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氏起源及歷史

衣姓圖騰_衣氏圖騰

衣姓圖騰(衣氏圖騰)

  衣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源自黃帝。黃帝共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個姓,它們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衣姓現今人口約十六萬,排在第三百五十位。

  【釋義】衣,是用來蔽體禦寒的東西。上身穿的稱“衣”,下身穿的稱“裳”。

【得姓始祖】

  (暫缺)

  各支始祖

  衣姓始祖智,字志,在唐朝皇家尚衣局負責皇帝龍袍製作,因唐文宗(公元826-840年在位)對新龍袍非常滿意,龍顏大悅,賜衣姓,並賜號存思。始祖先居蓬萊,後遷至棲霞繁衍至今。祖墳兩處,一在蓬萊崮山北夼;二在棲霞艾山陽坡。全國各地衣姓,主要由棲霞外遷。

【起源源流】

  源流一

  出自官階:據衣氏族譜記載先世相傳為尚衣局官,故因衣賜姓。衣姓目前在山東棲霞市有一部分,比較興旺,有“先有衣馬營,後有棲霞城”之說,歲月滄桑,後來衣馬營變成兩座墳塋,是風水寶地,原位置現建成賓館。另外,遼寧莊河等地的衣姓也非多,據傳是清朝一婦女帶著幾個兒子闖關東時期發展繁衍起來的。現在衣姓逐漸遍佈全國各地甚至海外,都是從山東、遼寧兩地走出去的。

  在山東臨朐縣也有大量衣姓人士,據2002年臨朐縣衣氏族譜第七次修繕版介紹,臨朐的衣氏祖先是從棲霞遷入的,尊稱為衣始祖,由於衣氏在臨朐的世代繁衍中尊崇德孝忠信,集善存德,與世無爭,因而枝繁葉茂、歷代多出儒將文官,女多慈母,男多長壽。衣氏祖訓為:餘之素志,所好林泉,栽花種竹,養果鋤園。吾不欲聲名振地富貴驚天,唯只願茅屋不漏布衣常穿,樽不乏酒,爐不斷煙。

  源流二

  出自馬姓:東北吉林一支衣氏原為馬姓,相傳先祖為清廷漢族官吏,暗中反清復明,光復河山。被發現,逃亡關外一無所有,僅有一衣,故隱姓埋名為衣氏。

  源流三

  出自殷姓:《康熙字典》上記載得十分清楚說:“齊人言殷,聲如衣,今姓有衣者,殷之胄,見禮記註疏。”換言之,現在的衣姓,是由於讀音相近而從殷姓分出來的,姓衣興姓殷的人,本來是一家人。

  前居高市衣華聚先生山東諸城人,曾擔任過先總統蔣公專機駕駛,另一位衣復恩先生也是空軍了不起人士,其祖先可溯自漢朝時代。

  我國的殷姓,正如《世本》所記載的“周武王克紂,子孫分散,以殷為氏”,是殷商王室的後代。當然,“殷”雖然是始見於3300多年前的盤庚之後,但是往上推溯,後世的殷姓人士自然也是傳自以仁德見稱的子姓成湯了。

  關於殷姓的姓氏來源,《姓纂》上還有一段更為詳盡的記述說:“殷姓,成湯國號也,22代,44王,629年,為周所滅,子孫以國為姓,汝南。”周武王滅紂,是在公元前1122年,換言之,後世的殷姓,是在距今3100年以前就出現了的,他們的最初發源地,也在北方的河南和河北一帶。另外,還有一支殷姓,也是發源於河南境內。這是根據漢代史游所著《急就篇》姓字注所說的“殷水在潁川,居之者以為氏。”這批“以地命氏”的殷姓人士,使後世殷氏的陣容,堅強龐大不少。

  殷商被武王所滅以後,雖然“子孫分散,以國為氏”,但是,根據後來其子孫的活動情況,他們主要仍繁衍於我國的北方,因為,從漢代以迄唐宋的漫長時期,在歷史上著名的殷姓人士,幾乎完全都是北方人,其中以又以河北長平的殷家最為出類拔萃,古時的長平,就在今河北省的西華縣東北。長平殷家的出人頭地,是開始於晉代曾官至光祿勳的殷羨。殷羨的字洪喬,曾經創造出一個有名的成語“付諸洪喬”,使他的大名在我國民間更加流傳不斷。 原來,殷羨的性格十分耿介正直,當他被任為豫章太守赴任時,京城裡有許多人託他帶書函轉達,數日多達100餘封,可是當他走到石頭城的時候,竟把所有的書函統統丟進河裡,並且說:“沈者自沈,浮者自浮,殷洪喬不為致書郵。”於是,後世就把寄書遺失者,泛稱為“付諸洪喬”或“洪喬之誤”了。 發源於北方的殷姓,後來傳到山東一帶,曾經蛻變成為另外一個姓氏“衣”。

