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姓圖騰(息氏圖騰)
息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起源單一。“古有息國,春秋時為楚所減,子孫以國為氏。”所以很多人喜歡說息姓源自河南的息縣,而戲劇性的是現在沒有能夠有力證明息姓出自息縣的歷史證據,而且息縣居然少有姓息的。息姓當今人口大約僅兩千人,排名在第一千零七十七位。
【得姓始祖】
息侯(姬羽達): 周文王的第三十七個兒子,原本姓姬,周把息封給他,就稱他為息侯,歷史上稱為息國。息國存在時間有362年,直到公元前682年(周莊王十五年、魯莊公十二年)被楚國所滅。息國滅亡後,很多息國遺民為了緬懷故土,就以國名為姓氏。
各支始祖
息諱誠:字鹹豫,以次子貴誥贈奉訓大夫原籍,奉旨從山西大同府朔州馬邑縣明永樂遷大姓實畿輔,佔籍河澗府東光縣衞河西二十里而家焉生五子”分五門。
【起源源流】
源流一
系自姬姓。屬於黃帝后裔,息姓開始在西周出現。
西周建立初期,周武王把一塊地在今河南省息縣西南,封給他的弟弟羽達,羽達是周文王的第三十七個兒子,原本姓姬,周把息封給他,就稱他為息侯,歷史上稱為息國。息國存在時間有362年,直到公元前682年(周莊王十五年、魯莊公十二年)被楚國所滅。息國滅亡後,很多息國遺民為了緬懷故土,就以國名為姓氏。於是,歷史上就有了息姓。
源流二
鄭樵注云:“亦作‘鄎’。侯爵,媯姓,今蔡州新息縣是。《莊十四年》楚滅之,子孫以國為氏。”
【遷徙分佈】
遷徙
息氏家族從1404年遷至現河北省阜城縣崔廟(崔家廟鎮)鎮大息莊村、小息莊村已有615年。
分佈
息氏家族祖籍最早的河北省阜城縣崔廟鎮大息莊村、小息莊村。
1、小息莊:西側為長門,東側五門。(長門由於繁衍發展在長門第十代息諱洺合遷到王順莊)
2、大息莊:二門、三門、四門。
3、山東濱州市博興縣店子鎮:二門第七代息諱三槐:在明萬曆(1573)年間遷至此地。
4、河南省商丘市喬集鄉:二門13代息諱學致大概是在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由山東至此地。
息氏人員居住比較多的集中在祖籍由最早的二個村發展之今的五個村。息氏族人隨著社會發展,人員素質的提高,為了祖國建設走出家門現分佈比較廣,有的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河北的石家莊、保定、衡水、景縣、滄州、邯鄲、辛集、獻縣等地,東北三省,山西太原、大同,內蒙,河南信陽、焦作,山東濟南、煙臺、黃島、虎頭灣,江蘇南京、連雲港、盱眙,四川綿陽、攀枝花,廣東廣州,深圳,廣西,海南,大西北有甘肅蘭州,銀川,新疆,香港,臺灣等地。有的走出了國門走向世界,有的在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越南、非洲等國。
【郡望堂號】
郡望
襄陽郡: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取荊州,分南郡北部設立襄陽郡 ,治襄陽縣(今湖北襄陽),隋朝開皇初年廢除。襄陽郡即今湖北襄陽一帶。
堂號
(暫缺)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家訓格言】
息氏家族家風、家訓
摘自息氏族譜序息淑芬長門22代
一、忠厚傳家,詩書繼世
1、息氏族譜第一創始人為世人矚目
