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氏起源及歷史

宛姓圖騰_宛氏圖騰

宛姓圖騰(宛氏圖騰)

  宛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wǎn(ㄨㄢˇ),亦可讀作yuān(ㄩㄢ)。其源較多,有出自上古時期伏羲之師宛華,黃帝之臣宛朐,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有出自西周初期申伯之國宛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有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公孫宛春,鄭國大夫公孫宛射犬,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有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有出自唐朝時期阿拉伯人宛葛素,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有滿族漢化改姓為氏。宛姓現今人口約三萬,排在第五百五十七位,在臺灣名列第五百六十三位。

【得姓始祖】

  宛華、宛朐、公孫宛春、公孫宛射犬、宛葛素(宛葛思、瓦戛斯、萬尕斯、旺歌師、旺各斯、斡歌士、斡葛思、斡葛斯、挽個士)。

  公孫宛春:鄭國人,春秋時期在楚國為大夫,與楚國令尹子玉是同時代人,以正直、賢仁著稱。在公孫宛春的後裔子孫中,也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宛氏,世代相傳至今,史亦稱宛氏正宗,與後世公孫宛射犬所衍之宛氏同宗同源。

  公孫宛射犬:春秋時期比較有名的鄭國大夫,以勇敢、正直著稱。在公孫宛射犬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宛氏,世代相傳至今。姬姓宛氏族人大多尊奉公孫宛春、公孫宛射犬二人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風姓,出自上古時期伏羲之師宛華,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傳說,在遠古時期,伏羲氏的老師就叫作宛華,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宛氏,姓氏讀音作wǎn(ㄨㄢˇ)。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上古時期黃帝之臣宛朐,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上古時期,黃帝有大臣叫宛朐,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宛氏,姓氏讀音作wǎn(ㄨㄢˇ)。

  源流三

  源於姜姓,出自西周初期申伯之國宛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一統志》記載:“宛,本申伯國,春秋時屬晉,戰國為韓宛邑,秦為宛縣,漢因之,明屬南陽府。”

  宛邑,故址在今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宛邑在西周初期為周宣王的舅父申侯的封國。

  春秋時期,宛邑先屬晉國,後屬楚國。戰國時期,三家分晉後,宛邑屬於韓國。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其地設定了宛縣,明朝時期屬於南陽府。

  在周莊王姬佗八年(齊襄公姜諸兒八年,楚文王熊貲元年,公元前689年),齊襄公聯盟宋、陳、鄭諸國繼續稱霸春秋,而此時楚文王熊貲亦想稱霸春秋,也不示弱,在第二年即周莊王九年(齊襄公九年,楚文王二年,公元前688年),為了徹底打通北入中原的戰略通道,與齊國抗衡,遂出大軍借道鄧國進攻申國,一舉吞滅之。

  在古籍中,雖無楚國吞滅申國的具體時間記載,但從史書記載的“伐申過鄧”來看,攻申國必然要經過鄧國,因此,借鄧之時也就是滅申之時。

  楚文王引兵過子姓鄧國時,鄧國有三位明智的大夫勸說鄧侯子粹乘機殺死楚文王,以免將來之險。但鄧侯認為楚文王是自己的女婿,因而未從,還按正規的禮儀熱情而隆重地接待了楚文王,甚至還出兵協助這位女婿。此後,楚文王繼續北上,攻滅了申國,除掉了周王朝設定在南土的最大一個異姓國,並將申國變成了楚國的一個大縣。

  此時,鄧國雖倖存,但已若釜底游魚。果不其然,楚文王在率軍勝利掌鼓迴歸時,可不管什麼翁婿之情,順手就攻擊了毫無防範的鄧國,雖然還沒有徹底滅掉鄧國,但鄧國就此已經一蹶不振了。到了十年後的周釐王姬胡齊四年(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678年),楚國再次大舉伐鄧國,這時的鄧侯子明淵舉國投降,楚文王將鄧國徹底吞滅。

  楚文王滅申國之後,宛邑之地亦隨之歸於楚國,其住民有以原邑名稱謂為姓氏者,稱宛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姓氏讀音作yuān(ㄩㄢ)。

  源流四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公孫宛春,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左傳》中的記載:“宛,姓;鄭大夫宛射犬,衛大夫宛春。”

