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姓圖騰(隆氏圖騰)
隆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淵源較多,主要說法有源於春秋時期隆邑、毋將氏、姬姓、苗族十二宗,蒙古族滿都拉圖氏源於滿族愛新覺羅氏等等。隆姓人口以前主要居住在河北、山東交界處以及東北地區,歷史名人有明代御史隆英、明代令尹隆成等。現在主要居住在山東,湖南,湘西,重慶,四川,廣西等地。隆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六十八位,現今人口約十三萬,排在三百九十一位。
【釋義】隆,“豐大也”。本義是指豐大。也指“兩邊高,中間低”,如山谷,中央下而四邊高,因高處名之“隆”。
【得姓始祖】
楚隆(趙楚隆)、隆疆(都隆奇)、毋將隆、完顏·隆萬杭愛。
隆疆:中國隆氏,來源有兩支。第一支隆氏,根據《姓氏考略》上的記載,隆,原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屬地,當地人以邑為氏,稱為隆氏,望族出於南陽。而另一支隆氏出自少數民族,按照《路史》上的記載,在漢朝初年,與中央王朝有關係密切的匈取人之中,也有人以隆為姓的,當時就有一位叫隆疆的人。因此,中國的隆氏家族,由兩支主流組成,一支源流於山東,一支源流於匈奴族,經過幾千年的繁衍、融合和分化,後世就再也分不出彼此了。望族居於南陽郡,就是現在的河南省南陽市。隆氏後人尊隆疆為隆姓的始祖。
毋將隆:隆字君房,東海蘭陵人。成帝時為大司馬從事中郎,遷諫大夫,歷冀州牧、潁川太守。哀帝即位,入為京兆尹,遷執金吾。忤旨,左遷沛郡都尉,歷南郡太守。王莽秉政,免官徙合浦。
完顏·隆萬杭愛:明時女真人,金宗室苗裔,生而勇敢,殺百虎,被虎咬傷而逝,故子孫皆供奉騎虎人“老影”。太祖開國,其裔孫護齊哈、達齊哈兄弟來歸,隸鑲藍旗,後以護齊哈之妹嫁太祖,抬入正黃旗。護齊哈任內務府大臣,達齊哈任佐領,為先鋒。其家族知名者有:太祖庶妃之父魯克素,內務府大臣護齊哈,清初大儒阿什坦,禮部侍郎留保,河東河道總督完顏偉,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兩江總督麟慶,內大臣、出使俄國大臣崇厚。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魯國的隆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根據史籍《姓氏考略》上的記載,隆邑,原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屬地,故址在今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一帶,一說在山東省泰安市鄉城,有待進一步考證。
後來居住在隆邑的主民中,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隆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豐隆,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豐隆,亦稱雷師,原稱祭司中的雷師,實際上就是春秋時期楚國設定的軍制官位,專職負責槌擂戰鼓。
在典籍《屈原·離騷》中對豐隆有描述:“吾令豐隆乘雲兮,求宓妃之所在。”
在豐隆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豐隆氏、雷師氏,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隆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戰國時期趙國大夫楚隆,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楚隆,全名叫趙楚隆,是春秋末期晉國執政上卿趙襄子的家臣,由於趙襄子是晉國的六卿之一,因此臣楚隆也成為晉國大夫,他以謀略著稱。
周元王姬仁二年(晉出公姬鑿元年,越王勾踐二十三年,吳王夫差二十二年,公元前474年)農曆11月,越國圍攻吳國。晉國按與吳國的和約應當出兵援救吳國,但晉國大夫趙襄子對近些年來吳國四處張牙舞爪很反感,根本就不想再費氣力去支援如今已經沒有指望了的吳國。
楚隆問趙襄子:“咱們晉國曆來與吳國親暱之極,但你卻猶豫不前,這是因為什麼呢?”
趙襄子回答道:“黃池之役的時候,先王晉定公姬午與吳王闔閭曾有約定,商定兩國要共同進退。今越國圍攻吳國,咱們新繼位的晉出公不敢廢舊約,因此要出兵敵之,其實此戰非晉國力所能及的,再加上我國目前正在鬧糧荒,我因此而猶豫不決。”
楚隆想了想說:“乾脆就將這個情況讓吳王夫差知道,怎樣?”
趙襄子奇怪地反問道:“這樣行嗎?”
