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氏起源及歷史

保姓圖騰_保氏圖騰

保姓圖騰(保氏圖騰)

  保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起源較早,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公族後裔保,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保姓現今人口約五萬,排在姓氏排行榜第五百一十七位,在臺灣名列第六百零四位。

【得姓始祖】

  (暫缺)

  各支始祖

  保立宇:以下三世分門,七世分支。明朝初期遷自山西省洪桐縣。是為河北滄州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公族後裔保,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路史》記載,春秋時期,楚國公族有後裔名保,其後代以祖上名字之“保”為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將領王保保,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歷史文獻《南通曆史札記》記載:王保保,公元?~1375年待考,沈丘人(今安徽臨泉),元朝末期平章政事察罕帖木兒的外甥,養以為子,元順帝孛兒只斤·妥鏷貼睦爾賜其蒙古名為擴廓帖木兒。元朝末期,王保保隨養父孛兒只斤·察罕帖木兒興兵,鎮壓紅巾軍起義。孛兒只斤·察罕帖木兒死後,元順帝再拜王保保為銀青榮祿大夫、太尉、中書平章政事、知樞密院事皇太子詹事,領其養父兵銜。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 年)農曆11月,王保保率軍擊敗並俘虜紅巾軍守將陳猱頭,殺田豐、王士成,進駐河南,因佔據晉寧、冀寧二路之地與孛羅帖木兒相爭。當時太子愛猷識理達臘與元順帝不睦,依重於王保保,而元順帝依重於孛羅帖木兒。相爭不利後,王保保奉太子奔太原,孛羅帖木兒則入朝為丞相。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王保保率兵直搗京師,殺孛羅帖木兒,自為左丞相,被封為河南王,之後統兵南下。元至正二十八年(明洪武元元年,公元1368年),王保保佔據太原,盡殺朝廷命官,元順帝命諸軍共討之,王保保出奇制勝,之後上疏歸順。元順帝下詔滌其前非,仍為河南王、太傅、中書左丞相。不久,明太祖派大軍北定中原,元兵敗走太原。明軍迫臨京城,元順帝棄都北逃。王保保奉命收復京都,但遭到明軍劫營,慘敗,僅率十八騎奔甘肅。據文獻《重修皋蘭縣誌》的記載,王保保後來築城有兩座:一座在東關坡上,一座在鎮遠橋北偏東,均據山臨河,皆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王保保圍攻蘭州時所築,前者防禦東來明軍,後者控制黃河渡口。明太祖命徐達為大將軍,於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農曆1月率兵出兵西安,直搗定西。王保保怕被前後夾擊,腹背受敵,遂率圍蘭州的北元軍馳往定西迎擊明軍,屯軍車道嶺南的沈兒峪,與明軍隔溝對壘。每天戰數次,互有勝負。最後明軍大敗元軍,擒王保保軍中文武官員一千八百六十多人、將士八萬四千五百多人、馬駝牛羊數十萬計。王保保與妻子數人北逃,至黃河,得流木渡河後逃往和林(今蒙古國哈爾和林)。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王保保自和林南下侵擾雁門關,此後多次侵擾邊境,西北邊塞軍民苦不堪言,明太祖深以為患,遂發大軍三道出塞。命馮勝為徵西將軍,率副將軍陳德、傅友德等出西道,直取甘、肅。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農曆1月,明軍至蘭州,傅友德以驍騎為前鋒,再次擊敗北元軍。接著馮勝在掃林山又敗北元軍後攻擊至甘、肅,北元將上都驢投降;至亦集乃路(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北元守將卜顏帖木兒亦投降。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農曆8月,王保保在北元政權的都城哈剌那海(哈剌和林,海今蒙古國後杭愛省額爾德尼召北)衙庭逝世,此後明朝的西部邊境包括蘭州安定了近七十年。王保保逝世後,其妻毛氏從亡(自盡殉葬),其妾攜幼子王泛海遷居崇川(今江蘇南通),其後裔子孫取先祖名字“保”為姓氏,稱保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回族,出自雲南昭通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文獻《雲南昭通保氏族譜》記載,雲南回族中的保氏,出自賽典赤·贍思丁家族,即“回族十三姓之一”。在《雲南昭通保氏族譜》中稱:“吾族原於蒙古,初以特穆爾為氏,元之右族也。自庫庫臺特穆爾尊號保保,而入滇始祖以阿保名,於是改姓保氏。”不過,對於這段歷史記載,史學家白壽彝很認真地指出:“予於《族譜》所記第十三世以後,頗為相信。十三世之前,予乃不能無疑。其真實之程度如何,固不難據史籍以斷。”很明顯,對於這支昭通保氏所謂“原於蒙古”之說,其究竟是指“蒙古國”還是“蒙古族”,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源流四

