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姓圖騰(哈氏圖騰)
哈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以少數民族為主流的姓氏群體,也是“回族十三姓”之一,作為姓氏,讀音作hǎ(ㄏㄚˇ),不可讀作hā(ㄏㄚ)。哈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九十五位,現今人口約七萬,排在四百八十四位,在臺灣省名列第四百四十五位。主要分佈在河北、江蘇、湖北、河南和西北等地。
【釋義】哈,本義是魚口的張合動貌。後指人張口呼氣。
【得姓始祖】
(暫缺)
各支始祖
哈剌哈孫:著名元朝大臣、政治家。哈剌哈孫的曾祖就是著名的斡羅納·啟昔禮,是蒙古克烈部首領王罕的阿都兀赤(牧馬人)。元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斡羅納·哈剌哈孫病逝。其後裔子孫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諧音漢字為姓氏,稱哈氏,世代相傳至今。此為蒙古哈氏。
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元代初期一位優秀的政治家。他一生的政治活動,對元初社會生產的發展起過一定作用。尤其是在擔任雲南平章政事(官名,為一省最高行政長官)的六年間,對雲南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建設都作出了重大貢獻。賽典赤·贍思丁有五個兒子。長子納速拉丁,官至雲南省 平章政事 、陝西省平章政事;次子哈散,官至廣東道 宣慰使 都元帥;三子 忽辛 ,官至雲南行省右丞、江西行省平章政事;四子苫速丁兀默裡,官至雲南省平章政事。在哈散的後裔子孫中,開始以祖名為漢化姓氏,即稱哈氏。此為回族哈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都爾哈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Durha Hala。元末明初,在明太祖朱元璋頒佈《禁胡姓詔》時,即改漢姓為哈氏,遷居長葛郡(今河南許昌長葛),世代相傳至今,族人眾多。明朝著名文學家楊慎在《希姓錄》中記載:“有哈永森,今湖北有此姓。”哈永森,就是原蒙古族都爾哈氏族人的後代。
⑵.蒙古族斡羅納氏,世居禿拉河(今內蒙古土拉河),後在明朝時期改漢姓為哈氏。該支哈氏鼻祖為哈剌哈孫,公元?~1308年待考,著名元朝大臣、政治家。哈剌哈孫的曾祖就是著名的斡羅納·啟昔禮,是蒙古克烈部首領王罕的阿都兀赤(牧馬人)。在王罕陰謀偷襲鐵木真(成吉思汗)時,斡羅納·啟昔禮連夜走報,有功,賜號“答剌罕”,擢拔為千戶,任怯薛。祖父為斡羅納·博理察,父親為斡羅納·囊加臺,皆有戰功。斡羅納·哈剌哈孫精通蒙古文,敬重儒學。他以功臣後裔,錄掌宿衛,襲號“答剌罕”。歷任大宗正、湖廣行省平章政事、中書左丞相,與完澤、不忽木同理朝政。朝廷每有大政事,必與儒臣討論。斡羅納·哈剌哈孫還在大都建孔子廟以處國子學,對促成元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前期守成的政局頗具貢獻。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晉升中書右丞相。至元武宗孛兒只斤·海山執政時期,因斡羅納·哈剌哈孫不是自己的親信,聽信讒言,罷免其右丞相職,以左丞相行和林省事鎮守漠北。斡羅納·哈剌哈孫在漠北,命諸部置傳車,自內地轉運糧米以賑濟饑民,置倉庫儲米以接待西北的降民,疏浚古渠灌溉,整理稱海屯田,安定了漠北的統治秩序。元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斡羅納·哈剌哈孫病逝。其後裔子孫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諧音漢字為姓氏,稱哈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女真族,出自明朝末期海西女真(水達達女真扈倫四部)之一的哈達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明朝時期,海西女真(水達達女真扈倫四部)之一的哈達部,世居今遼寧省開原南部的哈達河畔,因此族人中就有以河流名稱為姓氏者,後取諧音漢字為“哈”氏。