【遷徙分佈】

  遷徙

  山東棲霞市有一部分,比較興旺,有“先有衣馬營,後有棲霞城"之說,歲月滄桑,後來衣馬營變成兩座墳塋,是風水寶地,原位置現建成賓館。另外,遼寧莊河等地的衣姓也非多,據傳是清朝一婦女帶著幾個兒子闖關東時期發展繁衍起來的。現在衣姓逐漸遍佈全國各地甚至海外,都是從山東、遼寧兩地走出去的.

  在山東臨朐縣也有大量衣姓人士,據2002年臨朐縣衣氏族譜第七次修繕版介紹,臨朐的衣氏祖先是從棲霞遷入的,尊稱為衣始祖,由於衣氏在臨朐的世代繁衍中尊崇德孝忠信,集善存德,與世無爭,因而枝繁葉茂、歷代多出儒將文官,女多慈母,男多長壽。

  分佈

  明朝時期,衣姓人口稀少,基本上仍舊生活在山東地區,全國各地衣姓,主要由棲霞外遷。其次分佈在河北、河南等地。

  當代衣姓的人口大約有16萬,排名在第三百五十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11%。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山東省,其次分佈於遼寧等地,衣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5%以上,中心地區的比例高達0.9%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國土總面積的6.7%,居住了大約74%的衣姓人群。衣姓在魯蘇大部、遼寧、吉林南部、內蒙古東南、河北東部、天津、、上海、安徽東北、山西  等地均有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河南郡:漢改三川郡為河南郡,治洛陽,故城在今河南洛陽東北,轄境相當今河南黃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流,雙洎河、賈魯河上游,黃河以北原陽等地。

  堂號

  河南堂:以望立堂。

  字輩

  山東棲霞衣氏世輩:騰祖支十六世與春祖支十七世、增祖支十九世及餘支十六世同世,騰祖支自十七世起龍字以次排為:龍起雲雨興,虎行風伯從,聖人德化作,萬民光澤生。

  山東臨朐衣氏世輩:一世良;二世大;三世世;四世一字;五世一字;六世一字;七世學、紳;八世存、佩;九世於、秉及單字,木字旁;十世維、新及單字;十一世一字及宗、紹;十二世得克廷鴻景;十三世鳳殿吉希章;十四世繡慶榮;十五世文冠華;十六世玉金先;十七世可雲瑞興隆;十八世傳漢同春美;十九世光明永恆升學;二十世松竹梅蘭桂奎;二十一世延(豔)福葆荷菊;二十二世信守本善會;二十三世建國悅昌盛;二十四世居家超憲成;二十五世志尚子潤朋;二十六世廣懷遠澤英;二十七世宏利民正忠;二十八世德賢貴祥禎;二十九世智富清奉敬;三十世樹茂繼仕增。該支家譜記載已傳至二十三世。

  山東聊城衣氏世輩:從十六世起以次為:居、恆、善、述、存、厚、用、紹、宏、緒、鍾、念、開、來、正、宗、常、在、會、同、治、國、效、新、科、耀、華、振、家、興。

  遼寧莊河衣氏世輩:九啟國界言佩得,學秉榮慶鳳,井永振雲洪,傳家官世耀,字寶仁玉廷。

  遼寧省東港市衣氏世輩:重徵福祿國,振芳奎啟元,田保丁玉成,世壽有萬年。

  山東即墨到遼寧本溪、新賓的一支為:正克永春立,世福官啟源,思守從先進,天保定如成。

  山東即墨當地的一支為:正可永中立,思服冠起源,世守從先進,天寶定玉成

  黑龍江的一支為:鳳廣振景新,福祿山海長

  丹東的.最近的家譜是連,文,成,章,福,祿,明,堂.

