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氏起源及歷史

穆姓圖騰_穆氏圖騰

穆姓圖騰(穆氏圖騰)

 穆的名義和圖騰
穆為禾名。甲骨文中穆字像一株植物向左彎曲、飽滿成熟籽落形,非常具有向日葵的風采。而金文的穆字,在甲骨文字形左下增添了三撇,更加形象地表示植物成熟後簌簌下落的景象,有和美之義。引申為恭敬、肅穆、高興、深逸、安靜、清澈等意蘊,古時往往作為諡號的用字。穆人自然是以先王的諡號作為本族的名,以示對先祖恭敬,分族以續血統。
穆姓的起源與演變
漢族穆姓的起源主要有兩大文:子姓和姬姓。
第一支源出子姓。西周初,周成王封商紂王之兄、微子啟於宋,故地在今河南商丘,是為宋公,以奉商祀。歷14代為宋宣公,死後傳位於其弟和,是為宋穆公,在位九年,遺詔傳位給宣公之子夷,命自己的兒子離開宋國去鄭國,死後諡穆,其支孫以諡為氏。子姓穆氏歷史大約有2700多年。
第二支系自姬姓。周武王滅商,封其弟周公旦於魯,始封於河南魯山,史稱西魯,後改封山東曲阜,史稱東魯。周公任職於京城,使其子伯禽代往魯地,史稱魯侯或魯公。歷31代為魯穆公姬顯,已進入戰國時代,其後以諡為氏。這支姬姓穆氏的歷史大約有2400多年。
又,周宣王封其弟姬友于南鄭(在今陝西華縣東),史稱鄭桓公,東周初遷於新鄭。歷11代為鄭穆公姬蘭,其後以諡為氏。這支姬姓穆氏的歷史大約有2600多年。
外族基因的流入
我國的穆姓同其他姓氏一樣,不斷與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動。外族加入穆姓群體的主要事件有:漢、晉時期西域穆氏,出自昭胡九國之穆國。南北朝北魏時,孝文帝改丘穆陵氏為穆氏,這支穆氏勢大族旺,形成了河南望族,是組成當今穆姓的重要成員。唐、宋時期,猶太人後裔有穆姓。明、清時期,蒙古人姓木斯臣氏、篾兒乞德氏、奧矣毛都氏,改漢姓均有穆姓。清滿洲八旗姓烏雅氏、穆爾察氏、穆佳氏、穆延氏、穆察氏、烏肅氏、庫雅拉氏、穆魯氏,後均改為穆氏,形成了東北地區的穆姓。    

歷史上穆姓的分佈和遷移
宋朝時期,穆姓大約有5萬3千人,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一百七十位以後。穆姓第一大省是山東,約佔全國穆姓總人口的31%。穆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山東、湖南、四川、河北。
明朝時期,穆姓大約有2萬6千人,人口不增反而降。全國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北、山西、江蘇。山東仍為穆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穆姓總人口的一半。

當代穆姓的分佈和圖譜
當代穆姓的人口大約有45萬,為第二百零六位大姓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36%。目前主要集中於黑龍江、河北、山西,貴少,這四省大約佔穆姓總人口的47%,其次分佈於安徽、天津、山東、河南、遼寧、湖北、甘肅,這七省大約又佔29%。黑龍江為當代穆姓第一大省,居住了穆姓總人口的21%。全國形成了北黑龍江、中河北、南貴州的三塊穆姓聚集區。
穆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見圖2 0 6)表明:在黑吉、內蒙古東北、冀晉大部、京津、陝西北部、寧夏南端、雲貴大部、川渝南部、廣西西部,穆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2%以上,中心地區達到0.5%以上,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23.8%,居住了大約56%的穆姓人群。在遼寧、內蒙古東部和西部、寧甘大部、青海東部、新疆西北、陝晉冀南部、豫魯大部、皖蘇北部、鄂湘西部、J f I渝大部、雲貴東段、廣西中部,穆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6%一0.12%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國土總面積的26%,居住了大約32%的穆姓人群。
穆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號

    穆姓的郡望為河南。穆姓的重要堂號是“遜讓”。“遜讓”堂號典出春秋時宋穆公。西周初,周成王封商紂王之兄、微子啟於宋,公爵國。歷14代為宋宣公,死後傳位於其弟和,是為宋穆公,在位九年,遺詔傳位給宣公之子夷,命自己的兒子離開宋國去鄭國,死後諡穆,其支孫以諡為氏,並以“遜讓”為堂號。
楹聯:有關穆姓的重要楹聯有以下三副
五王世襲,四子成名。
家繼球琅,文傳琬琰。
外書六事,內署四知。

家譜

    目前上海圖書館收藏穆姓族譜3部,全國其他單位的圖書館還收藏穆姓族譜5部。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穆姓歷代名人32名,佔總名人數的0.07%,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二百零四位;穆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04%,排在並列第二百一十八位;穆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09%,排在並列第一百五十一位;穆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04%,排在並列第二百一十七位。
穆姓歷史上重要的人物有:南北朝北魏太尉、宜都公穆崇,尚書令、司空公穆亮,驃騎大將軍穆紹;唐朝學者穆寧;北宋散文家穆修,直龍圖閣穆衍;明朝正德進士、御史穆相,弘曆進士、南京太常寺卿穆孔暉;清朝康熙武進士、福建陸路提督穆廷械,兵部尚書穆蔭,畫家穆僖;民國作家穆時英;當代古生物學家、地層學家穆恩之。

穆姓血型
穆姓人群總的血型分佈是:O型佔32.1%,A型佔28.3%,B型佔30.2%,AB型佔9.4%。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