  宛春,公孫氏,生卒年待考,實際上也是鄭國人,春秋時期在楚國為大夫,與楚國令尹子玉是同時代人,以正直、賢仁著稱。

  在周襄王姬鄭二十年(楚成王羋頵四十年,晉文公姬重耳五年,公元前632年),當時公孫宛春在楚國擔任大夫,在晉、楚之間爆發“城濮之戰”前夕,作為使臣被令尹子玉派遣至晉國傳達楚國的要求,結果晉國的中軍主帥先軫(原軫)建議把公孫宛春當作人質扣押起來,以激怒楚國。晉文公覺得此計大妙,遂將公孫宛春拘禁在衛國。後來公孫宛春竟然成了衛國的大夫。

  在著名的西漢學者劉向所著《新序》一書中,有一段耐人尋味的記載:“衛靈公以天寒鑿池,宛春諫曰:‘天寒起役,鞏傷民。’公曰:‘天寒乎?’宛春曰:‘君衣狐裘,坐熊席,隅有社,是禦寒。今民衣弊不補,履決不苴。君則不寒,民誠寒矣。’公曰:‘善!’令罷役”

  當年,衛靈公姬元在周景王姬貴十一年(衛靈公姬元元年,公元前534年)即位後,要在天寒地凍的冬天開挖一座巨大的人工湖,以供自己遊樂。

  大夫公孫宛春就在一旁勸阻道:“冷天動工,恐怕做工的百姓們受不了啊。”

  衛靈公感到詫異,問道:“外邊的天氣冷嗎?寡人怎沒覺得?”

  公孫宛春認真地說:“您自己裹著狐皮大衣,墊著熊皮褥子,宮殿牆角各處又有爐火,當然感覺不到寒冷。而如今國內百姓們衣服破了沒布補,鞋底裂了沒草墊。您雖然感覺不到冷,可百姓真的是感到很寒冷啊!”

  衛靈公聽了公孫宛春的勸阻後從善如流,取消了開挖人工湖的計劃。

  在公孫宛春的後裔子孫中,也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宛氏,世代相傳至今,史亦稱宛氏正宗,與後世公孫宛射犬所衍之宛氏同宗同源。

  按:

  按史籍《春秋左氏傳·僖公二十八年》中的記載:“……子玉使宛春告於晉師曰:‘請復衛侯而封曹,臣亦釋宋之圍。’子犯曰:‘子玉無禮哉!君取一,臣取二,不可失矣。’先軫曰:‘子與之。定人之謂禮,楚一言而定三國,我一言而亡之。我則無禮,何以戰乎?不許楚言,是棄宋也。救而棄之,謂諸侯何?楚有三施,我有三怨,怨仇已多,將何以戰?不如私許復曹、衛以攜之,執宛春以怒楚,既戰而後圖之。’公說,乃拘宛春於衛,且私許復曹、衛。曹、衛告絕於楚……”

  魯僖公姬申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前632年己丑。

  顯然,劉向在所著的《新序》中,只是為了說明公孫宛春的正直和賢仁,卻明顯搞錯了公孫宛春活動的歷史時期,衛靈公即位的公元前534年與“城濮之戰”發生的公元前632年晚了將近一個世紀之久,公孫宛春是不可能活那麼長久的。如若公孫宛春面對的衛國君主是衛成公姬鄭(公元前634~前600年在位)或者是衛穆公姬遫(公元前599~前589年在位),倒是很有可能。

  源流五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大夫公孫宛射犬,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左傳》中的記載:“宛,姓;鄭大夫宛射犬,衛大夫宛春。”

  宛射犬,公孫氏,生卒年待考,是春秋時期比較有名的鄭國大夫,以勇敢、正直著稱。

  周靈王姬洩心二十三年(齊莊公姜購五年,晉平公姬彪九年,楚康王羋昭十一年,鄭簡公姬嘉十六年,公元前549年),齊莊公親自率軍攻打過晉國後,一直擔心晉平公報復,就準備與楚康王聯盟。楚康王遂派大夫薳啟強到齊國聘問,並商定會見日期。齊莊公遂祭祀設神,並檢閱軍隊,並請薳啟強參觀。

  當時的陳文子知道後就說:“齊國將會受到侵犯。我聽說,不收斂兵器,必定殃及自身。”

  秋天,齊莊公聽說晉國軍隊將來攻打齊國,便急派陳無宇跟隨薳啟強去楚國,取消會見,並請求楚國出兵相助。崔杼率領軍隊護送他們,返回時順道攻打莒國,侵襲介根邑。

  這時,魯襄公姬午與晉平公姬彪、宋平公子成、衛殤公姬秋、鄭簡公姬嘉、曹武公姬勝、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等在夷儀聚會,準備攻打齊國。不過當時正發大水,諸侯軍未能立即行動。

