部嘉陵江中游,是古老嘉陵江畔一顆璀璨的明珠,聞名遐邇的絲綢之鄉,久負盛名的水果之州。南充地區開發較早,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居住。夏王朝時期為“有果氏”之國,殷商時期屬巴國,周王朝事情為巴子國屬地。戰國時期的周顯王三十七年(辛卯,公元前330年),巴子國國都遷閬中。秦惠文王更元九年(丙午,公元前315年)秦滅巴,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戊申,公元前313年)置閬中縣,隸巴郡(今重慶)。秦朝時期郡縣建置依舊。西漢初期,析閬中縣置安漢(今四川南充)、充國縣。新莽時更安漢縣為安新縣。東漢興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境內建巴郡,轄安漢(郡治)、閬中、西充國(充國更名)、南充國縣(析充國縣置)。東漢建安六年(庚午,公元370年)改巴郡為巴西郡,郡治遷閬中,隸屬未變。三國蜀漢、西晉、成漢時期,郡縣依舊。東晉時期,閬中為北巴西郡郡治,轄西充國(郡治)、南充國、安漢、羔羊縣(今儀隴境)。南朝劉宋時期,巴西郡為僚人所聚,郡縣遷今綿陽市境內僑置,轄閬中(郡治)、安漢、西國(西充國改)、南國(南充國改)、羔羊縣。南朝齊時期,郡縣建置依舊。南充安漢閣朱德故居唐代,隸山南西道,境內建三州,轄閬州(閬中郡)閬中(閬內改,州郡治)、思恭(今四川閬中)等十九縣。五代時期,州縣設定未變。後唐時期於閬州置保寧軍,於果州置永寧軍。北宋時期境內建三州,轄隸成都府路的果州南充(州治)、西充、相如等十三縣。南宋時期,境內建一府,轄隸潼川府路的順慶府南充(府治)、西充、流溪縣及隸利州路的閬州閬中(州治)南部、新井、奉國、新政、西水縣和蓬州蓬池(州治)、儀隴、營山、伏虞、良山、相如縣等二州十五縣。明朝時期隸四川布政使司,境內建兩府,轄順慶府南充、西充縣和蓬州、營山、儀隴縣,保寧府閬中(府治)、南部等一州六縣。清朝時期隸四川省,境內建川北道,轄保寧府閬中(道府治)、南部縣,順慶府南充(府治)、西充、營山、儀隴和蓬州(縣級州)等兩府一州六縣。民國初期隸四川省,境內建嘉陵道,轄南充(道治)、閬中、南部、西充、營山、儀隴、蓬安(蓬州改)等七縣。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境內建第十一行政督察區,轄南充(區治)、蓬安、營山、儀隴、西充、南部等六縣。閬中隸第十四行政督察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隸川北行署區,境內轄南充市(區治,區直轄)、南充、西充、南部、儀隴、營山、蓬安等一市六縣;屬南充專區(治今嶽池縣九龍鎮)。1952年撤川北行署區,隸四川省,南充專區治遷南充,轄縣未變,南充市改屬南充專區。1953年撤劍閣專區,劃閬中縣隸屬。1968年南充專區更名南充地區。1991年1月閬中撤縣建市。1993年7月撤南充地區、南充市及南充縣,設立南充市(地級),轄順慶(市治)、高坪、嘉陵3區及西充、南部、儀隴、營山、蓬安五縣,閬中市由省直轄,南充市代管。

  譙國郡:亦稱譙國、譙郡。東漢朝建安年間(公元196~220年),將沛郡分出一部分設定了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亳州),仍隸屬豫州刺史部所轄之沛郡,其時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之間的一帶地區。三國時期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的靈璧縣、蒙城縣、太和縣、鹿邑縣、永城縣間一帶地區。