第二次族譜序雍正六年歲次戎申2-1(1728年)這樣記述的“吾伯父字舉九之繼述,且上代吾曾王父字春臺,已初具稿略貽留後人,伯父持此。”注:吾伯父字舉九:二門第十代孫鉉字舉九 附生 封徴仕郎 郷飮介賓;吾曾王父字春臺:二門第八代孫 飬情 字春臺 貢生 任文安縣訓導勒 授修職郎;
根據我伯父(字舉九)的記述我的曾祖父(字春臺)就已經整理出了大綱(初稿)留給後人,並且這份大綱由我的伯父儲存。充分表明二門第八代諱飬情 字春臺 貢生 任文安縣訓導勒 授修職郎是息氏族譜第一創始人。
第二次族譜序2-2(1728年)邀請賜進士出身現任宗人府府丞歷任通政使司通政使光祿寺正卿浙江監察御史翰林院編修檢討庶吉士平幹年眷晚生冀棟頓首拜撰
在第二次家譜2-2(1728年)賜序中對二門第八代諱飬情字春臺貢生任文安縣訓導勒授修職郎的評價:“八世春臺年先生,博學廣記,尤善楷書,司訓裡邑,諸子傾心”二門第八代春臺先生,博學廣記,尤其善於寫楷書,在鄉里擔任縣學教諭,生員們都欽服他,為世人矚目。
2、二門第九代諱隆泰 字賡虞 附生以忠孝性成智勇過人因隨父任遇變徇難以孝載志史冊。
在第二次家譜2-2(1728年)賜序中這樣表述的:“賡虞年伯祖,為春臺公之季子,而年兄之嫡王父也,忠義自矢,勇力過人。隨父之任時有寇亂,賡虞公手提重鐵,立扵城上,左衝右突,虎賁數千,莫之敢櫻。後難不幸未免扵難,而千秋忠孝,大節昭若日星焉”;注:賡虞:賡:“geng”繼續;虞:“yu”預料;二門第九代隆泰 字賡虞 附生 忠孝性成智勇過人因隨父任遇變徇難以孝載志隨父任文安縣遭匪亂為救父而殉難;春臺:二門第八代孫飬情字春臺貢生任文安縣訓導勒授修職郎;衝:衝的繁體字;虎賁:“ben”意思古代指勇士;敢:有勇氣,有責任;櫻:是贏的意思;大節昭若:為人氣節。
賡虞是春臺公的二兒子,也是允公年兄的叔父,為人忠義,勇力過人。隨同父親在鄉里任上時,有賊寇做亂,賡虞手持沉重的鐵器站在城上,左右搏擊,幾千賊寇都不敢靠近他。後來不幸遇難,千秋忠孝,為人氣節象日星一樣光輝閃耀。
3、二門第十一代諱如洵字允公康熙庚午舉人候補內閣中書敕授徴仕郎改授通州學政及二門第十代鉉字舉九附生封徴仕郎郷飮介賓。
在第二次息氏族譜序2-2(1728年)賜序中是這樣表述的:“吾與息氏之締交也,自允公年兄始”注:允公:二門第十一代如洵字允公康熙庚午舉人候補內閣中書敕授徴仕郎改授通州學政;年兄:對比自己年長的稱呼。
“庚午科,吾與年兄同領鄉薦,太倉夫子極稱年兄製藝為一榜首,出退見其人,質直簡樸卓卓乎!”注:庚午科:鄉薦:鄉薦的繁體字;極稱:極稱的繁體字;製藝:制藝的繁體字;樸:樸的繁體字。
“有古先君子之風,固己心焉屬之矣,嗣後締為世交,因年兄司鐸吾邑,餘適家居,命子侄輩羅拜允公年兄,奉為塾師”注:鐸:“duo”鐸的繁體字,大鈴,古代宣佈政法令時或有戰事時用的;羅:羅的繁體字。
“囑之曰:此汝等指南車也,不得以泛常學師相視,扵是,子方昌、方然,侄方燕等,倂同社林氏諱璁者,皆受業焉,忝在舊誼,兼承大誨,數以杯酒相約,因晤舉九年伯,見其詳論慷慨,精神煥發,知其栽培有自來也”注:璁:“cong匆音”意思似玉的美石;忝:“tian添音”用在這的意思謙辭;舊:舊的繁體;舉九:二門第十代鉉字舉九附生封徴仕郎郷飮介賓。
是說賜序的冀諱棟與息氏家族締結友誼,是從與允公年兄的交往開始的。農曆庚午年科考,我和年兄一起得到州縣舉薦,太倉先生極力稱讚允公的文章可居榜首。出了考場後見到其人,性格質樸之極。有古代君子的風度,立刻心裡覺得很親近,從此結為世交。當時,因為年兄在我的家鄉做主管教育的官吏,我正好在家中居住,便命子侄羅拜見允公年兄,把他奉為塾師譯:囑咐他說:“這位師傅是你的指南車,不要把他當做普通的老師看待。”於是,我的兒子方昌、方然,侄子方燕,以及同社的林璁,都成了允公年兄的受業弟子。因為有過去的友誼,而且得到過很大的教誨,我多次請允公一起飲酒,因此會晤了舉九年伯。見年伯議論的時候慷慨激昂,精神煥發,才知道允公年兄所受的教育培養自然有其淵源。
