訥殷富察氏起源及歷史

訥殷富察姓圖騰_訥殷富察氏圖騰

訥殷富察姓圖騰(訥殷富察氏圖騰)

  訥殷富察姓是源於滿族的一個姓氏,讀音作nè yīn fù cá(ㄋㄜˋ ㄧㄣ ㄈㄨˋ ㄘㄚˊ),滿語為Neyinfuca或Nayinfuchai。因世居訥殷江流域而得名,屬於以地漢化為氏。清朝中葉以後即多冠漢姓為訥氏、傅氏、富氏、蒲氏、禮氏、石氏、譚氏、馬氏、沙氏、付氏、慶氏、寧氏、李氏、佟氏、春氏等。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滿族,出自以地為氏,屬於以居邑名稱漢化為氏。

  訥殷,亦稱訥音,是滿語“訥殷江”的稱呼,即古代女真族人對今吉林省撫松縣境內松花江上游河段的稱謂。

  訥殷富察氏,滿語為Neyinfuca Hala,又稱Nayinfuchai Hala,源出蒲察氏部落,因世居訥殷江流域而得名,為古老的滿族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後即多冠漢姓為訥氏、傅氏、富氏、蒲氏、禮氏、石氏、譚氏、馬氏、沙氏、付氏、慶氏、寧氏、李氏、佟氏、春氏等。

  按:

  關於訥殷富察氏之源,目前有兩個關鍵的分歧:

  第一,認為其原本為遼國時期女真蒲察部,為女真黑號之姓的第二姓,明朝時期成為富察氏的一支,因遷居於訥殷江流域而名。

  第二,認為其本為長白山女真三部之一的訥殷部,在“古勒大戰”失敗後被佟·努爾哈赤將其併入續妻大福晉富察·袞代的富察部而名,其時富察部的首領為富察·袞代之父富察·莽塞杜諸祜。

  本書在前面介紹富察氏(0630 姓氏略考-富察姓)一章時,曾指出富察氏,又作傅察氏、富爾察氏,是女真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於唐朝末期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的“蒲察”,原居富察地區,即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一帶,在金國時期稱蒲察氏,以部為氏。

  蒲察,乃遼國時期女真舊部,曾在女真族諸多部落中勢力強大一時,為女真黑號之姓的第二姓,世與皇室世代姻親。金、元時期,蒲察氏曾冠漢姓李氏。滿清時期的富察氏先世為富察·旺吉努,滿洲鑲黃旗人,世居沙濟地方(今遼寧新賓西北部),在後金初年攜族孫富察·本科裡率族眾投歸,當時清太祖佟·努爾哈赤十分高興,將族眾編為半個佐領,就由富察·旺吉努統領。

  富察氏是滿族八大著姓家族之一,人口眾多,所以有同姓不同旗的現象,例如正支富察·順泰的後人就有分別隸屬於正黃旗、鑲黃旗、鑲紅旗等的。

  而訥殷部,就是在明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葉赫部貝勒葉赫納喇·那林孛羅所聯合的哈達、烏拉、輝發、科爾沁、錫伯、瓜爾佳、朱舍哩等組成聯軍三萬,侵攻剛剛凝聚勢力的佟·努爾哈赤的九部之一,佟·努爾哈赤在此次戰役中採取各個擊破的戰略戰術,誘敵深入,在距黑濟格城附近的古勒山下(今遼寧新賓上夾鄉古樓村西北部)集中優勢兵力果斷出擊,獲得了戰役的最終勝利,史稱“古勒大戰”。

  “古勒大戰”之後,佟·努爾哈赤乘勝在農曆10月遣兵征討朱舍裡部,執其首領朱舍裡·舒楞格,接著在農曆閏11月,命與額亦都、噶蓋等攻訥殷部佛多和山寨,斬其酋長訥殷富察·搜穩塞克什,一舉兼併了訥殷、朱舍哩二部,更加壯大了自己的力量,為隨後展開的統一女真各部的一系列戰爭奠定了基礎。

