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氏起源及歷史

肖姓圖騰_肖氏圖騰

肖姓圖騰(肖氏圖騰)

  肖姓是中華姓氏之一。中國大陸簡化字出現後,“蕭”整個字的所有義項都被合併到“肖”。於是所有的蕭姓被寫為肖姓,可後來正式廢除二簡字之後由於戶籍管理部門的相關規章,更改姓氏十分困難,所以肖姓很少有人改回蕭姓。而也有觀點認為中國原來就有“肖姓”,但讀四聲,與“蕭姓”的源流也不同。歷史上確曾經寥若晨星地冒出過“肖”姓,但非常罕見。明代凌迪知的《萬姓統譜》卷103:“肖:漢,肖安固。肖始、肖玉、肖雩、肖同(俱陳留人,見《印藪》)。明,肖靖,襄城人,宣德中解元。”肖姓基本不見於香港臺灣或海外華人地區。這可以間接證明如今中國大陸絕大多數肖姓實際上是由於二簡字簡化的“蕭”姓。肖姓當今人口約為七百一十多萬,排名在第三十三位。

【得姓始祖】

  大心:在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名將名叫南宮長萬,在攻打魯國時戰敗被俘,被囚於後宮,幾個月後才回到宋國,宋閔公為此曾多次取笑他,長萬因被觸痛處而惱羞成怒,一次乘酒興殺死了閔公,並從此公開叛亂,另立公子游為君。宋國群公子紛紛逃往蕭邑(今安徽省蕭縣西北)。後來宋國微子之後大心率王族弟子及隨從組建的軍隊,誅殺了南宮長萬,平息了這次叛亂,扶閔公之弟御說繼位,是為宋桓公。宋桓公因大心平叛有功,就把大心封於蕭地,以為附庸,建立了蕭國,稱大心為蕭君,人稱蕭叔大心。公元前五九七年蕭被楚所滅,其子孫遂以國為氏,稱為蕭姓。大心也就被後人尊為蕭姓的得姓始祖。

  對於上述說法,有這樣生動地描述:春秋時,宋國有一員猛將叫南宮長萬,在攻打魯國時被俘,魯莊公把他囚禁在後宮中,幾個月後才把他放回宋國。公元前682年秋的一天,宋閔公同南宮長萬在後宮博戲(古代的一種賭局),閔公的寵姬也在旁邊觀看。長萬看著她們說:"還是魯宮的美女漂亮,天下諸侯沒有比做魯君更快活的了!"閔公一向以這幾個姬妾的姿色自矜,聽了這話很不高興,就嘲笑長萬說:"像你這種當俘虜的人怎麼懂得美不美呢?"這一下觸到了南宮長萬的痛處,他頓時惱羞成怒,一拳就把閔公打死了。接著他又殺死大夫仇牧和太宰華督,另立公子游為君。宋國公子紛紛逃往蕭邑(今安徽蕭縣)。蕭邑大夫是宋國始祖微子啟的後裔,名叫大心,他把這些公族子弟及他們的隨從聚合起來組成一支軍隊,又到曹國請來援軍,逐殺了南宮長萬及其同黨,平息了這次內亂。閔公的弟弟宋桓公即位後,把大心封在蕭為附屬國,稱為蕭叔。蕭國後來被楚國所滅,大心的後世子孫遂以封地命姓,稱蕭姓。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據《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書辨證》等有關資料所載,出自子姓,以國為氏,為周代宋國微子啟的後裔。

  源流二

  據有關資料所載,古代嬴姓各部族首領伯益之後作士於蕭,便以蕭為姓,其後代延襲姓蕭。

  源流三

  據《續通志·氏族略》、《姓氏詞典》、《古今姓氏書辨證》等有關資料所載,出自少數民族改姓或被賜姓,得姓蕭。漢朝時巴哩、伊蘇濟勒、舒嚕三族被賜姓蕭,兩晉南北朝時契丹巴哩、伊蘇濟勒、部嚕三氏改姓蕭。