  到了冬天,楚康王決定救援齊國,隨與蔡景侯姬固、陳哀公媯弱、許靈公姜寧組成聯軍,攻打鄭國以解齊國之圍。當時楚軍猛力攻打鄭國都城的東門,駐軍於棘澤(今河南新鄭、長葛之間)。

  晉平公趕緊率領諸侯軍隊從夷儀(今山東聊城)出發去救援鄭國。抵達戰場之後,晉平公派張骼、輔躒兩位將軍去向楚軍挑戰,但他們不熟悉鄭國地形,就請求鄭國派人駕車。

  鄭國人佔了個卜,結果是由大夫公孫宛射犬駕車是大吉,於是鄭簡公就派公孫宛射犬為二人駕車。

  鄭國上卿子太叔知道公孫宛射犬這個人正直、還比較倔犟,因此告戒公孫宛射犬說:“晉為大國。大國之人,不可與之抗禮。”

  公孫宛射犬不以為然地回答說:“國無大小,兵無眾寡,上下之禮不變。”

  子太叔搖搖頭說:“不然,小丘不長松柏。”

  公孫宛射犬到了晉軍大營後,張骼、輔躒二人十分傲慢,當時他們正在帳中休息,就讓公孫宛射犬坐在帳外等候。吃飯時,待二人吃過後,才給公孫宛射犬吃。出陣時,二人讓公孫宛射犬駕戰車在牽,他們二人都乘安車跟著。

  在接近楚軍陣營時,張骼、輔躒二人才改乘上公孫宛射犬駕的戰車,並且都不穿靠(鎧甲),連頭盔都沒戴,還靠在車衡木上彈琴。

  當戰車逼近楚軍大營時,公孫宛射犬卻根本就不招呼二人,一揮鞭便驅趕著戰車疾馳衝入敵營。張骼、輔躒二人急忙從口袋中取出頭盔帶好,在衝進楚軍大營後,二人都衝下戰車,抓起楚兵就拋扔出去,還捆住兩個俘虜挾在腋下。

  不料,公孫宛射犬這時卻又不等二人上車,便自行撥轉馬頭驅車要衝出楚軍大營。張骼、輔躒二人急忙跳上戰車,抽出弓箭來射擊追兵。

  當三人擺脫了楚軍的追擊後,張骼和輔躒二人又脫掉了靠,再依在車衡木上繼續彈琴,並問公孫宛射犬:“公孫,既然同乘一輛戰車,那就是兄弟啊。可你為何兩次的舉動都不提前打招呼呢?”

  公孫宛射犬聳聳肩回答說:“開始嘛,我是急於衝入敵營,可後來我感到害怕啦。”

  張骼和輔躒二人大笑,說:“公孫啊,你可真是個性急之人!”

  二人笑公孫宛射犬性急、還不能受丁點屈辱,受了屈立刻就要報復。不過,公孫宛射犬的報復方式還真的比較特別和兇險,幸虧張骼和輔躒二人是當時晉軍中最驍勇善戰之將,同時也十分佩服公孫宛射犬的勇敢,否則還真有熱鬧看了。

  在公孫宛射犬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宛氏,世代相傳至今。

  姬姓宛氏族人大多尊奉公孫宛春、公孫宛射犬二人為得姓始祖,姓氏讀音皆作yuān(ㄩㄢ)。

  源流六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楚國有羋姓別支郄氏貴族,楚國滅申國後,就將郄氏貴族封於申地宛邑(今河南南陽),該支郄氏的後代中就有人以封邑名稱為姓氏,稱宛氏,世代相傳至今,姓氏讀音作yuān(ㄩㄢ)。

  源流七

  源於阿拉伯族,出自唐朝時期阿拉伯人宛葛素,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宛葛素,古突厥語為“Waqqas”,全名為蘇哈巴·賽義德·艾卜·宛葛素,傳說是穆罕默德的弟子,他是在唐太宗李世民執政時期(公元627年~649年在位)來中國傳播伊斯蘭教的阿拉伯族三名穆斯林傳教士之一。宛葛素的漢譯在史籍中亦作宛葛思、瓦戛斯、萬尕斯、旺歌師、旺各斯、斡歌士、斡葛思、斡葛斯、挽個士等。

