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姓圖騰(王子氏圖騰)
王子姓是中華複姓之一,讀音作wáng zǐ(ㄨㄤˊ ㄗˇ)。其源有二:一是源於子姓,出自商朝時期王子比干,屬於以先祖稱號為氏;二是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名將王子城父,屬於以先祖稱號為氏。《鄭通志·氏族略》鄭樵注云:“姬姓,周大夫王子狐、王子城父之後也。”王子氏複姓今已不再,皆演化為單姓王氏。
【得姓始祖】
比干(子幹):因封於比地,故稱比干,也稱王子比干,商王文丁庶子,商王帝乙之弟,商紂王帝辛子受之叔,殷商王室的重臣。比干的後裔稱王子氏,為子姓太原王氏、朝歌王氏、齊郡王氏之源祖,後多省文簡改為單姓王氏。子姓王子氏及其分衍的王氏皆尊奉比干(子幹)為得姓始祖。
王子成父(姬森):琅琊王氏開祖,周桓王姬林第二子,諱森;生於周桓王三年甲子(公元前717年),原為東周都城洛邑王城的成父(首都市長兼警備司令),故尊稱為“王子城父”。王子成父因避王室之亂奔齊,後被齊相管仲(公元前724~前665)舉薦為大夫,累遷大司馬,為齊恆公手下的第一大將,遂定居齊國都城臨淄,成為琅琊王氏開族始祖。公元前682年10月,姬佗病逝,廟號為周莊王,太子姬胡齊即位,史稱周釐王。公元前681年,齊桓公在管仲輔佐下,將齊國治理得國富兵強。為了藉助周釐王的名義爭霸天下,齊桓公又接受了管仲的建議,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表示要尊奉周天子,抵禦少數民族對中原地區的攻掠,並馬上派使臣王子成父向周釐王朝賀。周釐王見齊國如此恭敬,十分高興,立即將召集諸侯承認宋桓公為國君一事委託給齊桓公去辦理。齊桓公在齊國的北杏(今山東東阿)大會諸侯,被推為盟主,即春秋霸主。
各支始祖
王子城父:諱甫,仕爵齊都臨淄為城父。
王子城父:約生於公元前658年,承父爵仕齊萊為城父,齊昭公十七年(公元前616年)秋,北狄鄋瞞國(兄弟四人:僑如、簡如、榮如、焚如)率眾侵宋,被宋敗於長丘;入魯,十月叔孫得臣敗狄於鹹,殺之狄首僑如,侵齊,城父敗之於周首(屬今山東平陰縣西南),臨陣斬狄首榮如,埋其首級於北門外;並驅狄人至經衛,覆被衛人敗殺(簡如),並驅迫遷河南、山西一帶(入晉,焚如),鄋瞞由是遂亡(注:至宣公十五年,即公元前594年,晉滅潞氏,捕獲僑如之弟焚如)。王子城父因有功拜齊萊為大夫,並賜姓王氏,始別姬姓為王氏,王氏自該王子城父始。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子姓,出自商朝時期,屬於以先祖稱號為氏。
最早的王子氏,是“子姓朝歌王氏”的後裔,出自第一代始祖王子比干(公元前1092~前?年待考),即商末紂王之王叔。在歷代史料上皆有“王子比干,成湯後裔,為太原朝歌王氏之祖”的記載。
比干的後裔稱王子氏,為子姓太原王氏、朝歌王氏、齊郡王氏之源祖,後多省文簡改為單姓王氏,與姬姓太子晉之後裔的太原王氏、三槐王氏、成陽王氏、開閩王氏等王氏族人非同一血脈。
子姓王子氏及其分衍的王氏皆尊奉比干(子幹)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名將王子城父,屬於以先祖稱號為氏。
據北宋史學大家鄭樵在《通志·氏族·以爵為係為氏》中記載:“王子氏……周大夫王子狐,王子城父子之後也”。
歷史上,周桓王姬林有三個兒子:太子姬佗、王子姬森、王子姬克。其中的王子克是庶出,但很得周桓王的喜愛,很想改立王子克為太子,但受嫡庶有別的禮制所限。但周桓王曾找周公姬黑肩商議,找適當的機會改立王子克。
周桓王二十三年(公元前697年),周桓王病逝,太子姬佗繼位,是為周莊王。
周莊王三年(公元前694年),周公黑肩遵照周桓王臨終時的囑咐聯絡王子克,策劃要殺掉姬佗,改立姬克為國君。大夫辛伯立即勸阻他說:“嫡庶有別,廢嫡立庶,這是內亂的根源阿!”然而周公黑肩不聽,於是辛伯便將這一陰謀報告了周莊王,周莊王立即捕殺了周公黑肩。王子克見事情敗露了,只好逃奔燕國。這個事件史稱為“子克之亂”。
周莊王的弟弟王子森生於周桓王三年(公元前717年),原為東周都城洛邑王城的成父(城父,即市長),故被世人尊稱為“王子成父”,後避“子克之亂”而奔齊國。
周釐王姬胡齊元年(齊桓公姜小白五年,公元前681年),齊桓公在賢相管仲的輔助下使齊國成為春秋霸主,管仲向齊桓公推薦王子成父為齊國大夫,後晉遷大司馬,成為齊恆公手下第一大將軍。之後,王子成父定居於齊國都城臨淄,成為後世琅琊王氏的開族始祖。