  黑龍江省雙城市:景德文才廣,恩林喜照常

  吉林省通化:振、德、家、生、顯,洪、福、自、來、天

  山東平度張戈莊鎮高戈莊村:維、年、克、文、修、明、龍•••

  瓦房店市東崗鎮林家溝小衣屯:第一輩為:衣貴誠,第二輩是:衣維,第三輩是:衣成倫,第四輩是:衣士x,第五輩是:衣x齡,第六輩是:衣x雲,第七輩是:衣運x,第八輩是:衣x春,第九輩是:衣x安(可能不太準確,僅供參考)

  吉林九臺:一輩兩字,一輩三字,

  莊河:國文成章,本支榮光,思修學德,萬古永昌

  內蒙赤峰:兩字一代三字一代

  山東蓬萊:守 慧 儉 漢 可 慶桂 荊 樹茂盛永世昌

  內蒙古呼倫貝爾的輩分字:廣,守,會,漢,國,振,海,初,忠,春

  河北威縣固獻鄉:明、文、敏、光、連、貴

  遼寧丹東:德,學,秉,永,振....

  遼寧蓋州:化、文、天、太、萬、雲

  山東膠州的,馬店的,白家屯的: 成善尚好延,善文紹金清,學傳全連德,志存尚從書

  棲霞漢橋村衣氏家譜

  一世 春

  二世 獻

  三世 文紀

  四世 守智

  五世 華身

  六世 威鳳

  七世 衷

  八世 錫伯

  九世 理

  十世 傅聖

  十一世 儒和(儒莊)

  十二世 猷 (注:自本世以後範字)

  十三世 榮

  十四世 基

  十五世 紹

  十六世 玉

  十七世 世

  十八世 龍

  十九世 曉

  棲霞回龍夼村衣氏家譜

  世輩 名字

  一世 春

  二世 獻

  三世 文紀

  四世 守信

  五世 惟孝

  六世 蘭如

  七世 三捷

  八世 憲章

  九世 可任

  十世 緯祖

  十一世 濯德

  十二世 兆成

  十三世 士忠

  十四世 鴻緒

  十五世 丕(自此世後為範字)

  十六世 振

  十七世 鳳

  世輩 名字

  一世 春

  二世 獻

  三世 文紀

  四世 守智

  五世 華身

  六世 威鳳

  七世 衷

  八世 錫伯

  九世 理

  十世 傅聖

  十一世 儒和(儒莊)

  十二世 猷 (注:自本世以後範字)

  十三世 榮

  十四世 基

  十五世 紹

  十六世 玉

  十七世 世

  十八世 龍

  十九世 曉

  世輩 名字

  一世 春

  二世 獻

  三世 文紀

  四世 守智

  五世 華身

  六世 威鳳

  七世 衷

  八世 錫伯

  九世 理

  十世 傅聖

  十一世 儒和(儒莊)

  十二世 猷 (注:自本世以後範字)

  十三世 榮

  十四世 基

  十五世 紹

  十六世 玉

  十七世 世

  十八世 龍

  十九世 曉

【楹聯典故】

   (暫缺)

  【祠堂古蹟】

  棲霞衣氏祠堂

  棲霞衣氏祠堂坐落於現山東省煙臺市,棲霞地處膠東屋脊山區,廟後鎮又是山區中的山區,從廟後鎮南行20裡的牙山北麓老廟頂一帶,更是山中有谷谷中有山的純山區了。這裡的村莊一般都帶“溝”字或“夼”字,衣氏祠堂就坐落在其中的回龍夼村——

  衣氏祠堂正房五間,高8.6米,總長14米,門高3.6米,窗高2.6米,迎門廳內兩側,立有3.94米高的團柱,柱上鑲嵌著“仕官元明清三朝精忠耀國史;奠安登萊海千秋德業振家聲”的對聯。南廳也是五間,中間一間是正門,正門是兩扇大木門,門高2.4米,門檻高0.63米,門兩旁石鼓一對,高1.1米,整個祠堂莊重氣派,成為衣氏祭祖聚議大事之所。

  衣氏祠堂不論是衣三捷親自所建,還是在他死後由鄉親們所建,都應該圈定在康熙中期,距今應該是三百年以上,當時在交通閉塞的山村出現這麼一座門前石鼓成對、屋脊三叉六獸成排的雄偉建築,非同凡響,堪稱棲霞第一堂。