  本書認為,富察氏是女真民族古老的姓氏之一,族大人眾,勢力強盛,分居廣袤。按後金政權時期的慣例,其敗亡並歸之所部族人的待遇,要比主動歸附的部族人低許多。因此,訥殷部在“古勒大戰”中慘敗後被吞併,按例不大可能再將“訥殷”冠於“富察”之前而為“訥殷富察氏”。

  所以,本書大致贊同第一種論點,即訥殷富察氏本為女真蒲察部的一支,因遷居於訥殷江流域而名“訥殷部”,其後不過就是按地域分佈而稱之,與葉赫納喇氏(葉赫那拉氏)的得姓情況大體類似。

  至於第二種論點,本書認為海西女真訥殷部本就是富察氏的一個分支,再歸併入富察部是順理成章,與佟·努爾哈赤的續妻大福晉富察·袞代本人並無關係,只不過富察·袞代出自富察部,史提不過是為了突顯其大部貴族的歷史地位罷了。

【遷徙分佈】

  滿族訥殷富察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即多冠漢姓為訥氏、傅氏、富氏、蒲氏、禮氏、石氏、譚氏、馬氏、沙氏、付氏、慶氏、寧氏、李氏、佟氏、春氏等,今已很少再稱訥殷富察氏,多以遼東、北海為郡望,在全國各地均有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淩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改為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末地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淩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啟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為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渤海郡:歷史上的渤海郡在地域上有兩個稱謂,另一為渤海國。西漢時期從鉅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為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國。渤海國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為大遼國契丹族耶律·德光所滅,以後不復存在。

  堂號

  遼東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字輩

  滿族鑲黃旗東海訥殷富察氏(傅氏、富氏)字輩:“希文恩忠勇榮任秉存成宏雲興顯瑞景廣慶祥增”。

  滿族正紅旗長白山訥殷富察氏(傅氏)字輩:“文景德貴(瑞)延紹興繼世長承伯顯耀作肇起振春光”。

  滿族正白旗九臺訥殷富察氏(羅氏)字輩:“文景安鍾毓恆成錫國良善存應貴水德廣世紹長”。

【楹聯典故】

  (暫缺)

  【典故軼事】

  古勒大戰

  佟·努爾哈赤在統一滿洲各部的過程中,除了攻城掠地擴大領域之外,在政治上仍然堅持藉助明朝的聲威,以此號召女真各部,壯大自己實力的方針。這是佟·努爾哈赤採取的兩面手法使自己能夠迅速團結女真各部的重要原因。

  起初,在明朝邊臣的眼裡,佟·努爾哈赤仍然是一個恭順的滿洲小酋長,並且平均每三年到北京朝貢一次。而在暗地裡,佟·努爾哈赤一直加緊聚斂財富,控制財源,以便成為名符其實的實力人物。

  佟·努爾哈赤一方面大力發展經濟,經營農業,發展採集業和牧養業;另一方面擴大貿易,掠奪敕書向朝廷索取更多的貢賞,並千方百計壟斷女真族特產的貂皮、人參等珍稀物資。

  自佟·努爾哈赤殺死尼堪外蘭之後,明廷為了撫慰他,以便了結其父祖被誤殺之事,決定從那時起每年發給他銀八百兩,蟒緞十五匹,作為例賞。從此佟·努爾哈赤掌管了滿洲五百道敕書,獨佔了貢賞之路,還控制了滿洲所有各部的狩獵、牧養和採集的經濟貨源。

  在關市的貿易活動中,佟·努爾哈赤已控扼了互市交易。當時滿洲的互市地佔有撫順、清河、寬甸、靉陽四處馬市,僅撫順一市,佟·努爾哈赤在每年的交易中,獲得貂、參之利就不下數萬。這樣,再加上市賞、貢賞、車價等多達十幾萬兩銀。在短短的幾年中,滿洲就初步出現了民殷國富的大好形勢,為佟·努爾哈赤興兵討伐明朝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佟·努爾哈赤自明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年)起兵以來,用五年時間即統一了建州女真各部。到了明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農曆6月,佟·努爾哈赤又正式頒定國政,號稱“滿洲”,儼然以國體自居。滿洲的統一和強大,迅速震動了其他女真各部,他們相互之間加緊聯盟,企圖孤立佟·努爾哈赤。儘管佟·努爾哈赤得到迅速發展,但女真其他各部也在大搞橫向聯合,一時之間形勢對佟·努爾哈赤非常不利。

