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姓圖騰(墨氏圖騰)
墨姓是中華姓氏之一,主要有兩支,一是源於姜姓,出自炎帝后裔夏禹老師墨如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潛夫論》記載:“禹師墨如。”二是源於子姓,出自戰國初期哲學家墨翟,即墨家學說建立者墨子。亦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墨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四百九十四位。現今人口約六千,排在第八百六十一位。
【得姓始祖】
姜墨如:夏禹離家前去治水,女嬉延請一位名叫姜墨如的老先生教導禹。墨如教禹說:“你當學治國之道,仁是君王之寶,施政當從仁;禮是國之體制,無禮不能從仁;民是國之根本,治國興邦要合民意。” 墨如教禹三年,又為禹推薦高人西王國先生。故墨氏後人奉墨如為墨姓的得姓始祖。
墨翟:公元前479年~前381年,子姓,宋國人,是春秋時期宋國貴族公子眱(目夷、墨夷)之後,其家族到春秋末期已經沒落為平民。墨瞿建立了墨家學說,世稱墨子,成為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在墨子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墨氏、翟氏,還分衍有相里氏、相夫氏、鄧陵氏,皆世代相傳至今。子姓墨氏皆尊奉墨子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姜姓,出自炎帝后裔夏禹老師墨如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潛夫論》記載:“禹師墨如。”
傳說上古時聖帝舜在位時,大水成災,經四嶽舉薦,舜帝任命鯀為水正,負責治理水患。鯀採取堵塞之法,結果越堵水患越大,反到淹死了很多人。舜依法殺了鯀,又改任鯀的兒子禹治水,那時禹僅只十七歲。面對如此重任,他感到了責任的重大。這時,有個炎帝神農氏的後裔叫姜墨如,他見多識廣,就向禹建議採取疏導之法治理水患。姜墨如建議使禹茅塞頓開,經過十三年的艱苦努力,終於平定了水患,禹因此拜墨如為師。
大禹的兒子夏啟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王朝之後,敕封姜墨如的兒子姜胎初為孤竹國的國君,姜胎初就以父親的名字為姓氏,稱墨胎初,世代相傳為墨胎氏,亦稱墨臺氏,其後有族人省文簡改為單姓墨氏,世代相傳至今。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本墨臺氏,後改為墨氏。”
姜胎初的封地原來在臺邑(今遼寧朝陽),時稱其為墨臺氏。在商王朝時期,墨臺氏的後代逐漸南遷,最終在孤竹(今河北盧龍)建立了孤竹國,國君叫墨胎。墨胎有兩個兒子,長子叫墨胎允,史稱伯夷;次子叫墨胎智,史稱叔齊。墨胎在逝世前遺囑要叔齊繼承君位,而叔齊卻要讓位於兄長伯夷,於是伯夷就逃跑了,叔齊因而也乾脆棄位出外流浪,後雙雙侍於周文王姬昌。
到了周武王姬發出兵伐紂之時,伯夷和叔齊這兄弟兩人卻出來叩馬阻諫,認為以下伐上是為不仁。及至周武王滅殷商之後,伯夷、叔齊二人“恥食周粟”,而隱於首陽山(今河南偃師),僅采薇(大巢菜、野豌豆,或通稱能食的野菜)而食。當時有個婦人就指著他們吃的薇譏笑於二人:“子義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二人羞憤,遂絕食而死,被其他人葬於首陽山(今河南堰師)。
歷代王朝對伯夷、叔齊二人推崇備至,稱其二人為“二賢人”、“二君子”,目的是要讓臣子忠實於王朝。後來唐朝時期的大儒韓愈、柳宗元都曾撰文稱頌。
在中國歷史上,惟獨西漢武帝時期的太中大夫東方朔對其不以為然。東方朔認為這兩人是“古之愚夫”,指出“賢者居世,與之推移,不凝滯於物。”即說這二人固守行將滅亡的事物而不變,屬於逆潮流作秀,算得什麼賢人?