楚隆笑了笑,十分有把握地說:“請您嘗試一下就知道了。”
於是趙襄子乃前往戰場。他先到越軍營地,對越王勾踐說:“吳國冒犯你們越國多次矣,聞您越王親自率軍討伐,其他諸夏之人莫不欣喜,唯恐君志之不從。請讓我進入吳軍之陣看一看。”越王當然同意了。
趙襄子進入了吳軍營地後對吳王夫差說:“我們的國君都已老死,我的陪臣楚隆成天忙於準備輔佐新君。雖然黃池之役時您與我父親趙簡子(趙鞅)在齊國有盟約要‘好惡同之。’但我們國君也有難,我不敢憚勞。您與越國之戰非晉國之所能及也,具體情況讓楚隆與您詳說吧。”
吳王夫差連忙回答:“寡人不佞,不能事越,以為大夫憂,拜命之辱。”然後贈給趙襄子一簞(圓竹盒)真珠,後來又派使者問趙襄子:“句踐生時忌憚我,因此我死不得啊。不過,我如果要自殺了,晉國的太史令蔡墨將會怎麼記錄?”
趙襄子對答:“太史什麼也不會記的。”如此一來,令吳王夫差感覺到自己與晉國沒任何關係了。
楚隆就是以吳國盟友的頹廢態度從反面嚴重地影響了吳國的鬥志,使吳國意識到晉國已經沒有什麼意圖再來幫助自己了,因而使晉國輕易擺脫了吳國這個包袱,由此徹底打擊了吳國上下,為一年後越國徹底滅亡吳國掃清了障礙。
楚隆後來還輔佐趙襄子成功地滅了智氏家族勢力,促進了趙、魏、韓三家結盟,為後來的“三家分晉”奠定了基礎。周天子畏懼三家的實力,不得已下詔冊封三國國君為諸侯,從此開始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爭霸的戰國局面。
在楚隆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楚隆氏,後省文分衍為單姓隆氏、楚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匈奴族,出自西漢時期匈奴左大且渠都隆奇,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路史》記載,西漢朝初年,在與中央王朝有關係密切的匈奴族人之中,有人以諧音漢字隆為漢化名字,當時就有一位著名的人物叫隆疆。
隆疆,原名叫都隆奇。西漢宣帝劉詢地節二年(公元前68年)壺衍鞮單于逝世,虛閭權渠立為單于,都隆奇是虛閭權渠單于王妃顓渠閼氏的弟弟,官為左大且渠(相當於左丞相)。
虛閭權渠單于一直謀求與西漢王朝之間的和親,但目的還未達到,即在西漢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逝世。當時,匈奴郝宿王刑未央分別派人至各地召見諸王,來王帳商議立單于之事。但諸王們還未至,顓渠閼氏就乘機聯合其弟左大且渠都隆奇立右賢王屠耆堂為握衍朐鞮單于。
握衍朐鞮單于繼位後,盡殺虛閭權渠時用事貴人刑未央等,又盡免虛閭權渠子弟近親,而自以其子弟代之。之後,握衍朐鞮單于重用顓渠閼氏弟都隆奇,當即與漢王朝復修和親,並派遣其弟伊酋若王勝之入漢王朝都城咸陽獻貢求見。
都隆奇,在握衍朐鞮單于執政期間,一直是匈奴與漢朝通好的使者,他取漢名為隆疆,意為匈漢兩疆和平興隆。
在都隆奇(隆疆)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漢化之名為姓氏,稱隆氏,該族後隨呼韓邪單于一起歸於漢朝,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隆氏族人大多尊奉隆疆為得姓始祖。
源流五
源於毋將氏,出自古代君理名言,屬於以名言警句為氏。
據史籍《公羊傳》中記載:“君親無將,將而必誅”。就是後來的“人臣無將,將而必誅焉”,也就是“人臣無將,將即反,罪死無赦”。
在古代,“將”字,就是“逆亂”之義,含有兇妄之意。“人臣無將,將而必誅焉”,就是說為人臣子者,不得叛亂謀反,若要逆亂,就是無赦死罪,必得誅殺。例如,在歷代朝廷對庭下以及外駐軍隊首領的詔令之中都有這樣一條極令:“大將在外,必命文臣監。若專制一方,軍馬錢糧不受核,一當斬!人臣之罪,莫大欺君;如奏報盡欺罔,殺降人難民冒功,二當斬!人臣無將,將則必誅!”