  最初,在佟·努爾哈赤勢力還不算強大的時候,葉赫部首領葉赫納喇·仰加奴對佟·努爾哈赤頗有好感,曾將最小的女兒許配給他。明萬曆十六年(公元1588年)農曆9月,葉赫納喇·仰加奴之子葉赫納喇·那林孛羅送妹妹葉赫納喇·孟古格格到了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與佟·努爾哈赤成婚,五年後生了愛新覺羅·皇太極。當時,葉赫、滿洲兩部的關係還比較好,佟·努爾哈赤也藉著與關外具有強勢的部落聯姻的機會,大肆宣傳、壯大自己的聲威。

  明萬曆十七年(公元1589年),明神宗任命佟·努爾哈赤為滿洲都督僉事,如此一來,海西女真各部首領都很忌妒。葉赫部的貝勒葉赫納喇·那林孛羅早想稱雄於女真各部,此時卻感到佟·努爾哈赤是他發展的重要障礙了,於是便千方百計想使佟·努爾哈赤聽從他的調遣,並公開向滿洲提出領土要求。

  一天,葉赫納喇·那林孛羅派遣使臣伊勒當、阿拜斯漢兩人來到佛阿拉,拜見佟·努爾哈赤,提出“烏拉、哈達、葉赫、輝發、滿洲言語相同,勢同一國,豈有王主分治之理?如今所有國土,你多我寡,可否將你部額爾敦、扎庫木二地,以一地給我?”佟·努爾哈赤強壓心中怒火,嚴詞拒絕說:“我乃滿洲,你乃扈倫,你國雖大,我豈肯去取?我國雖廣,你豈得分!”

  碰了釘子的葉赫納喇·那林孛羅並未善罷甘休。他聯合了哈達、輝發貝勒參加的聯席會議,然後以扈倫四部的名義再次向滿洲派出使者。

  在佛阿拉議事廳裡,佟·努爾哈赤充宴招待了葉赫部使者尼喀裡、圖爾行,哈達部使者岱穆布,輝發部使者阿拉敏比。宴間,葉赫使者圖爾德開口說:“我主人(那林孛羅)說:欲分你的地,你不給,欲令你歸附,您又不從。假如兩國興兵,我國之兵將踏入你的地界,你兵安能進入我的領土?”這種毫無遮掩的訛詐和恫嚇,使佟·努爾哈赤再也捺不信胸中的怒火,他手起刀落,將桌案劈成兩半。

  霎時,大家目瞪口呆,佟·努爾哈赤厲聲說:“你葉赫貝勒曾親臨陣前與強敵交馬接刀,碎爛過盔甲,經過一戰……過去你乘哈達部內亂,得以襲殺,難道我以為我會像哈達那樣容易對付嗎?過去,我以父祖被殺問罪於明,明廷歸我父祖遺骸,給我敕書馬匹,又授我都督敕書,封作都督僉事,歲給金幣。你主人之父亦被明軍所殺,至今屍體未收,你們為何出此狂言。你的部落能四周都設有關隘邊牆嗎?我軍蹈你之地將如入無人之境,即使白天不去,夜間亦成行。你能奈何得我。”葉赫使者走後,餘怒未消的佟·努爾哈赤又命人將上述言語寫成回帖,遣親信阿林察到葉赫部當面讀給葉赫部首領葉赫納喇·布齋和葉赫納喇·那林孛羅。

