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姓圖騰(區氏圖騰)
區(ou)姓是中華姓氏之一,出自春秋時期區冶子之後,是夏帝少康庶子越王無餘後裔。區姓人口主要分佈在嶺南兩廣港澳珠三角地區,歷史名人物主要有:春秋區冶子,戰國魯大夫區夫,西漢中郎區博,東漢孝子區寶,蒼梧太守區景,明代學者區道江、明代工部郎中區大任等。區姓現今人口約十二萬,排在姓氏排行榜第三百九十三位。
【釋義】區的本義是一種古代容器。四升為豆,四豆為區。區,又有藏匿之意。
【得姓始祖】
區冶子:區姓始祖為春秋時期之劍祖越國區冶子,是越王無餘之後,因為學識淵博,而又同為無餘後人,所以受到越王允常所重用,聘為越國軍工兵器冶煉官,而經過區冶管理製造出來的兵器,以冠絕天下而聞名!區冶也因為如此而被允常封為湛王,食採於平陽區邑。我們在從荊州出土的句踐劍,所做的科學鑑證,就足夠引證出區冶子的物理化學水平之高超,可謂博通天地,難怪會被列國尊稱為區冶子!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春秋的時候有匠人叫歐冶子,因為他居住在歐餘山,又以冶煉鍛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歐冶為姓。
歐冶子後來移居到福建的閩侯縣冶山,為越王鑄造過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鉤等五種利劍。名噪一時。後來又於徒弟為楚王鑄造了龍淵、太阿、工布三把利劍。歐冶子的後代以祖先的名字做為姓氏,形成了歐姓。有的去掉欠字為區姓。歐與區音同。
源流二
夏朝帝王少康的兒子無餘,被封於會稽,建立了越國,為諸侯國。
到春秋的時候被吳國給滅掉了。十九年後,鉤踐又復國。到鉤踐六世孫無疆為越王的時候。被楚國所滅,無疆的次子蹄被封於烏程歐餘山的南部,以山南為陽,所以稱為歐陽亭侯,無疆的支庶子孫,於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為姓氏,形成了歐、歐陽、歐侯三個姓氏。後來雖然也有歐陽、歐侯省姓為歐,但是起源仍為這一支。至漢朝時,由歐安又分出一支區氏(見下《三、歷史名人·歐安》),稱區姓。
【遷徙分佈】
遷徙
區氏,望出平陽、桂陽(兩處實屬一地)。《古今姓氏書校勘》引漢《風俗通》雲:“古善劍區冶子之後,單姓區氏”。族盛於東南,顯聞者有:漢之區寶,仁孝格禽獸;區博,官中郎,諫井田;區曲,作粽祀屈原,為端午節食粽之始;區祉,熹平中,為曲紅長;區景,蒼梧太守,譽為“嶺南巨擘”。晉之區純,有巧思,精器械之技,詔補南方左校。南北之區金,為右武衛校尉,累擢尹州刺史;子:穎,寧州刺史;孫:伯虎,官至新州刺史;嶺表自六朝,而區氏以著,三世刺史,傳為盛事。隋之區澤,為熙平郡守。唐之區世畧、區德濟,官連州刺史;區愷,由進士,官上思州、田州等處提督宣府元帥;區信,開元初進士,歷任江南西道陞嶺南採訪處置使;區冊,韓愈為陽山令時,冊往見之,愈大加稱許,常稱曰:“區生東南一人”也!歸贈《送區冊序》;從弟區弘亦同遊韓門,有贈《南歸詩序》。上述所載於志乘,皆有可考。宋元以後,宗支遷往嶺南各鄉,奕世蕃昌。明清以來,碩彥輩出,文風鼎盛,武事隆興,科甲蟬聯,名宦鄉賢,彪炳史冊,稱嶺海右族焉。族登殿試金榜文武進士者五十餘人,文武舉貢者則數以百計,舉不勝數。清光緒九年(1883年),闔族在省城豪賢路四約建祠(今屬廣州市越秀區中山四路芳草街四十八號),門額題曰:“林石家塾”,為探花李文田所書,堂中匾曰:“凝遠堂”,以不忘本也。據《區渭泉祖家譜》又說,廣東新會區氏的始祖竹溪公於宋度宗鹹淳年間(1265-1274年)從粵北南雄珠磯巷遷徙到廣東新會。在這之前他們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其實,不論是區氏、歐氏或歐陽氏,他們的祖先都是從中原,經過莆田,南下福建、廣東各地。
分佈
區姓現今人口約十二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086%,在姓氏排行榜上位列第三百九十三位。
今天津武清、江西宜豐、廣東乳源、廣東高要、湖北武昌、 山西絳縣、新會、高明、高要、吳川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傈僳族有此姓。
【郡望堂號】
郡望
平陽郡:荊州長沙之地。
堂號
平陽堂:區姓出於荊州平陽區邑。
八劍堂:春秋的時候有區冶子善於鑄造劍,越王允常聘請他鑄了五把劍(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鉤),後來,區冶之子干將又為楚王鑄造了三把劍(龍淵、太阿、工布),這八把劍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劍。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大禹治水,身先士卒,因公忘私,過門不入!
周行天下,還歸大越,登於茅山,會計諸侯。
少康中興,恐失禹祀,封庶子予,號曰無餘,
留守大越,嵞山禹冢,復立禹廟,薪火相傳。
商代夏後,與中國絕,隱數十世,吳人侵越,
允常稱王,團結越人,扺抗外敵,吳越相爭!
越子區冶,無餘之後,越大夫子,博通天地,
允常禮聘,區冶鑄劍,湛廬神鋒,曠古絕今!