  據史書《回回原來》的記載:唐太宗即位後,派遣大臣石名堂攜旨前往西域謁見回王(穆斯林先知穆罕默德)。回王接旨大喜,當即遣其國中高賢蓋斯、吾外斯、宛葛素三人來華報聘。行至中途,蓋斯、吾外斯二人不服水土不幸病逝,僅餘宛葛素一人堅持隨石名堂跋涉山川,受盡辛苦,在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抵達長安(今陝西西安)之後,奉上天經即古蘭經,由此受到了唐太宗的禮遇,並敕建清真寺,宛葛素遂留居中國。

  後來,宛葛素先到江寧(今江蘇南京)、後至廣州一帶傳教,於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在廣州建造了中國第一座清真寺即位於廣州光塔路的懷聖寺,被後世的中國穆斯林敬為“先賢”,尊奉為在古代絲綢之路上作出了國際性貢獻的歷史巨人。

  宛葛素在唐貞觀五年(公元631年)無常(去世)之後,被人們安葬於廣州城外北郊的流花橋畔桂花崗(今蘭圃西鄰)。其墓稱“先賢古墓”,是一座直角六面體的磚墓,有一個拱式圓頂,沒有碑文。墓園門額上書“清真先賢古墓”,園內為庭院式建築,廣植花木,西面有堂三間,前面為敞口廳,北面為禮拜殿,墓室築成拱頂,形如懸鐘,內成洞形,當人們在其內誦經或講話,即有回聲相應,故而俗稱“響墳”。

  在蘇哈巴·賽義德·艾卜·宛葛素的後裔子孫中,大多按漢俗取先祖名字的諧音漢字為姓氏,稱宛氏、萬氏、斡氏、旺氏、挽氏等,皆同宗同源,世代相傳至今,其宛氏的姓氏讀音作yuān(ㄩㄢ)——這個“宛”字讀音源出漢、唐時期對西域“大宛國”的稱謂讀音,“大宛國”之“宛”字的正確讀音即作yuān(ㄩㄢ),非讀作wǎn(ㄨㄢˇ),屬於指國或因地為氏。

  按:

  世界上第一座清真寺叫作“先知寺”,於公元622年在穆斯林第二聖地即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地那城建成。中國第一座清真寺即廣州懷聖寺則由宛葛素建於公元629年,兩寺建成的先後時間僅相差七年,至今也是一座歷逾一千三百八十年的古老寺院,因此被全世界所有的穆斯林徒眾所景仰。

  源流八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萬旒哈氏,滿語為Wanlioha Hala,世居清河(今遼寧本溪清河流城),清雍正元年由包衣抬入正黃旗,后冠漢姓為宛氏、萬氏等。

  ⑵.滿族完顏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建立金國之後成為國姓,分宗室和非宗室兩支,明朝時期謂“王甲部”,滿語為Wanggiya Hala,以部為氏,世居完顏(今吉林通化西南部地區)、訥圖(今俄羅斯境內能圖河流域)、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英額(今遼寧清原)、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新京(今遼寧新賓永陵鎮)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多為宛氏、完氏、顏氏、汪氏、王氏、鄢氏、張氏、趙氏、顧氏、瀛氏、魁氏、雍氏、艾氏、甲氏等;在蒙古族、錫伯族中也有完顏氏族人,蒙語為,乃金人加入元籍者,與滿族完顏氏同宗同源。

  滿族宛氏的姓氏讀音皆作wǎn(ㄨㄢˇ)。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宛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現今人口約三萬,排在第五百五十七位,在臺灣名列第五百六十三位,以南陽、清河為郡望。