4、二門第六代諱耀字恢宗貢生任德州學正及二門第七代諱靜畿字止所恩貢生任洪洞縣教訓勒授修職郎
第二次家譜2-2(1728年)賜序中的表述是“六世、七世兩先生諱耀、諱靜畿者,俱以恩拔,司鐸州郡。”注:諱耀:二門第六代諱耀字恢宗貢生任德州學正;諱靜畿者:二門第七代諱靜畿字止所恩貢生任洪洞縣教訓勒授修職郎;
二門第六代諱耀、二門第七代諱靜畿,都得到了朝廷的恩賞拔擢,在州郡做管理教育的官吏。
5、息氏忠孝楷模
第二次家譜2-2(1728)年賜序中的表述是“又餘得之合坤馬年長兄者也。乙末四月,餘以策封,廁身翰苑,方念家中子侄,非允公年兄其誰適從,乃曾不畿時,而年兄以舉九老年伯,暨年伯母壽屆耄耋,切意就養。已匆匆而去矢。”注:合坤:有家譜上二門四代淳字坤若增生;允公:二門第十一代如洵字允公康熙庚午舉人候補內閣中書敕授徴仕郎改授通州學政;耄耋“mao、die”,意思年齡在八、九十歲;
以上這些,我也曾在馬合坤年兄處聽到過。乙末年四月,我被朝廷策封,在翰林苑供職,才想到家中的子侄輩們,若不是允公年兄,又能跟隨誰學習得這樣好呢?我還沒有到京師的時候,年兄就因為舉九老年伯,以及年伯母年紀大了,必須回家孝養的原因,匆匆離去了。二門第十一代諱如洵字允公康熙庚午舉人候補內閣中書敕授徴仕郎改授通州學政事業上已達高官要職,桃李滿天下,因父母年紀大了回家盡孝道為父母頤養天年,為我們樹立了忠孝楷模。
6、息氏家族家風、家訓
第二次家譜2-2(公元1728年)賜序中這樣概況“抑且家世三百餘年,採芹食餼,代不乏人科貢爵弁,累不絕續……”注:餼:“xi”意思1、古代祭祀或饋贈用的牲畜。2、贈送‘穀物、飼料、牲畜等’;弁:“bian變音”意思舊日稱低階武官。
息氏家族傳到現在三百多年,考中縣學生員或廩生的有許多人,世代都不乏有人考中科舉成為文武官員、得到爵位,綿延下來,一直沒有斷絕過。
“吾與息氏,地隔燕趙,未獲親入其鄉,嘗聞一里之中,長幼協和、閭黨輯睦、家習詩書、戶敦禮讓,近今風俗,莫此為最是。”注:閭黨輯睦:鄰里和睦;敦;“dun”意思厚道;
我和息氏家族,所處的地方隔著燕趙,沒有機會親自到他們的鄉里。但我聽人說過,他們的鄉里長幼協和,鄰里和睦,人們在家裡都讀詩書,家家都厚道有禮貌能謙讓,在現在這樣的世道,沒有比息氏家族更好的了。
請以二語弁首曰:忠厚傳家,詩書繼世。庶有以撮其大略雲。注:弁:“bian”意思1)、古代的一種帽子。2)、弁言,是序文,引言。
請用兩句話做引言:忠厚傳家,詩書繼世,能夠概括息氏家族大概的情形了。這理解為息氏家族的家風,家訓。
7、第五次修續光緒十三年5-2(公元1887年)邀請誥授朝議大夫、晉封資政大夫、欽加運同銜加三級、賜進士出身以同知直隸州用賞戴花翎卓異侯陞、現任泰安縣知縣,歷任齊東榮城、掖縣、嶧縣知縣、署理平原縣、代理濰縣、兼理滕縣知縣、加五級中水。愚甥蘓名顕薰沐頓首拜識對息氏稱讚到:“更兼昆弟叔侄,極一時人才之盛,貢廩增附翠扵一門。故東邑縉紳,一時有南馬、北霍、東侯、西息之號”注:昆:文言兄弟;縉紳:“jin,shen”意思古代指官僚或做過官的人。
更有兄弟叔侄,一時出了許多人才,貢生、廩生、增生、附生聚集於一個門庭。所以東邑的官戶人家,一時有南馬、北霍、東侯、西息的稱謂。
二、家風淳樸,族情和睦