在墨如、墨胎初(姜胎初)、墨胎、墨胎允、墨胎智的後裔子孫中,多有稱墨氏者,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墨氏正宗。
墨氏族人大多尊奉墨如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子姓,出自戰國初期哲學家墨翟,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墨翟,公元前479年~前381年,子姓,宋國人,傳說是春秋時期宋國貴族公子眱(目夷,即墨夷)之後,其家族到春秋末期已經沒落為平民。墨翟建立了墨家學說,世稱墨子,是戰國初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
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的末尾中特別提到:“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禦,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
公元前五世紀初,墨子出生在宋國(今山東棗莊木石鎮)一個以木工為謀生手段的手工業者家庭。當時的社會是一個“處工就官府”的社會,即工匠處於官府的嚴格控制之下,隸屬和服務於官府,社會地位十分低下。而當時的工匠是世襲的,因此墨子從小就承襲了木工製作技術,並由於他的聰明巧思,使他成為一名高明的木工匠師和傑出的機械製造家,為他後來的社會活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墨子精通手工技藝,可與當時的巧匠魯班相媲美。他自稱是“鄙人”,被人稱為“布衣之士”和“賤人”。漢朝時期的哲學家王充甚至說:孔子和墨子的祖先都是粗鄙之人。墨子曾做宋國大夫,自詡說“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因此是一個同情“農與工肆之人”計程車人。墨子曾經從師於儒者,學習孔子之術,稱道堯舜大禹,學習《詩》、《書》、《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後來逐漸對儒家的煩瑣禮樂感到厭煩,最終舍掉了儒學,創立、形成和發展了自己的墨家學派。
墨子“好學而博”,並且是個以天下為己任、立志救民於水火中的大好人。孟子對他這種“士志於道”的精神還是十分讚揚的:“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莊子也由衷地稱讚:“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捨也,才士也夫!”
墨子洞察到人性的弱點,其著作《天志》、《明鬼》宣揚敬天事鬼,以震懾當時權力不受約制的天子國君,遂形成墨家宗教觀,也因此受到後人的曲解與批評。王充在撰著《論衡》一書時,狠狠批判了墨子的宗教觀。但無論如何,墨學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無疑佔著極重要的位置,墨子本人也是一位極傑出的優秀人才。
墨子一生的社會活動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廣收弟子,積極宣揚自己的學說;二是不遺餘力地反對諸侯國之間的兼併戰爭。他的“非命”、“兼愛”之論,和儒家“天命”、“愛有等差”相對立。墨子堅持認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要求“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相傳,墨子收藏圖書甚多,有圖書達三車。在典籍《墨子》中稱“今天下之士,君子之書,不可勝載”。梁啟超在研究私人藏書的起源時:“蘇秦發書,陳篋數十;墨子南遊,無書甚多。可見書籍已經流行,私人藏儲,頗便且當。”
在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家學派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時期與儒家相對立的最大學派,並列"顯學"。同時,墨家也是一個有著嚴密組織和嚴格紀律的團體,最高的領袖被稱為“鉅子”,墨家的成員都自稱為“墨者”,必須服從鉅子的領導,聽從指揮,可以“赴湯蹈刃,死不旋踵”,即在“鉅子”令下至死也不後退。
墨子的思想集中在十項主張上:“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並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基本點。為宣傳自己的主張,墨子曾廣收門徒,一般的親信弟子達數百人之多,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墨家學派。墨子的行跡很廣,東到齊國,西到鄭國、衛國,南到楚國、越國。他還曾與公輸盤論戰,成功地制止了楚國對宋國的侵略戰爭。