  據傳,明萬曆年間衣姓由棲霞槐樹底村遷來定居。根據山勢地形,取名回龍夼。別看這個只有衣氏二三十戶人家的小山村,數百年內,卻先後出過很多高官。從明末出生的衣三捷上溯4輩,共出了5位文臣武將,依次是:曾祖父衣守信,貽贈中議大夫;祖父衣惟孝,明朝稟生,由通判三任知州,歷升密雲甘源道,河間兵備道,誥封中議大夫,三品官;父親衣蘭(左側應加王字旁)如,貽贈明威大將軍;叔父衣璟如,清順治六年(1649年)文進士,陝西漢中府推官,誥封文林郎,以治行卓異,行取御史(監察御史),三品官。最出色的還是衣三捷,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武進士。武功蓋世,很受康熙皇帝賞識,敕封為明威將軍派駐固原、平涼府鎮守隴東要塞,功勳卓著,威震朝野。期滿班師,朝廷加封為明威大將軍,但三捷堅辭不受,皇帝便將其官爵貽贈其父親衣蘭(左邊加王字旁)如,正二品。據說衣氏祠堂就是衣三捷告老還鄉後,為彰顯家族的功勳而斥資建造的(一說是衣三捷謝世後由鄉親們集資所建)。

  在等級觀念濃厚的舊時代,不論是哪個村,一門出了5位高官,也會是名聲大震、令人仰慕的。更何況回龍夼村,一向是個“狗咬子曰、驢叫平仄”的文化名村,自古讀書成風,村民尊老愛幼,舉止文雅,遠近聞名。凡有人從此村路過,村內不管是老翁還是孩童,都連忙起身,笑臉相迎,問安道好。也因此村官多職高,名揚四海,所以不管縣州府的大小官員,凡從此村路過者,一律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傳說清初有一個縣府文官,下訪路過此村,坐在轎裡,揚長而過,村裡一青年氣憤不已,對族老說:“上去把他‘請’下來。”當場遭到族老的阻止與訓斥:“豈能如此無禮。”午後,族老吩咐晚輩,在村中央——衣氏祠堂門前,擺上桌椅、茶壺、茶碗等候,過了一個時辰,那位縣尊大人乘轎而歸。族老急忙迎上前去,拱手言道:“縣尊大人巡訪辛苦,請下轎品茶解渴。”這位縣官一看這般禮數,深知有所冒犯,下得轎來,舉目看到了衣氏祠堂門口那對大石鼓子、“威震隴東”匾額和房頂上的三叉六獸,自知來時乘轎而過有違常禮,於是畢恭畢敬地進入衣氏祠堂,目睹兩旁木柱上“仕宦元明清三朝精忠耀國史;奠安登萊海千秋德業振家聲”的對聯,向著衣氏祖先的牌位,再三叩拜,並向族老和村民連聲道歉,步行走出村去。此後,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再無人違例過,一直延續了數百年。

  民國時期祠堂餘威猶在,抗日戰爭時期山村由於戰略地位的重要,曾幾度成為八路軍後方革命根據地的軍事政治中心,國民黨雜牌軍也十分覬覦這個地方。1939年初,國共兩黨膠東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就是在衣氏祠堂進行談判最終達成協議的,該村的小學教師衣鳳池(共產黨員)作為談判期間的服務員,負責接待雙方的代表,親眼目睹了談判時的情景。衣氏祠堂還曾先後作為醫院病房兼手術室、第一兵工廠辦公室。1941年開啟牙山以後,抗日軍政大學膠東支校曾在牙山東麓和北麓迂迴辦學,衣氏祠堂又成為抗大的校部,校長聶鳳智曾駐此辦公,不久成立的戰時北海中學,開學典禮就是在衣氏祠堂大院舉行的。據衣鳳池老人及鄰村老教師林同謀所言,當時的八路軍高階將領劉浩天、羅榮桓及《林海雪原》作者曲波、劉波夫婦等都先後在此村住過。

  新中國建立以後,衣氏祠堂成為培養革命人才的小學課堂和生產大隊隊部,朗朗的讀書聲和啪啪的算盤聲,不時從院落裡傳出。“文革”時造反派手持木棒登上祠堂屋頂,左右開弓,只一陣工夫就把三叉六獸砸得稀巴爛,接著把懸掛多年的牌匾也砸碎焚燬。目前村裡已沒有了小學,大隊部也早已成為歷史,但祠堂依然在,石鼓也完好無損。遺憾的是失去了當年的輝煌和榮耀。雖然它的文化底蘊深厚,也打上了紅色革命的印跡,但並沒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雖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但既無標誌,也未刻意將它保護和開發出來(確定為文物保護的建築,族人還無權修繕)。風雨300多年的衣氏祠堂,現在成為周圍村民的雜物倉庫。

【家訓格言】

  《衣氏祖訓》

  靜以修身 儉以養德

  孝義德全 為人謙和

  崇文尚武 清正廉潔

  力行善事 積陰陽德

  中厚傳家 清香祀祖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