繩氏起源及歷史

繩姓圖騰_繩氏圖騰

繩姓圖騰(繩氏圖騰)

  繩姓是中華姓氏之一,出自子姓,源於商王之後。周滅商後,分給伯禽殷民六族:徐氏、條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為商朝手工業部族。其中索氏即為製作繩索的氏族,也稱繩氏。現今人口約九千,排在第七百五十六位。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繩姓,出自子姓,源於商王之後。

  周滅商後,分給伯禽殷民六族:徐氏、條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為商朝手工業部族。其中索氏即為製作繩索的氏族,也稱繩氏。

  源流二

  “繩氏”是一個人數很少的姓氏,關於“繩氏”家族的記載,最早可追溯到明清時代,迄今也沒有關於“繩氏”形成的來源之說。

  黃島發現的這塊“繩氏”銘文磚是在三國時代,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這是“繩氏”家族最早的記載,這對研究“繩氏”的起源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也填補了我國姓氏研究的空白。如果按照中國姓氏起源學說,我們不妨對繩氏的來源作進一步探究。

  《通鑑外紀》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出”,姓作為識別和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記符號,起源於原始社會,盛行於商周時期,規範於秦漢,其特點是: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出處具體。形成姓氏的緣由有十多種,其中,以技藝取姓就是其中之一,如製陶的就取“陶”字為姓。那麼“繩氏”家族為何取“繩”為姓?筆者按照姓氏形成的來源逐一查考,均沒有合理的解釋,唯有按照以技藝取姓的思路推測有一定的道理。

  根據“繩”的含義,繩姓應該與“繩子”有關,“繩子”與人類生活有密切的關係。“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辭源》“繩”字釋義),可見繩子對人類的影響之大。“繩氏”家族是製作繩子的嗎?古代並沒有紡繩的行業,再說紡繩是人人都會的技能,以此為姓有點牽強。有什麼行業需求繩子?這也難以界定。如果擴充套件一下思路,結合“繩氏”家族有燒製陶器的技藝,“繩”是否和陶器的紋飾有關?人類最早的陶器就是用繩子作為模具在陶胚上壓模裝飾,稱之為繩陶紋,這是古代陶器最常見的紋飾,繩陶紋也就成了陶器的代名詞,日本就將陶器時代命名為“繩紋”時代,可見陶器繩紋的文化內涵如此深厚。如此推理:燒製陶器的“繩氏”家族為了與“陶”姓相區別,根據陶器繩陶紋的“繩”而取姓。那麼“繩”作為姓氏至少應在西漢時代之前。

  2004年,青島市考古研究所和黃島區文物管理所在黃島區辛安街道辦事處臺頭村進行了多次地下考古勘探,出土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石器、陶片和用於燒製陶器的紅燒土塊,經鑑定,這是一處上至龍山文化,下至漢代的遺址,由此斷定,早在新石器晚期,當地就有燒製陶器的歷史(《黃島區2004年考古年報》)。按照這一發現推論,這座西漢時代的“繩氏”窯場是否與新石器晚期燒製陶器有關?雖然這塊銘文磚的燒製年代與史前時代燒製陶器的時間跨度達兩千多年,但根據當地人類的自然延續和民間技藝的傳承習俗,二者之間應該有著必然的聯絡,或者說這就是“繩”氏家族燒製陶器的一種自然傳承。

  如此說來,“繩氏”作為姓氏,應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已有4500多年的歷史,這也基本符合姓氏形成的年代。 “繩氏”應該是我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繩氏”家族的起源就在黃島地區。限於史料,這僅是一項理性的推測,還有待史學家們進一步考證。

【遷徙分佈】

  遷徙

  明代初期,軍墾需要,從雲南、陝西等地移民到黃島,在全國各地的“繩氏”家族大都是明清之前從山東移居的,而目前在山東的西部和北部也僅有少數繩氏家族。

  分佈

  繩姓現今人口約九千,排在第七百五十六位。全國除西藏外,其他各省具有分佈,以湖北十堰(房竹)、山東棗莊、山東鉅野、山東菏澤、安徽潁上、安徽渦陽、河南南陽、河南蘭考、河北無極等各省居多。

【郡望堂號】

  (暫缺)

  字輩

  湖北省十堰市房縣、竹山縣一帶,繩姓居民大約有1000多戶,約有4、5000千人。鄰縣竹山縣大約還有幾百人,與房縣同宗同族。

  輩分排序:

  啟有金永 ,繼大光明

  家崇德廣, 萬發宗榮

  全文斯正 ,傳世道仁

  立學寅朝 ,凡錫再庭

  以先奎藻 ,克武維新。

  山東菏澤(鉅野)、河南蘭考一帶族譜

  山東省菏澤鉅野縣一帶、河南省蘭考縣十數村莊,繩姓居民大概1500多戶,約有6、7000千人。與江蘇沛縣龍固集、江蘇銅山縣繩莊同輩分。

  輩分排序:

  錫欽獻召瑞 ,慶光耀體鴻

  希克承繼俊,允協際顯同

  君明榮長在, 國昌雲祥龍

  河南淅川九重一帶族譜(附碑文)

  河南省鄧州市淅川九重一帶有繩姓居民8、9000人;另在湖北省丹江口市區繩姓居民約60戶300多人與河南鄧州淅川同族譜。 河南淅川現儲存碑文:族之有家譜,猶國之有史乘也。國之史乘以知本源。蓋吾繩氏自始祖國治公、國順公從鄧縣城東口口,有二百餘年。若不有以志之,深恐父口湮沒無得而口,共商特將前後沠列石以志不忘焉。

  輩分排序:

  國玉可君克,萬文振傳德

  敬先家聲久,尊宗世澤長

  榮光通龍殿,顯明達風堂

  安徽省阜陽市潁上、渦陽一帶族譜

  安徽阜陽市潁上縣一帶現有8000人左右,另在安徽渦陽一帶有數千人與潁上同族譜。

  輩分排序:

  知文大學道明新,國章家法起立剛

  幫興業安盛世民,慶賀和平樂長春

  永遠幸福夢成真,天堂生活來實現

  神人同在千禧年,留給後代作記念

【楹聯典故】

  (暫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