  源流四

  金文中“趙”大部分寫作“肖”,所以古肖(讀趙音)姓基本上都是趙姓,如“相邦趙戈”寫作“相邦肖戈”。現肖姓則大部分是“蕭”訛寫而來。

【遷徙分佈】

  遷徙

  蕭姓最早發源於今山東省。

  先秦時期,蕭姓族人由於國家被滅而散居各地,家族勢小力微。

  到了秦漢時期,社會動盪,迫使蕭姓外遷,進入第一個發展遷徙時期。蕭姓經長期遷居,已從原聚居地向四周大量繁衍,且名人輩出,漢相蕭何便是其典型代表,他早年輔佐劉邦起義,在攻佔咸陽後,注意收集秦的律令圖書,郡縣戶口、社會情況等大量資料,為西漢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並助劉邦消滅異姓諸侯王,他的子孫也分別入仕於兩漢,均為高官,為漢朝的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家族興旺,幾個較大的郡望即在此期形成。

  三國魏晉時期,戰亂頻繁,加上兩晉時期的“永嘉之亂”,士族南遷,蕭姓族人也隨之而徙,播遷於南方諸省,使家族得以進一步發展壯大。

  南北朝時期,蕭姓顯貴於天下,建立了齊、梁兩朝、繁衍昌盛、人才輩出,使蕭姓發展進入了一個鼎盛時期。

  唐宋年間,社會相對穩定,經濟繁榮,蕭姓族人一方面文人墨客遍佈於天下,另一方面由於新成分的湧現,即居住在中國北方及東北的契丹族蕭氏勁族的加入,從而成為一個顯貴、龐大的家族。在此期間蕭姓也有遷入福建、廣東定居者。至此,在唐宋以前,蕭姓已廣佈於我國山東、河南、河北、安徽、北京、福建、廣東等地區。

  元明清時期,蕭姓徙居於南方貴州、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等省份,名人不斷使蕭姓成為名門,自清康熙末年,蕭姓族人開始了多次入遷臺灣,有的還遠播海外,使蕭姓真正遍佈於我國南北方各地。

  分佈

  肖姓當今人口約為七百一十多萬,排名第三十三位。佔全國總人口數的0.51%。

  今日肖姓在我國分佈較廣,尤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山東、廣東等省多此姓,六省肖姓約佔全國漢族肖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

  今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龍口、淄博,內蒙古之烏海,安徽之涇縣,江西之金溪,廣東之澄海,廣西之田林,雲南之隴川、瀘水、河口等地均有分佈。漢、滿、蒙、回、壯、苗、瑤、佤、水、侗、拉祜、普米、土家、錫伯等多個民族皆有此姓。

【郡望堂號】

  郡望

  蘭陵郡:西晉時從東海郡分出一部分,置蘭陵郡,治所在丞縣(今山東省棗莊市嶧城鎮)。隋時廢此郡。

  廣陵郡,治今江蘇揚州。

  河南郡,治今河南洛陽市東北。蕭姓望族居蘭陵、廣陵。

  堂號

  定漢堂:西漢名人蕭何,從漢高祖劉邦在沛縣起兵反秦,到建立漢朝即皇帝位,始終幫助漢高祖,功居第一,位列丞相,漢朝一切律令典制,都是蕭何定的。

  字輩

  湖北襄陽老河口市肖氏字輩:紹金如文生,國正元心順,均民定大全,良德聚忠義,廣宏萬世傳。

  遼寧肖氏字輩:九中玉鳳慶,書貴事恩榮,鵬單百萬裡,金曲作家生。

  江西九江肖氏字輩:春發國家盛,文仁登德遠,忠孝振乾坤。

  重慶巫山肖氏字輩:世大揚芳永,天興順慶長,光宗耀祖徳,榮發定安邦,官清輔國政,忠良振朝綱。

  資陽市樂至縣肖姓字輩:文昌仕(永)代興,祖典成安國

  江西信豐肖氏字輩:仁厚承芳澤文明

  貴州肖姓字輩:繼天朝廷太,為民國正興,佑啟澤長道,學首永光昌。

  山東臨沂肖氏字輩:立文傳盛世,佰代繼永昌

  河南省南陽市鄧州肖氏字輩:興景義武仁

  四川涼山州肖姓字輩:國正天興順,官清應遠昌,明能為禮利,普翼慶家邦

  湖南肖氏字輩:功高齊正賢,漢相傳芳遠

【楹聯典故】

  (暫缺)

  【祠堂古蹟】

  肖大亨家祠

  位於山東省肥城市安駕莊鎮南夏輝村中心,東西大街北側,坐北朝南。

  據考,肖大亨明嘉靖年間始為官,歷經嘉靖、隆慶、萬曆三代朝廷。萬曆年間,曾任兵、刑兩部尚書,官高位顯。在其任職期間建此家祠,並常至此祭祀。

  肖大亨家祠,佔地1500平方米,建築面積344平方米,共房舍13間,建築為四合院格局,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古樸、莊嚴、恢宏。

