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姓圖騰(狄氏圖騰)
淵源一
第一個淵源:源於有娀氏,出自商王朝始祖契(閼伯)之母狄,屬於以先祖母名字為氏。
《史記·殷本紀》中記載:“殷契母曰狄。”狄,亦稱娀,是傳說中商王朝始祖契(火神閼伯)之母,一作娀簡、簡狄、女修、簡易、簡逷,是顓頊之裔有娀氏(山西永濟)之女。史書記載,有一次她偶出行浴,吞鳦卵而生契。“鳦”,是“燕”字的古寫。其實,在氏族圖騰分類學上,商族為東夷的一個分支,以鳦為圖騰,所以有玄鳥生商之說,當由夷族鳥圖騰推衍而來。在契的時代,還是母系氏族社會末期,其後裔子孫中,很早即有以先祖母之名字為部族稱謂者,稱狄氏族,後以為姓氏,稱狄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遠早於周王朝時期形成的狄氏。
淵源二
第二個淵源:源於姮姓,出自尚末周初北方民族狄族,屬於以部族名稱為氏。
狄,在唐虞時期封黃帝之後姮姓氏族為狄氏、翟氏,始有狄族,世居北地,後在商王朝時期遷徙西河地區。周王朝時期的狄族,主要活動於齊、魯、晉、衛各諸侯國之間,後世的子孫中有取族名的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狄氏,世代相傳。公元前的一千年間,狄族一直活躍於今陝、甘、寧、內蒙鄂爾多斯以及河南、河北、山西和山東西部一帶,東漢末期至魏、晉期間,大部分融合於漢族之中,少部分成為後來蒙古民族的先民,“狄”的稱謂在歷史上消聲匿跡了。在歷史上狄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部族漢稱為姓氏者,稱狄氏,歷經五胡十六國以及南北朝時期,在隋、唐時期已經是蔚然大族,世代相傳至今。在中華民族的姓氏演繹歷史上,狄氏家族分衍有許多姓氏,如:狐姓、翟姓、頹姓、泉姓等等。
淵源三
第三個淵源:源於姜姓,出自西周成王封炎帝后裔參盧氏在狄城,屬於以國名為氏。
周朝時期有一參盧氏族,為炎帝后裔,他們的始祖叫做姜孝伯,亦稱姜考伯,是周成王姬誦的舅舅。姜孝伯是炎帝姜氏的後裔,因原在參盧(山東高青)居住,所以又叫做參盧氏。西周初期,周成王姬誦封姜孝伯於狄城(山東博興高苑鎮,一說在河北正定),他在那裡建立了狄國,因地在周都北方,因稱北狄,其後裔子孫以及國民中多有因稱狄氏者,世代相傳,史稱狄氏正宗。狄氏族人大多尊奉姜孝伯為得姓始祖。
淵源四
第四個淵源:源於官位,出自兩週時期官吏狄者,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狄,是兩週時期官吏中下士的稱謂,而狄者,則是專指地位比較低下的“樂吏”,也就是演奏宮廷音樂官員中的“配角”,職責包括服侍地位崇高的樂師、修理樂器等。在典籍《禮·祭統》中記載:“狄者,樂吏之賤者也。”在狄者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狄氏,世代相傳。
淵源五
第五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工匠狄虒彌,屬於以先族名字為氏。
狄虒彌,原名姬狄,是春秋時期魯國的著名將領,大勇士,當時在魯國軍隊主帥孟孫蔑屬下為將,與孔子之父叔梁紇、孟氏家臣秦堇父合稱為“魯國三虎將”。魯襄公十年農曆4月初,晉悼公以霸主身份召集魯襄公、宋公、衛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齊世子光,會吳王壽夢於柤,商討聯盟伐楚等軍政大事。晉國大將荀偃、士匄以逼陽國親楚國為由,堅決請求先予攻佔,然後將其贈給宋國大夫向戎作封邑,以期開啟聯軍伐楚的通道。於魯襄公十年農曆4月9日兵臨城下實施了包圍。遭此一劫,魯軍惱羞成怒。狄虒彌大怒之下將戰車上的一隻車輪卸下來,蒙上甲皮作盾牌。他左手執盾,右手握戟,獨自上陣挑戰,人贊“有力如虎”,逼陽國守軍無人敢應戰。如此“蘇而覆上者三”,不屈不撓。守軍厭倦了,秦堇父才退下陣來,將三截斷布做成旌帶在軍中巡展三日,以示其勇。逼陽城中,雖將士人人奮勇,但終因寡不敵眾,於魯襄公十年農曆5月8日城破國亡。在這次戰役中,魯國大將狄虒彌、叔梁紇、秦堇父三人之勇為眾諸侯國將士所目睹,各國因此皆不敢小覷魯國,位於青州的莒國君主黎比公還因此而放棄了進攻魯國的計劃。在狄虒彌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位姓氏者,稱狄虒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狄氏,世代相傳。
淵源六
第六個淵源:源於匈奴族,出自唐朝時期西北迴鶻族,屬於帝王賜姓為氏。