  源於佤族,出自雲南佤族部落王李氏,屬於官府賜姓改姓為氏。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緬甸境內的英國殖民者企圖把雲南班老鄉境內一座資源豐富的礦山據為已有,激起了十幾個佤族部落人民的共同反抗。當時,佤族部落諸王共同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英鬥爭,其中有一支部落王為李氏。後來,民國政府為了表彰李家兄弟三人在這場鬥爭的顯赫戰功,就由雲南省政府出面,賜其姓氏為“保”,老大叫保衛國,老二叫保衛廠,老三叫保衛民。現在立在雲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班洪鄉人民政府附近的抗英紀念碑,就是那場鬥爭的明證。保衛國的傳人名叫保洪忠,曾先後擔任過雲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全國政協委員。保洪忠的長子保明良現在仍住在上班老村,如今他身兼兩職:於公,他是鄉政府負責人;於私,他是佤族部落的“王子”。

  源流五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禮官保章氏,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據史籍《姓譜》記載,保氏源出周禮之官保章氏。中國在遠古時代早有學校之設,在史籍《禮記·學記》中記載,“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庫、術有序、國有學”,鄭譙注云“術當為遂,黨在鄉,遂在野。”西周時期已有大學、小學之分,粗略地說,幼童入小學,成童入大學。史籍《禮記》中記載的教育制度並非是虛構的,有金文可證。從文化上看,大學最重視的教育內容應是禮、詩、樂,孔子仍有“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之說。史籍《左傳》中貴族所應用者,亦不出此三項。孟子曾說:“設為庫序以教民,庫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西周時期的學校分為國學和鄉學兩種,國學指在王朝國都及諸侯邦都城所設的學校,國學中又分小學與大學兩個階段。西周的大學在周王籟的稱辟雍,在各諸侯國設立的大學稱浮宮,都是國子入學之所,國子即王侯卿大夫的子弟。鄉學據周禮,鄉有庠,州有序、黨有校,間有塾,與《學記》略不同。從西周的國子教育傳統來看,師氏所教的三德三行,一為早期儒家所主張。保氏所教六藝六儀,在孔子教學活動中有廣泛體現。師氏教以德行,故以“賢”得民;保氏教以道藝,放以“道”得民。據此,前孔子時代的“儒”,可能是對六藝六義有專門知識者,既用以教人.也可應人諮詢、相助禮事。雖然,據典籍《周禮》及鄭玄等注,“儒”即是保氏及對六藝六議有專門知識者,但在一個意義上說,師氏所職比保氏更有助於說明儒家思想在西周文教傳統中的根據,而儒家思想的來源與基礎,則由整個由西周國學的教育傳統與鄉政的教化傳統可見一斑。

  源流六

  距瀋陽市區東南約20公里的東陵區李相鎮尾巴溝(原名葦芭溝)村,居住著9戶極為稀少的“保氏”人家。經過檢視“保氏家譜”,史學家佟悅認定,“保氏”為“隨名姓”,其家族應為滿族的“藍旗”。

  源流七

  源於姬姓,出自周朝時期杜國侯,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全唐文》中的記載,“有安州刺史杜公神道碑:受正性者德之元,纂重侯者業之盛,君子體仁以合德,積厚以感通。著於神明,光於祚允者,其惟杜公乎!公諱鵬舉,字某,其先京兆人也。七代祖諱模,後魏為濮陽守,衛人宜之。子孫世居東郡,故今為濮陽人。夏有豢龍之官,周封唐杜之國,世載侯伯,勳藏晉魯。周公錫命,元旗火龍;拯三代之衰,參五霸之業,斯保姓之始也。”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保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現今人口約五萬,排在姓氏排行榜第五百一十七位,在臺灣名列第六百零四位。

  現在分佈較廣,今天津武清,上海松江,廣東新會、吳川,貴州威寧、普安,雲南河口、邱北、馬關、隴川,河北黃驊、山西太原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回族、傣族、藏族、僳僳族有此姓。

  起源於南方的保姓,在明朝時,大約1萬4千人,主要分佈於江蘇、寧夏等地,南通一帶是保姓主要聚集地。

  當代保姓的人口大約有5萬,為第517位姓氏。目前保姓的第一大省為雲南,其次分佈於甘肅、河南、陝西等地。保姓人口基本上集中於雲南。

  保姓在人群中分佈表明:在雲黔桂、四川大部、重慶南部、甘肅南部,保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為0.06%以上,中心地區可以達到1.8%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佔國土總面積的16.4%,居住了大約8.7%的保姓人群。

