駢姓圖騰(駢氏圖騰)
駢姓是中華姓氏之一。關於起源說法有二:一說駢”姓的祖先應該與遊牧民族有關,“駢”字從“馬”“並”聲,可能大約在五胡亂華時北方的遊牧民族入居於“並”(山西幷州),故取漢字“駢”為姓,從“馬”表示民族的特點,從“並”表示居住地,或許這就是“駢”姓的來由。二說以地名為姓。《左傳》、《論語·憲問》中有管仲“奪伯氏駢邑三百,飯蔬食,沒齒無怨言”的記載,其中“伯氏駢邑”即今天山東省臨朐縣一帶,有人據此認為以地名為姓。駢姓當今人口約三千,排名在第一千零七位。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駢”姓的祖先應該與遊牧民族有關,“駢”字從“馬”“並”聲,可能大約在五胡亂華時北方的遊牧民族入居於“並”(山西幷州),故取漢字“駢”為姓,從“馬”表示民族的特點,從“並”表示居住地,或許這就是“駢”姓的來由。(待考)
源流二
以地名為姓。《左傳》、《論語·憲問》中有管仲“奪伯氏駢邑三百,飯蔬食,沒齒無怨言”的記載,其中“伯氏駢邑”即今天山東省臨朐縣一帶,有人據此認為以地名為姓。近日與山東臨朐縣地方誌辦公室聯絡,其回答說:“今臨朐境,古稱駢邑,為紀國所轄。現在山東臨朐縣沒有姓‘駢’的。”如果以地名為氏,應該當地有所遺存,一般來講以邑為氏應該是祖籍所在,不能沒有痕跡。其費解之一。其二:歷來學者對《論語》中的“伯氏駢邑三百”就有不同的解釋,或雲“伯氏駢”是人名,而“邑三百”是指“伯氏駢”的食邑有三百。若如此,則“駢邑”就不是地名了。(待考)
【遷徙分佈】
遷徙
《論語·憲問》中有管仲“奪伯氏駢邑三百,飯蔬食,沒齒無怨言”的文字記載,其中“伯氏駢邑”即今天山東省臨朐縣一帶,有人據此認為春秋時期,山東臨朐縣就是駢姓人的聚集地和最早的源頭。但北京的駢宇騫認為“駢邑”作為一個地名,和“駢氏之邑”是有差別的,以此為依據難免牽強。
山西洪洞歷來是人口、姓氏的重要遷出地,駢宇騫認為關於駢姓的最早記載見於明代《萬氏統譜》,明朝時期曾出現過舉人駢哲、戶部主事駢恭,除此之外並沒有獲得什麼有關駢姓淵源的資訊。而據上世紀90年代山西進行的第四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省駢姓人共1182人,這再次證明了“駢”的確是一個稀有的姓氏。
關於駢姓的由來,至今難以找到一個有據可考的說法,有的往往是一種傳說和推測。在河南安陽的駢姓人中有這樣一種說法:駢姓人的祖先原姓邊,在朝廷裡為官幾代,很有勢力。一度遭到佞臣誣陷而招惹了殺身滅門之災,為了逃難避患,倖存者便更姓為駢,並沿用至今。這一說法雖與“駢”字在河南安陽一帶方言中讀音為“biān”,同邊,但只是口耳相傳的說辭,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還有待考證。
分佈
駢姓當今人口約三千,排名在第一千零七位。
駢姓人的祖籍主要有山西省的沁縣、偏關、祁縣、黎城;河北省的磁縣、武安、曲州、大名;河南省的安陽、濮陽、南樂、內黃;江蘇省的盱眙、泗洪、徐州;安徽省的明光;內蒙古的呼市;北京市的懷柔;山東省鉅野縣等地,其中不少駢姓人聚居地的地名都被冠以“駢”字,如河南安陽市殷都區西郊鄉的駢家莊;江蘇宿遷市泗洪縣臨淮鎮的駢臺村等。但也有“名不副實”的特例,如山東省鉅野的駢樓。
駢姓是主要分佈於中國山東境內,棗莊、菏澤等地少有的一個姓氏,其他河南、山西、河北、北京、江蘇、安徽、內蒙古、黑龍江、上海、雲南、陝西、山東、新疆等省份都有駢姓人分佈。並且有的地方還有相對集中的“駢”姓村莊。
【郡望堂號】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