唐朝時期,西北部有一著名的回鶻民族,是秦、漢時期古匈奴民族的一個別支。回鶻民族中有一個龐大的分支,被漢史北稱高車族,南稱丁零族,當時族人中就有以部族稱謂為漢化姓氏,稱高車氏、丁零氏者。在唐朝中、後期至五代時期,該部分族人逐漸改稱為單字漢姓,北方多稱為狄氏、南方多稱為翟氏,逐漸融合在華夏漢族之中,世代相傳至今。而回鶻民族的主體部族,則大多留居新疆、青海地區,逐漸演化為的維吾爾民族。
淵源七
第七個淵源:源於契丹族,出自五代時期遼國大將耶律·赫邈,屬於帝王賜姓為氏。
後梁太祖朱晃開平元年,朱全忠滅唐朝,建立後梁政權,各地不服,紛爭競起,故唐王朝境內大亂,社會進入了五代時期。唐境內亂,居於北方的契丹民族乘機崛起,首領耶律·阿保機稱帝,並在後梁末帝朱友瑱龍德二年建立了大遼國,稱遼太祖,積極參與中原勢力割據到後唐明宗李嗣源天成三年農曆1月,耶律·阿保機令惕隱耶律·赫邈率軍攻陷平州。惕隱,隸屬於遼國北面大王官院的主外攻擊的軍事機構大惕隱司,為惕稱的副手,相當於兵團司令。到了農曆8月,後唐明宗任命驍將趙德鈞為盧龍軍節度使,趙德鈞智勇雙全,他先不直接攻擊佔據平州的契丹軍,而是首先自飛狐抄了契丹軍隊的後路,截斷其與遼國本部的所有聯絡,然後一鼓擊敗耶律·阿保機所部,俘虜了契丹首領耶律·赫邈。後耶律·赫邈歸降於後唐政權,後唐明宗於是賜他姓名為狄懷忠,出任盧龍節度使。耶律·赫邈的後裔因襲漢姓狄氏,融入漢族,世代相傳。
淵源八
第八個淵源: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阿魯科爾沁蒙古的蒙古族畢德兀德氏族、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回族愛音狄氏,在明朝後期多冠漢姓為狄氏。
分佈和遷移:
狄氏是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中國的大陸與臺灣省均未進入前三百大姓。狄氏起源於中國北方地區,主要分佈在江蘇溧陽、山東、遼寧、吉林和黑龍江等省。由於狄氏是中國姓氏當中比較罕見的姓氏,所以相關的史料記載並不多見,說法也是不盡統一。狄,在古代是北方少數民族的泛稱。商朝時狄族活動於今甘肅、陝西、寧夏內蒙一帶。周朝的祖先在古公壇父為首領時,在陝西豳地(中國陝西旬邑)發展農耕,經常受到周圍戌族、狄族侵擾,於是沿渭水而下遷居周原(中國陝西歧山),後發展成周國,兒子季歷即位後,打敗了戌族、狄族的侵擾,周國逐漸強大起來。當時狄族部落眾多,以赤狄、白狄、長狄最著。赤狄,隗姓,在殷及西周的西北部,當時也稱鬼方(鬼方為殷周部族名),各種史書都有殷周攻伐鬼方的記載。春秋初,赤狄東出秦、晉之地而入於晉,並據太行而建“群國”,其勢力大盛,後又東向滅掉刑國(中國河北邢臺)、衛國(中國河南淇縣)。是後狄人西擾周、晉,並與周王子帶勾結,將周襄王逐出王都。晉文公出兵勤王,大敗狄師,殺叔帶。狄乃東渡黃河,進入河南山東,侵擾宋、衛、齊、魯。後赤狄內部發生分裂而衰落,被周邊國家侵佔驅逐。白狄原同秦同住雍州一帶,在晉國西,後亦漸徙晉東、魯西,建立多個小國,其中以河北中部的肥、鼓、鮮虞三國最大。春秋末鮮虞改稱中山,戰國時成為與燕、趙、韓同時稱王的千乘之國。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河北平山縣出土中山王墓及中山國都遺址的文物,說明當時狄族融於華夏文化之中。漢朝,置狄道(道即縣也,少數民族居住的稱道)屬隴西郡。以地居狄族而名。晉朝改為武始縣。隋復為狄道,屬蘭州。
唐天寶三年置狄道郡。故城在今甘肅臨洮縣。公元前的一千年,狄族一直活躍於今陝、甘、寧、內蒙鄂爾多斯以及河南、河北、山西和山東西部一帶。公元后才消聲匿跡。狄族和狄氏雖然沒有直接關係,但周成王封狄城肯定同當時強盛的狄族有關。據明嘉靖甲午(公元1534年)修的狄氏家譜記載:“梁公(狄仁傑)出於太原,吾郡之狄,則由太原而遷閩,由閩而遷太。
據《溧陽狄氏宗譜》(1925年修)記載:狄英,字天秀,隨宋高宗南渡,舉賢良方正,任江浙行省副使,由臨安而來,開府溧陽。致仕,遂居胥渚裡,今溧陽狄氏祖也。
郡望和堂號:
郡望
天水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幷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為市,山西省會所在。
