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姓圖騰(乙氏圖騰)
乙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的湯,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現今人口約四千,排在第九百二十五位。
【得姓始祖】
商湯:字天乙,號成湯。其後代子孫便取其字為姓氏,稱乙氏。在成湯的後世支庶子孫按順序排行,還有取順序編號為姓氏者,長門稱壹氏,簡文為一氏。該支乙氏、一氏同宗同源,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皆尊奉商湯為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乙貫:老海州乙氏家族一世先太祖,生於元朝,萬戶侯位,參政食祿,為君為民,功績累累。卒後葬於江蘇省沭陽縣湖東鎮陸口村下灣莊,墓前有石門、石人,至今儲存完好。是為海州乙氏之祖。
乙瑄:字崇壁,海州人。清嘉慶年間的《海州直隸州志》記載:先由進士改授庶吉士,轉吏部文選司主事,擢山西左參議,巡大同等處。他威德信孚,益勵清操,西陲以寧。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的湯,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商王朝的締造者商湯,字天乙,號成湯。其後代子孫便取其字為姓氏,稱乙氏。在成湯的後世支庶子孫按順序排行,還有取順序編號為姓氏者,長門稱壹氏,簡文為一氏。
該支乙氏、一氏同宗同源,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皆尊奉商湯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姬姓。魯公族之後有乙氏。(《急就篇》)
源流三
源於春秋時北狄。襄陽乙氏出自春秋時北狄。(《通志·氏族略》)
源流四
源於鮮卑族,出自鮮卑族乙弗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魏書》記載,在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中有乙弗氏部落。
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於北魏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在實施過程中,乙弗氏多改為漢姓婁氏,但亦有人取原姓氏首音之漢字諧音改為乙氏,後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鮮卑族,出自鮮卑族乙那婁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乙那婁氏部落,亦稱壹那婁氏、一那婁氏。北魏政權入主中原後,在北魏孝文帝元宏(拓拔·宏)的漢化改革政策實施過程中,一那婁氏多改為漢姓婁氏,但亦有人取原姓氏首音之漢字諧音改為一氏、乙氏。鮮卑族乙氏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名人輩出。據記載,乙氏家族中最為顯赫的人是乙那婁·瑰,史稱其為“乙瑰”。北魏太平真君二年(公元441年),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執政時期,乙瑰出任鎮南將軍、駙馬都尉,賜爵西平公,後又做過侍中、徵東將軍、定州刺史,進爵為王,後又為西道都將。按史書記載:“瑰善騎射,手格猛獸。尚太武女上谷公主,除駙馬都尉,賜爵西平公。從駕南征,都督前鋒諸軍事,勇冠三軍。後進爵為王,又為西道都將。薨,年二十九,贈太尉公,諡曰恭。子乙乾歸襲爵。”
在乙瑰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先祖為榮,世代沿襲稱乙氏,後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於匈奴族,出自西域古匈奴奚王屬臣格斯齊宜,屬於帝王賜姓為氏。
據史籍《五代史》記載,在後唐時期,後唐明宗李亶(公元927~933年在位)曾賜奚王副使格斯齊宜姓乙,其後裔遂世代稱乙氏。後在其後裔族人中,有因避難而改姓為諧音的一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乙姓是中華古老的姓氏之一。現今人口約4千,排名第九百二十五位。
主要分佈北京、山東、河北、江蘇、上海、浙江、廣東、河南、湖南、山西、四川、安徽、甘肅、新疆、廣西、福建、臺灣等地。
今北京市,山東省、江蘇省的宿遷市、連雲港市海州區、灌雲縣、、揚州市,天津市的武清縣,黑龍江省,湖南省的永州市東安縣,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廣東省、雲南省、臺灣省等地,乙氏族人分佈較多。
【郡望堂號】
郡望
襄陽郡:東漢朝建安十三年(戊寅,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陽兩郡各一部份置襄陽郡,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樊襄城區),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宜城縣、當陽縣、遠安縣等一帶,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樊襄城區)。晉朝時期入為荊州治所。南北朝時期梁國置為南雍州,西魏改為襄州。隋朝時期改為襄陽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高宗李淵平定王世充後,改為襄州,因原隋朝舊名而領襄陽、安養、漢南、義清、南漳、常平六縣。州置山南道行臺,統交、廣、安、黃、壽等二百五十七州。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撤酇州,以陰城、谷城二縣來屬於。唐朝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罷行臺為都督府,督襄、鄧、唐、均、淅、重七州。唐朝貞觀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廢重州,以荊山縣來屬於。唐朝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廢都督府。唐朝貞觀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廢鄀州,以率道、樂鄉二縣來屬於。又撤常平入襄陽,撤陰城入谷城,撤南津入義清,撤漢南入率道。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為襄陽郡。唐朝天寶十四年(乙未,公元755年)置防禦使。唐朝乾元元年(甲午,公元874年)復為襄州。唐朝上元二年(乙亥,公元675年)置襄州節度使,領襄、鄧、均、房、金、商等州,自後為山南東道節度使治所;轄領襄陽、鄧城、谷城、義清、南漳、樂鄉諸縣。以後襄陽為歷朝郡、州、道、府之治所。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平陽郡:亦稱臨汾郡。歷史上的平陽郡有二:即今山西省臨汾市。西漢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將河東郡分出一部分與平陽縣合併,設定為平陽郡,治所亦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其時轄地在今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境內為司州平陽郡,轄十縣。西晉時期仍為平陽郡,轄十二縣。西晉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劉淵自蒲子城(隰縣)遷都平陽,稱帝建漢,境內屬之。東晉時先後屬幷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時境內為東雍州,轄七郡二十縣;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築白馬城(今山西臨汾),因魏刑白馬祭祀天地神靈築城而名。北魏孝昌二年(丙午,公元526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陽故城(劉村);北魏建義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稱晉州,移治自馬城,與郡縣同治,沿用至今。即今山東省鄒城市。鄒城在春秋戰國時期古稱平陽,是“鄒魯聖地”,為中國儒學發源地。夏王朝時期屬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時期開始設定“騶縣”,歷漢、晉、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騶”為“鄒”,稱“鄒縣”,沿襲至1992年10月,撤縣設市,稱鄒城市。
堂號
襄陽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平陽堂:以望立堂。
字輩
安徽淮北乙氏字輩:“萬福從天繼大化德志承光明守正本傳家永長興道廣景星獻青俊慶雲祥鳳鶴年恆久松柏延茂昌”。
山東德州夏津乙氏字輩:“海震國世 三興永傳遠 榮華兆美祥”。
山東濟南乙氏字輩:“長玉京樹立”。
乙氏一支字輩:“德國春立東”。
【楹聯典故】
(暫缺)