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氏起源及歷史

師姓圖騰_師氏圖騰

師姓圖騰(師氏圖騰)

  師姓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姓氏之一,產生於遠古時期,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部分源出比較複雜。師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三百六十九位。現今人口約三十萬,排在第二百六十九位。

  【釋義】師是會意字。金文中師字的左邊意為堆積小土山,有聚之義。右邊的幣,周遍之義,有眾之義。眾,必有頭人來帶領和教導。故有“師長”之說。

【得姓始祖】

  師延:上古時期的神話人物。在軒轅之世黃帝,為司樂之官,居中牟縣東南二十里造箜篌(《太平寰宇記卷二》,樂史撰),為中華民族第一位樂神宗祖。夏末,投奔奔殷商,周武王興師伐紂時,在涉濮水時沉水身亡。今滑縣東南萬古鄉有師延冢。後世子孫以官名為氏,尊師延為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師聖道:明朝洪武年間遷之範湖,在範湖留有一子:師玉賢。師玉賢生有七子:師一貫,師一中,師一言,師一信,師一義,師一廉,師一孝,傳至今約第二十三世孫。是為河南許昌襄城師氏始祖。

  師毓秀:大明武德將軍,原籍山西省平陽府洪洞縣人,於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隨沐英、傅有德徵滇,授大理府指揮職,南征入滇時攜祖妣字氏冊封溫恭宜人,生五子:長子師則,次子師曾,三子師祿,四子師□,五子師武,居大理趙洲,後始祖領命回原籍任職。師祿之子名師忠,遠遊河西(今雲南通海縣)景地,見湖之西向陽之地,山青水秀,氣候溫和宜人,故而遷之,以名杞湖村,後更名為風鳴村。師忠生四子:長子師通、次子師達、三子師遠、四子師近。師近嗣後無子,實為師氏三支,遂分三支分居於師家灣、文昌宮、灣石頭三處。師達生四子:師仲朋、師仲恩、師仲明、師仲祥。師仲恩生師國親、師車玉;師仲明生師國元、師國秀、師國俊。公元1949年以前有公田百餘畝(水田)出租,收入按族規由族長管理。每年農曆10月10~13日做三天宮齋,凡本族年滿六十歲男姓老人,參加祭祖會,吃三天老人飯。凡考學上進者,得吃三天公餐,並請入上席就座。開辦學堂一切費用由族上統一開支,並免費接納外姓孩童入學。師毓秀、師忠是為雲南通海地區師氏始祖。

  師公讓:明朝洪武初年奉諭由山西省洪洞縣遷居河南省尉氏縣韓佐村,與王氏結婚,生四個兒子:師興、師隆、師福、師懋,至今已傳至第二十八世。師公讓為河南省尉氏縣師氏始祖。

  師幹、師能:第一世,原居山西太原平陽府紅洞縣大槐樹,明洪武年間遷到湖北,生子:師太朝、師太用、師太琪、師太雄,為第二世;師信、師珠、師義、師明、師寅、師恩,為第三世;師朝可、師朝斌、師朝愛、師朝行、師朝竹、師朝鳳、師朝應、師朝魁、師朝敬、師朝真、師朝莆、師朝祖、師朝選、師朝宗、師朝金,為第四世;師童、師旺、師寵,為第五世;師維楚、師三楚、師正楚、師光楚、師文楚、師鳳楚(師鳳楚遷湖北竹山),為第六世;師大智、師大成,為第七世。師幹、師能為師姓遷湖北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以官名為氏

  據史籍《姓譜》記載,夏、商時代,管理樂技的職官名稱就叫作“師”,如上古時期的師延,商王朝時期的師涓等。周王朝時期有師尹之官,專職掌管音樂歌詠。這些人的後代子孫遂以職官為姓,乃成師姓。得姓始祖為師延,此支起源地在現在的河南省新鄭。