“毋將”,就是“無將”,即告戒不要背叛朝廷。毋將氏,就是取“人臣無將,將則必誅”這句警世名言而為姓氏,多為軍旅首腦之後裔。
毋將隆,字君房,東海蘭陵人,西漢末期著名的執金吾。
漢成帝劉驁執政末期,毋將隆奏封事言:“古老選諸侯入為公卿,以褒功德,宜徵定陶王使在國邸,以填萬方。”其後漢成帝竟然立定陶王為太子,毋將隆遷翼州牧、潁川太守。
到了漢哀帝劉欣即位後,毋將隆以高第入為京兆尹,終遷執金吾。
毋將隆為人中矩,執守原則,直言不懼,漢哀帝以毋將隆前有安國之言,左遷為沛郡都尉,遷南郡太守。
王莽年輕時十分仰慕毋將隆的名氣,每每意欲與其交往,而毋將隆深知王莽為人,不怎麼願意依附,始終與之保持距離,王莽為此非常忌恨。
漢哀帝駕崩後無子繼承帝位,王莽遂迎立中山王劉衍即位,是為漢平帝。漢平帝年幼,太后稱制,大司馬王莽獨攬朝政,認為報復毋將隆的時機已到,便暗中指使大司徒(丞相孔光)彈劾毋將隆。孔光與毋將隆在漢成帝時期曾為立太子事政見不同,二人之間有怨隙。此時孔光為討好王莽,便向漢平帝汙衊毋將隆以前為冀州牧時,對中山馮太后不恭,製造獄冤,陷害無辜,不適宜在朝中為官。
漢平帝認為馮太后是自己的祖母,當年毋將隆的作為便是侵犯了自己的皇權,故而不能再在朝做官的。於是漢平帝准奏,罷免了毋將隆的所有職務,將他全族一起流徙於嶺南荒蠻之地(今廣西合浦)。
在此之後,毋將隆的後裔子孫有改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隆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廣西隆氏。
事過一千七百八十八年後,清朝的廣西嶧縣縣令張玉樹於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農曆7月,在嶧縣周營村為毋將隆立了一通意味深長的簡字石碑,上書:“隆,字君房,東海蘭陵人,漢執金吾,毋將隆故里。”
源流六
源於地名,出自古代終隆山,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在古代,“隆”字又專指南方,並用於地名,後專指終南山,因此稱其為終隆山。
這在典籍《淮南子·俶真訓》中有記載:“終南作終隆。”
在終南山的住民之中,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隆山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隆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七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蒙古族滿都拉圖氏,源出爵位官稱,漢義“興隆”,實際上就是主管商業貿易的官職稱謂,後有以其官稱之漢義漢化為姓氏者,稱隆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八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吉林通志》、《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中華姓府》中記載:
⑴.滿族完顏氏,滿語為Wanggiya Hala,據史籍記載,以部為氏。滿族最古老的姓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金太祖建國,為金國國姓,分宗室和非宗室兩支。明朝謂“王甲部”,世居完顏、訥圖氏、喀拉沁氏、英額、佛阿拉、新京等地。所冠漢姓為汪氏、王氏、鄢氏、張氏、完氏、顏氏、趙氏、顧氏、瀛氏、魁氏、雍氏、艾氏、隆氏等。該支隆氏始祖為完顏·隆萬杭愛,他是明朝時期的女真族人,也是故金國宗室苗裔,傳說他生而勇敢,曾誓殺百虎,結果最後被老虎咬傷而亡,故其子孫皆供奉騎虎人“老影”。在完顏·隆萬杭愛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隆氏。
⑵.滿族凱隆氏,是滿族脫譜姓氏之一,世居齊齊哈爾城(今黑龍江齊齊哈爾),後多冠漢姓為隆氏、闞氏等。
源流九
源於赫哲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吉林通志》記載:赫哲族盧如火氏,亦稱隆克力氏,世居黑龍江下游一帶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Luruhuo Hala。
清朝中葉以後,赫哲族、滿族盧如火氏多冠漢姓為隆氏、盧氏等。
源流十
