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姓圖騰(漆氏圖騰)
漆姓是中華姓氏之一,系神農(即炎帝)後裔,本姓姜。神農後四十一代孫(即伯夷叔齊之孫)隱居漆水(名曰漆河)之東,後徙居商丘之漆園,遂以漆為姓,漆姓由此開始。現今漆姓人口約有十四萬,排在姓氏排行榜第三百六十七位,在臺灣名列第四百四十二位。
【釋義】漆,本義為河流名,為渭水支流。漆,又指粘液塗料,塗於物體表面,幹後能結成堅韌而美觀的保護薄膜。
【得姓始祖】
漆河:伯夷叔齊之孫隱居漆水之東,後徙於商丘東北的漆園,遂以地名“漆”為姓氏,稱漆河,漆氏由此開始,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姜姓漆氏族人以及分衍的戚氏,大多尊奉漆河為得姓始祖。
漆雕開、漆雕哆、漆雕徒父:孔子七十二賢人,稱漆雕氏三賢,世傳堂號即為“三賢堂”。 後來,漆雕氏逐漸省文簡化為單姓漆氏。姬姓漆雕氏、以及分衍的柒氏,大多尊奉漆雕氏三賢為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漆季高:山東蔡邑為漆姓之第二老家.第九十八代孫季高公出任江西觀察史,萬民愛慕,故落戶江西南昌縣豬市巷地,忠厚相傳,詩書相繼,文章禮樂,渾厚敦龐,皆季高公為承前啟後之關鍵也.季高公為江西始祖,江西也就是漆雕氏第三個老家。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姜姓,出自炎帝神農氏後裔,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傳說,神農氏的第四十一代孫、伯夷叔齊之孫隱居漆水之東,後徙於商丘東北的漆園,遂以地名“漆”為姓氏,稱漆河,漆氏由此開始,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重慶的江津、綦江、以及遷入貴州等地的漆氏族人中,有一部份在清朝嘉慶年間改為戚氏。
姜姓漆氏族人以及分衍的戚氏,大多尊奉漆河、漆氏三賢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吳國漆雕職業,屬於以職業稱謂為氏。
漆雕,最早出現時是職業稱謂,主要是周王朝時期吳國開國國君姬泰伯(姬太伯)的後代,是油漆裝飾工的古稱。在他們的後裔子孫中,有以祖先的職業或技藝名稱謂為姓氏者,稱漆雕氏。春秋時期,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其中就有姬泰伯的後裔子孫漆雕開、漆雕哆、漆雕徒父,故稱漆雕氏三賢,世傳堂號即為“三賢堂”。漆雕氏在今天的湖北宜賓地區是大姓,主要分佈於譜安、橫江、雙龍、復龍一帶,在宜賓市區及宜賓縣城均有此姓氏。後來,漆雕氏逐漸省文簡化為單姓漆氏。在古代,“漆”與“柒”二字通假,因而亦有稱柒氏者。
姬姓漆雕氏、以及分衍的柒氏,大多尊奉姬泰伯(姬太伯)、漆雕氏三賢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古汪罔鄋瞞族長狄氏,屬於以職業稱謂為氏。
該支漆氏出自古汪罔國,為其國大將鄋瞞族長狄氏所改。古代鄋瞞族(春秋時期長狄氏的一支),其中有的族人改姓為漆氏。汪罔,古國名,後世史書中訛為汪芒國,國君為防風氏。據一些專家的考證,汪罔國故址在武康,即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一帶。
在史籍《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吳伐越,得骨節專車,使問仲尼,對曰,禹治群氏近會嵇,防風氏至,戮之,其骨節專車。防風,汪芒之君,守封禺之山,為厘姓,在虞、夏、商為汪,於周為長翟,今為大人。”司馬遷作《孔子世家》,主要取材於《孔子家語》,故與《孔子家語》所記基本相同,因此說“汪罔”為“汪芒”,守封禺為漆姓,於周為長翟氏。
在典籍《國語·魯語》中有這樣的記述:“客曰:‘防風氏何守也?’仲尼曰:‘汪芒氏之君也,守封,禺之山者也,為漆姓,在虞、夏、商為汪芒氏,於周為長狄,今為大人。’”此外,該書的註解上也指出:“汪芒,長狄之國名也。”
