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氏起源及歷史

鞏姓圖騰_鞏氏圖騰

鞏姓圖騰(鞏氏圖騰)

  鞏姓是中華姓氏之一。得姓於鞏簡公,鞏姓是一個由封地名稱而來的姓氏,其血統淵源與春秋時期周敬王之大臣簡公有關。鞏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七十位,現今人口約四十八萬,排在第二百三十位。

【釋義】鞏的本義是皮革做成的“朿物”。《易經·革卦》上說:“鞏用黃牛之革。”即為此義。朿物的皮革,引申有牢固、高檔、結實之意。

【得姓始祖】

鞏簡公:根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左傳上說,周天子的卿士鞏簡公,是甸內的侯爵。晉國有鞏朔,而漢代有侍中鞏攸。根據《姓氏考略》上說,鞏姓是以地為氏的姓氏。而《潛夫論》上說,鞏姓是周之世家公卿,又有晉大夫鞏朔,望出於山陽,少數民族的生羌亦有鞏姓,有一位叫鞏廉至的名人。根據歷來姓氏學古籍的考證,鞏姓是周朝的世家公卿,發祥於現在河南省的鞏縣地方。鞏縣位於洛水的東岸,本是周朝時的諸侯之一,叫鞏伯國,秦漢統一,便把鞏伯國的原址,置為鞏縣。望族居於山陽郡,就是現在的山東省金鄉縣西北。鞏氏後人奉鞏簡公為鞏姓的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周敬王同族卿士簡公的受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在周敬王姬丐執政初期(公元前519年),有個同族卿士叫簡公,受封於鞏邑(今河南鄭州鞏義),史稱鞏簡公、鞏簡伯。

  鞏簡公曾一度執掌王室朝政,他鑑於周王室的歷次內亂大多都是因為貴族掌權而引起的,於是他便招徠錄用從各諸侯來的其他宗族人士,而不再任用王族子弟為官。這項措施引起了王族子弟的極大不滿。

  後來周王室在周悼王姬猛元年~周敬王姬丐四年之間(公元前519~前516年)爆發了內亂,周景王姬貴的庶子王子朝率百工及周靈王姬洩心、周景王姬貴的族人與周悼王爭位,王子朝在發動暴亂之初,首先就將鞏簡公殺掉了。

  在鞏簡公的族人中,多有在鞏邑留居並生息繁衍,其後裔子孫以先祖封地名稱為姓氏,稱鞏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鞏氏正宗。

  鞏氏是周王朝的世家公卿,發祥於今河南省的鄭州市鞏義縣一帶,位於洛水的東岸,鞏簡公的封邑後來成為鞏伯國,為小諸侯國之一,秦昭襄王贏稷在周郝王姬延五十九年(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6年)滅亡了東周王朝之後,將鞏伯國的原址改置為鞏縣。鞏氏望族後來發跡于山陽郡,即今山東省金鄉縣西北一帶。

  鞏氏族人大多尊奉鞏簡公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末期魯孝公之子惠伯鞏,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魯孝公姬稱是西周末期魯國君主(公元前796~前769年在位),他有個兒子叫公子鞏,亦稱惠伯鞏、惠伯華、惠伯革,在史籍《潛夫論·志氏姓》中,王符認為之所以公子鞏又叫華或革,是因為古字“華、鞏,字形相近之誤”。

  其名就叫作“鞏”,而非“華”或“革”,因為雖然在諸多姓氏書籍中對其稱謂有很多,諸如公子鞏、公子華、公子革、惠伯鞏、惠伯華、惠伯革、郈惠伯、厚惠伯、後惠伯等等,但在說明有封邑之魯國王族子孫中僅稱其為公子鞏,並指明公子鞏的封邑在郈邑(今山東東平),諡號為郈惠伯,反證亦然,得到郈邑的魯公子叫公子鞏,而非公子華或公子革,

  在惠伯鞏的後裔子孫中,嫡支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稱郈氏,後演變為後氏、厚氏;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鞏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古羌族,出自秦、漢時期羌族鞏唐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東漢末期,西北地區的燒當羌部落的族人姓氏中有鞏氏,在生羌部落中亦有鞏氏,多為秦朝時期古羌族中的鞏唐部族人,主要分佈在隴西(今甘肅臨洮)、金城(今甘肅永清惶水南岸)二郡及其塞外地區。