  堂號

  北海堂:以望立堂。

  巴郡堂:以望立堂,亦稱閬中堂。

  巴西堂:以望立堂,亦稱西充堂。

  譙國堂:以望立堂。

  字輩

  四川渠縣譙氏字輩:“洪學開繼世詩書大廣昭淵源流澤遠家聲裴振高”。

  四川閬中譙氏字輩:“國天文明仕興盛代榮昌”。

  四川宣漢譙氏字輩:“元文思芝友天志國家興正大光明仕”。

  貴州安龍譙氏字輩:“大嘉啟應登丹惟弘秀名”。

  貴州遵義譙氏字輩:“啟正應應章嗣純爾德文興國泰民安順在朝保龍廷忠厚傳家遠禮義裕厚昆”。

  重慶酉陽譙氏字輩:“丹可洪大旺仲國應天子”。

  湖南常德譙氏字輩:“藍益時珍永光開迪吉崇篤伏功太烈源鼎自昌隆”。

  陝西西鄉譙氏字輩:“治禮筵嘉福承平啟壽康忠孝傳家遠祖德永垂光”。

  江西萬安譙氏字輩:“龍茂永爾天文燈萬年時仕正乾坤禮義仁和光映顯象儒玉旨錦登賢才學遠大超英俊榮貴家國智勇全”。

  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柏樹鎮磴子壩(七里鄉從柏樹鎮遷出)譙氏字輩: “國正天心順; 家和子定昌(康)。事德流方遠,承先思友光”。

  山東省齊河縣譙氏字輩:“蘭永;廷鳳英立興;殿安商同元;國志懷良相;克孝衍慶長。”

  四川南充市西充縣東太鎮、仙林鄉、太平鎮(從仙林遷出)譙氏字輩:“林元大紹中景裕文士同廣大益千布映山知傑松福太青先顯雲高晉慶共成川定立守矢介光義洪祥業根詩本濟餘信寶功仁富尤克宇方俊友平容和裡開其金明古均生朋昭炳偉兆代倫德才全豐久培長萬貴啟日春發茂昌華永安治艮正興東”。——99字

  四川南充市南部縣梅家鄉譙氏字輩:“大文發永修明德”。

  四川巴中市譙氏字輩

  (1):(巴州區頂山鎮康民村(原果敢鄉康民村)即康家溝): “雲開益堂春守先思三”。

  (2):(明代譙變龍從湖北麻城縣孝感鄉遷回):“龍茂永爾天文燈萬年時仕正乾坤”,2002年重新續:“禮義仁和光映顯象儒玉旨錦登賢才學遠大超英俊榮貴家國智勇全”。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源自周代;

  望出巴西。

  ——全聯典指譙姓源流和郡望。

  太學勸讀;

  帝王尊師。

  ——上聯典指三國時期蜀漢人譙周,著有《法訓》、《五經論》等。下聯典指譙英。

  八言及以上通用聯

  七世同堂,沅江家訓;

  一生治易,崇殿說書。

  ——上聯典指清朝時期的譙衿,作家訓二十條,子孫世守之。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譙定。

  保志全高,僉仰君英勁節;

  耿古嗜學,竟向允南精修。

  ——上聯典指三國時期蜀漢人譙玄。下聯典指譙周。

  崇殿說書,一生治易傳千載;

  沅江家訓,七世同堂譽九州。

  ——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譙定。下聯典指三國時期的譙。

  【祠堂古蹟】

  譙公祠

  譙公祠位於四川省南充西山萬卷樓景區內,是紀念三國著名人物譙周的祠堂。譙周(201年-270年),字允南,巴西郡西充國縣(今四川省南部縣東壩鎮上乘寺村)人,三國時期蜀漢學者、官員。

  原譙公祠,位於南充市工人文化宮附近的綠楊村,建於元代以前。古時候,每年清明節,譙氏族人匯聚果城,祭奠祖先譙周。“蓋果州西水之間,歷漢至今,譙氏子孫能世守其業,蓋行先世之德,足以表師百世”。到了清代,譙氏子孫繁衍昌盛,遍佈蜀川,清明節族人聚集果城,譙公祠容不下,各地族人逐分祀之。此祠不知毀於何時何因。1999年,文化宮開發,譙周墓遷往萬卷樓景區,建譙公祠。

  2005年春,南充市委、市政府為了做強“三國”旅遊文化,把修建譙公祠列為南充市建立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的內容之一,對南充的三國景點重新進行了規劃,以反映南充悠久的歷史和三國文化源頭的獨特優勢。

  新方案是:根據長期研究譙周的專家、西華師大歷史系教授龍顯昭等人的建議,改造西山玉屏公園,將五虎殿改建成譙公祠,對前幾年就修起了的史學館進行布展,新修一道三國景觀東大門。使南充的三國景觀連成一片,使萬卷樓景區成為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具有三國文化源頭獨特品牌和形象內涵的三國文化主題景區,以帶動旅遊業的發展。

