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氏起源及歷史

賢姓圖騰_賢氏圖騰

賢姓圖騰(賢氏圖騰)

賢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源於漢朝建武年間(公元25-56年)哀牢王賢慄之後代。其主族大都生活於有黃河入魯第一縣之稱的東明縣。賢姓當今人口約六千人,排名第八百六十四位。

【得姓始祖】

  賢慄:一作扈慄,東漢時哀牢王。《後漢書·哀牢傳》說“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賢慄等遂率種人二千七百七十,口萬七千六百五十九,詣越西太守鄭鴻降,求內屬,光武封賢慄等為君長,自是歲歲來朝貢。

【起源源流】

  源流一

  出見《姓苑》。

  源流二

  明時會川衛(故治在今四川會理)土官有賢氏,原雲南東僰種(白族先民),當系處出漢建武時哀牢王賢慄之後。

  源流三

  出自清時滿洲人姓。

  源流四

  源自傣族姓。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賢姓當今人口約六千人,排名第八百六十四位。全國南北皆有。清代雲南景東集居有賢氏後裔。哀牢王的管地,在雲南保山怒江以西一帶。目前,廣西南寧邕寧縣四塘鎮有1千餘人,從山東遷來,現已19代;山東青島賢姓現也有1千多人,亦約19代;廣西岑溪市約有6千餘人,分佈在八個鄉鎮集居,現已16代;廣東省連山縣,湖南江華縣,廣西昭平、鐘山、蒙山、賀州市也有大約3千餘人,壯族,現已19代;廣西蒼梧縣大坡鎮有幾十人,現已7--8代。四川米易縣約有1千餘人,他們祖先來自雲南景東,據其族譜介紹賢姓的“賢”大約是在洪武十三年時由“鹹”字演變來的。

  今河南鞏縣、林縣、浙江上虞、山東五蓮、新泰、四川德昌、漢源、江蘇武進、臺灣基隆、高雄、臺北、上海等地均有此姓。

【郡望堂號】

  郡望

  武陽郡:自隋大業三年(607年)始置武陽郡,至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魏州,武陽郡建置存在僅14年。武陽郡在武水之陽因以為名。郡治貴鄉城,在今河北省大名縣東北。武陽郡轄十四縣,境域大致在今河北、河南、山東之交界。

  弋陽郡: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分汝南、江夏兩郡地置弋陽郡,郡治弋陽縣(今河南潢川縣),轄弋陽、期思、軑和西陽四縣,隸豫州。南朝宋武帝永初三年(422年)弋陽郡轄弋陽、期思、安豐三縣,隸南豫州。齊高帝建元元年(479年)弋陽郡領弋陽、期思、南新息、上蔡、平輿五縣;武帝永明十三年(495年)弋陽郡屬北魏,只領弋陽一縣。陳宣帝十一年(579年)北周改弋陽郡為淮南郡。

  堂號

  (暫缺)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