賜封湛王,冶子不受,隱居隩區,平陽區邑,
區冶啟姓,平陽望族,夏越世家,源遠流長。
【祠堂古蹟】
佛山市松塘區氏宗祠
松塘村中有一口池塘,池塘北岸依次排列著世大夫家廟、東山祖祠、見五大夫祠、六世祖祠、區氏宗祠等多座祠堂。區氏宗祠為松塘區氏總祠,奉祀松塘始祖來世公,各房圍繞總祠分別在不同時期設立房系祠堂若干。有《松塘古名勝紀》如此描述這片宗族發祥之地:“宗祠前華嶺,系夾輔人村幹龍而至,為族內三四五六七世祖祖荃發祥之地。上有喬松,不知年代;高逾百尺,大可十圍;枝幹平垂,秀麗如傘。遠而望之,如有巨人擎華蓋,立於廬墓之後祠堂之前。當夫天和景明,時有異色鳥翱翔樹巔,祥雲為之蔭護。涼飄乍起,則清聲遠播,滿壑洪濤,凡拎頓豁。若巨風陡作,又如神龍跳舞,直欲凌空飛去,不可端倪。然屹立崇崖,並無依附,歷久彌堅,真神物也。”
作為總祠的區氏宗祠自然是多座祠堂中規模最為龐大的一座,其建築形制最為完整,裝飾造型最為精緻豪華。區氏宗祠為單簷歇山式屋頂,簷面一層層鋪以青灰色瓦片,瓦當為雲紋狀黃色琉璃。屋頂上的博古脊引人人勝。牆體白底黑邊,十分醒目,裝飾意味十足。屋簷下的大門上方懸紅底金字門匾,雙扇大門上彩繪各持利器的門神。門口有聯雲:“華山喬木千章秀,春水支流萬派同。”門前石柱對聯為:“日月旋天柱,魚龍變伴池。”牆體與石柱之間有一對包臺墩,為娶親擺酒時樂隊演奏場所。
該祠為三開三進。首進較狹小,前後僅容一張可坐五六人的方桌,牆內設一小神凳,供奉土地神。首進之後為一天井,以黑色木「〕隔開。由天井入內,拾級而上,又是一座歇山頂式、樑柱承託的建築,這是第二進,為中堂。中堂前又有一天井,以黑色大門分割,大門之上懸“保濟堂”牌匾,這是松塘區氏的堂號。再次拾級而上,便是內殿,上方神完內建由磚片砌成的紅底黑字的巨大“福”字,並無祖宗牌位。傳說慈禧曾賜巨型福字與松塘村,此後松塘祠堂的內殿便都仿製福字貼於神完內。正殿兩旁為廊龐,屋簷稍矮於正殿屋簷,常掛以香塔。
該祠始建於明萬曆年間。隨後,各房紛紛附屬於它而建分祠。最初建成行落成禮時,此地凡出自太始祖桂林公之下六族宗桃所有宗親兄弟都一起前來慶賀,聲勢浩大。而該祠由松塘三房共同悉心維護,但凡婚、壽、喜皆常聚於此祠堂。舊時,松塘有“祠堂例飯”習俗。所謂祠堂例飯,指村中十五週歲及以上的成年男性,每隔數日便集體到族中祠堂共同用餐。這一久遠的習俗,證明從前祠堂是有比較充足的財力的。松塘祠堂有在村中開挖的數十畝池塘為族產,又有在環村崗巒上開發的一些耕地為族田,族產有族人共治,族田由各房輪流負責耕作管理,收人為全村共有。收人的管理,則由“紳襟父老”從族人中挑選可靠之人作“管襄”。在松塘,村人尊稱年過花甲的男性為“父老”,舊時,人們把父老之中的一小部分稱作“紳襟父老”,所謂“紳襟”,是指有一定學歷及文化水平的男人,而舊時只有透過鄉試考取秀才以上者,才有資格被稱作紳襟。因此,紳襟父老便是父老中的核心,是宗族德高望重的長者。宗族議事時,族人齊聚祠堂,由紳襟父老主持討論,父老可自由發表意見,最後由五至七位組成紳襟父老群體作出裁定。六十歲以下的男性只有得到父老的首肯後,才可以在祠堂裡發表言論。由紳襟父老決定的管襄,負責族產賬目的管理工作,而紳襟父老會定期或不定期檢視賬簿。每逢清明節祭祖拜公,要在祠堂設一專臺,將賬簿平攤在臺面上,供族人翻閱檢視。每當執行宗法族規,懲罰不軌族人時,祠堂便成了公堂,紳襟父老便是威嚴的法官。紳襟父老傳集族人於宗祠,廊龐兩側由內殿向外延伸,各排一列椅子。父老紛紛相對而坐,各房其餘男子立於父老身後,旁聽斷案。當事人則在內殿堂中,而對祖先牌位闡明事實,各自辯解,以待族人作出判斷。父老們聽過當事人分別陳述後,收集族人意見,供紳襟父老最終裁定。族人若違反宗法族規,必在宗祠裡當眾處罰,以示警戒。如今松塘已無紳襟父老的說法。然,族中事物仍由熱心公益的父老操持。比如,每年農曆七月四日和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分別為“孔聖誕”和“關帝誕”,是松塘村最重要的酬神節日,父老們在節日前十天半月就開始收取族人的捐款,並張羅酬神活動的籌備工作。清明時節,父老們要在區氏宗祠主持盛大的祭祖儀式,儀式罷,各房還要自行在支祠裡再行祭拜。父老是宗族活動的組織者,平日裡他們則是祠堂的管理者,坐落於祠堂群中的孔聖廟旁,便有父老的辦公點,由此,孔聖廟附近的榕樹下成一了族中父老的聚集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