  佟·努爾哈赤的回書,將雙方的矛盾推向了頂峰。儘管葉赫納喇·布齋向阿林察解釋說:“吾弟出言不遜,你主人恨之有些道理。”但雙方冤仇已結,火氣十足的葉赫納喇·那林孛羅與葉赫納喇·布齋糾集了哈達、烏拉、輝發各部貝勒,集扈倫四部之兵馬出擊,掠奪了滿洲的戶布察寨。佟·努爾哈赤為了報復,親自披甲上馬率軍又疾馳哈達部,也搶掠了富爾佳齊寨,並在回兵時又擊退了哈達部數百追兵。這樣,進一步加劇了滿洲與扈倫四部的緊張關係。

  在女真部落之中,始終沿襲著世襲制,這早已成為社會習俗。但佟·努爾哈赤家族自太祖父佟·福滿就不是猛哥帖兒的長枝後代,而祖父佟·覺昌安、父親佟·塔克世又都非福滿長枝後代,所以在明朝晚期都督林立的年代,人們視塔克世家僅為“常胡”。因而葉赫部的葉赫納喇·那林孛羅、葉赫納喇·布齋,烏拉部首領滿泰、布佔泰都認為佟·努爾哈赤不過是個無名的“常胡之子”,卻一下子成為滿洲的大首領,晉升為都督。而他們各自都是世代有名的大首領的直系後代,各出名門,如果與佟·努爾哈赤相提並論,豈不是個羞辱?於是,決心聯兵,一舉消滅新興的女真國。

  葉赫貝勒葉赫納喇·布齋和葉赫納喇·那林孛羅與哈達貝勒猛骨孛羅,、烏拉貝勒滿泰之弟布佔泰、輝發貝勒拜間達裡,聯合了朱舍裡、訥殷二部,以及蒙古科爾沁、錫伯、卦爾察三部,結成以葉赫部為首的九部聯軍,號稱三萬人,於明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農曆9月,分兵三路,浩浩蕩蕩殺奔佛阿拉而來。

  這是一場生死存亡的大決戰。儘管佟·努爾哈赤自起兵以來身經數十戰,但還從來沒有面對過這麼多的敵人,而且自己的兵卒總數只是敵人的一半,明顯處於劣勢。因此,他終日不寧,積極設防。

  佟·努爾哈赤得到九部聯軍進攻滿洲的情報後,為確切掌握軍情,他派最有經驗的武理堪前去偵察。這天夜裡武理堪匆忙回報說:“九部聯軍於傍晚時分自扎喀方向(今遼寧新賓上夾河鎮五龍村南部)已經來到渾河北岸,營火密集,多似繁星,煙雲繚繞,埋鍋造飯,飯後將越沙濟嶺而來。”佟·努爾哈赤知道情況後,顯得非同凡人,在大敵當前,鎮靜若定。他傳諭諸將,立即休息,天明出兵,然後安然入睡。

  拂曉在即,大軍壓境,整個佛阿拉人心惶惶。佟·努爾哈赤的繼妻富察·袞代也十分驚慌,便推醒佟·努爾哈赤,埋怨他說:“現在九部聯軍就要殺來,你竟然盹睡,真不知你是昏昧,還是畏懼。”佟·努爾哈赤睜開睡眼,笑著說:“畏敵者,心不安枕;我不畏敵,故熟睡耳。前聞葉赫兵三路來侵,來期未定,我心不安。今日葉赫大軍已到,我心始定”。說完,安睡如故。

  第二天,佟·努爾哈赤率領諸將祭拜了堂子,禱告上天。他說:“天地三光,萬靈神祗在上,我努爾哈赤與葉赫部素來無仇,今天他們竟糾合他部發兵攻我,請上天明察。”又拜祝說:“願天令敵垂首,佑我奮揚,人不遺鞭,馬無顛躓。”拜過堂子之後,佟·努爾哈赤披掛整齊,統兵集渡口處的拖克索(農莊)平坦大地上,又向眾軍進行戰前動員。他說:“你們把手臂上帶的蔽手,脖子上帶的護項,都取下來,放在這裡。我們憑天命。如果因沒有這些而在戰鬥中傷了手臂、脖子,那是命中註定。不然的話,礙手礙腳,不便殺敵。我們輕裝上陣,定獲全勝。”兵士們聽命,一律照辦,於是大軍輕裝出發。