  源流二

  以技藝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西周及春秋、戰國時期,擅長樂技的人皆被稱為師。當時比較著名的有晉國師曠、師服,魯國師乙、師襄,鄭國師悝、師觸、師躅、師惠、師叔,衛國師涓等等,皆為當時的著名樂師,精於音律。在這些精於樂技的樂師們之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的職業技能稱謂為姓氏者,稱師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少數民族文化上漢化改姓

  清朝以後,蒙古人姓巴克西納爾氏、巴戈西納兒氏,改漢字姓均為師。今蒙古族、滿族均有師姓。其一,源於蒙古族泰亦什氏。蒙古族泰亦什氏,亦稱泰赤兀氏、岱齊郭特氏等,源出蒙古泰亦赤兀惕部,以部為氏,泰亦什氏是其分支之一。泰亦什氏歷經蒙古汗國、元朝、明朝,至明朝中葉以後聚集在呼倫貝爾草原地區從事遊牧、農耕作業,在明朝時期即開始冠漢姓為師氏,世代相傳至今。 另據蒙古史籍《蒙古秘史》中的記載:“察剌陔領忽之子想昆必勒格也。想昆必勒格之子俺巴孩等,為泰亦赤兀惕氏矣。

  ”

  有關“泰亦赤兀惕”這一蒙古語的具體含義,目前的說法還不統一,“頑強者”、“抗爭者”或“善戰者”之意, 這有待與蒙古史學家、文學家、或語言學家進一步研究探討。泰亦赤兀惕氏族,是由海都的曾孫俺能孩等多人合建組成的一個部落群體。北宋,泰亦赤兀惕部則是蒙古反抗金國統治的中堅部眾,並在反擊抗戰中不斷發展壯大,最後成為蒙古諸部中最強的之一,擁有眾多的屬民和軍隊。正由於這個原因,當時著名的合布勒汗所組建的蒙古汗國,實際上是由孛兒只斤氏貴族和泰亦赤兀惕氏貴族的聯合政權。 合布勒汗雖有七子,但在臨終時卻把汗位傳給了英勇善戰的俺巴孩。自合布勒汗大致統一了蒙古諸部後,泰亦赤兀惕氏族始終與孛兒只斤氏族在一起。當也速該逝世後,泰亦赤兀惕部首領塔兒忽臺乞鄰圖黑與訶額侖母子結怨。先是率眾離去,後又執禁了鐵木真,並經常予以虐待,幸而被速勒都思氏鎖兒罕失剌在暗中相救。後來,泰亦赤兀惕部反過頭來聯合了孛兒只斤氏族的夙敵札答蘭等部發動了“十三翼之戰”,瘋狂進攻鐵木真。在被克烈部、蒙古部的聯軍所擊敗後,泰亦赤兀惕部眾歸附於乃蠻部。後來乃蠻部又被鐵木真徹底擊滅,泰亦赤兀惕部餘眾最終被併入成吉思汗的蒙古部。歷史就是這樣轉了一大圈,泰亦赤兀惕部依舊歸於蒙古。泰亦赤兀惕氏族,作為一行標誌性氏族姓氏,實際上是蒙古民族中最後一批氏族之一。在人類歷史上,無論哪一個民族,其氏族名稱皆始於原始社會後期,蔓延於整個奴隸制時代。泰亦什氏歷經蒙古汗國、元朝、明朝,至明朝中葉以後聚集在呼倫貝爾草原地區從事遊牧、農耕作業,在明朝時期即開始改漢字姓為師氏,世代相傳至今。