哈達部,原屬納喇氏部落,其先人本居扈倫河(胡籠、呼倫、忽喇溫,今呼蘭河)一帶地區。
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明王朝在該地區置塔山衛,以塔刺赤為指揮同知。明正統十一年(公元1446年),塔山衛都指揮金事弗刺出,以所管人民頗多,“聲息馳報未便,請設衛給印”;在嘔罕河衛都督同知你哈答保奏下,明廷同意析塔山衛另置塔山左衛。
塔山左衛地在今呼蘭河以東至依蘭縣以西之地,哈達部的成員主要來源於塔山左衛,故而,史書記載哈達部與出自塔山衛的烏拉部為同一始祖納齊卜祿。自納齊卜祿六傳至速黑忒(克錫納)為塔山左衛首領時,或稱之為“塔山前衛左都督”。今考古工作者在吉林省洮南縣境出土了“塔山左衛之印”,說明至遲在速黑忒時,塔山左衛已由塔山衛東遷至塔山衛之南,約分佈在今吉林省長春市的扶余、農安兩縣和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一帶。
速黑忒,為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海西女真中的大酋,“諸部畏之”。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速黑忒為族人巴岱達爾汗所殺,子孫四散逃亡。速黑忒的長子之子萬(漢名王臺),逃至“錫伯部綏哈城”(今吉林吉林西部)。速黑忒的次子旺住外蘭(漢名王忠)率部分部眾逃至廣順關(南關)外的哈達河地區(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自稱部長,成為哈達部的建立者。
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王忠又被叛亂的族人所殺,其子博爾坤立誓為父報仇,歲至綏哈城迎堂兄王臺來主哈達部事。王臺為部長後,採取“遠者招徠,近者攻取”策略,使哈達部比速黑忒時更強盛,遂自稱哈達汗。當時葉赫、烏拉、輝發及建州女真所屬之渾河部,“盡皆服之”。這段歷史說明海西女真哈達部奠基於速黑忒,形成於王忠,至王臺時達鼎盛。
但王臺在晚年貪財受賄,不察民情,反曲為直,“下效尤甚”,民不堪其苦,往往叛投葉赫部,“國勢漸弱”。
明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王臺逝世,諸子爭權,至子孟格布祿(蒙骨孛羅)主部事時,其他眾子不服,骨肉相殘,致使哈達部以往的威望化為烏有。當時,葉赫部與建州女真首領佟·努爾哈赤崛起,哈達部在佟·努爾哈赤發動的一系列統一女真諸部的過程中,不僅失去昔日霸主地位,且最終在明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被佟·努爾哈赤兼併。
從此,海西女真的哈達部哈氏族人,成為滿族哈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回族,出自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的後裔,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哈氏,為“回族十三著姓”之一。
回族哈氏起源於元、明時期的中亞不花刺(今烏茲別克共和國布哈拉州首府,位於澤拉夫尚河下游布哈拉綠洲的中心地帶)的一個小氏族部落的王族世家。
宋末元初,沒落的布哈拉王族後裔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賽義德·舍姆斯丁·歐麥爾,al-Sayyid Shams al-Din‘Umar)於公元十三世紀初舉族東遷,歸附大蒙古汗國政府,充任成吉思汗的帳前侍衛。