在史籍《左氏傳》中記載:宋武公之世,長狄伐宋,班在宋地長邱打敗長狄,俘獲長翟緣斯。魯桓公十六年長狄伐齊,王子成父俘斬長翟僑如和其弟榮如,將榮如斬首,並將其頭埋在周之北門——濟北谷城。衛國人又捕獲其季弟簡如。文公十一年長狄侵齊伐魯,魯在東郡濮陽的成地戰敗長狄,富父終甥殺長翟僑如,埋其首於魯子駒之門,至宣公十五年榮如死時已一百零三年,而其兄焚如尚存,至焚如長翟氏為長狄氏,此後長狄敗亡,並無子孫存活於魯。
孔子說:“在周為長翟,今為大人”,即指該支漆氏。
源流四
源於地名,出自古代漆水,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漆水,是古代一條河流的名稱,是周王朝姬姓家族的發祥之地,史書記載其源出古代所稱的右扶風郡杜陵岐山,東流匯入渭河。主要流域分佈在邠州西部(今陝西咸陽彬縣),今稱漆河。在史籍《山海經·西山經》中記載:“羭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注於渭。其上多棫橿,其下多竹箭,其陰多赤銅,其陽多嬰垣之玉。有獸焉,其狀如禺而長臂,善投,其名曰囂。有鳥焉,其狀如梟,人面而一足,曰橐上靟,冬見夏蟄,服之不畏雷。”羭次之山,就是岐山的一個支脈,在今陝西省寶雞市境內,是遠古燕山山系地質造山運動的產物,古漆水的發源地。
在漆水流域生息繁衍的古代住民,很早即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即稱漆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五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邾國邑地漆閭丘,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漆閭丘,春秋時期邾國邑地,故址在今山東省鄒城市,中心區域在今鄒城漆女城遺址一帶。邾國,亦稱邾婁國,是姬姓曹家諸侯國,子爵,因此也稱邾子國,開國君主叫曹俠,亦稱邾俠。後還分出小邾國、鄒國(騶國)、濫國等,但其一直是大國魯國的附屬國。邾國在歷史上與魯國一直是合合分分、親親打打。周靈王姬洩心二十年(魯襄公姬午二十一年,邾悼公曹華四年,公元前552年),邾國在魯國的不斷打擊下國勢日衰,邾國的大夫、庶支貴族曹其乾脆歸附魯國,並將其管理的漆閭丘地區一起奉獻給魯襄公,因此成為魯國大夫。這在史籍《春秋穀梁傳·襄二十一年》中有記載:“邾庶其以漆閭丘來奔。”
漆閭丘之地歸屬魯國之後,其地民眾多以地名為姓氏,稱漆閭丘氏、漆閭氏、閭丘氏等,後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漆氏、閭氏、丘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漆氏系神農(即炎帝)後裔,本姓姜。神農後四十一代孫(即伯夷叔齊之孫)隱居漆水(名曰漆河)之東,後徙商 丘之漆園,遂以漆為姓,漆姓由此開始。
五十一代孫漆沔,有壯志,喜遊觀.至蔡邑(今山東省上蔡)謁神農,卜居上蔡汶水之陽,遂以蔡為郡望,這是漆姓稱蔡郡之來歷,山東蔡邑為漆姓之第二老家。
九十八代孫季高公出任江西觀察史,萬民愛慕,故落戶江西南昌縣豬市巷,忠厚相傳,詩書相繼,文章禮樂,渾厚敦龐,皆季高公為承前啟後之關鍵,季高公為江西始祖,江西也就是漆雕氏第三個老家。
另一支漆氏為古代滿族姓氏,春秋時長狄的一支,周頃王三年為齊國所滅。
再一支為漆室女之後,春秋時魯國有漆室邑,居者以漆為氏。郡望為濮陽(在今河南省濮陽縣)。據《尚友錄》載:漆氏世為青州北海(今山東省昌樂東南)望族。又《姓氏考略》雲:漆氏望出南昌(今江西省南昌市)、北海(今山東省昌樂東南)。
分佈
漆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現今人口約有十四萬,排在姓氏排行榜第三百六十七位,在臺灣名列第四百四十二位。多以蔡州、濮陽、魯郡、北海、南昌、武康為郡望。