源於姬姓,出自清朝中期龍氏族人,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清朝乾隆時期,有一支龍氏族人因避禍,皆改姓為諧音的隆氏,主要分居於今河北、山東兩省的交界處。不過,該支龍氏族人因何要避難逃禍,眾說紛紜,無一是衷,因此有待進一步考證。
源流十一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在壯族、土家族、佤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隆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隆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十二
源於苗族十二宗之仡扁(貶)
在中國湖南湘西的苗族也有引以為姓氏者與源於南陽隆邑等地的隆姓非根非葉並無淵源為土著苗民,此隆姓為滿清政權施行改土歸流所賜,隆姓為苗族十二支五宗七族中的戊系、仡扁(Ghob Biant)湘西境內苗族的五宗七族,演變情況簡述如下:
甲、仡削(Ghob Xot)、禾弄(Ghob Hlongb)。此係屬於吳姓,居住在今吉首市所屬坪壟、犁口嘴、三岔坪、地嶺坡及鳳凰縣阿拉營、鴨堡寨、暴木營、沙坪一帶為多。
乙、仡篾(Ghob Miel)。此係屬於龍姓,居住在今吉首市巖板橋、排補兄、古丈縣九龍洞、鳳凰縣總兵營、花垣縣排達一帶為多。
丙、仡瓜(Ghob Ghueas)。此係屬於石姓及廖姓。因廖、石兩姓古時相傳原是同支系的,故漢姓異而苗姓血系同,所以現今廖姓同石姓均無開親之例。石姓以花垣縣芷耳寨、排臘以及保靖縣之翁科、大巖,吉首市之排幫為多。廖姓以鳳凰之廖家衝一帶為多。
丁、仡卡(Ghob Khad)。此係屬於時姓,又謂小石。但時姓不知何故,又有改為石姓者,所以今寫成石姓。故有石姓與石姓開親之說,其實他們雙方的信教及所安地樓之方位均屬不同,在苗族中一向可以辨別,毫無疑義。外縣之人有不知石姓是兩姓者,往往誤傳同姓結婚,以為笑談,皆非議也。此姓以吉首市之大伯衝、瞿家莊、大興寨、小興寨、亂巖灘、矮寨沿河一帶為最多。禾卡還生麻姓。鳳凰縣之邊區、林慄、課家、花垣縣之衛城較多,其他各地俱有。麻姓亦有叫禾流。
戊、仡扁(Ghob Biant)。此係屬於隆姓,俗稱小隆。近代不知何故,有寫成龍姓者。花垣、保靖、吉首、鳳凰、古丈之邊境均有之。在湘西有句話為攻隆團陷花園其中的隆團就是現在龍潭,花園為花垣縣。
以上為湘西苗族五大姓之系別。
己、仡枷(Ghob Kheat)。此係屬於楊姓。吉首市之中阿嶺、寨陽、矮板、陽孟寨、洞上、排補兄一帶極多。
庚、仡萊(Ghob Lel)。此係屬於田姓。花垣縣之麻慄場、衛城較多,其他縣亦有。
加上此兩系,謂之七大系。
據東部苗族流傳的《古老話》說,苗族有十二個宗支,即十二大苗姓。經過歷史的發展,如今主要為六大宗支,並認為“仡僑”、“仡羋”、“仡歡”、“仡卡”、“仡徠”、“仡刊”為東部苗族祖先盤瓠六子的後代:
仡羋“仡羋”,謙稱“代羋”或“代沒”。此支系絕大多數為龍姓。據今人龍昌美實地調查,此支系脈絡繁多,總計可分為22個分支。
“仡僚”,謙稱“代僚”或“代雄僚”,簡稱“僚”。苗族民間傳聞該系祖先為龍生虎養,故又稱其姓氏為“大戎”,漢語即“龍”的意思。
“仡羋”,謙稱“代羋”或“代沒”。系苗族龍姓的強宗大族,分佈甚廣,故龍姓苗族以其支系名為整個龍姓宗支的代稱。仡羋中又分仡貶即湘西隆姓一族。
“仡隴”,謙稱“代隴”。“隴”為苗語“鳥”意。傳說他是《山海經》所云卵民的後裔。又傳其在遷徙途中得神鳥指引玉泉,解除飢渴之苦,故不忘鳥恩,定支系名為“代隴”。
“仡賠”,謙稱“代賠”,亦作“代本”。相傳為苗族祖先濮僮後裔。另有仡賠和仡索(雷公)鬥法的故事在東部苗區廣為流傳。仡賠死後葬於武陵山脈尾麓的摩天嶺(在花垣縣境內)中部,故此地向有“古老墳”之稱。
此外,龍姓還有“仡讓”、“仡召”、“仡貴”、“仡留”、“仡聾(仡僂)”、“仡買(分為“仡果”和“仡現”)”、“仡早”、“仡查(仡茶)”、“仡甬”、“仡曼”、“仡媽”、“仡千”、“仡難”、“仡良”、“仡計”、“仡花”、“仡信”、“仡堵”等。可見”仡羋“是湘西苗族人口最多的宗支之一。該系家譜記載,大多來自江西吉安地區。
仡貶
“仡貶”,謙稱“代貶”,是從“仡羋”宗支裡分出的一脈,由於此宗支可以與其他的仡羋宗支通婚,故單獨列出。他又分為“代怪”即隆扁、“代希”兩個分支,主要採用隆、唐、龍等漢姓,以隆姓為本支系的漢姓代稱。因“代羋”人多勢眾,故其漢姓有“大龍”即漢姓“龍”之稱,而“代貶”系人數相對居少,故漢姓稱之為“小龍”即漢姓“隆”。今神州有隆姓胞澤十三萬眾,湖南居第一。而今湘西花垣縣,鳳凰縣,吉首市,保靖縣,古丈縣苗族合計一萬三千七百二十二人(據公安系統第六次人口普查)。