  起源四

  源自唐朝時期 東爨烏蠻部落的歸順

  現今雲南省的彝族、納西族、僳僳族中師姓,源自唐朝武德年間的師宗部落歸順。

  據史書記載:雲南省師宗縣“昔爨蠻逐獠、僰等居之,其後師宗據匿弄甸,故名師宗部”(《元史卷六十一志第十三》)。西漢元鼎六年(西元前111年),師宗分別屬漏江、漏窩縣轄地但是,自西漢至唐南詔近一千年的歷史時期,在師宗這個區域內,僅以“匿弄甸”稱名,故後人曾對師宗縣城有“匿弄村”之稱。唐朝時期,西洱河地區出現了以滇東地區為主的三十七個“烏蠻”部落。這些部落中的“烏蠻”內部長期地保持自己的氏族——部落組織,他們並不互相合並,而往往是從一個氏族或部落組織中又分裂出另一個氏族、部落組織來,散居到鄰近的地方去。據傳:當時,有兩個部落之間發生了戰爭,其中一方兵力不足,指揮官就想到向相處甚好的“匿弄甸”酋長救援,指揮官就派遣士兵向“匿弄甸”搬兵救援,但這個指揮官卻忘記了“匿弄甸”部落這個地名,只知道“匿弄甸”酋長的名字叫“師宗”, 指揮官就和他派往前去搬兵的人說,你去找師宗救援搬兵就行了。派去搬兵的人找到師宗搬到救兵,打敗了對方。為了感謝師宗,這個得勝部落就用“師宗”名稱取代了“匿弄甸”名稱了。

  “師宗”是用漢文字記錄下來的少數民族語音,由人名衍變成為區域名稱後一直沿襲使用至今。唐武德年間,改州、郡、縣三級製為二級制,當時的師宗歸屬於隴堤縣。武德四年(621年),東爨烏蠻部落歸順唐朝後,設立了師宗縣,部族中的人們便改其姓氏為“師”。由此,彝族、納西族、僳僳族就有了師姓。

  今彝族、苗族、傣族、黎族、侗族、土家族、土族、滿族、保安族、滿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師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字姓師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官位

  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祭師,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上古時期,人類盲蒙恐懼於自然現象,因此有專職負責祭祀日、月、天、地、風、雨、雷、電、水、雲的祭師,分別稱作日師、月師、天師、地師、風師、雨師、雷師、電師、水師、雲師等等,不一而足,在周王朝時期皆隸屬於春官府司管轄。

  源流六

  源於姬姓

  出自周王朝時期官吏師君,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師君,是西周時期設定的侍衛統領官職稱謂,這裡的“師”是武裝護衛之意,司職為守衛君王正宮以及相關事宜,隸屬於春官府司管轄。

  在典籍《周禮·春官》中記載,“師氏居虎門之左,司王朝。”左,為古代王朝武將站班的位置。近來人們在甘肅漢墓中出土一石門,左邊石門的虎頭下站著師氏。在師氏、師君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師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七

  源於國名

  出自漢朝時期西域姑師國,屬於以國名漢化為氏。姑師國,亦稱車師國,是秦、漢朝時期西域地區的著名古國名稱,是最早出現在我國史書中的西域古國之一,位置在今著名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盆地,是絲綢之路北線和中線的必經之地,其國民的民族成分與匈奴民族相近。它位於吐魯番盆地,因與樓蘭相距較近,所以在古書中兩者常並稱。它掌控著羅布泊以東、以北直到烏魯木齊、奇台、吉木薩爾一帶廣闊的地域,它是漢朝能否通達西域各國的一個“障礙”。

  姑師國的國民成分與匈奴民族相近。元封元年(前110),西漢因樓蘭攻劫漢朝使節,梗阻絲路,被漢武帝的著名大將趙破奴在率軍追滅匈奴時順帶攻滅。不久,車(音jū)師國又在姑師國故地上建立,國民的主要成分仍然是匈奴民族,因此,在歷史上人們常將姑師國與車師國混為一談。

  車師國建立後,親近匈奴,敵對過往漢使,仍然是西漢的一大威脅。於是,自公元前99年開始,到公元前60年,四十年的時間了便有了西漢反攻車師的5次戰爭,以及車師國的先後3次投降歸漢。

  天漢二年(西元前99年〕,漢武帝以匈奴降漢的介和王成娩為開陵侯,率領樓蘭國兵攻打車師,因匈奴遣右賢王率數萬騎兵對車師進行救援,漢軍失利,退回。

  徵和四年(西元前89年),重合侯莽通率4萬騎兵奉旨攻打匈奴時,途中讓成娩率軍中樓蘭、尉犁、危須等西域六國的兵將包圍了車師,使得車師國投降臣屬於漢。但漢昭帝時,匈奴又降伏車師,並遣4000騎兵效仿西漢屯田制的做法,在車師屯田,監護其國。