  今陝西省的寶雞市,安徽省的合肥市、廬江縣、巢湖市無為縣、寧國縣、池洲市、梅山縣、宣城市,山西省的太原市,山東省的聊城市、臨清縣,吉林省的長春市、公主嶺市,江蘇省的南京市、豐縣、淮安市、蘇州市、常州市、揚州市,青海省的西寧市,四川省的洪雅縣、九寨溝縣、雷波縣、宜賓市、樂至縣、樂山市,湖南省的新寧縣、岳陽市,河南的漯河市、河南省的開封市、平頂山市,遼寧省的大連市、鞍山市、瀋陽市、海城市、錦州市凌海區,湖北省的武漢市、黃梅縣、黃陂縣,江西省的九江市湖口縣,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廣東省的廣州市花都區,甘肅省的蘭州市,北京市,上海市,重慶市,臺灣省等地,均有宛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戰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戊戌,公元前263年,秦國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秦朝時期南陽郡設於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後秦國大將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進攻韓國克取了南陽,使韓國本土與上黨郡被分隔,以宛為治所,置南陽郡。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後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廢黜,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又被廢黜,唐天寶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鄧州南陽郡為良穰縣(今河南鄧縣)治所。元、明、清諸朝的南陽府治皆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清河郡:西周至春秋中期以前先為衛國之邑,後為齊國所佔,成為齊國邑地,位於山東菏澤汲堂河一帶,因水草清茂,古代齊國人稱其為清河。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改置清河郡,後屢改為國,漢元帝永光年間(公元前43~前39年)後期為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清河)。東漢改為國,移治甘陵(今山東臨清),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縣至山東省博興縣、臨清縣一帶地區。元朝以後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棗強縣、南宮縣各一部分、山東省臨清縣、夏津縣、武城縣及高唐縣、平原縣各一部分地。到了明朝時期,清河縣改歸京師廣平府(今河北大名)管轄。此後直至清朝時期,清河縣隸屬於直隸省廣平府。民國初期,清河縣初屬直隸省冀南道,民國三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為大名道,民國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直隸於河北省,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初劃屬河北省十四督察區。抗日戰爭爆發後的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9月,中國共產黨創立了冀南區抗日根據地,清河縣為其轄地。民國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年)8月晉冀魯豫邊區成立,轄冀南區,清河縣為冀南區十三專區。抗日戰爭勝利後,於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1月清河縣改屬冀南區二專區。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9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晉冀魯豫邊區即行撤銷,清河縣隨冀南區二專區歸屬華北行政區。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清河縣劃歸河北省衡水專區。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清河縣人民政府由城關遷駐葛仙莊。於1952年11月7日撤銷了衡水專區,清河縣改隸邢臺專區。1958年4月28日撤銷邢臺專區,清河縣歸屬邯鄲專區;同年12月20日,撤銷清河縣併入南宮縣。1960年5月3日又撤銷邯鄲專區,清河縣境隨南宮縣歸邯鄲市轄。1961年5月23日,復設邢臺專區,南宮縣還屬。同年7月9日,恢復清河縣建制,仍隸邢臺專區。1970年邢臺專區改為邢臺地區,繼轄清河縣。1993年7月,邢臺地區與邢臺市合併,改由邢臺市管轄。但要注意的是,滿族宛氏的清河郡望,非為邢臺,而是指今遼寧省本溪市境內的清河流城。

  堂號

  南陽堂:以望立堂

  清河堂:以望立堂

  字輩

  安徽定遠宛氏字輩:“廣發意氣來”。

  安徽潛川、廬江、山東濟南宛氏字輩:“日從光啟向學茂志敏新傳家宜樹德瑞兆慶華文進修昌繼善經世永承恩”。

  安徽寧國宛氏字輩:“新學茂志敏新傳家宜樹德”。

  安徽宛氏一支字輩:“日從光啟象學茂志敏新傳家友毅德富貴發華文”。

  四川宜賓宛氏字輩:“益嘉如大山文學忠茂賢詩禮傳家寶榮華富貴連”。

  四川樂至宛氏字輩:“一嘉如大三文學宗紹錦乾坤世代光輝顯榮華書通經義安定國新克正朝端”。

  四川宛氏一支字輩:“一時如大山文學宗孟賢詩書傳家寶永遠世澤長朝耀聯文世修興啟成明忠孝德天理光輝照乾坤智勇奮發貴安幫秉國倫才華登金榜繁榮茂昌盛”。

  雲南宛氏一支字輩:“大朝耀聯文世正玉啟成明堂昌國定天德紹洪勳紫高永遠照光華旭建興旗櫸龍騰武君才澤滿榮帥英強智慧輝陽萬福春香伯公保衛廣學金榜登”。

  湖北黃梅宛氏字輩:“內外應成明立志西良仕本家世造昌”。

  四川樂山宛氏字輩:“一時如大山文學宗孟言詩禮定朝庭鴻儒正顯聲” 。

  四川眉山宛氏字輩:“宗則禹尚源,書桂紹續永;顯榮成文升,道吉德仲純;清忠良賢愛,好義從新啟”。

【楹聯典故】

  (暫缺)