東海郡:亦稱郯郡、海州。東海郡在歷史上有三處:(1)治所在郯邑(山東郯城),後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會末期境內已有人群定居,時境為“東夷”之地,太嗥氏為東夷一著名酋長,少嗥氏為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於此,稱“炎”地,周朝時期封炎族首領於此,稱炎國,後演化為郯國。春秋時期,郯國附魯,“郯子朝魯”、“孔子師郯子”即出於此,戰國時期為越國所滅。秦朝時期始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秦、漢之際曾稱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鄭城一帶,治所在郯城縣北部;西漢時期下轄三十七縣,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江蘇邳州以東和宿遷、灌南以北一帶地區。(2)東晉時期置於海虞縣(江蘇常熟)的東海郡,後移治所到京口(江蘇鎮江),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臨沂縣、江蘇省贛榆縣南部、山東省棗莊市、江蘇省江蘇省邳縣東部和江蘇省宿遷縣、灌南縣北部一帶地區;唐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縣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復置,始有 “郯城”縣之名,不久又省入臨沂;元朝末期復置郯城縣,明、清兩朝之後縣域有變,但縣名未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其地隸屬山東臨沂地區。(3)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及後來的隋、唐諸朝時期,以海州為東海郡,治所在朐山(江蘇連雲港海州鎮),其時轄地在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一帶地區。
堂號
天水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東海堂:以望立堂。
梁公堂:狄仁傑兩度為唐朝宰相,逝世後被武則天追封為梁國公,始有此堂號。
姓氏名人:
狄牙:春秋時期雍人,又叫易牙。齊桓公的倖臣。以善烹調得寵於齊桓公。傳說因桓公病,“曾烹其子以進桓公”。漢王充《論衡自紀》:“狄牙和膳,餚無澹味。” 歷史記載對狄牙有爭議。管仲死,與豎刁、開方專權。桓公死,狄牙等立公子無虧,齊遂大亂。
狄希:中山(今河北省平山縣)人,大約在春秋末期。他善造酒,能造千日酒,飲後醉千日。據晉張華博物志記載:劉玄石好飲酒,求飲一杯,醉眠千日。唐朝韓 □有詩曰:青布旗誇千日酒,白頭浪吼半江風。
狄山:漢朝時博士(朝廷主管教育的官)。(《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有記載)。
狄青:字漢臣。宋朝汾州西河人。擅長騎馬射箭。寶元初年,為延州指使,他很勇猛,而且善於謀略,范仲淹等人對他很看重。范仲淹給他講解《左氏春秋》,狄青於是開始讀書,不久以後就精通兵法。因為他表現突出,被擢升為樞密副使。一生之中打過二十五戰。其中以皇祐四年上元夜襲擊崑崙關一戰最為著名。嘉祐二年逝世,享年49歲。
狄仁傑:字懷英,唐朝時期太原人。高宗的時候為大理丞。後又做過豫州刺史、洛州司馬。天授二年,被酷吏來俊臣誣陷下監獄,後來他秘密的叫他的兒子伸冤才得以免罪。但還是被貶為彭澤令。到了神功元年的時候又恢復了他的職位。他身居要職的時候舉薦了好多有才能的人,例如張瑾之、敬暉、姚崇等,都是中興名臣。狄仁傑有很好的判斷人才的能力,武則天到了晚年的時候,她很想把她這個皇位留給武氏,但是她徵求狄仁傑的意見,狄仁傑就給她講了,說你作為武氏來講是一個姑姑,作為李氏來講你是他的母親,那麼他是會繼嗣,永久地繼嗣姑姑呢?還是會繼嗣母親呢?他就婉轉地告(訴)給武則天,一定要立李氏王朝的兒子們去做太子,不要立武氏。因為武則天聽信了狄仁傑的勸告,最後使唐王朝就一直興盛地傳流下來了。狄仁傑不僅確立了自己在唐王朝的地位,而且還發現並提拔了一批傑出的政界人才。死後被追贈為梁國公。
狄葆賢:字楚青,江蘇省溧陽人。戊戌變法的時候與譚嗣同、唐才常等人交往。宣傳戊戌變法。變法失敗以後,逃亡日本。清朝光緒十六年返回上海,參加唐才常發起的正氣會。組織自立軍,策劃在沿長江各省起兵“勤王”。事情敗露後,集資從事新聞事業,並於光緒三十年在上海創辦《時報》,以陳冷為主筆,宣傳保皇立憲,是二十世紀初我國最有影響的報紙之一。光緒三十四年任江蘇訾議局議員。1911年在北京發刊京津版《時報》。後來專攻佛學,尤其喜好詩詞書畫,著有《平等閣筆記》和《平等閣詩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