  本始二年(西元前72年),漢宣帝遣田廣明等五位將軍攻打匈奴時,在車師屯田的匈奴騎兵逃竄,車師國第二次臣屬於西漢。匈奴對車師歸降西漢極為不滿,令其遣太子軍宿入匈奴為質。軍宿不願入匈奴為質,便逃往母親的老家焉耆,車師更立烏貴為太子。烏貴即位後,與匈奴聯姻,親近匈奴,與其勾結,劫殺漢通烏孫的使臣。

  地節二年(西元前68年)秋,漢宣帝遣侍郎鄭吉、校尉司馬憙率屯田渠犁的田卒1500人,及西域諸國兵萬餘人,共同攻打車師,一舉拿下了交河城。因烏貴在交河城北的石城,未能抓到他。後來,漢軍糧盡,退回渠犁。不久,鄭吉、司馬憙再次發兵攻打石城。烏貴向匈奴求救,匈奴拒絕出兵。於是,烏貴投降漢軍。為使漢軍相信,他還聽從其貴人蘇猶的建議,擊破匈奴邊國小蒲類。匈奴見車師又一次歸降了西漢,便發兵進行攻打。鄭吉、司馬憙引兵北上迎敵,匈奴軍不敢前進。而後,鄭吉、司馬憙指派了20人留守烏貴左右,帶領大軍回到了渠犁。烏貴擔心匈奴再次攻打,性命不保,乃率輕騎出奔烏孫。鄭吉遂令吏卒300人屯田車師。匈奴單于派兵來爭,鄭吉、司馬憙乃率全部1500名渠犁屯田卒赴車師,迎擊匈奴軍。漢宣帝急遣長羅侯常惠,率張掖、酒泉2郡騎兵來救。匈奴軍見漢軍大隊來攻,退去。鄭吉復還渠犁。烏貴逃到烏孫,烏孫上書西漢,稱欲將烏貴留在烏孫,以備將來車師有急,可從西面出擊匈奴。於是宣帝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西漢從焉耆召還車師故太子軍宿,立其為車師王,將車師一部分國民遷往渠犁。匈奴也立兜莫為王,率餘眾保博格達山北麓。自此車師分為前、後兩部(亦稱前、後國)。後部王都務塗谷(今新疆吉木薩爾縣南山中)。

  神爵二年(西元前60年),漢宣帝下令漢軍再進西域,於是就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西漢與匈奴“五爭車師”,戰爭最終以西漢的勝利而結束。漢宣帝在今新疆輪臺縣策大雅鄉一帶設立了第一個西域都護府,首任都護就是帶兵與匈奴征戰的御前侍郎鄭吉,從此,西域吐魯番一帶正式歸入西漢王朝版圖。鄭吉上任後,即命車師國民一律改漢字姓,官為師氏、民為車氏,然後登記造冊,上達“天聽”。後又“選聰穎忠順者入漢太學”,再後留居中原,文化上迅速漢化,終形成一支師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八

  源於官位

  東周以後,各諸侯國擴充軍隊,每軍再分中師、左師、右師,那些軍制官職以官為氏,形成了複姓右師氏、左師氏,其後代以祖先職官為氏,也稱為“師”,後逐漸省文簡化為單字姓師氏

  源流九

  他姓改姓

  師姓的血脈比較複雜,他姓因種種原因改為師姓的情況有四種:

  一是改姓為師的情況發生在宋中後期的金朝。歷史上少數民族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在統治我國東北和華北地區的過程中,十分重視對漢文化的吸取。他們參照漢族的風俗,對避諱的物件做出有個規定,章宗還把“聖諱”列入了法律。《金史·卷一二·章宗本紀四》曰:“泰和五年(1205)三月,諭有司,進士名有犯孔子諱者避之,仍著為令”。在這樣的情況下,那個時代的晚期就有了尹氏因避改姓為“師”,以及楊姓因慮及金宋兩朝關係易姓為“師”。金代始制女真字的完顏希尹,卒於西元1140年。年輕時,他隨金太祖完顏旻興兵反遼,屢立戰功。他是軍事將領和改革家,西元1115年金朝建立後,他受命創造了女真文字。完顏希尹去世後,這位金朝的第一任左丞相,因為是女真文字的創制者,又是改漢文化的倡導者,受到了金朝多位國王的追封。皇統3年(1143年),金熙宗看他實無奸狀,死非其罪,給他恢復了名譽,贈以開府儀同三司、邢國公,改葬之,蕭慶銀青光祿大夫。明昌五年(1194)2月5日,金章宗以他始制女真字,詔加封贈,依倉頡立廟例,立祠於上京納裡渾莊,歲時致祭,令子孫拜奠,把他視為僅次於孔子的大聖人。

  金代另外有尚書右承相因金與尹的韻母相同,為避國諱而改姓師。金代(公元1115— 1234年)尚書右承相師安石(?——1228年),字子安,河北省滄州市青縣清州鎮人,為人輕財尚義,經歷4任帝王。金承安(金章宗完顏景)五年(1200年)考取詞賦進士,初補尚書省令史,適宣宗南遷,留平章完顏承暉守燕都。因金與尹的韻母相同,為避國諱而改姓師。

  二是元朝避忌改“尹”姓為“師”姓。河北省井陘縣蒼巖山鎮柿莊村村南分佈著九座古墓,這組墓東南處有一通立石於元朝武宗孛兒只斤海山至大元年(1308年)三月初六日的《師氏族譜記》石碑。《師氏族譜記》稱避忌改“尹”姓為“師”姓。第二號墓出土的小瓷碗底上墨書有“尹紀”二字。

  三是清朝 :山西省洪洞縣蘇堡鎮尹壁村的村名也是“尹氏因避改師為姓”的例證。 位於澗河南岸的這個古村,歷史上就是尉、師、趙、李四大姓的祖居地。這裡有因師姓較多,亦名東師村的說法。說起現在的村名,地名工作者稱其源於清朝康熙年間,澗河發水淹沒了良田,村人築壩防水, 把水引開逼其改道,遂改名“引逼村”。 在1949年後分成了東尹壁、中尹壁、南尹壁、西尹壁四個村,“尹氏因避改師為姓”後為了不忘先人,取“引逼”的諧音把村名改成了尹壁。

  金朝滅亡後,許多因避諱改姓為師的尹氏後人,又恢復了原來的“尹”姓。只是因各種歷史原因,每一個尹氏家族由“師”姓恢復為“尹”姓的時間並不一致,有的家族在金亡後即立刻復改為了“尹”姓,有的家族改回原姓“尹”時卻長達幾十年甚至百餘年。

  四是宋朝時陝西省清澗縣“楊”姓易姓為師。據《延安府志》、《綏德縣誌》、《清澗縣誌》記載:“安,原為楊氏,乃漢代關西夫子楊震之後裔,做官至陝北後定居清澗。據傳安,原為北宋之老師官,群眾尊稱楊老師,或簡稱老師。宋室南遷,金朝統治華北,楊氏另一支隨宋室南度,後安之次子,楊偉投入金朝,官至武功大夫、富延十一將。追贈楊安時,慮其金宋兩朝關係,恐有牽連本族另一支,因有老師之尊稱而易姓為師,清澗師族自此而始發,繁衍昌盛。”明洪武年間,清澗縣師姓重建家譜時,考得師安墓內之墓誌仍記為楊安。北門河對面舊有“關中師帥”之石牌樓,即師偉之官志;金朝追封師安為忠訓郎後改為昭毅郎。其三子佺承信郎,孫六人有四孫正、雄、民、旌,均授於宣節郎、太尉、校尉等職,均因師偉之軍功官職而封。《清澗縣誌》、《師氏族譜》中均載明官職朝代等。據,《渭南縣誌》載:“弘農楊氏震,為官清白,以‘四知’著名,為東漢有名的世家大族。後裔除居弘農外,散居種多,有居琅琊者(今山東半島東南部),有居丹陽者(今陝西宜川一代),居丹陽後裔因官至武功大夫而徙居富延一帶而易姓矣”。《清澗縣誌》、《師氏族譜》記載,“清澗師氏是一巨族,人口興旺,繁衍昌盛,古有‘師一千,惠八百’之稱”,後逐步又遷於陝北各縣,關中韓城、華陰、富平、銅川、眉縣、武功及寧夏、甘肅、山西、山東等地。定居清澗者,現涉及11個鄉鎮30多個村;其後裔更是人才輩出。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宋朝時期,師姓大約有6萬2千人,全國師姓幾乎集中於四川、河南,湖北三地。四川為師姓第一大省,大約居住了師姓人口的一半以上。