第三次息氏族譜序3-2(公元1780年)邀請進士出身,現任太常寺正郷,歷任翰林院檢討兼監察御史,鴻臚寺少郷年家弟吳玉綸頓首拜撰中這樣表述的:
“再則披閱全譜,見其宗支蕃衍密如星布。簪纓繼世,聯若貫珠,又為餘心所深賞。”注:簪纓:官員;
來看了家譜,見息氏宗門支派蕃衍就象天上的星星一樣密集,且進入仕途的又連綿不斷,也讓我從內心裡感到非常欣賞。
“更可取者,餘於丙申歲隨駕南巡,路經東邑聞諸縣令吳公曰:家風淳樸、族情雍睦,此又近今之所罕覯者也,注:丙申歲:農曆丙申年(公元1776年);罕覯:“gou”意思遇見,罕覯是不常見。
更可取的是,我於農歷丙申年(公元1776年)隨同皇帝南巡,路過東邑,聽縣令吳公說:息氏一族家風淳樸,族裡和睦,這也是近年來所難以見到的。
“毛詩有詠:綿綿瓜瓞,濟濟多士。二語可以持贈雲。”注:綿綿瓜瓞,濟濟多士:瓞:“die小瓜”大意是子孫昌盛,人才輩出
詩經上有云:綿綿瓜瓞,濟濟多士(大意是子孫昌盛,人才輩出)。這兩句話可以拿來相贈。
三、以祖治家,和睦九族
1、以祖治家
第四次息氏族譜修續4-1(公元1818年4月)闡述族譜治家的重要意義:“竊謂譜者,所以別宗派、名世系、成孝敬、厚人倫也”注:竊謂:竊“qie”竊的繁體字,舊謙詞;所以.....,用來做什麼;別、明、成、厚,使動用法;莫不,沒有一個不;倫“lun”倫的繁體字。
我認為族譜,是用來分清各支族、瞭解家族世代關係、促使族人孝敬尊長、使人際關係淳厚的。
能有族譜的家族“故名門巨族、縉紳先生之家,莫不有之。”注:縉紳“jin,shen”意思古代指官僚或做過官的人;
所以,名門望族、有官職地位、年長而有知識的家族,都有家譜。
“治之以譜者,實治之以祖也,今夫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注:萬物本乎天:自然界的萬物本是老天主宰,老天創造萬物。人本乎祖:人本來是來自於祖宗;乎:介詞,自、於;
“本乎天者。聖人能以天治之;本乎祖者,吾亦可以祖治之”注:聖“sheng”聖的繁體字。
用家譜來治家,實際就是用祖宗治家。如果說世界萬物的根本是天,那麼人的根本就是祖先。萬物來自於老天的,聖人就能用天主宰萬物;來自於祖宗的,我們也能用祖宗治家。
第四次息氏族譜修續4-1(公元1818年4月)這樣闡述“何謂乎以祖治之也?今族之喜不慶,憂不弔者。謂其與己無関也。苟執譜以示之。今之所謂親盡者,即昔之兄弟也,皆一人之骨也、血也。故曰以祖治之也。無族譜之例遷居之祖自為一,簡尊其始也。後分五支,別其派也,五支之所出各敘為一冊,從其朔也,前人之字諱,必避嫌扵並尊也。功名行誼並書彰光德,啟後人也,嗚呼!一譜而尊親之道,教誨之事皆借焉,洵盛典哉!”注:慶:“qing”慶的繁體字;無関:無關繁體字;盡“jin”盡的繁體字;遷:“qian”遷的繁體字;冊“ce”冊的繁體字;諱“hui”諱的繁體字,對老祖宗的尊稱;洵:“xun”意思誠然,實在。
什麼叫做以祖治家呢?現在家族有歡喜的事,不慶賀,有憂愁的事,不慰問。還說與己無關。若拿著家譜讓他們看,這些人所說親屬關係沒有了,其實從前就是兄弟們,都是出自一人的骨肉血脈啊!所以說,要以祖治家。我息氏族譜記載著遷居之祖自有一世系,尊稱為始祖。後來分為五支,一定要分辮清楚。五支出現以後,便各自作為一個支族入譜記載。從這五個支系,向上一代代追尋,前輩人的名字,一定要避諱,不直接寫出尊長的名字,並且要尊稱。族譜中,要記載前輩人的官職、名位、功績和品行、行為,以彰顯他們的榮譽和傳統美德,啟發教育後人。唉!族譜中,尊長愛幼,孝敬父母的行為,耐心地啟發和教導後人的事蹟都應有記載,這實在是一部盛大的典籍啊!