宋理宗趙昀紹定元年(木亦堅汗元年,公元1229年),木亦堅汗孛兒只斤·窩闊臺(元太宗)即位後,強化了汗國中色目人的政治地位,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由此出任豐、靖、雲內(今山西大同、內蒙古呼和浩特一帶)的都達魯花赤(地區軍政長官),後改任太原、平陽二路達魯花赤。
宋理宗淳祐十一年(大蒙古國海迷失後稱制三年,蒙哥汗元年,公元1251年),元憲宗孛兒只斤·蒙哥即位後,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出任燕京路總管、採訪使。
宋理宗景定元年(薛禪汗元年,元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即位後,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被升為燕京路宣撫使。
宋理宗景定二年(元中統二年,公元1261年),被拜為中書省平章政事,統理財政,曾兼理髮行中統交鈔,是歷史上首次發行較為正規的紙幣,且“尚知限制發行”,一時之間元政府國庫充裕,戰事糧餉供應未曾匱乏。
宋景定五年(元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出任陝西、四川行中書省平章政事,後並節制陝西五路四川行樞密院所有大小官屬。在陝西三年之內,民戶增加三千五百六十五戶,軍戶增加一萬兩千二百五十五戶,稅收增加六千二百二十五錠,屯田糧增加九千七百二十一擔,節省和買鈔三百三十一錠,得朝廷賞銀五千兩。
宋度宗趙禥鹹淳十年(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任雲南行省平章政事,為雲南設立行省的第一任行政長官。任職期間,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大力改革行政體制,設定郡縣,把萬戶府、千戶所、百戶所改為路、府、州、縣,路設總管,府設知府,州設知州,縣設縣令或縣尹。共“為路三十七,府二,屬府三,屬州五十四,屬縣四十七,其餘甸、寨、軍民等府不在此數。”加強了元王朝對雲南的中央集權制統治。
為了發展社會經濟,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在雲南地區建立軍民屯田十二處,使農業人口和耕地面積都有顯著增加;大力興修水利,在鄯闡(今昆明)地區築壩修閘,挖堰開塘,疏浚河水,興建了農田灌溉系統工程;委任漢官張立道修治滇池,開鑿了滇池下游寶象、馬料等六條人工河;因雲南“無粳稻聚麻,教民播種”,推廣稻穀種植,改進養蠶事業,使農桑得以發展,改善交通條件,在宋恭宗趙顯德祐二~四年間(元至元十三~十五年,公元1276~1278年),命烏撒總管愛魯負責重修從鄯闡經烏蒙(今雲南昭通)到敘州的水陸驛站道路,使該幹線成為雲南、四川、貴州的交通要道;在雲南境內設驛站七十八處,加強了雲南和燕京及中原各地的聯絡。
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注意發展文化教育事業,於宋恭宗德祐二年(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在鄯闡五華山修建學校,勸導各族子弟入學,修建孔子廟、明倫堂,宣揚儒學,設立側景所,觀測日月蝕和推算四時節令,設立惠民藥局,治療疾病,供給藥物;關念民間疾苦,貸牛種、耕具等,減輕人民負擔,百姓“由是遠近翕然俱來”。對各少數民族首領採取團結方針,緩和了民族矛盾。處理一般民間糾紛時,持平辦理,疏通引導,使之和睦相處,史稱他“秉政六年”,“舊政一新”。