  明朝時期,師姓人口急劇減少,不足2萬,全國師姓主要分佈於山西、陝西、河北、山東、河南,四川等地。山西為師姓第一大省,大約居住了師姓人口的35%。

  當代師姓的人口大約有30萬,為第二百六十九大姓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21%。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師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下降的態勢。目前師姓的第一大省為陝西,大約佔全國師姓人口的25%,其次分佈於山西、河南、河北、青海等省。

  師姓在人群中分佈表明:在陝寧晉豫、內蒙古中部、甘肅大部、青海東部、川渝北部、湖北大部、安徽北部、山東西部、河北大部、北京西部,師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8%以上,最高可達0.4%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國土總面積的20.6%,居住了大約64%的師姓人群。在遼寧西端、河北東北、北京東部、天津、山東中部、江蘇北部、安徽中部、湖北東部、贛湘黔北段、重慶南部、四川中部,師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4%—0.08%之間,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國土總面積的9.9%,居住了大約19%的師姓人群。

  具體分佈

  今江蘇省的南京市、常州市、徐州市豐縣、沛縣、高郵市,雲南省的昆明市、玉溪市通海縣,山西省的榆次市、平遙市、太原市、呂梁市離石區、忻州市定襄縣、陽泉市、和順縣、太谷縣、運城市、大同市,甘肅省的蘭州市紅古區、天水市、慶陽市、平涼市、榆中縣、通渭縣、會寧縣、張掖市、臨洮市,遼寧省的鐵嶺市、瀋陽市于洪區、蘇家屯區、大連市、朝陽市、黑山市、建平縣,河北省的邢臺市廣宗縣、邯鄲市肥鄉縣、武安市、文安縣、南和縣、唐山市、張家口市陽原縣,山東省的荷澤市、泰安市、肥城市、東阿市、聊城市、棗莊市,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和浩特市、呼倫貝爾市,安徽省的亳州市譙城區、渦陽縣、宣城市,河南省的鄭州市新鄭市、洛陽市洛寧縣、許昌市、商丘市、蘭考縣、魯山縣、平頂山市、新鄉市、原陽縣、三門峽市陝縣、漯河市、項城縣、臺前縣、襄城縣、臨穎縣、通許縣,青海省的互助縣,陝西省的西安市、漢中市、咸陽市、韓城縣、榆林市清澗縣、臨潼市、寶雞市、涇陽縣,貴州省的安順市、貴陽市白雲區,四川省的樂山市、南充市,廣東省的佛山市,湖北省的天門市、咸寧市、竹山縣,江西省的九江市、撫州市,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湖南省的長沙市、桂東縣,臺灣省等地,均有師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幷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琅琊郡:亦稱琅琊國、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時期的齊國有琅琊邑,在今山東膠南縣琅琊臺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秦朝統一六國後,在境內設琅琊郡,並附置琅琊縣,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為山東半島東南部。西漢時期治東武(今山東諸城),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下轄五十一縣,包括今山東半島東南部的海陽、即墨、嶗山、膠縣、膠南、沂水、營南、日照、五蓮、贛榆(今江蘇贛榆)及青島等地。東漢朝時期琅琊國改治到開陽(今山東臨沂)。晉朝時期改置為琅琊省。北魏時期治即丘(今山東臨沂)。隋朝時期又復置琅琊縣。唐朝時期又裁廢,境地歸膠州、諸城,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廢黜,後有沂州琅琊郡。從魏、晉朝時期起,琅琊臺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屬琅琊郡(國)。另一處琅琊郡在今江蘇南京一帶,此後廢置至今已千餘年。