五姓真苗吳龍廖石麻,湘西龍姓“(龍,隆)同宗異流,均為中央王朝賜姓。古時,龍隆都作代羋,後為解決同宗通婚,龍隆方分家。注(龍隆先祖同父異母)。湘西苗族隆氏一族在唐宋時顯赫一時,明朝洪武年間明太祖皇帝朱元璋設崇山衛於崇山,原世居於鎮溪千戶所(今吉首市)和鎮竿千戶所(今鳳凰縣)的隆氏,龍氏,吳氏,麻氏,石氏,張氏,羅氏,廖氏,唐氏,梁氏,楊氏十一氏族受命西遷崇山衛(今花垣縣老衛城)開疆拓土治理百里紅苗,清朝時湘西隆氏因頗有功績族長可世襲一等雲騎尉(正五品)。待繼續考證略作補充。另湘西苗族隆姓有別於南陽隆氏。
【遷徙分佈】
遷徙
隆氏族人早期主要活動在山東一帶,漢、唐時在河南地區發展,並以南陽郡為郡望。
漢朝時期,有匈奴族人漢化為隆氏者,至今大多分佈在西北地區。
到了清朝乾隆時期,有一支龍氏族人因避禍改姓為隆氏,主要居住在河北、山東交界處。而滿族隆氏則多居於東北地區。苗族則世居於湘西的花垣縣鳳凰縣吉首市古丈縣保靖縣等地。
分佈
隆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六十八位,現今人口約十三萬,排在三百九十一位。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093%。
現今湖南人口居第一,《姓氏詞典》則載:“全國隆姓以湖南邵陽一帶為最多,系元代隆國相的後裔,自江西吉水遷來。”次則四川重慶再次廣西。再次陝西山東河南河北北京新疆內蒙東北等地。
【郡望堂號】
郡望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戰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戊戌,公元前263年,秦國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秦朝時期南陽郡設於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後秦國大將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進攻韓國克取了南陽,使韓國本土與上黨郡被分隔,以宛為治所,置南陽郡。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後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廢黜,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又被廢黜,唐天寶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鄧州南陽郡為良穰縣(今河南鄧縣)治所。元、明、清諸朝的南陽府治皆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堂號
南陽堂:以望立堂。
翕然堂 :明朝時,有隆光祖,嘉靖進士,任儀制郎中。因議事時識大體,顧大局,累升工部侍郎。他因和宰相張居正不和,回家隱居。不久後,又被召回,在吏部任職。凡是被張居正罷官的忠臣,他全部起用。皇帝稱讚他清直,又升他為尚書。他又推薦了顧憲成、許孚遠等22人。時論翕然(當時的輿論都盛讚他)。卒後諡莊簡。
字輩
重慶忠縣隆氏字輩:“天有登永光地存恆久長人立志名成和為貴家旺”。
重慶豐都隆氏字輩:“國正大光明福澤長永德壽康臨文安武定應運維馨太榮華汝四季發真祥”。
四川自貢隆氏字輩:“以光世顯祖邦國有元賢”。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四民樂業;
二使斂蹤。
——佚名撰隆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明代利津人隆英,宣德年間由舉人任南宮知縣,敦樸節儉,有古代循吏之風。當時,有二位衛指揮,手持公文到縣裡來要佔地建村。隆英對他們不加禮敬,而且爭辯說:“我們縣裡沒有閒置的土地。只有我大堂前是空地,其餘都是百姓的產業。”二使知道他廉潔耿直又不可改變,只得離開。隆英後來官至御史。
廉以抑強;
介不可奪。
——佚名撰隆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明·隆英,敦樸節約,有古循吏風,時有神武二衛指揮,持牒至縣,佔地下屯,英不為禮,毅然爭曰:“吾縣無隙地,惟吾廳事前地乃隙耳,此外皆吾民常業,不敢聞命。”二使知其廉價不可奪,乃捨去。
八言通用聯
績著南宮,百政俱舉;
縣無隙地,二使斂蹤。
——佚名撰隆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隆英為南宮知縣,有惠政。下聯典指明·隆英事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