  作為《三國志》作者陳壽的老師譙周,是三國文化源頭的一個重點。2005年10月5日放國慶長假期間,時任南充市委副書記、市長的杜光輝同志,放棄休息,專門到西山風景區檢查指導譙公祠等工程建設,西山風景區建設指揮部,派專車冒著傾盆大雨到市水利電力局宿舍接譙中友到西山風景區建設指揮部去,商議譙公祠建設、布展等問題,譙中友當面建議:修建譙公祠要突出展示譙周的高尚人品、學術成就和歷史功績這些重點,並當即提供了研究譙周的大量文獻資料和老族譜影印資料。

  南充市最著名的畫家張重渝、羅運亨等5人,花了兩個多月時間,於2006年春節前,創作出了15幅大型工筆重彩壁畫,每幅畫的主題是:

  1、巴西譙氏 ;2、儒學世家 ;3、秉承家學;4、師從秦密 ;5、貫通經史 ;6、總領學政;7、施教育人 ;8、蜀中孔子(居大廳正中,黃輝題字:蜀漢光祿大夫譙周像);9、著書立說 ;10、憂國憂民; 11、忠肝義膽;12、蜀民安堵 ;13、不受魏祿; 14、臨終贈言;15、全國之功。

  同時,在從譙公祠到陳壽舊居的水泥公路旁邊,用青石砌成了長約6米,寬約5米,高約0.8米的座基,在座基上,根據南充出土的漢代青磚上所刻繪的譙周講經圖,用青石雕刻出了高約1.2米、寬約0.8米、厚約0.5米的譙周講經圖,旁邊是陳壽正在聚精會神地聽老師譙周講課。

  今祠在玉屏山下,為漢魏建築群。

  從景區入口進入約300米,即能見到依山勢而修建的譙公祠。大門楹聯:三分難恃亡蜀至今恨庸主,一邦蒙賴保民當世依碩儒。其意對譙周的歷史功績予以了肯定。

  進大門的長廊又有“千載是非誰論定,九州同軌話興亡”,也是肯定的語氣。

  庭院內樹有四稜形漢闕二株。正殿門前上方高懸“全國之功”,對聯“明分合止理全國保民碩儒千載有善聲,察興七之勢 兵倡合譙公當年不得已。”

  正殿中央有譙公巨幅畫像,上額“蜀中孔子”四個鎏金大字,耀眼奪目。四周壁畫14幅,繪其生平事蹟。依次為巴西譙氏,儒學世家,秉承家學,師從秦宓,貫通經史,總領學政,施教育人,著書立說,憂國憂民,忠肝義膽,蜀民安堵,不受魏祿,臨終贈言,全國之功等。

  由正殿外的石梯拾級而出,彷彿曲徑通幽,令人心境平淡。

  祠後譙周墓,為條石所砌圓形墓。正中立有石碑,上書“蜀漢光祿大夫譙周”之墓,其左右仿漢魏之式立有約一米高的石俑二個,墓頂雜草蔓延。密林叢中,人跡罕至,此為憑弔先賢和遊覽的勝地。

  譙公祠只是萬卷樓景區中的一小部分,但它仍濃縮了譙周與陳壽的師生情誼,故在景區入口200米處就有一大型石雕《講經壇》,展現出譙周安然端坐諄諄教導和小陳壽洗耳恭聽孜孜不倦的神態。南充市區還有一條小巷名叫譙公巷,估計也是對譙周的一種紀念方式罷矣 !

【家訓格言】

  《譙氏族訓》

  黎明即起,灑掃庭院,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留連。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

  居身務期質樸,教子要有義方。勿貪意外之財,勿飲過量之酒。

  與肩挑貿易,勿佔便宜。見貧苦親鄰,須多溫恤。

  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倫常乖舛,立見消亡。

  兄弟叔侄,須多分潤寡。長幼內外,宜法屬辭嚴。

  聽謅言,乖骨肉,豈是丈夫。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計厚奩。

  見富貴而生讒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

  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兇。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毋恃勢力而凌逼孤寡,勿貪口腹而恣殺生禽。

  乖僻自是,悔誤必多。頹惰自甘,家道難成。狎暱惡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

  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訴,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暗想。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禍延子孫。

  家門和順,雖饔飧不繼,亦有餘歡。

  送子上學,即囊橐無餘,自得至樂。讀書志在聖賢,作人心存慈念。

  辦事務必周全,做官勤政勿貪。

  自律自強,人定勝天。譙氏子孫,庶尊奉焉。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