墨子還在“名辯說”上卓有成就,成為戰國時期名辯思潮的淵源之一。墨子的事蹟,在《荀子》、《韓非子》、《莊子》、《呂氏春秋》、《淮南子》等書中有所體現,他的思想主要儲存在墨家弟子所編寫的《墨子》一書中。
墨子天資聰慧,據說他用木頭削成的車軸,能承受六百斤重的物體;看到滿山的野果殼在雨水浸泡之後流出色液,就發明了坑布之法引導山民坑染布料。墨子還把自己對坑布技術的感悟上升到哲學的思維高度,撰著在名篇《所染》中。由此可見,這位墨子還是一位發明家、科學家。
墨子還擅長軍事攻防技術,其弟子將他的經驗總結成《城守》二十一篇。在軍事上知道以兵制兵、以戰制戰、以術制術、以器制器。為此,他寫了《非攻》、《備城門》等一系列軍事名篇。
墨翟在兩千多年前就以超越時代和國家的理念,提出了要正義治國。他評論天下要“八不準”原則,即:“大國不攻小國,大家不亂小家,強不劫弱,眾不暴寡,詐不欺愚,貴不傲賤,富不驕貧,壯不奪老。”這是典型的中華文明道德觀,千百年來一直是仁人志士的政治主張。
在典籍《墨子》中所闡述的正義,主要是利、政、仁。“利”指利人,包括自己在內的整個人類;“政”指為政者應以傳播正義、主持正義、伸張正義為己任;“仁”指人類之愛。墨瞿的正義觀偏重於結果的正義與社會的正義,注重劃清各自的利益範圍,不容侵犯,不能“虧人以自利”,而是兼相愛,交相利,聯合、協作、合作,構建天下太平的盛世。墨瞿視對外侵略和攻擊無罪之國為“大不義”,他特別提倡“非攻”,反對兼併攻伐戰爭。
墨子在學習中,常把學到的知識與實踐相對照,寫出了《非儒》、《非樂》、《節葬》、《節用》等名篇。許多知名之士都投奔到墨子門下,墨家學派開始形成。墨子對其門徒不但授以思想理論,更重視在實踐中學習,關鍵時刻還能挺身而出,出兵打仗。歷史上有名的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在墨子的著作中,還有一部分學說涉及自然科學,如力學、光學、聲學等。光學小孔成像原理還是墨子最早發現的。他的微分學原理也比西方要早很多世紀。因此,他被西方科學界稱為東方的德謨克利特。
由於墨子主張從勞動者中選拔人才,受到普通民眾的歡迎,因而墨子被稱為平民聖人。
墨子老年後,隱居於今河南省魯山縣熊背鄉黑隱寺,逝世後即葬於該地,現存有土掉溝、黑隱寺、坑布崖、墨子城等古蹟供人們瞻仰。
在墨子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墨氏、瞿氏,還分衍有相里氏、相夫氏、鄧陵氏,皆世代相傳至今,是為豫中南墨氏。
子姓墨氏皆尊奉墨子為得姓始祖,且不與姜姓墨氏合譜。
源流三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墨爾齊氏,亦稱墨勒濟氏,源出元朝時期成吉思汗的死敵蒙古篾裡吉氏族,蒙語為,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臺罕、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哈達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orci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墨氏。
⑵.蒙古族墨爾秦氏,世居臺罕(),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orcin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墨氏。
源流四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黑龍江志稿·人物誌》記載:
⑴.滿族阿圖拉墨氏,亦稱阿圖拉莫氏,以地為氏,滿語為Aturamo Hala,源出圖拉河下游流域(今俄羅斯秋明州託博爾河左支流與哈薩克之間地帶),隸屬於滿洲正黃旗,後遷雅爾古(今遼寧撫順大夥房水庫“薩爾滸風景區”),清朝晚期以後多冠漢姓為墨氏、莫氏等。
⑵.滿族墨佳氏,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滿語為Mogiya Hala,世居遼陽(今遼寧遼陽),後所冠漢姓即為墨氏。
⑶.滿族墨哷氏,亦稱莫勒特氏,滿語為More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後改漢姓為墨氏、梅氏等。
⑷.滿族墨爾迪氏,滿語為Mordi Hala,祖先世居黑龍江北境,清乾隆初期移居呼蘭(今黑龍江呼蘭),後有達斡爾族共有姓氏,所冠漢姓中有墨氏。
⑸.滿族墨爾赫氏,滿語為Morho Hala,漢義“苜蓿草”,世居哈達察漢(今吉林蛟河白石山),所冠漢姓中有墨氏。
⑹.滿族墨爾吉氏,滿語為Morgi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後多冠漢姓為墨氏。
⑺.滿族墨呼哩氏,亦稱莫圖裡氏,滿語為Mohuri Hala,世居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所冠漢姓為墨氏、莫氏等。