  家祠門外兩邊為八字形照壁,門樓簷下懸掛“肖氏家祠”金字大匾。門樓步瓦蓋頂,青龍挑脊,十分壯觀。

  大門裡邊是一小院落,迎面是三間過廳。過廳前簷後廈,兩根大紅明柱下墊石鼓。廈簷裡側有木製隔扇,約12米,上繪日月星辰、人物花卉、水果蔬菜以及生活用具等,繪藝精湛,畫面清晰。

  過中門樓,便是主院落。迎面是一大月臺(樂臺),面積48平方米,高60厘米,檯面與大殿走廊地面平。月臺北端,是供奉先祖牌位的大殿。大殿構造新穎,先架後起,四梁八柱,飛簷斗拱,氣勢雄偉。殿頂由一仰一合的步瓦覆蓋,正脊高60厘米,青磚砌就,磚上有荷花浮雕,兩端塑有龍頭,四條斜脊皆塑有哈巴狗、張嘴獸,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大殿前有走廊,四根大紅明柱擎託,柱下石鼓墊底。大殿簷下有木製簾瓏(橫沿),上面繪有荷花圖案。殿門上方有簾瓏垂珠,瓏後有一大匾,紅色為底,上書“報本堂”3個鎏金大字。

  大殿裡邊,正中間有肖大亨祖父肖寧的坐姿塑像,兩邊塑有侍者,外罩佛龕,塑藝高超,觀之如生人。殿內兩旁安置列祖列宗牌位及肖氏祖譜。

  大殿前兩側有東西廂房各3間,步瓦蓋頂,青龍壓脊,屬一般古式建築。供守祠人居住和存放物品。

  西廂房門南有古柏一株。樹身高15米,直徑30厘米,此樹雖已乾枯,但仍挺立在院中。

  東西廂房南面,各有一株銀杏樹,據說是一雄一雌,東邊為雄,西邊為雌,雄樹已死多年。雌樹高20多米,直徑90多厘米,仍然生長旺盛,樹冠覆蓋面積50多平方米。

  湘潭肖氏宗祠

  “宗祠面水而立,青磚為牆,巨木為梁,麻石鋪地,雕樑畫棟,氣勢非凡……”說起易俗河老街的肖氏宗祠,老街居民滔滔不絕地講起有關宗祠的種種故事和傳說。

  據相關記載,肖氏宗祠建於清代中期,有戲臺、神位、廂房、鼓樓、天井等。祠堂後有肖家湖,面積10餘畝,常年養魚。湖旁的肖家山上巨木參天,即使夏日晌午,陽光也照不進樹林,蔭涼至極,身入其間更是隻聞其聲,不見其人。

  肖家祠堂建於清朝康乾年間,是湘潭、湘鄉、望城、醴陵四縣肖姓族人共同的祖先祭祀宗祠,佔地4000多平方米。上世紀50年代以前,青磚為牆、原木柱廊環繞的祠堂裡,石獅看戶、雕樑畫棟、一扇扇雕刻精美的花格窗門與粗大、漆得通紅的樑柱相映成趣,肅穆中顯得既端莊又大氣。不過,在經歷了辦學、幾番被租賃、產權轉讓之後,如今肖家祠堂內廊柱油漆早已剝落殆盡,花格門窗、雕繪牌匾也所剩無幾,唯有簷前柱廊之上留存著幾塊雕刻著“龍鳳呈祥、麒麟送子、飛燕衍泥”等吉祥喜慶的木板刻畫。

  肖氏宗祠還有“肖祠臥龍”之稱。相傳,明正德皇帝朱厚照曾南巡至易俗河,宿於涓水河邊一間茅屋,夜晚蚊蟲叮人,皇帝用御扇一扇,並說:“一扇蚊蟲走千里。”當夜果然無蚊。由於皇帝在此住了一晚,此地便叫做“一宿河”,即今天的易俗河。清光緒《湘潭縣誌·山水》載:“易俗市……明武宗微行野宿,至今岸無蚊蚋。”後來,明正德皇帝下榻的地方建了肖氏宗祠。如今,到易俗河旅遊觀光者,都以到肖祠一睹臥龍之處為快。