  在西漢時期,燒當羌鞏氏族人有以部落名稱漢化為姓氏者,稱鞏氏,典型的代表人物有三國時期曹魏政權的生羌酋長鞏廉玉、鞏廉至等。

  源流四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崆克禮氏,亦稱崆格哩斯氏,源出元太祖第十六世孫鄂齊爾博羅特家族的克什克騰部,屬於蒙古“黃金家族”世系的一個分支,曾一度服屬於察哈爾蒙古部,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Kongkeri Hala。

  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崆克禮氏所冠漢姓多為鞏氏。

  源流五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崆果囉氏,亦稱孔果洛氏,滿語為Konggolo Hala,漢義“黃馬”,世居黑龍江沿岸。

  清朝中葉以後,滿族崆果囉氏多冠漢姓為鞏氏、孔氏、廣氏等。

  源流六

  源於錫伯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錫伯族孔果爾氏,世居黑龍江北岸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Konggor Hala。

  清朝中葉以後,錫伯族、滿族孔果爾氏多冠漢姓為鞏氏、孔氏等。

【遷徙分佈】

  遷徙

  鞏姓是一個由封地名稱而來的姓氏,其血統淵源與春秋時期周敬王之大臣簡公有關。簡公招徠其他宗族的人為官在而不信任本族子弟,遭到本族子弟的強烈不滿。相傳簡公在敬王時受封於鞏(今河南省鞏義),為伯爵,又稱鞏簡伯,簡公族人後來在當地留居,生息繁衍,並最終以封地的名稱為姓,姓鞏。鞏姓得姓後,首先在受姓地發展,後來又遷徙到其他一些地方,並在山陽等地形成望族,史稱鞏姓山陽望。

  分佈

  宋朝時期,鞏姓大約有1萬9千人,主要分佈於山東、安徽、浙江、河南,山東為鞏姓第一大省,大約佔全國鞏姓人口的43%。

  明朝時期,鞏姓大約有2萬5千人,當時山東、山西、陝西三省是鞏姓比較集中的地區,大約佔鞏姓總人口的76%。其次分佈在安徽、河北、浙江。鞏姓的第一大省仍是山東,大約佔全國鞏姓總人口的28%。

  當代鞏姓的人口大約有48萬,為第二百三十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34%。自宋朝以來的1000年中,鞏姓人口增加率呈上升的態勢。鞏姓的第一大省為內蒙古,大約佔全國鞏姓人口的19%。目前分佈主要在內蒙古、山東、甘肅、黑龍江、河北,這五省區大約佔全國鞏姓人口的6 5%。其次分佈於山西、河南、吉林、安徽。目前鞏姓分佈的重心在北部。

  鞏姓人口分佈表明:在黑龍江、內蒙古東部、吉林大部、遼寧北部、山西中部、陝西北端和西南、甘寧南部、青海東部、四川北部、河北南部、山東中部,鞏姓是當地人口的比例大約為0.1%,中心地區可以達到1.3%以上,以上區域約佔國土面積的20.6%,居住了鞏姓人口的45%。在河南、魯冀遼大部、京津、內蒙古中部、吉林南部、山西北端和南部、陝寧大部、甘川中部、渝鄂皖大部、江蘇北部,鞏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大約為0.05%—0.1%之間,以上區域約佔國土面積的20.2%,居住了鞏姓人口的43%。

  今河南省的內黃縣、永城縣、西平縣、平頂山市、唐河縣、許昌市、濮陽市、鉅野縣,山東省的濟南市章丘縣、青島市膠州市鋪集鎮沙河村、菏澤市成武縣、曹縣、鄆城縣、新泰市、蒙陰縣、聊城市、淄博市桓臺縣、高唐縣、滕州市、鄒平縣、平邑縣、費縣,江蘇省的南京市、豐縣、沛縣,安徽省的泗縣、太和縣,河北省的南宮市、海興縣、獻縣、平泉縣、秦皇島市,貴州省的遵義縣,遼寧省的大連市、鐵嶺市,陝西省的寶雞市、戶縣、瑕縣,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山西省的寧武縣,山西省晉中市榆社縣、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和浩特市,甘肅省的隴西市、正寧縣、會寧縣,雲南省的昆明市,浙江省的金華市,山西省的榆次市陸臺縣,北京市,四川省平武縣、北川縣等地,均有鞏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山陽郡:古代山陽郡有二:一是漢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年)將梁國分置為山陰國,不久以後,漢武帝於建元年間(公元前140~前135年)將其改為山陽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獨山湖周圍金鄉縣一帶地區。二是東晉朝義熙年間(公元405~418年)將廣陵郡分置山陽郡,治理山陽附近的地區,其時轄地在今在今江蘇省清江、淮安一帶。至隋朝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又移治到今江蘇省淮安市一帶地區。