今重慶市的渝北區、江津縣、綦江縣、大足縣、銅梁縣,湖北省的武漢市新洲區、咸寧市、黃岡市團風縣、麻城市、羅田縣、黃梅縣、赤壁市、潛江市,江西省的南昌市、宜春市的靖安縣宜豐縣、泰和市、高安市、萍鄉市、上饒市、景德鎮市,陝西省的西安市、漢中地區,四川省的成都市華陽縣、郫縣、綿陽市涪城區、達州市宣漢縣、渠縣、遂寧市、巴中市、資陽市樂至縣、安嶽縣、樂山市、南充市、廣安市武勝縣、中江縣、涼山州美姑縣,雲南省的易門縣、麗江,貴州省的貴陽市、遵義市、六盤水市、大方縣、黔西縣、織金縣、納雍縣、畢節市、龍里縣,江蘇省的淮安市淮陰區、儀徵市、無錫市,山東省的菏澤市鉅野縣,,河北省石家莊市、滄州市,河南省鄭州市、商城縣,湖南省的株洲市醴陵縣、永州市東安縣、祁陽縣、岳陽市、益陽市桃江縣、常德市、張家界市,安徽省的金寨縣、霍邱縣、霍山縣、六安市金安區、合肥市、淮南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甘肅省的蘭州市、隴西、天水、武威,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區及全州等四縣,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大慶市,吉林省的吉林市,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包頭市,臺灣省的苗栗縣等地,均有漆氏族人聚居分佈。各地漆氏人口在幾十人到一萬多人不等,其中湖北潛江熊口鎮聚居人口一萬多。
【郡望堂號】
郡望
蔡 州:亦稱蔡郡。秦朝時期把原來的蔡、沈二國之地改置為三川郡。漢朝時期又改為汝南郡(今河南上蔡)。東晉朝時期將治所移至懸瓠城(今河南汝南)。隋、唐兩朝改為蔡州,一度曾名為豫州;隋朝時期改漢朝的溱州置蔡州,其治所在隋朝時期名為上蔡縣,唐朝時期名為汝陰縣,均在今河南省汝南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汝南縣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也曾置蔡州,治所在蔡陽,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棗陽市西南部一帶地區。
濮陽郡:濮陽古為帝丘;春秋時期衛國軒都,因地在濮水之北,故名,地在今河南省濮陽西南,古黃河南岸。秦、漢之際為濮陽縣,屬東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濮陽縣。漢、魏時期為東郡治所。晉朝時期改東郡置國,西晉末期改郡,並分濟陰郡之一部分給濮陽郡,治所均在古濮陽。北魏時期移濮陽郡治所於鄄城(今山東省鄄城北)。隋朝時期改為濮州,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渭縣、濮陽市、範縣、山東省濮州縣、郭城縣一帶地區。唐朝時期濮州濮陽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後梁、後晉夾河苦戰,晉王李存助建德勝二城。其後德勝北城為濮陽,就在黃河邊上。濮陽一帶是黃河河道變動頻繁之處,宋、金之際,黃河主流南趨,濮陽便遠離黃河。
魯 郡:亦稱魯國、魯國郡、東魯郡。西漢朝初期,漢高祖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為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政權以及晉朝時期改為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政權又改其為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也有個魯州魯郡,改魯縣為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治所在兗州。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雖然轄有曲阜,治所亦在兗州,而將原魯國郡治遷至今山東省的滋縣(今山東德州陵縣滋鎮)。
北海郡:漢朝時期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分齊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一說營陵,今山東昌樂),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濰坊、煙臺一帶地區。隋、唐兩朝的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其時轄地在今濰坊等一帶地區。
南昌郡:即今江西南昌市。