  易俗河老街曾商賈雲集,盛極一時,沿河的碼頭有十幾個,是全國四大米市之一。肖氏宗祠就緊臨著一個碼頭,叫過山碼頭,是穀米交易的主要地點。在肖氏宗祠的院牆基石裡,至今還保留著三塊石碑,是當年米市繁華的見證。由於年代久遠,石碑上的字跡有點模糊,一些地方已被磨平,不易辨認。

  其中一塊石碑為“同一堂”控制和維持米市秩序制定的行規民約。碑刻:“易俗河谷米聚集之處,買賣憑行交易。斗箕由行招募登冊給牌,公擇牌長總理其事,如有舞弊等情,為牌長是問,若未登記無號牌者,不準在河穩戽。特此豎牌以記。”據相關記載,由於易俗河米市不斷發展,糧行增加,曾陸續建起了十八堂,十八堂又合建一總堂,名“同一堂”,訂立了許多鄉規民約。

  另外一塊“罰碑”上刻著:“今有船戶運來米市售卸,因起貨越規,兇毆不遜,比即鳴團理論,自知虧悔,甘願罰牌。光緒十九年十月吉日立。”

【家訓格言】

  《肖氏家訓》

  一.嚴訓八誨

  凡子孫而能言行之時,即教之以安詳、恭敬,至七歲以上,使之出就明師,讀文公小學,務要講解明白,使其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事。其稟性聰明者,加讀四書五經、古文左史,無不習讀,此志遠大者,所當然也。否則一書用之不盡,要必得之於心,體之於身,無為句誦章之學可也。若夫女子則自幼教於婦德、婦言、婦工、婦容,其品貌天性若有過人者,始其讀烈女傳,庶乎長大適人,必知所以執婦道矣。

  二.重禮教

  凡冠婚喪祭之禮,人生始終之事畢矣。世人不悟,至於喪祭,每酷用浮屠,而禮教為之大壞,哀哉!吾曹氏琚始向學時,即去浮屠不事久矣。其以禮儀節文,雖能為悉,而於先哲遺範亦不敢違;今後凡遇吉凶之事,要當一一遵用文公家禮,厚其宗族,凡遇宗族有吉凶之事,要各行吊慶之禮,或睏乏罹於患難者,族之賢而尊者,宜倡義率眾,隨家厚薄各出所有以賙濟之,惟務實用,不惑於世俗以事齋醮,致令費無經,何益之有?其或族人被人非禮陷害,則必協力以救之,救之則必退遜而避之,避之不得而後赴訴於官,聽其常法處之,若自己為非,招人凌辱,則當先自痛責,然後從容婉曲為之求解,慎勿恃勇相鬥,無曰彼來先施也,我有宿怨也,率之坐待其斃,悔無及矣。

  三.崇敬愛

  凡為子孫弟侄者,呼父母必怡顏悅色,事兄長及伯叔必謙卑,遊息偶坐隨行,時而侍側,不問則勿言,不命則勿坐。凡稱兄、弟、伯、叔、子、侄、嫂、嬸、姊、妹、以及親戚,必以行輩,有呼而對則以應,授之以誠,則克勤克慎。命之以事則奉行不違。有所訓誡則聽受而服膺之。或有理之責,則勿較其是非。如遇父母有過,則微諫,或有不聽則託諸母及得意族人而達其情,毋忌諱以陷親於不義。毋妄言以激親之怒,而自取悖逆之罪,至於父母、伯、叔、姑、侄、姊、妹、無不皆然,乃若撫之以恩,與之以均,接之以禮貌,則居長者所當然也。

  四.守儉約

  凡儉約最為可久,今日世俗侈靡,耗一小物即失敦厚,如衣服必以布帛為重。子弟當弱冠以前,毋令衣羅紗綾緞錦繡色衣,既冠而賢則量給一二,以為吉禮出入之用;不賢則勿給。然雖賢德子弟,其於平居無事,亦不許衣也。至於日用飲食以蔬菜重,故不得私以酒食自誤,必有故而設,然常事饌不過四五品,酒不過六七巡或十巡而止。賓重則饌用倍之,而酒必如數,或有不常之會則設饌,亦必斟酌豐約適宜而已,決無染習世態,以至杯盤狼藉,費出無經,乃若奉養父母,則竭力於其當為又在禁也,輕中其慎擇之。

  五.勸生業

  凡生業不可少廢,子弟至十五以上,擇其聰明者責之儒業,而貲其費,俾得專業;又必擇賢師益友以正其從違,庸下者則令其或務乎農,或精乎工,或經營於商賈,各佔一業,務其成效。婦人則專紡績,以供衣服;其或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以至老死牖下,終無一善成名,豈不惜哉!凡其所圖生計,又要一一循平天理,否則今日難得,異日必失之,不可慎歟!