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生有五子:長子納速刺丁,於其父逝世後,曾任雲南行省平章政事;次子哈散(哈桑),為廣東道宣慰使都元帥;三子忽辛(侯賽因),曾任雲南行省右丞;四子苫速丁兀默裡,為建昌路總管;五子馬速忽,為雲南諸路行中書省平章政事。其後裔子孫均十分出色,分別擔任元朝政府的各種官職,對回族和伊斯蘭教文化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當時駐平安路同知、中奉大夫、廣東宣慰使都元帥的哈散(哈桑),就是其次子。在哈散的後裔子孫中,開始以祖名為漢化姓氏,即稱哈氏,此後在元朝時期迅速成為一個龐大的回族哈氏家族。如在元朝任宣慰司副使的哈辛,便是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的孫子。在元朝的中高階官員中,還有哈伯、哈八石、哈八失、哈兒沙、哈海赤、哈黑丁、哈刺、哈麻、哈迷都丁等三十餘著名的大臣和將領。
到了明朝時期,在歷代官員中,有哈林(通事指揮僉事)、哈銘(錦衣衛指揮使)、哈直(安慶衛指揮)、哈維新(商鎮參將)、哈斯哈(潼關副將),以及隨同鄭和一同下西洋的大掌教哈三等。
及至清朝,曾任過雲貴川總督和雲貴提督的哈元生,其父哈應忭曾為武昌水師提督,其子哈尚德在清乾隆初年(公元1737年)任過總兵。另外,先後任過湖廣提督和貴州提督的哈攀龍,其太祖哈先聞、祖父哈雲、父親哈世榮均為通議大夫、一等待衛。哈攀龍之子哈國興,為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的武進士,曾出任過雲貴提督和參贊大臣。其弟哈國泰曾過巡捕三營千總和雲南臨元鎮總兵,兒子哈文龍、哈文彪也分別任過四川軍營補陝西提標右營守備和千總等職。
在文獻《回族人物誌》中記載:由於哈家多出將門,且功績顯赫,故而乾隆大帝在哈國興病亡後,特許入祀紫光閣昭忠祠時,還致讚道:“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族,每出將種,向略趲拉,屢舉險要,中道病殂,成功未告。”
源流四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哈爾察氏,亦稱薩哈爾察氏、薩哈集里氏,以部為氏,滿語為Harca Hala或Saharca Hala,漢義“黑貂皮”,薩哈爾察(今黑龍江北岸俄羅斯境佈列亞河流域)、伯都訥(今吉林松源)、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尼馬察(今吉林渾江西南部)、海蘭(今吉林和龍以西海蘭河流域)、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卦爾察(今俄羅斯濱海邊疆區烏蘇里斯克)、黑龍江沿岸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哈氏、薩氏、俞氏等。
⑵.滿族哈爾拉氏,亦稱哈雅拉氏,滿語為Harla Hala,世居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為哈氏。
⑶.滿族哈勒塔喇氏,滿語為Haltala Hala,世居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後多冠漢姓為哈氏、韓氏等。
源流五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在鄂溫克族、土家族、裕固族、土族、彝族、苗族、羌族、傣族、侗族、維吾爾族、柯爾克孜族、哈薩克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哈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元、明、清時期的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哈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哈氏起源於元、明時期中國的少數民族。在蒙古族、回族、滿族、錫伯族等少數民族中,哈氏並不少見,在漢族中也有哈氏族人,是漢族與各民族通婚所產生的以諧音漢字為表徵的姓氏。
在明朝官員中,有哈林(通事指揮僉事)、哈銘(錦衣衛指揮使)、哈直(安慶衛指揮)、哈維新(商鎮參將)、哈斯哈(潼關副將),以及隨同鄭和一同下西洋的大掌教哈三等。