  平原郡:始建於西漢高祖時期的西漢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東省平原縣西南。轄境相當於今山東省平原、陵縣、禹城、齊河、臨邑、商河、惠民、陽信等地。東漢以後,或為國,或為郡。北魏時期廢黜。隋、唐兩朝曾以山東德州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東省陵縣。

  堂號

  授琴堂:以祖上的功業勳績為堂號。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各個姓氏在不同歷史時期,都湧現出一批功勳卓著、名垂青史的歷史人物,後人往往以此作為堂號。師姓的“授琴堂”,就是以春秋時期魯國樂師師襄教授孔子彈琴的歷史典故為堂號。

  授琴是指教彈琴。孔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對彈琴也是十分重視的,聽說魯國著名的音樂家師襄子彈琴的技藝很高,便親自登門拜訪,請師襄子做他的老師,教他彈琴。這個故事在《史記·孔子世家》 《韓詩外傳》 《孔子家語》 《列子》上都有記載。

  太原堂:以郡號或地名作為堂號。師姓出於山西太原一帶,故師姓的堂號為“太原”,有認祖循宗之意。

  平原堂:以望立堂,亦稱德州堂。

  琅琊堂:以望立堂,亦稱膠南堂、藏馬堂。

  明德齋:陝西省榆林市綏德縣的師氏堂號為“明德齋” ,取聖明善修德意也。

  德馨堂:江蘇豐縣、沛縣的師氏堂號為“德馨堂” ,願德厚載物、馨香悟道也。

  文苑堂:湖北咸寧縣十二都師姓乃師廷公之後,分徙江西修水崇鄉陳公坑,九江縣馬回嶺鎮富民村,其堂號為“文苑堂”。

  字輩

  河北省衡水市故城縣鄭口鎮(後香坊村、前黃村、師黃村)、三朗鄉師召村、辛莊鄉白小麻村、坊莊鄉坊莊村,山東省德州市武城縣魯權屯鎮王賢屯村師姓使用的字輩:樹恩立本,家慶延長,紹述承志,世守其昌。(注:迴圈使用)。

  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瀏正街街道辦事處、馬王堆街道新橋村、馬王堆街道辦事處荷晏社群)、雨花區(洞井鎮聯盟村、湘湖漁場南湖大隊),常德市石門縣楚江鎮郭家巷068號,郴州市桂東縣,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民安街道辦事處光明路、內溪鄉內溪村、內溪鄉沙湖村、內溪鄉吳家村、內溪鄉五官村)、岳陽市華容縣師姓使用的字輩: 一元開永珍,盛德立文明,孝友家聲遠,書易事雁新,克承祖宗澤,續績大賢英,寶善居長久,傅經復後坤,守業惟勤儉,怡謀本讀耕,芳騰蘭桂秀,百代慶昌榮。

  青海省互助縣哈拉直溝師姓字輩:有生髮成存,延永申貴寶,守道朝君尚,建樹長明志,振治安育國,家旺廣積德,立邦多順理,為文慶增樂,興善來祥和。

  四川省宣漢縣廠溪鎮師家匾、師家坡、七丘木溝、王家坪等等,師姓字輩:應作為明林,文元達芝承,洪寧大仕友,萬代永昌群。目前在洪字輩寧字輩大字輩最多。

  四川峨眉山市龍門鄉師坪、師河溝一帶,師姓字輩:俊守培仙進、昭良輔尚君。

  湖北宜昌師氏字輩:“總振維榮芳開先啟秀良文章昭祖德”。

  湖北雲夢師氏字輩:“元亨利貞永樹家聲”。

  湖北竹山師氏字輩:“楚大文天連、元亨興國光、利貞益明良、繼述承先志、達孝永榮昌、忠厚傳家遠、德澤維世長、隆運應有兆、萬邦定平康”其中擂鼓護駕村一支師姓為師鳳楚二子師大成後裔,其重孫師亨哲(1825年11月11日-1897年5月1日)73歲,葬於原鄧家河,現在為師家灣師光軍房後,有六子,分別為師興啟、師興勝、師興讓、師興龍、師興鳳、師興華。並有一女適於王士猷。師興勝立於其父兄長師亨通為嗣。其家屬田老葬於白溝子樑上。村中大部分師姓及田家河師姓家族為其後人,目前巳至十八代,“益”字輩。