  九部聯軍經過一天一夜進入滿洲境內。他們先包圍了扎喀寨,扎喀寨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經幾次攻擊後,仍然攻不下,九部聯軍顯得不耐煩,遂轉而攻打黑濟格城,並在那裡安營紮寨。

  扎喀寨,又稱扎喀關,是“滿洲三關”之一。明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佟·努爾哈赤佔據馬爾墩寨以後,為了控制滿洲老營(佛阿拉)的西部門戶,便以馬爾墩為中心,修築了著名的“滿洲三關”:

  第一道關叫雅爾哈關,滿語“雅爾哈”漢義為“豹”,位於新賓縣木奇鎮西三道關村,關牆為石築,遺址清晰。

  第二道關叫代珉關,滿語“代珉”漢義為“雕”,位於新賓縣西馬爾墩嶺上,並在嶺上豎起有石碑一塊,上書滿文“馬爾墩福勒丹”,“馬爾墩”漢義為“阻隔”,“福勒丹”漢義為“關”;後來的滿清時期還在該地建有“祥雲寺”,二層大屋,前屋供奉關公,後屋供奉王母。

  第三道關即扎喀關,滿語“扎喀”漢義為“邊關”,位於今遼寧省新賓縣上夾河鎮五龍村附近。

  以上三關遺址尚存。

  佟·努爾哈赤率兵登上了距黑濟格城不遠的古勒山,據險列陣。次日,派勇將額亦都精騎百人,前往黑濟格城附近挑戰。九部聯軍見滿洲兵來,當即放棄攻城前來應戰。

  額亦都單槍匹馬而出,戰幾回合,撥馬佯裝敗陣而走。聯軍不知是計,尾隨至古勒山下時,額亦都突然回馬連殺九人。當赫首領葉赫納喇·布齋、葉赫納喇·那林孛羅、蒙古科爾沁三名首領率兵衝殺而來時,佟·努爾哈赤命令放滾木擂石,於是木石俱下,已衝到最前面的葉赫納喇·布齋戰馬觸木而倒,葉赫納喇·布齋還未來得及爬起,就被山上衝下來的一名叫吳談的滿洲兵一刀剌死。後面的葉赫納喇·那林孛羅見兄長被殺,竟然在戰場上痛哭失聲。各部首領見到這種情況後,也鬥志大減,無心戀戰,紛紛策馬脫離戰場。

  古勒山地區崎嶇陡峭,山下的蘇克素護畢拉(今蘇子河,滿語“蘇克素護”漢義為“魚鷹”,“畢拉”漢義就是“河”)西岸一片沼澤,九部聯軍撤退之軍三萬之眾蜂擁一路,潰不成軍。佟·努爾哈赤見九部聯軍敗退,立即下令吹響螺號。剎那間,伏兵四起,滿洲軍如猛虎下山,迅速截斷了九部聯軍的退路。接著騎濤呼嘯,矢石如雨,橫掃萬軍如卷席,殺得九部聯軍人仰馬翻,激戰之聲響徹了整個山谷。

  這場動人心魄的大戰,後被清史稱之為“古勒大戰”。九部聯軍在這場戰爭中失敗得慘不忍睹,兵馬填壑,橫屍荒野,而倉惶逃命的蒙古科爾沁貝勒明安則因戰馬陷入泥潭,弄得丟盔御甲,全身無一衣物遮掩,赤身裸體地跳上一匹無鞍之馬狼狽遁走。烏拉部酋長滿泰之弟布佔泰被活捉時,嚇得他連聲大叫:“不要殺我!願以財產贖身。”數年之後,佟·努爾哈赤每次在笑談間,都引以為榮。

  古勒山的巨大勝利,使得佟·努爾哈赤從此威名大振,遠近懾服,為不久後的後金政權正式建立以及迅速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南遮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