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氏起源及歷史

粟姓圖騰_粟氏圖騰

粟姓圖騰(粟氏圖騰)

  粟姓是中華姓氏之一,出自華夏最古老姓氏之一的粟陸氏,伏羲後人。 漢有粟融,字客卿。 清有嘉慶舉人粟應宏。 中國姓氏集:清時有粟耀,渾源人,字仲然,道光時進士,累官湖北按察史。 此外,有宋姓人躲避官府追殺改為粟姓。 此外,滿族中有粟姓。現今人口約十萬,排在第四百二十七位。

【釋義】粟,“谷也”。原義泛指穀類。北方稱穀子,去皮後稱小米,小米即“粟”。粟是五穀中的代表。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官位。鄭樵注云:“漢有治粟都尉(《姓氏考略》按:‘治粟都尉’,為‘治粟內史’之誤),因以為氏。”此以官為氏。《中國姓氏大全》亦注:“秦代有治粟內史。掌管財政收入為九卿之一,其後以官為氏。”

  源流二

  源自改姓。或為宿姓所改。《姓氏考略》據《程啟充墓誌銘》注云:“又有音訛改粟氏者,蜀宿進之後。”宿進,明正德中蜀人(或稱:弘治時人),為進士。望出江陵。(待考)

  源流三

  源自少數民族。侗、瑤等民族均有此姓。

【遷徙分佈】

  遷徙

  粟姓也是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河南、山東、河北、陝西、北京、天津、安徽等地。如果是河南的有很大的可能是來源於大槐樹遷民的後人。比如:臨漳縣粟崗村: 明洪武十八年,漳河發大水,將原崗村沖毀,後以粟姓為主的村民南遷,另建新村,取村名粟家崗村,後簡化為粟崗村。粟崗村有耕地1314畝,農業人口1152人。 粟辛莊: 據查,明初,粟姓人山西洪洞遷此定居,故名粟新莊,後演變為粟辛莊。粟辛莊耕地面積1230畝,農業人口1103人。 泰安市泰山區粟林莊:因村近粟姓墳地,初名“粟家林”,後演化為“粟林莊”。

  分佈

  當代慄姓的人口大約有十萬,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07%,為第四百二十七位姓氏。總的來說,粟姓人少而且分散在大江南北,從東北到中原 從華北到南方湘粵臺灣等省均有粟姓後人。

【郡望堂號】

  郡望

  江陵:位於湖北省中部偏南,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平原西部,南臨長江,北依漢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粵,古稱“七省通衢”。

  堂號

  (暫缺)

  字輩

  粟氏班輩排行是:正大成明啟,學道登雲貴,光祖萬世興,家庭開仁義,永樂太平春,後還有26輩。

【楹聯典故】

  (暫缺)

  【祠堂古蹟】

  粟氏宗祠

  粟氏廣西儒稿支系聖殿,位於廣西貴港市平南縣大新鎮大黎村,坐東南向西北佔地面積50畝。主體建築為三直三進的廡殿[wǔ diàn][釋義]我國傳統建築屋頂形式之一。由四個傾斜而略呈彎曲的屋面、一條正脊,是古代傳統建築中最高型制。),以磚、石、木構造,宗祠外北邊為墨池、佈局有前庭院、前座、屏門、天井、中堂、寢堂、後庭院,並有兩則廂房。建築長45米、寬30米,面積為1350平方米。宗祠始建於乾隆四十六年(即公元1781年),距今已236年,祠堂歷經二百多年的滄海桑田,2011年開始重修,於2017年10月2日俊工落成啟用。祠堂建築的九級階龕、廳柱文化、楹聯、匾額、繪畫、雕塑等都很有特色。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