【家訓格言】

  《宛氏家訓十條(江西湖口譜)》今譯

  【引言】江西九江湖口宛氏始祖為南宋末期先人,“家訓十條”制於明末清初。本家訓曾載多姓譜書,非宛氏獨有。故譯文取通用直譯法和意譯法。

  第一條 修身必須治家,治家的根本在於修身。修身,既是祖宗的精神遺產,也是子孫的行為準則。忠君愛國、孝親睦友、繼往開來、擔當世道,這些都要依賴修身。所以,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用“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警示內心、用“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接人待物、身正心誠,這是族人的行為準則,凡子孫者都應當遵循這些。

  第二條 當兒子的,必須孝順。百行孝為先,沒有比孝道更重要的了。所以,日常生活要有節制、起居問候要有常規、雙親用餐要有儀式、照顧老人要有禮數;而且,喪服棺槨要美觀、哀痛葬祭要真誠。這些都是自古以來的規矩。做子孫的,無論富貴貧困,都要盡最大能力做好這些。如果對父母言語不敬、治家無方、背叛家親,對於這樣的族人,必須指責而且不能饒恕。

  第三條 必須恭敬師長。一日之師終身同父,怎麼敢等同常人而不知道恭敬師長呢?如果只知道學問卻不知道學問是師長先傳授給自己的,那麼這既是無禮也是忘本。天下讀書人,都是首先真誠地恭敬師長,而且終始如一,讓自己不愧對學問,以此規範地傳承求學風氣。這些人,才稱得上是具有上等品行的賢人。

  第四條 長幼必須有序。家庭之間,伯叔最親、五服近親、九族遠親,祖宗都是同一位先人。在長輩面前,坐要起身、步要慢行、接待和氣、話語謙虛。近親要恭敬,遠親要厚待。家族倫理秩序分明,祖宗的心願也就安慰了。

  第五條 必須永遠懷念先祖。先祖早已故去,先祖所依賴的就是,有子孫能夠延續先人同時傳導後人。不能忘記先祖,而且還要敦厚誠實,更加註重名聲與教化。兼顧這些才能無愧於先祖。凡是做為子孫的,應該靠讀書領悟這些。

  第六條 必須教育好孩子。十五歲時要學經書,這是古訓。但是,必須在年齡剛滿七歲時,就要端莊正直地認真規範孩子的行為,要以“講、習、討、論”作為教育的箴言。首先應該改變氣質,經過陶冶使孩子的詩書學問更加美好;而後啟發孩子領會和感悟,使孩子擁有良好的技能。孩子不再有愚昧和頑固的毛病,也就有了分辨是非的聰明智慧了。

  第七條 居室必須有區別。內親、外親、近親、遠親,日常生活主要就是與這些親戚交往。凡是有客人、族內長輩來到家中,家中的嘈雜之聲,不能讓客人和長輩聽到。為什麼要這樣呢?主要是擔心因為家中小事而影響了客人和長輩的大事。凡是晚輩來到家中訪親的,不是至親骨肉、不是世交好友的,也不必出屋恭迎。

  第八條 妯娌之間必須和睦,否則就會產生猜疑、不滿、惡感、仇怨、毀謗等等,導致親戚之間矛盾和背叛。歷史證明:惡婦導致喪國。家庭之中怎樣表彰良好的典範,才能稱得上賢內助呢?就是妯娌之間要有喜樂相處的情懷。

  第九條 閨女必須文雅。閨女總歸要出嫁的,這是人倫大義。男人總是希望找一位賢妻,閨女的舉止也代表著母親的形象。不論什麼事,對待公公、婆婆、丈夫,一定要有敬畏之心,不能讓別人譏笑丈夫沒有管好妻子。

  第十條 對僕人要憐憫。東家身份雖然尊貴,而尊重僕人也是東家應有的慈善態度。僕人為東家裡裡外外做事,必須考慮他們怎樣做更合適。至於“垂手庭階、止步幃幕”,這是理所當然的要求。必須強調的是:要求僕人早晚要勤勞、不能誤農時;要求來家的客人,不能勸僕人飲酒、隨意、怠惰、失職。這些都是基本準則。(吉林長春宛福成譯,九親文化編輯整理釋出。)

  作者簡介:本文譯者宛福成系吉林長春人,生於1960年,全國家譜研究會理事、全國宛姓聯誼會秘書長、吉林省行政學院研究員。足跡遍佈全國各地,致力於研究家族事物,發現天下宛(晚、碗)人居地。是當之無愧的姓氏文化達人,更是宛(晚、碗)家人心中德高望重的“成哥”。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 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