  具體分佈

  1. 今在河北省石家莊市元氏縣保家莊有保姓百戶。

  2.今江蘇南通、蘇州均有保姓。江蘇蘇州保姓位於張家港,多戶約80人,屬江蘇南通保姓於1900年後遷入。

  3.保姓回族主要分佈在雲南。現雲貴保姓信此說。由雲南而遷貴州者,沿曲靖、羅平而下,至貴州興仁定居,而後又有遷普安青山者,為回民。

  4.今在河北滄州市滄縣李天木鄉保莊子村亦有保姓一枝。有200餘戶,900多人。相傳於明初遷自山西洪桐。

  5.貴州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有保姓回族100多戶,原居於威寧保家橋,後遷至威寧縣秀水鄉,字輩排位和雲南尋甸回族相同。普安青山有保姓人約500人。此地保開源(元)為黃埔十五期(南寧分校)陸軍軍官軍校學員。貴州興仁雨樟青底、梨三寨。也有保姓人約100餘戶,四百多人。興仁馬家屯瓦月田,下山魯礎營也有分佈。貴州興義、安龍也有分佈。

  6.越南瑤族保留至今的一部史詩《過山榜》中提到12宗姓,其中保姓忌食捲心菜。

  7. 陝西富平縣劉集鎮勝光大隊有個保(bao)村,目前大約有50戶保姓。具體起源不清楚。

  8. 四川廣元市有回族保姓一支,現有近500餘人。據其家譜記載,為陝西西安府涇陽縣玲瓏塔灣回族者保村人;其族中叔侄兩人,於清乾隆五十七時應廣元回族之邀從陝西至廣元任阿訇,侄子因病滯留陝西陽平關地區,後病逝於陽平關,葬於當地回族哈姓老墳園。叔隻身至廣元任阿訇,在任期間深得廣坊老鄉擁戴,與當地回族陳氏家族開親,留廣元回族保氏一支至今。

  9.四川閬中市有回族保姓一支,數百人。據閬中縣誌,該族曾為閬中望族。

  10.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賀蘭縣金貴鎮一代有許多姓保的人家,建國初期,現在的金貴鎮保南村4社一代曾被稱為“保家戶”,直到現在,當地年齡較大的老人仍然知道“保家戶”是指哪,現在保南村4社有50%的人家姓保。

  11.雲南省紅河州彌勒縣有保姓漢族一支。

  12.甘肅省張掖市安陽鄉有保姓漢族約百人。

  13.甘肅省張掖市民樂縣洪水鎮保家莊子和順化鄉土城村各有保姓漢族一支。

  14.青海省互助縣、樂都縣等地區有保姓,皆為世代居住。

  15.陝西省隴縣有保家山、保家河、保家窩三個村子的保姓居民。據老人回憶,為20世紀初從寧夏固原地區遷徙而來。20世紀50年代之前,原籍和分家還有來往並共同續寫家譜。之後失聯,陝西分家家譜遺失。

【郡望堂號】

  郡望

  山陽郡:古代山陽郡有二:一是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將梁國分置為山陰國,不久以後,漢武帝於建元年間(公元前140~135年)將其改為山陽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獨山湖周圍金鄉縣一帶地區。二是東晉義熙年間(公元405~418年)將廣陵郡(今江蘇揚州)分置山陽郡,治理山陽附近的地區,其時轄地在今在今江蘇省清江、淮安一帶。至隋朝初年,又移治到今江蘇省淮安市一帶地區。

  堂號

  山陽堂:以望立堂。

  字輩

  江蘇崇川保氏字輩:“欽明文思允恭克讓親睦九族協和萬邦”。此十六派字為南通保氏自十七世始一字一世。

  雲南尋甸保氏字輩:“文如世佑明德家學淵源汝鍾真(貞)吉爾宇清廉隆仁成祜澤緒廣延沾益顯達龍華肇先”。在“世”之上還有“文”“如”兩輩。

  河北滄州、山西洪洞保氏字輩:“立世承延達家繼慶守洪國勤進盛廷長林金玉廣文章連雲志恩德永福詳術學興田貴景兆建中方”。

  四川廣元保氏字輩:“天成錫汝大道昌明萬世永繼家國代興”。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平山世澤,吏部家聲

  ——河北“平山堂”的兩扇大門對聯

  孝友家聲,詩書門第

  ——保氏宗祠通用聯

  姓啟保章。望出山陽

  ——保姓祠堂通用聯,亦使後人知曉保姓最早溯源。

  七言通用聯

  腹有詩書氣自華,胸藏韜略才偏壯

  ——江蘇南通西垣保家野大門對聯

  保章氏世襲肇姓,鹹陽王投華衍宗

  ——上聯典指漢族保姓的淵源出自西周時期的保章氏,下聯典指回族保姓的始祖賽典赤.贍思丁,封鹹陽王。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