及至清朝,曾任過雲貴川總督和雲貴提督的哈元生,其父哈應忭曾為武昌水師提督,其子哈尚德在幹隆初任過總兵。另外,先後任過湖廣提督和貴州提督的哈攀龍,其太祖哈先聞、祖父哈雲、父親哈世榮均為通議大夫、一等待衛。哈攀龍之子哈國興,為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武進士,曾出任過雲貴提督和參贊大臣。其弟哈國泰曾過巡捕三營千總和雲南臨元鎮總兵,兒子哈文龍、哈文彪也分別任過四川軍營補陝西提標右營守備和千總等職。
哈氏一族多出將門,且功績顯赫,故乾隆大帝在哈國興病亡後入祀紫光閣昭忠詞時制贊曰:“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族,每出將種。”
分佈
哈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九十五位,現今人口約七萬,排在四百八十四位,在臺灣省名列第四百四十五位。望族出長葛郡、金山郡。主要分佈在河北、江蘇、湖北、河南和西北等地。
今江蘇省的南京市,江蘇省的鹽城市,吉林省的松原市、輝南市,陝西省的榆中縣、彬縣,河南省的焦作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寧市哈塔西爾縣,黑龍江省的富錦市,青海省,福建省的泉州市惠安市,雲南省的昆明、麗江市、大理市、紅河州、楚雄州、曲靖市,山東省的蓬萊市、聊城市東昌府區,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青銅峽市,甘肅省的蘭州市、張掖市、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平涼市,河北省的河間市、滄州市孟村回族自治縣、秦皇島市、肅寧縣,遼寧省的海城市、營口市、本溪市,四川省的阿壩州松潘縣,重慶市的忠縣、石柱縣,北京市,安徽省的合肥市、滁州定遠縣,貴州省的六盤水市等地,均有哈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長葛縣:春秋時期鄭國置長葛邑;秦朝時期改為長社縣,屬穎川郡。隋朝開皇六年(丙午,公元586年)改為長葛縣,唐朝時期隸屬於許州,至清末不變。民國初期屬開封道,以後開封道撤,直屬省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長葛縣一直屬河南省許昌專區,1986年後改為許昌市轄縣,一直至今。
金山郡:即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阿勒泰地區,漢義“金山”,源出古突厥語“altai”(金子),漢譯有“阿爾泰”、“阿勒泰”兩音。阿勒泰市地處阿爾泰山南麓、準噶爾盆地北緣,西北與布林津縣相鄰,西南與吉木乃縣交界,東北與蒙古國接壤,邊境線長九十六公里。整個阿勒泰地區位於新疆北部,是一個由多民族聚居的邊境地區,西北與哈薩克,俄羅斯相連,東部與蒙古國接壤,邊境線長一千二百零五公里,全區轄阿勒泰市、布林津縣、哈巴河縣、吉木乃縣、福海縣、富蘊縣、青河縣六縣一市,還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墾第十師的十個團場和自治區駐阿勒泰有關單位,總面積十二萬平方公里,佔全疆總面積的7%。阿勒泰地區有哈薩克、漢、回、維吾爾、蒙古等三十六個民族,少數民族33.56萬人,佔總人口的56.45%。從漢朝時期起,阿勒泰地區先後為塞種、匈奴、鮮卑、柔然、突厥等的遊牧地。唐朝時期歸安西都護府管轄,後改隸於北庭都護府。元朝時期為蒙古諸王封地,先為別失八里行尚書省,後為嶺北行省轄地。明朝時期屬杜爾伯特部的牧地。清朝初期為蒙古瓦剌部(衛拉特蒙古)的遊牧地。清朝時期又有哈薩克克烈、乃蠻、烏孫等部落遷居此地。清乾隆二十八年(癸未,公元1763年)為科布多參贊大臣轄地。清同治十三年(甲戌,公元1874年),清政府在克蘭河畔修建喇嘛廟“承化寺”,翌年即光緒元年(乙亥,公元1875年),廟宇竣工,始有固定居民。地名亦稱作承化寺,為阿勒泰地區之雛形,歸科布多參贊大臣管轄。清光緒三十二年(丙午,公元1906年),科布多與阿爾泰分治,另設阿爾泰辦事大臣,駐承化寺。