  堂號

  山陽堂:以望立堂。

  厚齋堂:宋朝鞏榮,官至大理寺卿,先作過嚴州知州,而後又直秘閣,升遷為司諫郎。他為人沉靜、處事公平、剛正不阿、學識廣博,從來沒有因人謀事,並且推行用辦文化教育和對待知識分子的方法管理官吏和執行政策。因此,凡是他到過的地方的人們都對他稱讚不已。著有《厚齋集》。

  字輩

  山東濟南市鞏氏字輩:乾運昌芳秀,嘉章鳴盛朝;世隆文仕蔚,同慶壽永高

  山東青島市鞏氏字輩:宦尚昌元天,耀大國正先;朝廷開興永,紹宗德澤全書禮尊體守,文學友登攀;日月光克崇,世代必維聯  臨...

  山東膠州鞏氏字輩:“天忠厚傳振漢林煜(玉)基(吉)鑑泉樂熙志”。

  山東平邑鞏氏字輩:“紀德勝京淑榮晨法春肖來貴增”。

  山東濰坊鞏氏字輩:“兆文世志興”。

  山東新泰鞏氏字輩:“慶玉龍升繼福恆德吉昌”。

  山東桓臺鞏氏字輩:“憲子本曰向建道守芳”。

  山東歷城鞏氏字輩:“永紀業昌洪文心自長”。

  山東滕州鞏氏字輩:“世嚴振繼祥桂文賢梁宏”。

  山東東平鞏氏字輩:“延向建如樹”。

  遼寧凌源鞏氏字輩:“德振家聲遠詩書世澤長”。

  甘肅鞏氏一支字輩:“元玉傳永龍”。

  江蘇沛縣鞏氏字輩:“繼本敦倫尊思上游”。

  河南西平鞏氏字輩:“雍承志振廣昭憲慶範祥令德維春佑欽命再顯陽”。

  河南濮陽鞏氏字輩:“永持忠孝家業保延長”。

  貴州遵義鞏氏字輩:“維珍鴻斯之作如德元廷文章華國忠厚為人永傳萬世福祿叢林”。

  安徽泗縣鞏氏字輩:“培明俊成秀”。

  鞏氏一支字輩:“立本敦倫尊師尚友”。

  鞏氏一支字輩:“萬長髮琪相銀”。

  鞏氏一支字輩:“生才繼國用玉善作家成慧德其忠美能延遠進明”。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姓啟鞏邑;

  望出山陽。

  ——佚名撰鞏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鞏姓的源流和郡望。

  沉勇統制;

  忠貞侍中。

  ——佚名撰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安豐人鞏信,任荊湖都統,沉勇而有謀,後跟隨從文天祥,官到江西招討使。與元軍戰於方石嶺,受重傷後投崖而死。下聯典指漢代人鞏伋,官侍中,始終保持忠貞的氣節。

  侍中忠節;

  卿士名家。

  ——佚名撰鞏姓宗祠通用聯

  上下班聯典指漢代人鞏伋。下聯典指周鞏簡公為周敬王卿士。

  七言通用聯

  畿甸系侯封之胤;

  湖山撰遊覽之書。

  ——佚名撰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周敬王時卿士簡公,受封於鞏,稱鞏簡公(為鞏氏之祖),封甸內侯。“畿甸”,即京城附近地區。“鞏”,在今河南省鞏義市,屬當時京都(今洛陽)地區。下聯典指明代應天人鞏珍,宣宗時隨鄭和出使西洋,從事總制之幕,往返三年,經二十國,著《西洋番國志》,記錄這些國家的風土人情。