  六.肅閨門

  凡閨門不可不慎,婦人鮮知禮儀,為其夫者,必於平居之時,先以正導之,如姑舅則先系之以敬,待妯娌則先示之以和,御婢妾則先示之以慈,鞠兒女則先示之以愛,待骨肉則先示之以勿薄,聞妖邪之說則先示之以勿惑,遇外來之事則先事之於尤,必嚴其內外,謹其出入,有不善者,小則小斥之,大則大斥之,而皆待之以恕,使其得以改之,其惑葚焉而有害於大倫,則必割愛;以全之斯亦不知為過。

  七.恤孤寡

  凡孤兒寡母,世之大不幸也,君子之所憫也。吾宗族不幸有如是之人,必人而撫之,禮貌以遇之,視其缺乏以賙濟之,至於當時之財產則勿侵,倘來之苛孤則勿擾,其或為之孤者,父母俱亡,年紀尚幼,須鞠養之,如己所出. 寡而無子者,志堅守節,尤當加敬,為之求嗣,其後可也。

  八.厚姻戚

  凡待外戚不可以遠近有間,妻氏親屬既厚待之,父母之親尤所當厚。至於祖父母及伯叔兄弟之親,亦不可薄;如接遇之情,以饋遺之儀,吊慶之禮皆不可忽。富貴者毋親棄於貧*,貧*者毋怨望於富貴,各自盡其情而已矣。

  九.睦鄉黨

  凡處鄉黨,當以古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乃若以強凌弱,以眾暴寡,以富吞貧,橫暴者以欺其良善,此後世之弊最為可戒。或有非禮以加我者,則避遜之而勿較,其或不得已不得避,則國有常憲,不必私與之爭。孟子所謂: 行有不得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十.御婢僕

  凡待婢僕當善御之,寒則給之衣服,餓則給之飲食。用其所長而不責其所短,如或頑惰而誨諭之,不可過責,輕則少加苛責,重則棰之數下,不可深棰。責之後,呼喚使令辭色必如其常,以釋其怨,或狠戾狡猾之徒,察其全不堪用,早宜遣去之,慎勿因循久留,致生他釁。又當禁約子弟婦人,不許輒因小失,鞭撻童僕,婢妾有遇,則告之家長為之行責,毋懷恨不發,使其畏罪不安。

  十一.供賦役

  凡民之供乎上者,賦與役也。每歲該辦錢糧必須及時繳納,苟遷延怠緩,致里胥往來催償,甚則必取官府鞭棰之辱;至於差役之來度,其果相應也,則依期趨赴,或重大而家力之不堪,即當順其情而控訴之。苟或怠玩,則文書已行事更難改;亦或期限已過則必誤事,而法自不容,提鎖囚繫之憂勢所必至,豈不益取辱哉!乃若在官,錢糧慎勿兜攬,萬一有失,必至鬻產賠償,所損多矣。

  十二.遵規戒

  凡家訓蓋將用之以後,古人敦睦之風,期吾族人世守而行之,或有不悟而違之者,則當以時祭既畢之餘,讀家訓時,家長舉而責之,如改則恕,不改則玷家聲,就於族譜內削去名字,卻於譜傳之中略記其削之故,庶其所知警雲。

  明皇正德四年己巳歲年家眷弟廣州府知府曹琚敬書贈。

  家訓:

  禮規小序

  黃魯直雲: 人生須輟生事之半,養一佳士教子弟為十年之計,及有可望。袁中郎戒友人書曰: 河邊肉鋪,三*港口,恕非陶鑄學人之所。蓋子弟讀書日有其人,又貴有其地也。夫挾*賭博固如猛獸毒藥不可迎,若杯酒清嘯,偶爾為佳,日日徵逐亦成惡趣。徐家肺,杜家脾,貽笑千古,故子弟穎敏者,速學藝守塾,約束照明,使之溫習經史卷,十年便成佳器。或不檢束徵逐嗜好,遂為躍冶千里之駒,僨表之犢,可不慎歟!如根器頓鈍者,又須日課月程晝作夜者,效古人嚼鐵磨杵之說,及後漸漬薰心,久耽成嗜。語云: 考者不遇習者之門,笤帚不為禪,歸師石頭尚能點悟,變化氣質,皆從學問中來也。至若昔人所云 : 學者治生為急,子貢散財不妨四科,亦須如玉種籃田,所云足當自止,恐籌事大熱心計轉賒,見入商賈之路也。