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為阿爾泰辦事長官治所,成為阿爾泰地區政治的中心。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設承化縣佐,屬阿山特別行政區管轄。民國八年(己未,公元1919年)撤阿爾泰辦事長官,置阿山道;由中央政府直屬改由新疆省管轄。民國十年(辛酉,公元1921年)置承化縣,先後隸屬阿山道、阿山行政區、阿山專區。1953年改為阿泰縣。1954年改阿山專區為阿勒泰專區;改阿泰縣為阿勒泰縣,屬阿勒泰專區。1970年後隸屬阿勒泰地區。1984年11月1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阿勒泰縣,設立阿勒泰市至今。
堂號
長葛堂:以望立堂。
金山堂:以望立堂。
字輩
河北肅寧哈氏字輩:“攀國文紀(繼)廣立福吉(基)明登金殿胞(培)戰(佔)英旗(傑)”。
河北獻縣哈氏字輩:“天庭國富肇啟福祥增光恩普榮耀萬年”。
重慶石柱哈氏字輩:“單大一二三四朝潁文史清太國正康林五香永定慶子鴻民”。注:今已經改為土家族。
山東蓬萊哈氏字輩:“萬年基本恒大道實學清”。注:源於河間回族哈氏宗族,今已經改為漢族。
青海哈氏一支字輩:“昆有成全俊文建”。
山東聊城哈氏字輩(漢族):“西相雲廣,立成光明道,永慶太平村”。
河間回族哈氏世系
河間回族哈氏一族,始祖是明朝時期漠西蒙古瓦剌部,曾遊牧於阿勒泰-齋桑湖,額爾齊斯河流域的哈剌部落人,《明史》文獻中稱:迤西人、金山韃靼人、瓦剌人、蒙古人、山後人等。《清史稿·哈元生傳、哈攀龍傳》中,寫到他們的祖籍在新疆“回部”。該支哈氏以金山郡為本貫,現也以河間郡為堂號。
河間回族哈氏是明英宗朱祁鎮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兄弟倆機兄長哈剌卜丁和弟弟哈剌卜達由瓦剌到中原定居,融入回族而形成的宗族,現在為二十二~二十五代人,人口在河間有四千餘。河間回族哈氏主要分佈在北京、天津、丹東等地,中原、東北、西北都有河間回族哈氏的後人。
河間回族哈氏宗族也成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始祖哥哥哈剌卜丁,定居後沒有在職為官,授錦衣衛頭目,月給米二石,並房屋等物,享受明朝給入附中原者的待遇。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卒,子襲職帶俸。哈剌卜丁的墓地在河間西郊,墓碑於1994年重建。哈剌卜丁在河間生活了四十六年,生了六個兒子,成為河間哈氏六門。
河間哈氏由於分支多,內部又有“館驛哈、戒酒居哈、......等”之分,據瞭解都是根據祖上的職業特點而命名。
河間哈氏的完整家譜於清光緒年間修訂,後因為保管不善而遺失!現在查詢到的家譜僅十三~十五代,大致記載到清嘉慶、咸豐年間。如今河間的族人們正在組織續寫家譜,中間缺少三代。
貴州提督哈元生是河間哈氏三門第八代。
武舉獲榜眼哈國龍是河間哈氏三門第十代。
哈國龍的弟弟哈剌卜達,在南京錦衣衛任職,帶俸。生卒年代不詳,卒後葬在河間的果子窪,墓地已無。武狀元哈攀龍和兒子哈國興是哈剌卜達的子孫!哈剌卜達的子孫主要生活在南京、肅寧、獻縣本齋鄉。
哈剌卜丁和哈剌卜達是親兄弟,他們的後人歷經二十幾代後,卻幾乎沒有什麼聯絡。然而哈氏的後人在全國各地成功者甚多,各 行各業都有出類拔萃者,政府中、軍隊裡也有哈氏的高階幹部,學術界也曾有過中科院院士!
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農曆2月20日,也先部下平章哈剌,即哈喇卜丁和弟弟哈喇卜達(一說為哈喇卜撒),由瓦剌入仕中原。
明朝景泰、天順、成化年間,哈喇卜丁為都指揮使(從二品),哈喇卜達為指揮使(正三品),隸南京錦衣衛,帶俸。明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農曆3月6日,哈喇卜丁老疾,子哈興襲職,為指揮使,(正三品)帶俸,按明朝時期的衛所制度,指揮使是當時衛所的最高武官。