⑻.滿族墨克廷氏,滿語為Moketing Hala,世居黑龍江兩岸,所冠漢姓中有墨氏。
⑼.滿族墨爾達扎氏,滿語為Mordaja Hala,世居黑龍江兩岸沿線等地,所冠漢姓中有墨氏。
⑽.滿族瓦墨氏,滿語為Wamo Hala,世居黑龍江沿岸地區,所冠漢姓多為墨氏、莫氏、瓦氏等。
源流五
源於達斡爾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黑龍江志稿》記載:
達斡爾族墨爾丹氏,亦稱莫爾登氏、孟爾丁氏、孟爾的音氏、莫塔哈利氏,世居布特哈(今嫩江流域和大小興安嶺)。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ordin Hala。
清朝中葉以後,達斡爾族、滿族莫爾登氏多冠漢姓為墨氏、孟氏、莫氏、蒼氏、利氏等。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墨姓的姓氏來源有二:一個是如《潛夫論》上所記載,墨如的後代以墨為姓,稱墨氏。即早在夏禹時,禹的老師就有墨如的,墨如的後世子孫也有可能就以祖先的名字作了姓氏。另一說法是由他姓改過來的,從《通志·氏族略》記載上推斷,墨氏是從墨臺氏改過來的。《姓考》上也有“孤竹君之後墨臺氏,改為墨氏。”的記載。孤竹君是商代孤竹國(位於今河北省秦皇島市西面,盧龍縣至朝陽縣一帶地方)的國君,它一直作為夏、商、周王朝的附屬國,公元前256年隨著周王朝的解體而消退。周朝初年恥食周粟而活活餓死的伯夷、叔齊兄弟,便是孤竹君的兒子,伯夷叫作墨胎允,叔齊叫作墨胎智。墨胎氏亦作墨臺氏,他們的後代有以墨為姓的,亦稱墨氏。幾千年來,墨胎氏的後人分散各地,其中一部分人就沿用的這就是墨臺氏祖先名字的頭一個字成為今天的墨姓。
分佈
墨姓是中國一個古老的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四百九十四位。現今人口約六千,排在第八百六十一位。屬於較罕見姓氏。望出梁郡(今河南商丘)。
如今,墨氏族人主要生活在陝西、四川一帶,而史上記載的墨氏並不居於該地,當有過一次大規模的墨氏族人轉遷過程。
【郡望堂號】
郡望
梁郡:亦稱梁國,始建於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碭郡,治所在睢陽(今河南商丘),下轄八縣,其範圍包括今河南商丘市大部分地區及安徽碭山縣諸地。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改為梁郡。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於梁郡舊地置宋州,治睢陽縣。
堂號
梁郡堂:以望立堂,亦稱梁國堂、睢陽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首陽高節,
兼愛遺風。
——佚名撰墨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商代末年孤竹國君的長子伯夷(墨胎允)、次子叔齊(墨胎智)。孤竹君原定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後,叔齊要把君位讓給伯夷,伯夷不接受。後來,二人聽說周文王能養老人,便入周,武王伐紂時,二人曾去勸諫;武王滅商後,他們隱居首陽山,自以為是商代遺民,以吃周人糧食為恥,終於餓死。下聯典指春秋戰國之際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學說派的創始人墨子,名翟,原是宋國人,後長期住在魯國。曾學習儒術,因不滿儒家煩瑣的“禮”,另立新說,聚徒講學,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其思想的核心是“兼愛”、“非攻”。其學說對當時思想界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為“顯學”。現存有《墨子》五十三篇。
【典故軼事】
墨子泣絲
墨子見人染絲,感嘆道:“用青色染絲就變成青色,用黃色染絲就變成黃色。染料變了,絲色也隨之而變;放入五種染料,絲就呈現五種顏色。所以對於染絲不可不慎重啊!”不僅染絲如此,治國處世也如同染絲一樣。人性如絲,必擇所染。
快馬寓人
墨子學生耕柱子,聰穎過人,但不知發奮努力,墨子總是責備他。耕柱子說:“先生,我真的沒有什麼比別人強的地方嗎?”墨子說:“我將要上太行山,乘坐快馬和牛,你打算鞭策哪一個呢?”耕柱子很自信地說:“我要鞭策快馬。”墨子追問:“你為什麼要鞭策快馬?”耕柱子說:“快馬值得鞭策。因為它感覺靈敏,鞭打它可以使它跑得更快!”墨子的用意是啟發耕柱子,讓他努力求學,奮發上進,現已水到渠成,就對耕柱子說:“我也認為你是值得鞭策的!你應該象快馬一樣力求上進啊!”以後耕柱子發奮讀書,力求上進,再也不用老師整日督促了。
墨子收徒
魯國有個人,讓兒子跟墨子學本事,不承想兒子卻死在戰場上。做父親的自然要責怪墨子,墨子卻說,你讓自己的兒子來學本領,本領學會了,打仗打死了,父親卻怒氣衝衝,這就好比準備賣糧,糧食賣完了,你卻生氣了,豈不荒唐!