  湖北黃梅師氏字輩:“光上承宗遠培元啟緒長”。

  江蘇銅山師氏字輩:“忠厚聞傳家之本”。

  江蘇高郵師氏字輩:“慶永崇儒國成仁尉可知同界爾錦福方啟德克明”。

  雲南通海、玉溪、昆明師氏字輩:“必本家(在)庭(曾)敬(進)衍世程流(留)輝永繼昭垂正名(明)遵行餘慶經緯繿成錫爾得法光美克”。

  四川樂山師氏字輩:“大地文德宣樹仕希培月書公共有時”。

  重慶師氏一支字輩:“應欽秉源年正永洪大澤世代朝先志文華光尚國”。

  黑龍江哈爾濱師氏字輩:“天魁忠德立萬井永文昌國志培元繼存田克兆祥”。

  山東肥城、東阿、聊城師氏字輩:“重忠承法(發)仰宜然”。

  河南原陽師氏字輩:“純修德恕忠恭敬明存瑞”。

  青海互助師氏字輩:“發成存延永”。

  貴州貴陽師氏字輩:“文應榮齡遠廷德紹三川仁和詩澤永清正顯桂蘭”。

  陝西耀州師氏字輩:“王惟載恆(魁啟興盛貴有真印玉璽)聚萬”。

  河北故城縣師氏字輩:“樹恩立本,家慶延長,紹述承志,世守其昌。(注:迴圈使用)”

  廣東廣州師氏字輩:“仰榮天法文啟道光作守敬承先正朝良大化全安”。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聰知六律;

  名列三良。

  ——佚名撰師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晉國樂師師曠,字子野,目盲,善彈琴,精於辨音。晉平公鑄大鐘,眾樂工都認為合乎音律,只有師曠不以為然,後來經衛國樂師師涓審定,果然不合音律。《孟子離婁上》說:“師曠的耳朵很靈敏,但不按六律,也不能正五音。”下聯典指春秋時鄭國大夫師叔。一次,齊國準備聯合諸侯攻打鄭國,管仲說:“鄭國有叔詹、堵叔、師叔,三良(三位良人)執政,無隙可乘啊!”

  撰孝子傳;

  封義陽侯。

  ——佚名撰師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朝宋涅陽人師覺授,操守清高,以彈琴、讀書自娛自樂。母親去世後,他一哭而絕,很長時間才甦醒。後來,撰寫有《孝子傳》。下聯典指西漢東武人師丹,字仲公,舉孝廉為郎,官至大司空,平帝時封為義陽侯。

  八言通用聯

  廉政表明朝之風力;

  治經稱漢代之儒宗。

  ——佚名撰師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東阿人師逵,字九達,洪武年間官監察御史,成祖時官至吏部尚書。為政清廉,不置家產,俸祿拿出來分給家族中人,以至於無力撫養八個兒子。成祖曾說:“北來的大臣不貪者,只有師逵一人。”“風力”,即氣度魄力。下聯典指西漢·師丹,研究《詩經》,較有名望。

  【典故軼事】

  孔子學琴於師襄子

  《孔子家語》:孔子學琴於師襄子,襄子曰:“吾雖以擊磬為官,然能於琴。今子琴己習,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數也。”有間,曰:“己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間,曰:“己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有間,孔子有所謬然思焉,有所睪。

  然高望而遠眺。曰:“丘迨得其為人矣。近黮而黑,頎然長,曠如望羊,奄有四方,非文王其孰能為此?”師襄子避席葉拱而對曰:“君子聖人也,其傳曰《文王操》。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