武康縣: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位於浙北地區。
堂號
蔡州堂:以望立堂,亦稱蔡郡堂。
濮陽堂:以望立堂,亦稱帝丘堂、軒都堂。
魯郡堂:以望立堂,亦稱魯國堂、東魯堂。
武康堂:以望立堂,亦稱汪罔堂、防風堂、永安堂、永康堂。
三賢堂:春秋時期,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其中有漆氏後裔漆雕開、漆雕哆、漆雕徒父,故稱漆氏堂號“三賢堂”。為紀念三賢人,漆氏改單姓為複姓,複姓漆雕從此開始。
字輩
四川遂寧漆氏字輩:“繼魯承再茗(薗),仲崇宗希登;弘開興大(啟)勝,世(國)太永長明;家正連仁德,光耀千祥雲。(清康熙年間入川后修家譜議增30字)先代恩澤廣,福祿壽鹹增;孝友輝倫紀,禮義煥文星;賢聲傳江楚,務本樂豐亨。(2007年丁亥年續修家譜再增30字) 雨泉原林昊,俊伯嶽青松;昭治信思念,宣帝孟君東;春映冠科濟,尚知金書風。”
四川遂寧漆氏,有“江湖十代”之說。“繼魯承再茗”(江西五代)、“仲崇宗希登”(湖南五代),以上合稱“江湖十代”,即,“茗、仲”字輩“江西填湖廣”由江西吉安府太(泰)和縣鵝江大丘銀杏村到湖廣永州府東安縣宣義中鄉第七都仁厚裡三甲地名“木暴”(古體字,左邊木字旁、右邊暴字)木山本祭五姓大王祠下居住(今湖南省永州市東安縣大廟口鎮紫雲鄉漆井村,經查漆井村有一個凸木山)建業,“登、弘”字輩於康熙三年至三十六年間,有漆仲相後裔“登”字輩十一房人攜“弘”字輩二十餘人來川建業於“遂蓬二邑”(今四川遂寧市大英縣、船山區、安居區以及四川安嶽縣、樂至縣部分割槽域,以大英縣最為集中),“弘”字輩為入川主力,現“太”字輩稀罕、已傳至“德”字輩。本家族漆仲楠部分後裔(崇德-繼宗-希仁-登儒-弘遇、弘選)在四川安嶽縣華嚴鎮,漆仲相部分後裔(崇念-繹宗-希金-登祥-弘憲-開俸、元、周;任宗-希秀-登鳳-)在四川樂至縣雙河鎮、回瀾鎮等地,仲相公其餘後裔仍居湖南老家永州東安縣大廟口鎮紫雲鄉漆井村。
四川遂寧漆氏“江湖十代”:-漆繼直-漆發魯-漆承章-漆再清-漆茗園(長茗園、次金園、么讓園)-漆仲相(長仲楠、次仲標兩女、么仲相)-崇字輩六房......(待續)
四川富順漆氏字輩:“家正連仁德光耀千祥雲”。
四川達州漆氏字輩:“宏開運正昌”。
四川雙流漆氏字輩:“陳家有道單貴聯芳天朝興正萬代永昌”。
重慶大足漆氏字輩:“開國定邦上宗君、天文帝禮正朝廷、榮華永遠光先德、福祿昌明裕賢能”。
重慶銅梁漆氏字輩:“尚宗君天文光元明學勝先正九升大獻崇興”。
重慶渝北中興鎮漆氏字輩:
蕃祖長房~八房:
鑑仕珠文然 可一紹長郊 支汝志兆履 傳國樹宗邦 鉅澤槐熺垕 鍾洪梓爠均。
支藟祖:
鑑仕珠文然 可一紹長郊 支汝志單德 木基定為高 鎰浦柄炎型 欽鴻植煥城。
支荇祖、祈祖、瑛祖:
鑑仕珠文然 可一紹長(郊 祈 瑛 並列) 支汝志兆履傳國樹宗邦 鋳滿椿煊理 錫海保熒坤。
可登長房棟公:
鑑仕珠文然 可一紹長貴 〈(支 汝 應 遇)(帝 元延建)(支 學 志 茂)並列〉單
昌熙鼎泰蔚 鑾河棣灼在 鈞湘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知縣直譽;
教授清名。
——李文鄭撰漆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瑞州新昌人漆文昌,嘉靖年間舉人,官應城知縣,離宰相張居正的家鄉江陵很近,但他從不因此去拜訪張居正,人們都佩服他的耿直。後歷官永昌知府、參政。晚年回鄉,把數十畝田地都分給族中人,自己則閉門教子。下聯典指元代高安人漆希範,字文翁,才識超人,善寫文章。初為本縣文學,後任靜江路教授,謹慎清廉,為世人所推崇。官至臨江路知事。
威昭晉室;
績著漢朝。
——佚名撰撰漆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代漆欽,官鎮西將軍,威望極高。下聯典指漢朝漆沈,官至魯相,治績顯著。
五言通用聯
使仕未能信;
追贈並受封。
——佚名撰撰漆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魯國人漆雕開,字子開,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著稱。孔子曾讓他去做官,他卻表示沒有信心,說:“吾斯之未能信。”下聯典指春秋時魯國人漆雕哆,字子斂;漆雕徒父,字子文。二人都是孔子的弟子。北宋真宗時,漆雕哆被追封為濮陽侯,漆雕徒父被迫封為高菀侯。