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農曆6月6日,哈喇卜達卒,子哈忠襲職,隸南京錦衣衛帶俸韃官指揮使(正三品),哈喇卜達的後人定居南京,與家族史記載相同。
哈興出任河間衛指揮使後,將家由南京搬遷到河間,形成河間哈氏宗族。哈喇卜丁、哈喇卜達弟兄入仕中原後,僅十七~十八年就先後老疾和過世。
明王朝對入仕中原的韃官始終存有戒心,在史籍《明英宗實錄》中有載:“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八月,壬子,命韃官都督僉事高通往南京後軍都督府理事,兼撫在彼韃官頭目人等,時南京錦衣衛指揮僉事呂貴奏,本衛安插韃官指揮千百戶頭目等二百五十八人,雖稱歸順,其心難測,且漢人不曉其言語,乞選在京韃官內,素有威望,諳曉夷語者一員,以撫卹之,故有是命。”
後河間回族哈氏宗族主要生活在河間、南京、肅寧、獻縣本齋等地。
清朝時期,以哈元生、哈攀龍、哈國興為代表的哈氏宗族近百位各級武官,被派遣到全國各地任職,其中有相當部分的族胞,離開河間,滯留或移居外地。清末至民國期間,河間地區自然災害、戰爭等天災人禍頻發,貧困潦倒的族胞,背井離鄉到外地謀生,致使族群移居。移居到外地的人數,多於原籍,主要分佈在北京、天津、瀋陽、丹東、黑龍江、西北、雲南等地。
哈喇卜達在南京錦衣衛任職,卒後葬在河間果子窪,墓地已無。哈喇卜丁有六個兒子:哈興、哈欽、哈聰、哈明、哈鑑、哈鉞,稱“哈氏六門”。
在三門八世,哈義勇,公元1676~1760年,武庠生、路安府參將。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壬辰科武進士第三名探花(壬辰科:狀元:李顯光、榜眼:楊炳、探花:哈義勇)。
哈廷良,哈喇卜丁的後人,一門四世,生活在明朝後期。
哈廷梁,武狀元,是哈喇卜達的後人,河北省獻縣人,生卒年不詳。清乾隆十七年(公元公元1752年)壬申恩科武舉殿試一甲第一名進士及第武狀元。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任四川普安營參將。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任四川泰寧營化林協副將(壬申恩科:狀元:哈廷梁、榜眼:林建鼎、探花:馬王泉)。
哈國龍,三門十世,連鎮汛千總,後推守備。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已未科武進士榜眼,授二等侍衛,全州參將(已未科:狀元:朱秋魁、榜眼:哈國龍、探花:羅英笏)。
哈喇卜達的子孫主要生活在南京、肅寧、獻縣本齋鄉。據說他們的後人儲存著完整的家譜。
哈攀龍,武狀元,他的兒子哈國興是哈喇卜達的子孫!哈廷梁是武狀元哈攀龍的族弟。在清乾隆十七年()哈攀龍的奏摺中說:“一甲第一名哈廷梁,亦系臣之族弟”。
北京“風箏哈”,他們是武狀元哈廷梁的子孫,哈廷梁卒後,家道中落,他的後人作風箏得名“風箏哈”。河間哈氏內部又有“正興齋哈、館驛哈、戒酒居哈……等”之分,據瞭解都是根據祖上的職業特點而命名。
哈喇卜丁和哈喇卜達是親兄弟,他們的後人現在沒有什麼聯絡,在介紹哈氏宗族歷史和家譜時,甚至還互有排斥。
不過,在歷史學家白壽彝、馬壽千、李松茂所編著的《中國回回民族史》中,將哈國興(哈攀龍之子)、哈攀鳳(傳說是哈攀龍之弟)誤寫成武進士。哈國興是將門之子,繼承大業,但不是科舉出身。因哈攀龍的影響,家鄉盛傳哈攀鳳也是武狀元,但史上無據,所有清史記載的武舉恩科會考,均不見哈攀鳳的名字。
如今的河北獻縣、肅寧,瀛州鎮(河間縣),歷史上均屬於河間府管轄,所以哈氏宗族統稱為河間人。
有一支早年移居煙臺蓬萊的哈氏,已經改為漢族,後人們還知道以前的宗教信仰,源於河間哈氏宗族。
考證哈氏宗族的代數:
哈攀龍,公元1710~1760年,之後已經十五代。
哈庭梁,公元1719年前後,之後已經十四代。
哈喇卜丁後裔第八代哈元生,公元1681~1738年,哈攀龍與哈庭梁為族弟,與哈元生幾乎是同時代的人,他們之後應該在十五代左右。
河間哈氏本地族胞,應該在二十三代左右。
移居外地的哈氏族胞,應該在二十~二十二代左右。