在齊桓公執政時期(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王子城父是齊國的五傑之一,任大司馬,掌管行軍作戰之事。王子城父為將,是由齊國名相管仲推舉的。管仲在推薦王子城父擔任大司馬時,曾高度讚揚了王子城父卓越的治軍才能和軍事指揮藝術,說他可以讓三軍將領“視死如歸”,因此請齊桓公任命他統率三軍:“平原廣牧,車不結轍,士不旋踵,鼓之而三軍之士視死如歸,臣不如王子城父,請立為大司馬。”就是說:在疆場上能讓三軍將士個個奮不顧身,視死如歸,我不如王子城父,請您命他為大司馬,掌管天下兵馬。
這就是一支王子氏得姓於周桓王第二子王子城父的來歷。王子城父之後的著名人物就是王子狐。該支王子氏,絕非後世韓愈所說的“賜姓”,而是出自姬姓王族的一支。
到了周頃王姬壬臣三年(齊昭公姜潘十八年,公元前616年)秋季,當北狄入侵時,王子氏的後裔叫王子甫,為齊國都城臨淄的城父,他的兒子承襲城父,也叫王子成父,曾率齊軍將北狄軍擊敗於周首(今山東平陰),因有功,被齊昭公拜為齊國萊邑大夫,並賜姓王氏——這才是韓愈所說的“賜姓”。自此,王子氏一族始別姬姓,改為單姓王氏,該支姬姓王氏自這位王子城父開基。
姬姓王子氏及其分衍的王氏皆尊奉王子城父(姬森)為得姓始祖。
【遷徙分佈】
王子氏複姓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群體,其實淵源多多,不僅有子、姬二姓,在嬴、已、羋、媯、姒……諸姓以及少數民族姓氏中皆有,只是史家認為子、姬二姓王子氏為正宗而已,但王子氏複姓今已不再,皆演化為單姓王氏,融入王氏大家族。
【郡望堂號】
郡望
琅琊郡:亦稱琅琊國、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時期的齊國有琅琊邑,在今山東膠南縣琅琊臺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秦朝統一六國後,在境內設琅琊郡,並附置琅琊縣,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為山東半島東南部。西漢時期治東武(今山東諸城),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下轄五十一縣,包括今山東半島東南部的海陽、即墨、嶗山、膠縣、膠南、沂水、營南、日照、五蓮、贛榆(今江蘇贛榆)及青島等地。東漢朝時期琅琊國改治到開陽(今山東臨沂)。晉朝時期改置為琅琊省。北魏時期治即丘(今山東臨沂)。隋朝時期又復置琅琊縣。唐朝時期又裁廢,境地歸膠州、諸城,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廢黜,後又有沂州琅琊郡。從魏、晉朝時期起,琅琊臺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屬琅琊郡(國)。另一處琅琊郡在今江蘇南京一帶,此後在唐朝時期也被廢除不再。
平水郡:即平陽府、平陽郡,即今山西省臨汾市。西漢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將河東郡分出一部分與平陽縣合併,設定為平陽郡,治所亦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其時轄地在今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境內為司州平陽郡,轄十縣。西晉時期仍為平陽郡,轄十二縣。晉永嘉三年(漢趙高祖劉淵河瑞元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劉淵自蒲子城(隰縣)遷都平陽,稱帝建漢,境內屬之。東晉時先後屬幷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時境內為東雍州,轄七郡二十縣;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築白馬城(今山西臨汾),因魏刑白馬祭祀天地神靈築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陽故城(劉村);北魏建義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稱晉州,移治自馬城,與郡縣同治,沿用至今,即今山西省臨汾市。
堂號
琅琊堂:以望立堂,亦稱琅岈堂、琅玡堂、開陽堂。
平水堂:以望立堂,亦稱平陽堂、白馬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