2、用前輩人的豐功偉績,祖宗的教誨來引領教育後人
第四次息氏族譜序4-1(公元1818年4月)對繼承豐功偉績引領後人是這樣做的“前譜之刊,始於乾隆己亥,終於乾隆庚子,迄今幾四十年矣,小子後生又將抱孫焉,故眾我叔侄、兄弟輩又不敢不身任其事,非敢曰迪前光也,亦聊以前人之以祖治吾輩者,治後人也”注:乾隆己亥:公元一七七九年農曆己亥年;乾隆庚子:公元一七八零年農曆庚子年;幾:“ji”幾的繁體字;迪前光:迪:繼承,啟迪,前:已有的、前面的、前人的,光:光榮、光彩,聊以:聊表心意
第三次修譜,開始於乾隆已亥年(1779年),完成於乾隆庚子年(1780年),至今已近四十年了,當時的小子、後生又將抱上孫子了。因此,我叔侄和兄弟們不能不擔當修譜之任,更不能說我們自已發揚了前人(指修譜人)的美德和光彩,而我們只是聊表心意,用前輩人的豐功偉績,祖宗的教誨來引領教育後人。
3、第四次息氏族譜序嘉慶二十三年嵗次戊寅4-1(1818年)對息氏族人提出了:“系之以詩曰:親睦九族,厥惟陶唐,九族既睦,可奏平章,孝治之本,一族不忘,祖之功德,繼緒弗遑。祖之骨肉勿使相戕”注:親睦:親近和睦;九族,泛指族人、親屬;厥惟:厥:句首助詞,無意義;厥惟:只有、只要;陶唐:指堯,古代帝王,山西臨汾人,封於陶,遷於唐,號稱陶唐氏。德高望眾,能團結族人,和睦相處。平章:出自: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平章:古代官名,原意是商量處理,君主與群臣共商國是,天下太平,政績昭彰;章通彰:彰明、顯著;繼緒弗遑:世世代代無窮之意;弗遑:不能,未能;可在繼承祖上美德為後加世世代代無窮之意;戕:“qiang”古代一種斧子。
總結以上,不禁感慨,用詩概括:親近和睦九族,要以古聖賢王堯帝為榜樣團結族人,親屬和睦相處。族人親密團結了,又能明察和表彰有善行、道德的百官,協調諸候各國的關係,民眾也友善和睦了。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的根本,首先做到不能忘記自己的祖宗。對祖宗的功高德重,功業名位,後代人不能以祖宗功勞之居,無所作為,而應世世代代繼承發揚祖上的美德。祖宗的骨內親情不能相互殘殺。
4、第六次修續於民國九年歲次庚申春三月上浣邀請辛卯科舉人、欽加五品銜、沙河縣儒學正堂中水愚外婿侯連璧薰沐頓首拜序中表述:“蓋其家風淳厚,族情睦雍,士農工商,恪守各業,長幼尊卑,莫不粛然,雍雍禮讓,家風舊矣。”注:睦雍:可親,和諧;粛然:粛是肅的繁體字,恭敬這樣;禮讓:禮讓繁體字;舊:“jiu”舊的繁體字,意思守舊。
他們的家風淳樸厚道,族人親密和好,士農工商都恪守各自的本業,長幼尊卑沒有不肅然有禮的,親和禮讓,就是從前固有的家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