  中外馳名番國志;

  古今鹹贊東平詩。

  ——佚名撰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名人鞏珍,應天人。永樂間隨鄭和出使西洋,三年曆二十餘國,記錄其國風土人物,著有《西洋番國志》。下聯典指宋代進士、詩人鞏豐,字仲至,武義人。有《東平集》。

  八言及以上通用聯

  侃直任事,民鹹留駕;

  身受國恩,義不可辱。

  ——佚名撰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正統間鹽並提舉司副提舉鞏珪,侃直任事,秩滿,父老遮留,不忍其去。下聯典指明代尚樂安公主鞏永固,字洪圖,宛平人。崇禎末,以黃純系二女於樞前,縱火焚之。大書“身受國恩,義不可辱”八字,自刎而死。

  錢塘牧民,新撰湖山妙記;

  金籠放鶴,恭祝臺鼎長年。

  ——佚名撰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官吏鞏廷均事典。下聯典指宋代名人鞏大卿的事典。

  殿庭佔俊士,贊國永傳芳;

  嘉振德茂憲,鴻動已繼昌。

  ——佚名撰鞏姓宗祠通用聯

  【典故軼事】

  忠烈夫人鞏氏

  岳雲妻鞏氏,當岳飛平反昭雪後,被贈封為相德夫人,其後又加封她為忠烈夫人。岳雲與鞏氏有二子,長子嶽甫,次子嶽申。嶽夫人姓李名娃,自十八歲嫁與岳飛後,一生中共為岳飛誕下了五兒兩女,五個兒子依次是岳雲、嶽雷、嶽霖、嶽震、嶽霆,兩女是長女嶽安娘及次女嶽銀瓶。長女嶽安娘溫柔賢淑,已遠嫁建寧;次女嶽銀瓶則從小喜歡舞刀弄棒的,已隨父兄從軍,現在生死下落不明;長子岳雲則和父親一起被害於臨安,所以現在嶽夫人的膝下只有嶽雷、嶽霖、嶽震、嶽霆四個孩子和媳婦鞏氏及兩個孫兒嶽申、嶽甫了,因為嶽雷年已十五,是剩下的兄弟中最年長的。

【家訓格言】

  《鞏氏祖訓》

  敬奉祖先:

  慎終追遠,木本水源,生事死葬,祭祀禮存,立志向善,做賢子孫,昭謀燕翼,勿忘祖恩。

  孝順父母:

  父母恩德,同比昊天,人生百行,孝順為先,跪乳反哺,物莫猶然,況人最靈,孺慕勿遷。

  友愛兄弟:

  世聞難得,莫如兄弟,連氣分形,友恭以禮,同心同德,困結一體,姜被田荊,怡怡後啟。

  協和宗親:

  曰宗曰族,一脈相傳,勿事紛爭,和諧齊賢,尊卑長幼,倫理秩然,遠近親疏,裕後光前。

  敦睦鄰里:

  同村共井,居有德鄰,相維相恤,友助和春,勿生嫌隙,彬彬有禮,基層良風,家國親仁。

  立身謹厚:

  謹身節用,明刊孝經,武侯謹慎,昭若日星,厚德載福,寬讓能寧,謙虛自牧,喜怒不形。

  居家勤儉:

  勤能補拙,儉以養廉,豐家裕國,莫此為先,禿惰奢靡,禍害無邊,惜時愛物,居安樂天。

  嚴教子孫:

  嚴管慈教,立人丕基,誨爾諄諄,性乃不移,謹信記愛,重道尊師,傳子一經,金玉薄之。

  讀書明德:

  人不讀書,馬牛襟裾,學而時習,其樂有餘,一技專長,生計無虞,立達希賢,典型規模。

  諄厚戚朋:

  朋友五倫,以德輔仁,益友損友,擇遊宜珍,戚黨姻親,和洽如春,歲時伏臘,晉接禮賓,

  慎重言語:

  一言興邦,一言喪邦,圭玷可磨,言玷永傷,駟不及舌,語出須防,少說寡禍,發言有章,。

  講求公德:

  置身社會,公德為尙,愛惜公物,尊守秩序,時刻驚惕,留心錯誤,祛除自私,免貽人疾。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