六言通用聯
道闡濮陽衣缽;
學開高菀規模。
——佚名撰撰漆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漆雕徒父,春秋時魯人,字子文,孔子弟子。下聯典指漆雕哆,春秋末魯人。字子斂,孔子弟子。
吳國公族後代;
孔子得意門生。
——佚名撰撰漆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孔子弟子漆雕開,蔡人,或曰魯人。字子若,少孔子十一歲。習尚書,不樂仕。孔子使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
七言通用聯
如膠似漆友誼厚;
細琢精雕技藝高。
——佚名撰撰漆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蜂腰格鑲嵌漆雕氏之“漆雕”二字的嵌字聯。
【祠堂古蹟】
六安市金寨縣漆氏宗祠
漆氏宗祠位於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斑竹園鎮走馬坪,是族人為紀念遷商始祖式嫻公而建。始建於公元1720年,歷代多次修葺,成今日規模。2006年再次進行修繕。佔地面積1200平方米。磚木結構,徽派建築風格。
建立者嫻公,字季明,號篤志齋,明代進士,誥封中憲大夫,官至開封府尹,是漆氏遷入湖北黃岡的始祖仁二公的曾孫。式嫻公,自幼好學,是一位能文善武的奇才,26歲就任開封府尹。因武功高強、性情豪爽,經常上山打獵。據傳,一次在回鄉探親時,帶人上康王寨打獵,追一隻花斑豹至斑竹園,因天黑借住在朱府。天明後,被斑竹園的奇山秀水所吸引,特別看重斑竹園後山之虎形地,就上奏朝庭,辭官不做,隱居斑竹園。
根據漆氏宗譜記載,該祠名五桂堂,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該祠堂建築面積約900平方米,背山面水,環境優美,面闊五間,進深三進,由大門、明倫堂、寢堂、廂房和廂廊組成。大門為三開間兩層建築,明倫堂面闊為明三暗五,明間五架樑前後出雙步,稍間無柱,寢堂也是五開間。考古人員在宗祠裡面還發現存有光緒年間“洪都世澤”金子匾一塊。“這個宗祠的佈局比較特殊,與別的祠堂建築不同,該祠充分利用山區地勢的變化,大門是戲樓式建築,廂房位於大門和明倫堂的兩側而不是連線大門和寢堂。”考古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種佈局在我省祠堂類建築中非常罕見,裡面結構儲存非常完好,做工也比較講究,具有清代早期的建築特點。其內部的木雕、石雕及磚雕都很精美,尤其在牆面磚的製作上比較規範,山牆搏風砌築精細,這些都客觀地反映了當時那個地區的建築水平,具有非常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又充分反映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築技藝。
漆氏宗祠始建於公元1720年,歷經三百年風雨,共進行了三次大修。公元1788年11月,雨霖、恭成、名典、名吉、士恆諸公領起合族之力,首度大修,經冬復春而成。公元1893年3月,容齋公總攬二度修造之事,經春歷夏,書房始立。世異時移,又經風雨百年,宗祠牆傾屋爛,架腐柱枯,幾近凋零倒閉。公元2006年10月18日,應漆學文之邀,時任國務院三峽辦副主任、國家移民局長的漆林攜夫人,親臨宗祠,睹宗祠之滄桑,生無盡之感慨,遂倡導族人保遺產、護祖業。學文、學敏、仲書率力先行,力肩大修之重,仲良、承濤協力其後,躬親督造之繁。漆氏族親鼎力同心,精策劃,聚款物,慎修造,巧安排,越一載寒暑,公元2008年4月,宗祠三度重修整葺完成。
漆氏宗祠不僅是一座有著兩百多年曆史的古建築,而且還是一處革命文物。在解放戰爭時期,劉伯承元帥曾在此停駐了3天。1955年授銜時,漆家有兩人被授為少將,一人被授為大校。金寨縣文物部門有關人員告訴記者,漆氏宗祠目前遷建的位置將來會建成紅軍紀念園,以後還會在該地原樣復建一些大別山區的文保建築,準備把這裡打造成一個紅色旅遊教育基地。漆氏宗祠是該基地整體搬遷按照原樣重建的第一座古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