河間哈氏六世祖、郡庠生哈騰芳在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撰寫的《河間哈氏宗族內遷經過》一文,有些內容與《明史》資料記載不符,其原因待考。
河間哈氏後人在全國各地成功者甚多,各行各業都有出類拔萃者,政府、軍隊裡也有哈氏的高階幹部,學術界也有中科院院士!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姓承回族;
宗啟王親。
——全聯典指 哈姓的得姓源流。
尼河盟誓;
長葛流芳。
——上聯典指元代左丞相哈散:布哈拉王后裔賽典赤贍思丁的次子。早期追隨成吉思汗。1203年怯烈部落夜襲成吉思汗營地,因無備潰敗,逃到班朱尼河畔,成吉思汗環視左右,只有19人相隨,大呼:誰助我完成大業?19人齊聲相應,誓死相從。哈散為“班朱尼河盟誓”成員之一。下聯長葛縣:春秋鄭國縣邑,屬潁川郡。 哈姓之望族。
恩留常德;
孝傳固安。
——佚名撰哈姓宗祠聯。
上聯典指元代常德人哈珊。下聯典指元代大都固安人哈都赤。
五言通用聯
宗衍女真族;
姓銘哈達河。
——全聯典指 哈姓的得姓源流。
八言通用聯
疏浚開渠,尊儒建廟;
捐資修寺,勤儉持家。
——上聯典指元代中書左丞相 哈剌哈孫。蒙古斡羅納氏。與完澤、不忽木同理朝政。建大都孔子廟以處國子學。對促成成宗前期守成的政局頗具貢獻。鎮守漠北,置倉庫儲米賑濟饑民,疏浚古渠灌溉,安定了漠北的統治秩序。下聯典指清朝總兵哈攀龍,任福建興化城副將,為官清廉,勤儉持家。晚年,捐資修繕原籍清真寺。友人曾問有錢何不置辦家業,光大門庭。攀龍說:“公益之業,匹夫有責。後世子孫,要靠他們自己”。
恩留常德,郡監開渠行善政;
孝傳固安。賢兒割肉喂慈親。
——上聯典指元代延祜年間郡監哈珊。常德人,多善政。率眾開闢河道,既方便行人,又引水灌溉良田。時有歌謠:“哈珊開便河,恩多怨也多,百年千載後,恩在怨消磨。”下聯典指元代大都固安人哈都赤。少喪父,母久病不愈,哈都赤割下自己身上的一塊肉熬湯喂母,治好了母親的病。
【典故軼事】
武進士哈攀龍
哈攀龍於1732年(雍正十年)中武舉,1737年(乾隆二年)一甲一名武進士,授予頭等侍衛。1744年(乾隆九年)任福建興化鎮(今莆田)城守副將,1746年(乾隆十一年)先後任河南南陽鎮、福建海壇鎮及漳州鎮總兵。1747年(乾隆十二年)哈攀龍的母親去世,回河間在家守制。
1748年(乾隆十三年),哈攀龍奉命去金川,任松藩鎮總兵出兵攻打美諾溝、渴足寨和泅水城,連戰連勝。在與重慶鎮總兵任舉合兵攻打色爾力石城戰鬥中,任舉不幸陣亡。哈攀龍沖人敵陣,連殺三十餘人,搶回任舉的屍體。後又與重慶鎮總兵段石賢等人分道夜襲色爾力,連克數卡,焚燬敵營,一舉殺敵五十多人。哈攀龍屢建戰功,卻遭經略大臣納親、川陝督張廣泅彈劾,把攻色爾力不能取勝的罪過,歸於攀龍,兵部議降哈攀龍職。經哈攀龍力辯,乾隆皇帝瞭解到哈攀龍在軍營層次攻堅奪卡,甚為出力,其戰功一直向上呈報,而張廣泅卻沒有—一入奏。因此,上諭認為原給哈攀龍的降級處分,甚為屈抑,決定撤銷原處分。
1749年(乾隆十四年)二月,金川之役結束。哈攀龍功加三等,再加一等記錄二次。九月,升任署甘肅固原提督。1751年(乾隆十六年)年調任署湖廣提督。哈攀龍在乾隆二十一年實授湖廣提督,第二年調貴州提督。乾隆二十四年皇帝接見,因病留住京師,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故去,賜祭葬。
乾隆皇帝對哈國興的逝世深表惋惜,上諭說哈國興從對緬用兵和在四川西路軍營帶兵攻剿,勞績卓著,所以加思授為參贊大臣。小金川已平定,正值進剿金川需人之際,倚任方殷,聽到他的死,深為惋惜。賞銀一千兩,加贈太子太保,賜祭葬如例,溢壯武,入祀昭息祠,圖形繪製在紫光閣。乾隆皇帝為之制讚詞雲:“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族,每出將種。向略趲[zǎn]拉,屢舉險要。中道病姐,成功未告。”
哈攀龍為官清廉,勤儉持家。晚年,捐資修繕原籍清真寺後殿及前殿洞頂,並贈巨匠,親題“獨一無二”,以表對伊斯蘭教之誠。友人曾問有錢何不置辦家業,光大門庭。攀龍說:“公益之業,匹夫有責。後世子孫,要靠他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