墨守成規
戰國時期,有一回,楚國要攻打宋國,魯班為楚國特地設計製造了一種雲梯,準備攻城之用。那時墨子正在齊國,得到這個訊息,急忙趕到楚國去勸阻,一直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國的郢都立刻找到魯班一同去見楚王。墨子竭力說服楚王和魯班別攻宋國。
楚王終於同意了,但是他們都捨不得放棄新造起來的攻城器械,想在實戰中試試它的威力。墨子解下衣帶,圍作城牆,用木片作為武器,讓魯班同他分別代表攻守兩方進行表演。魯班多次使用不同方法攻城,多次都被墨子擋住了。魯班攻城的器械已經使盡,而墨子守城計策還綽綽有餘。
魯班不肯認輸,說自己有辦法對付墨子,但是不說。墨子說知道魯班要怎樣對付自己,但是自己也不說。楚王聽不懂,問是什麼意思。墨子說公輸子是想殺害自己。以為殺了自己,就沒有人幫宋國守城了。魯班哪裡知道墨子的門徒約有三百人早已守在那裡等著楚國去進攻。楚王眼看沒有把握取勝,便決定不攻打宋國了。
【家訓格言】
《墨子》摘錄
1. 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鏡於水,見面之容,鏡於人,則知吉與兇。
【釋義】君子不用水來當鏡子,而是拿別人來當鏡子。用水當鏡子可以看到的是容貌,用人當鏡子則可以知道吉凶對錯。
2. 心無備慮,不可以應卒。
【釋義】卒:同“猝”,指突然事變。這兩句大意是:心中沒有預先考慮應對事變的方法,就不能應付突然變故。
3. 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
【釋義】愛別人的,別人也必然愛他,利於別人的,別人也必然利於他,憎惡別人的,別人也必然憎惡他,殘害別人的,別人也必然殘害他。
4. 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據財不能以分人者,不足與友。守道不篤,偏物不博,辯是非不察者,不足與遊。
【釋義】意志不堅強的,智慧一定不高;說話不講信用的,行動也不會果敢;擁有財富而不肯分給人的,不值得和他交友;守道不堅定,閱歷事物不廣博,辨別是非不清楚的,也不值得和他交遊。
5. 事無終始,無務多業。
【釋義】辦一件事都不能善始善終,就不要做很多事。
6. 良弓難張,然可以及高人深;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
【釋義】好弓難以拉開,然而可以射得高射得深;良馬難以駕御,然而可以負重行遠。
7. 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
【釋義】假使人人都彼此愛護,則天下安治;倘若人人都彼此交惡,則天下大亂。墨家主張兼愛。兼愛,指同時愛不同的人或事物。墨子主張愛無差別等級,不分厚薄親疏。
8. 是故君子自難而易彼,眾人自易而難彼。
【釋義】所以君子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而平庸的人卻寬以待己、嚴於律人。
9. 默則思,言則誨,動則事,使三者代御,必為聖人。
【釋義】靜默時就能思考,說話時就能教導人,有符合道義的行為就能成就事業,如果這三者交替運用,就能成為聖人。
10. 江河不惡小谷之滿己也,故能大。聖人者,事無辭也,物無違也,故能為天下器。
【釋義】江河不嫌棄用小溪的水來灌注自己,所以能匯成巨流。被稱為聖人的人,不推辭難事,不違背自然規律,所以能成為名揚天下的大人物。
11. 名不可簡而成也,譽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釋義】好名聲不能輕而易舉地得到,榮譽也不能以巧詐樹立,君子用身心戴道而行。以身戴行,是一個成語,意為言行合一,用身心戴道而行。
12. 是故置本不安者,無務豐末。
【釋義】所以根基樹立不牢的人,不要期望有茂盛的枝葉。
13. 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剛黃。
【釋義】 (把絲)放於青色的染料中,絲就染成青色;(把絲)放於黃色的染料中,絲就染成黃色。墨子非常重視環境對人的影響。墨子有一次看到染絲的,感嘆說:‘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剛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其寓意是說環境的薰陶、社會風氣的感染,會對人的思想、品質產生重要的影響。它可提醒人們要十分注意社會影響、文化氛圍對人的感染,薰陶作用,切不可掉以輕心。