  文學小序

  謝太傅問諸侄子弟亦須何人事,而欲其佳車騎? 譬如芝蘭玉樹欲生庭階耳。若貪喜紈褲,日事徵逐,不使讀書稽古,是美人而髡其著,孔雀而鎩其羽也。近世士風日下,忠者挾律舞女,*者諛狐媚鼠,珊瑚之樹,變為厹予,翡翠之禽,化為鶗鳺,秦之士*矣。獨不聞宋人有言曰: 攤萬卷等於南面百城,則讀書是富貴人,明人有言曰: 掃地焚香清是福,攤來書卷福添清,則讀書是清福人。回道人有言約: 白酒釀成因好客,黃金散盡為收書,則識書是神仙人,甚矣!族人之有文學,猶玄圃之夜光,薛門之青苹也。

  孝義小序

  天道之於富貴為佣俗之物,不堪矜恤,惟忠義孝節,之人間氣鍾焉。然庸行盡人可能,至德因心即是。郊天之鼓寧割麒麟之皮,篤孝經者豈必曾氏之冊? 夫子曰: 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為孝也,況焦飯甘瓜、葡萄、桑椹、非人間異端之物,紀之史冊,人皆奉焉。天珠琬琰,信乎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若夫舍肥取瘠,損麥指困,考亭有言。宰相曰: 有可行的善事. 秀才曰: 有可行的苦事。未可以多寡難易論也。

  贈助小序

  誰握麒麟筆,都乘鸚鵡車,勿將乞米帖,認作絕交書。況編蒲扣角之人,環堵有壁,謁閽無全,然夜讀之糠,半以膏釜脩脯貨之誰家,晝書之荻,旋以米薪珠桂籍於何人? 任昉有言曰: 為惠須及時,勿待秋涼日。杜少陵詩云:所求為宗族,亦不為盤飧,勿受外猜疑,同姓古所敦。惟願豐苞有燕翼之安,脊令急在原之義,庶長安鷞裘,免典爐邊之酒。揚州鶴背,共看杏苑之花。

  世系小序

  世系小序禮曰: 上紹祖彌,下治子孫,旁治昆弟,合族於食治,釐而正之也,世而名之以系長易湮,續之使不斷系老易淆,理之使不棼,條緒井然而後經緯生焉。花萼雲鳳龍文燦焉。盛以筐進正尚方焉,故知派別而後識所自,行列序而後知所親,若強弱相凌,貧富相耀,如同一姬姓,滕薛爭長,蔡衛爭先,史冊譏之,為作世系考。

  祠祀小序

  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凡以神之焄蒿悽愴,與裸獻祀瘞,必有其地也。古者支子不祭,必於宗子,蓋宗子者神之平日所居,其祭器祭服皆以宗子藏之。近代立之以祠塏塽遝肅也。是楊李一區,百世英名所擅,而五畝之宮,桓南郡不得毀,集之也,世世子孫保守勿替。

  祭田小序

  大孝不匱傳施備物,未易言也。而父母既沒,而必求仁者之氣以祀,則又求誰? 而誰與之也?此祭必立,以田薌合明潔,於是乎出籩豆之寔,陸崖之,於是乎資焉!然不敢多,多則起其間爭侵之虞,又不可少,少則有二簋不備之憂,故寢丘三百,僅妥若敖之,訪枋許二易,遂若魯鄭之封。是以君子雖貧不粥祭器,雖寒不服祭衣。原田晦晦,先靈之口澤杯棬存焉。

  丘墓小序

  祭墓非古也。自唐代天子,以淡服祀陵,下逮臣庶皆比,清明令序上冢掃塋,一時行之,為教孝與仁。沿之遂成古禮。考柳子厚與許京兆書:近世禮重祭掃,每遇寒食,士女皆遍郊原,馬醫夏畦之人,無不受子孫追養,先墓在郊原盡,哀墓憤懼,毀傷柏木以成大淚,則撥諸孝子,悽愴惕怵之心,亦有所必欲展者也。而況玉魚出,青隴半田,盜採松湫石,麟臥荒郊都錄帶劍上陵。是以孝子立爐墓之室,古人重守冢之戶也。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