14. 萬事莫貴於義。
【釋義】天下萬事中,沒有什麼比道義更可貴的了。
15. 釣者之恭,非為魚賜也;餌鼠以蟲,非愛之也。
【釋義】釣魚的人躬著身子,不是要對魚恭恭敬敬;用蟲子作為誘餌捕鼠,也不是因為喜愛老鼠。
16. 謀而不得,則以往知來,以見知隱。
【釋義】如果謀慮不到,那麼就根據過去推知未來(主要強調憑藉經驗),根據明顯的事推知隱微的事。像這樣謀慮,那麼所謀必得(成功)。
17. 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
【釋義】在好處中要取大的,在害處中要取小的。在生活中會遇到好處,也會遇到壞處。對待好處,無疑應擇其大者而取之,以獲取最佳利益;對壞處,能避免則避免,不能避免則擇其小者而取之,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
18. 為其所難者,必得其所欲焉。未聞為其所欲,而免其所惡者也。
【釋義】即使做很困難的事情,也一定能夠達到目的,沒聽說過想達到自己的願望,而能迴避困難的。遇事不怕事,人是要有些膽量的。拿得起、放得下、有擔當,不逃避,才能直面凜冽的人生。
19. 太上無敗,其次敗而有以成,此之謂用民。
【釋義】最好是不失敗,其次則是敗了卻還有辦法成功,這才叫善於用人。
20. 名不徒生而譽不自長,功成名遂。
【釋義】名聲不是憑空產生的,讚譽也不會自己增長,只有成就了功業,名聲才會到來。
21. 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長,故曰:太盛難守也。
【釋義】這些人很少不是死於自己的所長,所以說,事業達到頂峰就難以持久。守住成功很難,站得更高,看到的風景就更多,面對的誘惑更大,某種誘惑確實能滿足你當前的需要,但卻會妨礙達到更大的成功或更長久的幸福,這個時候,守住寂寞往往就意味著守住成功。一個人是這樣,一個企業也是如此。
22. 善無主於心者不留,行莫辯於身者不立。
【釋義】善不是出自內心的,不能保留;行為不能從自身辯明的,不能去做。善不是出自內心的,只能夠勉強支撐一時,必然不能長久。所以也只能使偽善。
23. 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堯堯者,乃千人之長也。
【釋義】天地不誇耀自己的明亮,大水不誇耀自己的清澈,大火不誇耀自己的炎烈,有德之君不誇耀自己的德行高遠,這樣才能做眾人的領袖。
24. 一目之視也,不若二目之視也;一耳之聽也,不若二耳之聽也。
【釋義】一隻眼睛不如兩隻眼睛看得明白,一隻耳朵不如兩隻耳朵聽得清楚。
25. 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鎰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釋義】江河的水之所以浩浩蕩蕩,並非只由一個源頭流出來;無比珍貴的皮衣,並非只由一隻狐狸腋下的毛皮所能製成。
26. 盡天下之卵,其石猶是也,不可毀也。
【釋義】世上所有的雞蛋去碰石頭,石頭也會依然如故,不會被毀壞。
27. 善人賞而暴人罰,則國必治。
【釋義】好人得到獎賞,壞人得到懲罰,國家必然會太平。
28. 貧則見廉,富則見義。
【釋義】貧窮的時候最能表現出一個人是否清廉,富裕的時候最能表現出一個人是否講求仁義。
29. 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
【釋義】讀書人雖然有書本知識,但最根本的還是在於把書本知識變為實際行動。
30. 言則稱於湯文,行則譬於狗豨。
【釋義】言:言談。稱:稱揚。湯文:湯,成湯,商朝的建立者;文,周文王姬昌,商末周族領袖。行;行為。譬:比如。豨:豬。這兩句大意是:言談必稱揚商湯周文,行為則比如豬狗一般。這兩句以言美行惡的反差對比,十分典型地概括出那類言行不一的人的低下品格,可用以形容說的一套,做的又是一套的虛偽可恥的兩面派人物。此處還有一個成語:行同狗豨,意思是人的行為醜惡,如同豬狗一樣,形容人的行為卑鄙惡劣到了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